凤凰网财经讯 5月19日,光大银行发布《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2022 -2023)》。报告表示,2022年是全球资管市场的变局之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持续增长之后,市场规模大幅回落,降幅达13%。新周期下伴随着通胀和利率反转、逆全球化下资本回流、金融市场风险事件持续发酵等多重冲击,全球资管市场面临进一步“重置”、“洗牌”风险。中国市场也在2022年遇到严峻挑战。尽管市场规模保持了正增长,但增速大幅回落,短期不确定性加剧。
中国资管市场未来走向何方?是否也将面临与海外市场类似的“重置”风险?行业如何应对?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尝试通过对全球资管市场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识别背后的三类核心驱动因素,展望未来走向。我们认为中国资管市场中长期仍然向好,预计可实现9%左右年化增长,2030年市场总规模达到275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长期向好,行业近期外部环境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和实体经济转型也对资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唯有苦练内功,才是破局之道。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可持续地创造价值”为愿景的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框架。通过四大目标引领、机构能力和韧性打造、行业生态基础升级,推动中国资管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一、变中有稳:变局下行业增长承压 逆境中发展不乏亮点
01 整体市场:全球市场重创,中国市场承压
2022年,全球主要资产全数下跌,股债双杀造成全球资管市场规模的大幅回落,从2021年的112万亿美元下降至98万亿美元,降幅达13%。相比之下,中国资管市场总规模仍然保持稳定,实现增长0.1万亿元,达到133.8万亿元,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但对比2021年增速大幅回落。
资产价值下跌是全球和中国市场整体规模承压的最重要原因。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低迷表现导致存量管理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资金净流入也出现大幅下滑。全球资金净流入从2021年的4.4%水平,下降至2022年的1.6%。同期中国公募基金净流入从2021年的15.1%下降至4.3%。
02 子行业端:增速全面放缓,转型持续深化
2022年中国各资管子行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理财公司、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尽管增速大幅放缓,但仍然延续资管新规后的相对优势表现,规模和增速领先其他子行业。其中银行理财中的理财公司规模同比增长29%,是同期所有机构增速最高的一类,但较其前一年158%的增速水平大幅放缓。公募基金规模增速较上一年水平大幅度放缓,同比增长3%。保险资管规模同比增长10%,较2021年增速略微下滑。私募规模整体微增。
券商资管、期货资管、基金子公司仍处于深度转型期,同比降幅为16%、11%和17%,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保持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行业经历了新规后的持续转型,第一次实现了正增长。
03 资金端:零售仍居主导,养老迎来增量
2022年中国资管行业资金端结构保持稳定。零售资金贡献54%资金,仍居主导。然而受宏观经济放缓和市场波动影响,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增配存款以加强防御,因此零售资金整体增速放缓,大众资金更是出现1%的下滑。机构资金中,养老金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第三支柱制度的正式落地更是带来了长期增量资金;企业资金在低利率时代下迎来结构性机遇,增配标准化资管产品和财务性股权投资;银行资金则受银行理财规模下降影响,小幅下滑0.1%。
04 渠道端:理财开放多元、公募再现变局
银行理财代销渠道开放化、多元化趋势明显,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快速上升,跨行代销趋势持续,且目的不断丰富。基金代销结构中券商渠道异军突起,抢占银行与线上三方渠道份额。基金机构代销随市场拓展深化而崛起,公募代销中面向机构的代销业务近年来增速迅猛。基金投顾业务发展进程持续,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05 产品端:被动逆市增长,创新持续扩容
2022年股市、债市波动,大量产品规模均发生不同程度下跌。但主动型固收产品、被动指数型基金、现金管理类产品、QDII基金仍逆市增长,凸显此类资产优越的抗周期能力。随个人养老金政策落地,创新产品中个人养老基金与理财大量发行。国家坚定可持续发展路线,深入挖掘内生资源,ESG和REITs产品与资产进一步丰富。
06 资产端:资产波动加剧,理财低波稳健
从大类资产回报情况看,2022年,国内各类资产在“三座大山”——疫情、地产和全球通胀带来的多国货币政策先后收紧的压制下激烈震荡,表现普遍不佳。一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下跌,是继2018年后表现最差的一年。二是债券基本维稳。虽然随着各国加息政策利率上涨,全球债券市场普遍承压,但中国、日本央行由于未采取加息动作,债券市场受影响较小。三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涨9.24%,取得近15年最大涨幅。南华商品指数2022年保持上涨趋势,2022年涨幅达19.66%。地缘冲突引发能源与粮食危机、全球通胀,使得原油、有色等大宗商品全数上涨。
银行理财相对低波稳健。从资产配置看,债券类资产仍是主要增配资产来源,但规模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至64%,存款及同业存单占比从15%提升至23%。配置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财机构为了迎合零售客户的低风险偏好,逐步压降资产端风险,以应对净值化所造成的产品波动加剧。二是同业存单作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新工具,规模逐步上升。
二、中国市场展望:中长期仍然向好 短期不确定性加剧
对比全球市场,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未来预计GDP仍将保持4~5%的增速;全球市场周期反转下事件频出,中国相对稳定。从资管行业发展阶段而言,中国资管行业仍属增量市场。我们认为中国资管市场中长期仍然向好,预计到2030年中国资管市场的规模仍能保持9%左右的年化增长。
尽管中长期前景仍然向好,短期来看仍存在六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全球地缘局势恶化等持续性危机可能从底层影响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层面消费疲软,发生通缩的可能性仍存;三是短期内利率走势与货币政策趋势不明;四是在资产层面结构性资产荒缓解途径悬而未决;五是资金层面投资者资金回流存款的情况改善时间未知;六是如房地产爆雷,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问题等金融风险事件仍有可能发生。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发展业务,我们认为中国资管机构首先需要在心态上能够“正视不确定性”,同时资管机构在行动上也不能随波逐流,而是需要在整体不确定性中,快速地识别并通过强化能力把握涌现出的较为确定的五大结构性机会。主要包括:一、新资金来源。二、新产品、新工具。三、多资产解决方案型产品。四、周期性因素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五、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机遇。
三、聚焦质量:新周期不确定性加剧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之本
我国资管行业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建立认知、不断试错优化,已形成超百万亿级市场。但在2022年危机集中爆发、逆全球化持续、周期反转背景下,资管行业正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挑战。我们认为唯有修炼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帮助行业应对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框架,期望能够助力中国资管行业明确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中国资管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愿景是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在可持续地创造价值这一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愿景之下,围绕“创造价值”和“可持续”两大核心要素我们提出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目标:
一、创造客户价值,即推动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二、创造社会价值,即发挥资管行业在整个社会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经营稳健合规,即维持业务经营的稳定并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全面持续创新,整个资管行业需要深化创新意识,探索新产品、新服务,持续推动科技和数字化升级,保障资管行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充足。
落实到机构行为上,则需要坚持价值导向,理念层面完成从产品与销售导向转为客户导向、从短期导向转为长期导向、从规模导向转为专业导向、从跟随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四大价值导向转变。同时,攻守兼备,一方面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产销客能力,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能力和面向未来的科技及数据能力。另一方面,从预判市场、适应变化和持续发展着三大层级出发,塑造高韧性的资管机构。在适应变化这一层级中则进一步涵盖了财务韧性、风险韧性和组织韧性。
此外,还需要整个生态环境及监管机构的配合,多方齐心协力,最终实现整个中国资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双向赋能:推动资管与财富行业协同与升级
受居民收入增长、财富重新配置以及存量资产增值所驱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过去6年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22年末,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已经达到217万亿。未来10年,我们认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BCG预计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将保持9%的年复合增长,到2032年中国个人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514万亿元人民币,财富管理市场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受数字技术、人口代际及监管政策方面影响,我们认为中国财富市场的三大趋势对资管与财富之间的双向赋能提出更高要求。第一,财富客群需求升级,财富市场竞争加剧,助推买方投顾服务模式转型。第二,代际财富需求加速分化,差异化财富产品与解决方案需求显现。第三,数字化渗透日益加深,数字财富正重塑经营服务模式,资管与财富场景深度融合。
01 顺势而为:三大模式深化财富端、资管端双向赋能,共建闭环生态
随着客户理财需求升级、渠道数字化以及净值化转型等因素驱动,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核心能力已显著提升,我们尝试从资管机构价值定位、能力要求等方面总结资管机构未来加快财管机构融合,构建闭环生态的不同模式。
模式一:专家赋能型,围绕财富管理服务价值链关键环节(KYC、财务规划、资配建议、产品甄选与匹配、投教陪伴),将自身在产品、投研、科技系统等专业能力与合作财管机构全面融合,进而整体打造客户导向、投顾驱动财富管理服务,主要聚焦宏观与投研输出、解决方案型产品输出、资管工具与系统支持、投顾赋能与培训等四个方面。
模式二:生态伙伴型,主动融入财管机构主导的财富开放平台,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与团队专业能力,直接为开放平台终端客户提供投资产品和服务。主要提供客户转化与挖潜、投资者教育和客户陪伴、专业投顾服务等三大价值输出。
模式三:双轮驱动型,凭借在财富端和资产端强大的品牌影响、客群储备和投资能力,主导构建财富开放生态取胜。
02 能力升级:四大核心能力制胜未来
核心能力一:资管品牌影响力。主要有打造资管机构品牌数字营销能力和聚焦产品化解决方案、定制化投资策略等方向,打造特色产品与服务子品牌两大切入点。
核心能力二:解决方案研发能力。围绕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产品设计能力、投研与资产获取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解决方案研发能力。
核心能力三:端到端客户财富服务协同。围绕客户财富服务四大环节,资管机构在财富规划KYC、资配与产品精选赋能以及打造智能投顾等方面能够与财管机构深度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客户财富管理服务体验。
核心能力四:数字运营能力。聚焦“千人多面”的客户画像与需求洞察、个性化的数字营销服务能力两个方面。
五、固收投资:基石所在潜力巨大,共建生态能力提升
中国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年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Q3我国债券市场余额达20.9万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的中流砥柱,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1 市场前景:中流砥柱前景广阔,短期波动长期向好
规模方面,中国固收资管市场全球第二大,以受托管理方式衔接资金端投资需求、配置资金、定价资产、赋能企业,帮助实体经济融资、融智。截至2022年末,中国固收资管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占整体资管市场规模的67%。固收资管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注入大量资金,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求方面,中国资管市场中各类投资者对于固收投资有强烈的配置需求,固收投资满足了我国大量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以及养老目标。
收益方面,债券投资低波稳健,风险收益最佳,是资产配置中的“基石”所在。过去十年,中国债券的夏普比率显著高于其他大类资产,同时也高于美国、欧洲、日本债券,达0.45。细分债券资产类别中,部分债券类型的十年增长率甚至超过沪深300,例如企业债、高等级信用债、中票等;夏普比例也普遍高于A股。
02 转型升级:市场历经结构变革,识别机遇释放潜力
资管新规以来,中国固收资管市场已经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产品结构成功实现转型,具体体现为从非标债权产品转向真正的资管产品、从现金管理产品转向主动管理型固收产品、从简单固收产品转向固收+与特殊固收产品等三大变革。
放眼未来,我们在市场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识别资管机构的潜在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固收资管市场的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广度上,中国固定收益资管产品的品类创新空间广阔。根据晨星(Morningstar)分类,中国债券型基金包含积极债券、普通债券、纯债、利率债、信用债和短债6类;美国债券型基金总体可划分为应税债券和市政债券两大类,并向下细分为37个子类别。中国固收资管产品种类此前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底层债券资产的种类、规模和流动性。深度上,中国固定收益资管产品的规模具有进一步扩容空间。中国固收基金规模主要受限于整体资管市场的资金体量,单只债券型基金的平均规模远小于美国的水平。
对比中美固收产品细分策略,我国固收市场具有以下三类发展机遇:一是目标日期型基金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短期将迎来快速发展。二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中底层资产的发展丰富、流动性提升和投资者成熟,专注于细分债券资产的资管产品有望在中期迎来发展机遇。三是伴随着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发展,中国固收另类投资策略和战略收益等复杂投资策略型产品中期存在机遇。
03 生态构建:债券市场稳固发展,生态体系同创共建
固收资管产品端的发展需要首先从资产端入手,由固收生态体系中的各方共同着力解决现有问题,进而为固收市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从整体市场,债券市场走向统一将有利于提升市场运行效率。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根据交易场所主要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大市场在监管责任、债券发行和交易结算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隔离。
从底层资产,债券资产广度、深度、活跃度的进一步提升将为资管产品创新注入新活力。
从信用评级,强化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分度和风险预警功能将显著提升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效率。
从定价估值,信用债风险定价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与资管产品估值稳定性的提升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促进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从机构行为,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券种偏好差异的消除、投资策略的丰富、对冲手段和机制的开发创新将引领固收投资迈向新高度。
上述问题的解决,必将全面释放中国固收市场的巨大潜力。这需要固定收益生态体系中包括一级市场发行、二级市场交易和基础设施等各方一同努力。
六、另类投资:新周期下时代机遇,模式升级三大主线
过去十年,另类资产管理快速成为全球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1年末,全球另类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达到近19万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10%,占整体大资管行业的比例从十年前的14%提升到17%。
中国另类资管市场潜力巨大,对比中外另类资产市场凸显资产和资金端差异。
资产端存在三大结构性差异,一是中国私募股权中以VC、PE为主,并购基金占比显著低于全球市场。二是中国实物资产投资占比远低于全球。三是私募债权资产投资占比低于全球。资金端结构与需求差异显著。LP结构上,美国LP以养老金、捐赠基金等大型长期资金为主体;而中国市场中则缺乏此类大型长期机构投资人。对GP的核心要求上,美国LP通常有成熟的评价体系,看重治理架构、团队核心人物、投资逻辑、过往投资业绩等;人民币LP强调战略导向、关系导向,LP多有指定投资地域与行业等战略性投资偏好和诉求,并且缺少系统化的GP选择标准和流程。
01 新周期:三大因素驱动中国另类资管市场升级转型
投资端:实体经济深化转型,实物资产投资迎来机遇。
资金端: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下资金结构转换,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人民币基金和中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将迎来高速发展。
退出端:REITs工具推出,发展潜力巨大,并有望改变行业格局。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股权退出渠道更加通常,同时并购退出更为活跃。
02 新机遇:四大赛道机会、两大格局变化
展望未来,行业参与者应重点把握不动产和REITs投资、逆周期特殊机遇投资、并购型私募股权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四大赛道机会。与此同时,预计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人民币基金和中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崛起。二是多方合作为特色的行业生态格局。
03 强能力:业务拓展和模式升级三大主线
另类资管机构从早期到壮大,通常沿三大主线设定战略路径:基金化、多元化、产业化。
基金化:如何逐步降低自有资金使用,逐步打造募资能力。
多元化:如何结合“能力圈”扩展和外部并购,循序渐进扩展资产类别和策略类型。
产业化:如何通过自建或者并购,打造资产运营平台,建立资管能力护城河并依托平台开展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