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低了!真是一期不如一期。”昨天,一家商业银行的产品销售经理,在微信朋友圈贴出该行新一期理财产品时写道。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已成常态,就连往年银行热推的“节日型”理财产品,今年也纷纷“爽约”,不少等着“五一”小长假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表示“今年很失望”。
市场:节日型理财产品稀缺,“分分钟”被抢光
“往年每逢节日,各种概念的银行理财产品充斥市场,有时候恨不得‘造’个节来发行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说,可今年情况完全改观,即使是“五一”“母亲节”这样的大节,发行节日型理财产品的银行也是寥寥无几。
据了解,今年“五一”小长假,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均未推出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不少中小银行也没有推出类似产品。“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降息降准的背景下,市场利率在不断下行;另一方面是取消了存贷比考核,银行都在转型,不需要像以前一样靠收益高的产品留住存款。”一位银行理财人士说。
尽管收益率一路走低,但由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仍是许多市民投资的主要渠道,而新产品越来越少,自然容易引起哄抢,“五一”期间发行的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的理财产品,“分分钟”被抢光。
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投资者去银行询问理财产品,客户经理一般都不会推荐自家的理财产品,更多的是推荐银行代销的一些产品(如保险产品)等,“我们自家的产品根本不需要推荐,产品一推出很快就销售一空。”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说。
“一般瞬间就会被秒完,很多投资者只能远远看一眼。”江东中兴路一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昨天向作者表示,现在不是客户选理财产品,而是理财产品在选客户。
随着“母亲节”临近,个别银行推出了专属理财产品,收益均不高,而且有的还有投资门槛,比如一家银行推出的“稳添利母爱感恩版”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38天,预期年化收益率3.9%,但只有新签约客户才能购买。
提醒:收益或进一步下滑,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投资的过程中,不少投资者认为投资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就是妥妥的,而且从来不关心资金的投向。其实不少银行的理财资金是投向债券市场的,随着今年以来大批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避险情绪加剧,有可能波及银行。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4月份下跌趋势非常明显,平均预期收益率从月初的4.05%跌至月底的3.93%,累计下跌了0.12个百分点,在债市信用风险加剧,债券投资收益快速回落的情况下,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短期内暂无有效的纾解通道,这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4月份,随着中铁物资暂停债券交易市场,避险情绪进一步高涨,影响也正在逐步传导到银行理财市场,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资管部门或会主动降低收益预期、降低杠杆率,银行理财收益或出现进一步下滑。对于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现阶段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因为一些非保本理财产品存在由债市“黑天鹅”事件而打破刚兑的可能性,投资者需防范这种风险。
此外,融360理财分析师建议投资者要进行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行业分散,把钱投资到不同的投资领域,比如股市和银行理财都配置一些资金;其次是平台分散,在同一个领域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平台,比如投资P2P可以选择3~4个平台,购买银行理财可以选择2~3家银行;再次是风险分散,将资金投到风险高低不同的市场,比如将资金分成三份,一份投到低风险的国债、货基中,一份投到中风险的票据理财或保险理财中,一份投到高风险的股市或P2P中;最后是期限分散,可以将资金分别投到短期、中期、长期产品中。东南商报
4月份跨过一季度末的时间节点后,资金面以平稳偏松为主,再加上受4月25日央行降准影响,市场利率将小幅下滑。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跌空间有限,未来维持窄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在经历了春节假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短暂下滑后,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又回归正常发行数量。融360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3632款,环比增加2546款,同比增加321款。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13355款,环比增加2444款;外币理财产品发行232款,环比增加57款。
“从表面看,3月份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幅较大,但实际原因是受春节影响,致使发行量大减,所以基数较小。”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一般来说,每年3月份理财产品环比增幅都会较大,是对1月份至2月份的补发。与往年相比,今年3月份增幅并不算大,预计4月份发行量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
不仅如此,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月平均预期收益率出现近一年以来的首次环比下降,尤其在月中平均预期收益率低至4.85%。数据显示,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8%,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平均期限为184天,环比增加7天,平均期限有逐渐拉长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3月份市场流动性整体偏松,股市走低,短期利率下行,导致银行理财收益率略有下降。”刘银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底以来,期限为3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逐渐下降。从最新数据来看,3个月以内短期理财占比已由2月份的31.89%降至3月份的29.36%。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短期理财往往都设有资金池,期限错配的情况较为严重,流动性风险也较大,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今后将不再发行3个月以内封闭式理财产品,因此未来这种理财产品发行量将进一步减少,且平均期限将逐渐拉长。
业内人表示,“资管新规”落地,意味着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净值化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90天以内的封闭期理财产品和保本理财产品都将逐渐减少。不过,由于净值化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还不高,净值化产品转型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展望后市,在收益率方面,刘银平表示,4月份跨过一季度末的时间节点后,资金面以平稳偏松为主,再加上受4月25日央行降准影响,市场利率将小幅下滑。此外,二季度地方债供给节奏可能加快,进一步推升财政存款。“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跌空间有限,未来维持窄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刘银平认为,银行理财产品3月份收益率下跌,属于短暂的市场利率反应。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业务仍然是留住客户基础的重要业务,在未来净值化和子公司化的趋势下,银行将不断调整自身产品体系,开发新的产品加以代替。例如,目前火热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与其他保证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相当,对银行理财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经济日报 记者 钱箐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多家理财公司对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
近期,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公司发布了有关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公告,涉及现金管理类、半年定开、一年定开等产品,其中有产品最大降幅达85个基点。
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理财公司下调业绩基准与债券收益走势有关,目前国内强化机构行为和市场监管,在支持机构自主定价同时,需理性、科学定价,避免参考基准偏离实际业绩过远等情况。
业绩比较基准下调
“业绩比较基准3.95%,买了以后天天收益都是负数。”12月7日,一名投资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述。
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之后,关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一度被质疑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从而引发争议。
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一方面更加注重投资者教育工作,阶段性降低产品费率向投资者让利,另一方面也下调了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降低客户心理预期。
近期,《华夏时报》记者从一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方面了解到,该机构旗下最新一期“颐养丰润”14个月开固收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由上一期的3.2%—4.2%调整为2.8%—3.8%,业绩基准上限降低40个基点,下限同样降低40个基点。
“这一系列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理财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上述产品成立于2021年2月,第一期利率为3.95%。
同时,上述理财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该系列另一款“一年开”固收产品同样成立于2021年,第一期产品利率为4.1%,2023年新一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4%。
此外,华夏理财、农银理财也对多款将进入封闭期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自12月16日起,华夏理财龙盈固定收益类G款4号半年定开增强理财产品的比较基准调整为2.90%—3.20%,而上一期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00%。
另外农银理财一款“半年开放”第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尊享款)业绩比较基准调整自12月16日开始,业绩比较基准由3.75%调整为2.90%—3.30%,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达45至85个基点。
所谓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公司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市场变化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根据规定,当监管政策、市场环境、产品性质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理财公司有权调整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例如,农银理财方面介绍,上述“半年开放”产品投资利率债占比5%—20%,信用债占比50%—70%,非标准化资产占比30%—50%,组合杠杆率130%为例,业绩比较基准参考中债(0—1年)国债财富指数,考虑资本利得收益并结合产品投资策略进行测算,为年化2.90%—3.30%。
“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首先是个相关产品未来预期业绩回报,是投资者决策的一个参考。”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前出现过少数产品业绩参考基准与实际收益偏差较大情况,理财公司需理性、科学定价,避免参考基准偏离实际业绩过远等情况。
此外,一家股份制大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选产品的时候,不仅要看业绩比较基准,也要看产品具体投向,以及自成立以来的平均收益率,评估产品的稳定性,再看半年的收益率,在经历过一定的市场波动后,是否还能保持2%—3%的收益,最后看近1个月的收益产品涨幅情况。
受债市波动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
谈及业绩比较基准调整的原因,农银理财方面曾表示,这与今年初以来债券静态收益率出现幅度较大的下降有关。
一直以来,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去年年底,受到债市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及收益率出现大幅回撤,遭投资者大幅赎回,今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暂别资管领域第一的“宝座”。
有数据显示,银行理财规模今年8月份恢复至今年以来高点27.34万亿元,9月受债市季节性回调影响,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大幅下降至26.39万亿元,10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回升至27.32万亿元。
目前而言,尽管债券市场基本面已经好转,但银行理财市场整体收益率呈现出走低趋势。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0%、1.9%和0.4%。
“在债券收益率下行后,中短期需要降低对理财的投资回报预期。”招商证券银行团队认为,债券收益率趋于下行。8月下半月-10月末,债市小幅调整,提升了债券票息,降低了理财的投资压力。进入11月,债市行情明显好转,预计理财收益率将回升。
不过,招商证券银行团队提出,由于近年来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未来几年,理财可预期的复合投资回报率或很难超过3.5%。
同时,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部分理财公司下调业绩基准这个与整个市场环境、底层资产属性及收益走势等因素变化有关,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业绩基准,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展望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趋于下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大概率也需进行调整。
对于银行理财后期展望,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理财风险防御能力较去年底大幅提高,同时信用债市场受到化债影响走出了独立行情,理财破净率也已经企稳,市场无须担忧赎回会进一步发酵。
在明明看来,11月份银行理财规模有望接近28万亿元,但很难超过,12月份又将迎来季节性回落。2024年经济稳增长仍需维持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仍将有两次MLF降息。而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压力,为配合央行降息,明年或仍将推动数轮存款利率的调降,届时理财收益优势将更加凸显。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