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P2P,折戟金控梦:地产涉足金融遇冷(切实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财务风险)

2024-12-11 13:44:51 体育资讯 facai369

10月11日,因P2P理财产品出现兑付危机,投资者一拥进入汇联金融深圳总部,汇联金融执行董事郭馨孺女士一时难以招架。

虽然她和她的老板郑伟京与碧桂园总裁莫斌“关系”匪浅,但碧桂园随即回应,与汇联金融的P2P产品“没有直接联系”。

汇联金融确与碧桂园存在20多个地产项目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线下业务为碧桂园输入资金。

这是前些年地产金融化的特征之一。

地生钱,钱生钱,地产公司和金融平台,因“钱”字携手并肩,地产公司不仅参控股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将触角伸向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业务牌照。

随着监管严控地产金融化,地产巨头不得不作别金控大梦。

P2P小伙伴出事了

将时间回溯至2015年6月28日,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周日,深圳沙河高尔夫球场正在举行比赛。

参赛者都是广深地区的地产大佬:碧桂园总裁莫斌、中集产城集团总经理禹振飞、卓越副总裁耿延良、海岸城董事朱力为、奥宸地产执行副总裁化荣庆、天润置地副总裁宋凯等人。

一位金融界人士进入这个圈子,他就是汇联金融董事局主席郑伟京。

汇联金融(HK08030)是一家在香港上市公司,每股价格长期徘徊在0.3元港币左右,市值仅有5.5亿港币左右,对外宣称是“中国领先的房产金融服务商”。

一番挥杆之后,比赛结果揭晓:碧桂园总裁莫斌拿下冠军,郑伟京跟另外两人并列季军。

高尔夫球场上的友谊延伸至商业活动当中。

2016年2月1日,莫斌率高管团队访问汇联金融深圳总部,郑伟京和执行董事兼COO郭馨孺等人接待,郭馨孺耐心地给莫斌讲解了汇联金融为碧桂园打造的金融产品。

两家合作就此紧密起来。

2016年6月2日,碧桂园拿下深圳龙岗中心城片区项目,该项目建面约260万㎡,初步估算货值高达1000亿元。汇联金融是该项目三大合作方之一,郑伟京参与项目签约。

半年之后,碧桂园位于海外的最大项目——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邀约众多企业签约,郑伟京同样出席会议,并表示汇联金融与森林城市的项目合作只是其海外布局的开始,汇联金融还将继续参与碧桂园在印尼、澳洲和巴厘岛的项目。

工商信息显示,汇联金融旗下一家子公司汇联投资服务(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汇联投资”)与碧桂园合作密切,参与投资了碧桂园20多个项目。

投向碧桂园项目的资金产品采用有限合伙资管的形式,例如深圳市碧桂融鑫三十七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下称“37号资管”),最终投向建瓯市碧桂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该项目公司中占股49%。

37号资管的股权结构则为:深圳市碧桂融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股2%,汇联投资占股32%,深圳市融鑫资管公司占股66%。

深圳融鑫是汇联金融的表外公司,而深圳市碧桂园融鑫公司则由广东碧桂园和融鑫资管合资成立。

简言之,碧桂园通过汇联金融设立的融资平台,融得资金,再投入到碧桂园的项目当中,汇联金融系碧桂园的融资通道。

2019年10月,汇联金融旗下的另一款P2P产品“汇理财”出现兑付危机,10月10日,该平台发布公告称,正在走良性退出程序。

碧桂园随后发布公告称:第一,营销中心使用的金融产品与本次良性退出,没有直接联系;第二,但为了避免客户质疑,影响项目销售,要求所有项目立即停止与汇联所有金融类产品合作(包括资金类、派筹类)。

碧桂园方面此后对《棱镜》表示,汇联金融的线上网贷平台——“汇理财”跟碧桂园无业务往来,汇联金融的线下业务跟碧桂园部分项目有股权合作。

互联网金融曾经是门好生意,陈翀家族同样参与到这波创业潮中。

陈翀,清华大学化学系97级毕业生,其后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工学院,回国后迎娶杨惠妍,杨惠妍是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二女儿。

通过校友圈子,陈翀认识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的罗川。

2014年11月,罗川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创办道口贷,业务模式为“社交网络+供应链金融”。2017年,道口贷盈利116.46万元,2018年则亏损1707.41万元。

天津顺众联资产管理合伙企业系道口贷股东之一,持股9%,陈翀的母亲赵英华则在天津顺众联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持股63.64%。

在网贷平台频繁爆雷潮中,道口贷同样出现逾期情况。

51信用卡背后的房企

碧桂园只是在融资渠道上小试牛刀,另一家在销售排行榜上寂寂无名的中小房企——新湖中宝在布局金控的路上,卷入P2P风波。

10月21日,P2P头部平台 51信用卡杭州总部大楼下停满警车。新湖中宝正是51信用卡的二股东。

新湖中宝随后发布公告称:公司对51信用卡累计投资2亿美元,占51信用卡总股本的21.83%。若51信用卡股价持续下跌,将对公司投资收益和当期利润有一定的影响。

新湖中宝极力撇清跟51信用卡的关系,称只是财务投资,并无业务关联。事实异常复杂。

新湖中宝之前参股了中信银行、盛京银行,控股了温州银行,上述银行均与51信用卡发生关联业务。

2019半年报显示,新湖中宝通过旗下两家公司持有中信银行4.9%股份,并派驻黄芳担任中信银行非执行董事。

中信银行与51信用卡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51信用卡通过中信银行的账单,形成现在的授信管理基础业务,后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银行。

同为浙江温州企业,新湖中宝现在是温州银行最大股东。

温州银行则与51信用卡合作联名信用卡,系一款温州银行面向互联网申请客户发行的标准IC信用卡,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

新湖中宝的地产业务跟上述银行关联交易频繁。

例如,新湖中宝将旗下沈阳新湖明珠置业有限公司,7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全部出质给盛京银行沈阳市亚明支行。

新湖中宝还将旗下上海亚龙古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2亿元的注册资本,全部出质给中信银行上海分行。

2017年,新湖中宝旗下子公司从温州银行借款2.80亿元。

银行之外,新湖中宝参控股了阳光保险、新湖期货、湘财证券等金融公司,几乎集齐全部金融牌照。不仅此也,新湖中宝还投资了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其投资理念走在Fintech(金融科技)前沿。

不久之前,因一次区块链对外授课,趣链科技董事长陈纯名声大噪。新湖中宝早已投资这家公司。

2017年趣链全年营收仅184.64万元,亏损1521.74万元。2018年4月新湖中宝入股趣链,彼时其估值5亿元,一个月后,新湖中宝继续追投,趣链估值飙涨至15亿元。

目前趣链尚未给新湖中宝带来投资收益,能带来收益的还是传统金融行业,2017年中信银行、盛京银行及新湖期货合计为新湖中宝贡献了29.17亿元的投资收益。

新湖中宝的地产“主业”却颓势尽显。

2019年第一季度,新湖中宝地产合同销售收入21.27亿元,同比减少6.77%;结算面积8.2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3.89%;结算收入8.43亿元,同比减少59.28%。

在新湖中宝的存货中,位于杭州、衢州、苏州、上海等地的开发项目已经囤地超过十年。

渐成鸡肋的金融牌照

“地产跟金融密切相关,所有地产老板都要拼命找钱,找钱的最好方式就是掌控融资的平台、工具和方式。”一位上市房企财务人士表示,这是为大多数房企都想涉足金融业务的根本原因。

早年间,地产大佬的梦想之一是集齐所有金融牌照,华夏幸福的王文学、佳兆业的郭英成、绿地集团的张玉良,泰禾集团的黄其森等人,都在其地产业务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参控股银行等金融机构。

2010年,泰禾集团与控股股东先后战略投资福建海峡银行、福州农商银行、东兴证券;

2015年,泰禾集团与控股股东共同斥资25亿元设立平潭金控公司,参与发起成立海峡人寿保险。

2016年,泰禾集团旗下子公司,联合其他10家福建当地大型民企,参与发起成立福建华通银行。

“但监管越来越严,对房企涉足金融基本是皱眉头的。”上述财务人员表示,2017年前后,房企“逐金”逐渐退潮。

泰禾后来退出了福建华通银行的发起人行列。2017年5月,泰禾集团将旗下金融板块的子公司——泰禾金控从上市公司转到表外。

“由于监管严控保险公司发行万能险,收紧房企融资渠道,而且严查房企自融行为,房企即使拥有金融牌照,对其融资的助力也越来越小,金融牌照的含金量在降低。”该财务人士称。

百年人寿即是一例。

2018年底,绿城房地产发布公告称,将收购万达所持百年人寿的股份,该笔交易以失败收场。

2019年8月,百年人寿再次公告称,奥园集团拟从百年人寿原股东大连城市建设集团、大连乾豪坤实置业以及大连国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受让10.8亿股份,目前尚未获得批复。

近期,百年人寿因涉及股权、保险资金违规投资运用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现场检查,为上述交易蒙上阴影。

一位接近万达集团的人士透露,百年人寿对于万达来说已是鸡肋,“现在出不了手,肉要烂在锅里了。”

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监管对此前P2P、网贷、互金等新金融业务相对宽容,这些新金融业务一度颇受地产公司青睐,资金和人员流通频繁。

11月3日,杭州市公安部门通报称:一家叫浙江小泰科技有限公司(下设“泰然金融”平台)实控人潘宝锋主动投案自首,交代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

该平台法定代表人兼市场运营总监吴昊天,此前在宋卫平的绿城、蓝城均担任过高管。

10月中旬,起家于江西的地产公司新力控股在香港上市之前发布人事变故,CFO王炎(曾用名:王哲)离职。一位消息人士称,王炎在新力上市前夕离开,可能牵涉到此前的P2P网贷爆雷。2015年,王炎曾担任小米贷CEO。

而今,互联网金融同样进入监管视野。这对于亟需资金的房企来说绝非好消息。

湖南省属高校省教育厅直属单位财务工作暨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召开

会议强调,各单位要切实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财务风险

10月24日下午,湖南省属高校、省教育厅直属单位财务工作暨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在长沙召开。

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国安对新时期全面提升教育财务工作水平、加强单位廉政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杨定忠副厅长在会上了传达了国务院和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精神。

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省教育纪工委书记周德义在会上通报了高校财务工作领域廉政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一处处长张平惠就近年来高校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通报。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徐伟主持会议。

随着教育投入4%目标历史性的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财力大幅增加,理财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各高校怎样用好钱、管好钱的任务更加突出更为迫切。10月24日下午,湖南省属高校、省教育厅直属单位财务工作暨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加强高校财务监管,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财务干部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源头措施。教育经费如果用不好、管不好,不仅浪费国家财力,而且会引发廉政风险,甚至是犯罪。

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首先传达了国务院和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精神,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一处处长张平惠就近年来高校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通报,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省教育纪工委书记周德义就高校财务工作领域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国安对我省高校财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调。

“后4%时代”我省高校财务工作面临新形势

今年,是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第一年,是4%目标实现后的第一年,也是“教育经费管理年”,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站在了新高度、新起点,整个教育财务工作,特别是高校财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肖国安指出,随着高校扩招告一段落,高校债务基本化解,截至2012年底,全省81所公办高校银行贷款余额从118.19亿元下降至29.15亿元,37所高校实现银行贷款归零,各高校已摆脱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走上了轻装发展的快车道,高校告别了过去那种“找米下锅”的紧日子,可支配财力大大增强。

肖国安指出,高校规模扩大了,可支配财力增强了,理财自主权也进一步扩大,但财务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教育强省建设,更新思想观念,科学筹划资金运作,优化支出结构,探索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有很多与规模不匹配、与需求不适应、与目标不相称的问题。

如在理财观念上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思想有所淡化,奢华之风有所抬头,部分高校脱离学校实际与发展重点,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导致资金投向失误,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在重大财务决策上,决策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个人说了算或少数人说了算,决策程序上不透明,对重大项目不经过充分论证,凭经验、权威盲目决策,甚至出现集体“闯红灯”现象;在资金使用上,重“硬件”轻“软件”,重花钱轻效益,预算缺乏刚性,调整随意性大;在经费、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跑冒滴漏、“小金库”,重购置轻管理,忽视使用效益;在财务监管上,内控机制不完善,对经费使用过程绩效缺乏有效监管,等等。治标还需治本,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不下大力气根治,就会严重制约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绩效理财、平安理财

教育经费多了,纳税人的钱花了多少,花到哪里去了,花钱的效果如何,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监督力度更大了。用好钱、管好钱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会上,肖国安运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就高校如何坚持用科学的理财观统领一切经济活动,如何全过程实现科学理财、改革理财模式、提高理财效率提出了“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绩效理财、平安理财”四个新要求。

坚持为民理财,就要坚持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切实解决“钱为谁花”的问题,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坚持育人为本,把钱花在学生培养上,花在队伍建设身上,花在立德树人上,花在提高质量上,花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对于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资金,尤要优先安排。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学校活力;要严格按规定足额安排,确保落实到位;要民主公开,打造阳光财务。

坚持依法理财,就要坚持用制度来规范“花钱”行为,做到先定“规矩”再安排经费;要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前期论证要充分,期中执行要刚性;要践行“勤俭办教育”方针,花钱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搞“赤字预算”,要有下限意识,不盲目提高标准,不搞豪华建设。

坚持绩效理财,就要努力做到“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各高校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树立内涵发展理念,统筹安排财力,着力强化建设核心能力、强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资源重点配置到那些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配置到创新人才培养和质量上来,切实加大对人才队伍、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教学实验设备等内涵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坚持平安理财,就要建立高校财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堵住制度漏洞,防范风险,杜绝犯罪。学校领导对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支付、对外经济活动、贷款借款等要慎之又慎,依程序决策,按规定核准,严防财务决策风险,避免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会上,周德义书记在通报中列举了今年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这些案件都与工程基建、违规使用教育经费紧密相关,涉及金额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个人家庭,也影响了学校发展,损害了湖南高等教育形象。如何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有效遏制高校腐败案件高发的势头,是当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严峻课题。

对此,肖国安强调指出,加强高校财务监管特别是教育经费的监管,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财务干部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源头措施,现实意义非常明显。

肖国安还强调,各高校要把加强财务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财政检查、项目稽查、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要切实提高内部监管的有效性,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快从“核算型”从“管理型”转变,将财务监管贯穿于资金运作全过程,做到关口前移、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不留死角和问题隐患;要进一步健全财务外部监管体系,通过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高校财务状况动态监控和评价制度、高校交叉内审制度、高校财务公开制度、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保障教育经费安全和使用效益,不断促进高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和效益性。 (文\李旭林 摄\姚芸)


现在你去银行存款和开户,十有八九会有理财经理和大堂经理甚至柜台人员向你推荐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并以3.5%的复利保险理财产品马上没有了来诱惑你。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理财亏损、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保险的火爆似乎成为唯一的理财亮点,特别是保险理财产品3.5%的复利简直不要亮瞎一些人的双眼。

银行行长告诉你:保险理财的火爆太让人意外

从数据上看,似乎保险投资理财也远远在今年的各种复苏艰难中独树一帜,发展快得让人难以置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拼命地卖保险。

今年上半年,众多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的保险已经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业务量。有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已超过32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3100亿元的保费业务量。更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是,今年6月份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增速达到了126%,今年前4个月银保渠道业务量占比超过90%的保险公司达到20家。



银行行长告诉你:银行为什么卖力地推销保险?

银行为什么那么卖力地推销保险?除了银行理财不给力、银行存款利率下行之外,高额的代理手续费也是银行理财经理卖力推销的根本原因。

从银行而言,保险代理手续收入已经成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数据显示,2023年的前4个月寿险公司的手续费和佣金支出同比增长了20.62%,其中银保渠道的手续费支出同比增长超过43%。

而银行卖保险的火爆根源也在于保险理财手续费远远高于基金手续费水平。以招商银行为例,2022年招商银行实现代理保险保费是723.89亿元,代理保险收入121.59亿元;但代销基金规模达到了 3350.58亿元,代理收入只有68.55亿元。这才是银行卖命推销保险理财的根本原因。

银行行长告诉你:银行工作人员为什么卖命地推销保险理财产品?

你以为银行工作人员向你推销保险理财真的是为你考虑、为你好吗?实际上当然不是,他们只为他们自己。除了要完成任务指标以外,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你购买保险理财只是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而已。

为什么今年突然保险理财在银行推销火爆?主要是保险理财代理的手续费和提成高。银行在代理保险理财产品时给予银行的手续费在5%-20%之间,这一代理保险理财产品手续费的费率,销售银行理财产品的109倍、是销售基金的8.35倍、是销售信托理财的4.12倍。这才是银行突然销售保险理财火爆的根源,而不是真的为了你考虑。

银行销售保险理财有动力,银行员工大力销售保险理财更有动力。银行人员销售各种金融产品的代理费用形成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每为银行创造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工作人员个人可以提成300元-500元。而销售100万基金能获得1-1.5万的中间业务收入,而销售10万元的保险理财就能获得1-1.5万的中收,员工就能获得350元的提成。

这就是一些银行员工不惜把增额寿险包装成了 5 年期的银行存款或者银行理财,而在向外推销时并不说清楚3.5%的真实含义,甚至刻意诱导购买者都误以为3.5%是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根本原因。



银行行长告诉你,每天都有投资者被3.5%的复利保险产品忽悠了

以增额寿险为代表的保险理财产品之所以火爆,3.5%的复利绝对居功至伟。

但千万不要被3.5%的复利保险产品忽悠了。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

朋友这几天就被保险公司给忽悠了。银行卖保险的推荐说,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在下调,已经到了2%以下,而现在的保险投资3.5%复利,又给开一个保险万能帐户,没有经受住诱惑,朋友就购买了一个一年5万元持续投资五年的保险产品。

朋友投保后上网查询才发现,3.5%复利根本拿不到。你如果想拿到除非到一百年以后。朋友就疑惑了:谁买保险要一百年以后才能受益的?再说那个万能帐户,说是存入的资金月息4.3%,马上充值5万元后才发现了更大的骗局:要扣管理费2%,如果前五年要取钱,再扣3%的管理费,这就5%没有了。如果你现在退保,5万块钱要损失七千多。

银行行长告诉你,千万不要被3.5%的复利保险产品忽悠了

3.5%复利就是保险产品的噱头,实际上是以一个偷换概念来说明3.5%的复利,根本不是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的概念,更不是银行存款利率的概念,还要连续投资几年,如果你不连续存款仍然会有非常大的损失。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银行行长告诉你真相,实际上是将保额偷换成保险收益的概念。但最后结果会如何呢?你如果相信你就上当了。

据中国精算师协会对增额寿险的投资结果数据分析显示,如果你投保后第一年后悔了要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如果在第20年退保20年的收益年均大约在2%—2.5%之间。可见,即使你持有20年也只有最高2.5%左右的收益,距离3.5%利利差的不止十万八千里。

更重要的是,增额终身寿险除了提前退保损失很大外,更不是稳赚不赔。只有投资者持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且存款利率一直下行,才能说自己获得的收益比存款利率“赚了”。

而目前火爆的3.5%复利的保险投资产品,本质上并不是保险理财的投资收益率,仅仅是保额增长率。保险能取多少看的不是保额,而是现金价值。据估计,这种产品只有在8%以上才有正收益。很多银行却把增额寿险包装成了 5 年期的存款或者理财,目的是诱导投资者误以为3.5%是保险理财产品收益率。

银行行长告诉你,投资购买保险:一是保险产品的说明陷阱重重;二是保险产品收益率偷换银行理财收益率的概念但完全是两码事,望大家需要买保险的,一定要考虑清楚。这样的保险理财你还投资吗?你真的了解保险理财吗?你投资购买的保险理财现在怎么样了?(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