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舆情资讯】2021年 第五期
2024-12-11 21:56:33
体育资讯
facai369
热 点 资 讯
HOT NEWS
初步判定接种环境病毒核酸来自疫苗液,中国疾控中心提示
接种单位无需额外大规模消杀
近期,部分省份在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的环境标本(注射室、留观室和外部走廊的桌面、墙面、门把手)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发布消息称,环境样本中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检测的疫苗瓶中疫苗株一致,且与当前流行毒株的基因组变异位点组成有显著差异,初步判定,接种环境中的病毒核酸来源于疫苗液。由于灭活疫苗中的病毒核酸已没有活性,因此,并不具有传染性,公众不必恐慌。
对于核酸阳性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由野病毒经过培养、灭活等工艺制备而成,病毒已失去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仍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病毒核酸片段。接种过程中,开启疫苗瓶、抽取疫苗液、注射器排气、接种后注射器或疫苗瓶内的液体残留等,可能会以液体或以气溶胶方式,污染接种场所的接种台、墙壁、门把手、走廊、接种人员和受种者衣物等物体表面。此外,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灵敏度极高,如在核酸片段被降解前进行采样,很可能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鉴于各接种单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将持续开展一段时间,接种场所被疫苗核酸污染的风险较高,如对接种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将对疫情监测预警带来干扰,因此,不建议对接种单位常规进行环境标本采集和核酸检测。如已经开展监测发现阳性,或在疫苗接种场所附近采集的环境样本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建议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明确核酸是否为疫苗株。
对如何做好接种组织工作和环境消毒,中国疾控中心建议:一是减少受种者的陪同人员数量,做好受种者和陪同人员的健康筛查。二是按照应种尽种原则,完成接种单位工作人员新冠疫苗接种。三是接种工作人员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接种工作结束后脱掉个人防护并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四是保持接种单位环境清洁,在环境标本中检测出疫苗株核酸阳性时,无需采取额外的大规模消杀措施。此外,要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医疗垃圾管理,使用双层垃圾袋进行包装并扎紧封口,避免疫苗株核酸通过医疗垃圾等污染接种单位以外的环境。
湖北规范互联网医院药学服务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湖北省互联网医院药学服务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互联网医院不得对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其他用药风险较高或有特殊管理规定的药品处方进行审核、配送及流转,相关药品不得纳入互联网医院药品目录。在处方调配方面,互联网医院开具并审核合格的处方可在互联网医院实体医疗机构调配取药、委托第三方药品配送企业配送或流转至零售药店取药。
《办法》要求,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处方流转服务,建立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平台,遴选入驻平台零售药店。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药店和患者的数据对接,在医生、药师和患者之间实现处方和药品信息互联互通,完成医师电子处方开具、药师在线审核、药店调配核对和药品配送等流程。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施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学习宣传贯彻《办法》作为重要任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要有序衔接过渡,妥善做好资质延续及认可工作。
《通知》要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依据《办法》对现行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结合实际制修订配套文件,抓紧制定乙级资质认可程序,规范申请受理、技术评审、行政审查以及专家库组建等工作;要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纳入行政审批(政务)大厅统一管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逐步实现资质申请线上办理、审批结果线上公布、资质信息线上查询。
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添新靶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帕金森病领域研究成果论文。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的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了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并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最新研究显示,脑膜淋巴管系统功能障碍与衰老密切相关。此外,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研究发现,损害脑膜淋巴管功能可以加速脑实质Aβ异常沉积。为揭示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滕军放教授团队近3年来尝试寻找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动态、无创性技术方法。
该研究团队首次利用black-blood 3D DCE-MRI等技术,定量评估了健康人群、特发性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和皮质基底节变性患者的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共招募1065位志愿者。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上矢状窦、乙状窦的脑膜淋巴管引流速率减慢,且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相关;而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与健康人群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双侧颈深淋巴结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下降。研究团队评价不同部位脑膜淋巴管以及颈深淋巴结在早期鉴别诊断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发现双侧颈深淋巴结的平均达峰时间值具有极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特发性帕金森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此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脑膜淋巴管内皮屏障功能障碍与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沉积于巨噬细胞引起的脑膜炎症反应相关,最终导致脑膜淋巴管引流受损。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推进了帕金森病病理进程。此项研究提示,改善脑膜淋巴管引流可能是延缓或阻断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进展以及治疗的新靶标。
药品带量集采要常态化制度化
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健全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药品集中采购市场,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意见》提出,按照保基本、保临床的原则,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做到应采尽采。对通过(含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纳入采购范围。符合条件的药品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即启动集中带量采购。积极探索“孤儿药”、短缺药的适宜采购方式,促进供应稳定。
《意见》要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均应参加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按照定点协议管理的要求参照执行。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用药需求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并按采购合同完成约定采购量。医疗机构要在医生处方信息系统中,设定优先推荐选用集中带量采购品种的程序,临床医师按通用名开具处方,药学人员加强处方审核和调配。将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作为医保总额指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意见》提出,在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基础上,建立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预付机制,医保基金按不低于年度约定采购金额的30%,专项预付给医疗机构,之后按照医疗机构采购进度,从医疗机构申请拨付的医疗费用中逐步冲抵预付金。在落实医疗机构采购结算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设立药品电子结算中心等方式,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结算的医疗费用要及时审核,并足额支付合理医疗费用。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变与不变
2020年年底,《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发布,结束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9年不变的历史。
9年里,三级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三级医院有1399家,到2019年已增长到2548家。实际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三级医院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旧版标准也已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管理需要。那么,新版评审标准新在哪?近日,健康报社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士,请他们详解新版标准的内在逻辑及背后深意。
主线是“医疗质量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30余年来,医院等级成为医院功能、规模、管理和质量水平、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综合标志,成为反映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金字招牌”。新版标准围绕“医疗质量安全”这条主线,符合当前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对于进一步促进医院践行“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努力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梳理发现,新版标准共设置了448条标准和监测指标。其中,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部分占了一大半,有240条之多。内容涉及医院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服务、DRG评价、单病种和重点医疗技术质控等标记医疗质量安全的核心点位。其中,从第11条到第24条,重点围绕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设计。从第25条到47条,则用20多个条目明确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处长马旭东说,2016年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是第一部围绕医疗质量管理而制定的部门规章。但是,5年来,各地在执行和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从近年来部分大型三级医院发生的重大安全事件来看,无一出于18项核心制度之外。所以要从基础质量安全出发,从点滴做起。希望通过医院评审标准的杠杆作用,激励医院围绕医疗质量安全内涵推进体系和机制建设。
针对具体指标,马旭东透露,今年将公布2021年度全国年度质量安全目标,希望通过评审推进我国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实现。在医疗安全指标方面,重点纳入了32项医院获得性指标,比如手术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例数和发生率。据了解,国家层面连续5年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发现,很多三级医院、二级医院都没有明显改善。“因此,把32项安全指标全部纳入了医院评审中。”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在新版标准中单独占据一章。据了解,标准涉及的51个单病种的质控指标信息平台已全部上线。不过,“有不少省份仍然不能很好地实现两级平台注册数据对接。未来,平台数据会成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进医院评审目标重要的数据基础。如果单病种数据拿不到,那么评审工作就不能落地。”马旭东说,新版标准还重点强调了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尤其是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设置、医院感染流程管理等内容做了比较多的增补。
特别强调“级等分离”
新版评审标准特别强调,要遵循级、等分离的原则。
事实上,级、等分离并不是新政策。“医院是三级还是二级,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马旭东说,1989年,原卫生部发布《医院等级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医院按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同时强调,医院的设置与分级,应在保证城乡医疗卫生网的合理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原则下,由卫生行政部门按地方政府“区域卫生规划”统一规划确定。(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也提出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规模、级别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医院级别是基于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划定的,而医院的等次是基于周期性评审结果确定的。新版标准依然坚守这个原则,而且要重点强调。”马旭东表示。
郭燕红强调,要继续坚持并强调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与规划部门密切合作,以区域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科学确定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功能定位,突出卫生规划的引领作用。
如何判定等次?此次给出的规则建议是,总分和现场检查部分得分相结合的方式。判定相应等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各省分别划定甲、乙、丙等的分数线,比如总分1000分,可以划820分、780分,各省根据实际划定;二是现场检查部分评定情况,其中判定为甲等的现场得分不能低于90%,判定为乙等的现场得分不能低于80%,认为丙等的不能低于70%。
马旭东解释,因为现场检查涉及依法依规执业,所以相应的分数不能低。“如果低于各省划定的平均分数线,或者现场检查部分得分低于70%的,要判定为不合格,按未定等管理,延期再进行评审。”
在等次管理上,新版标准中设置的评审前置条款“威力”很大。对于发生重大医院感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完成而未完成对口支援、中国援外医疗、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公共卫生任务等政府指令性工作的;医院领导班子发生3起以上严重职务犯罪或严重违纪事件,或医务人员发生3起以上违反《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群体性事件(≥3 人/起),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新版标准明确,医院在评审周期内发生以上情形的,延期一年评审。延期期间,原等次取消,按照未定等管理。
评审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由主观定性为主向客观定量为主转变。”新版修订说明中的这一句很亮眼。
“日常数据可以替代现场检查的条款,不再用实际评审的方式进行。”马旭东表示,旧评审模式更多以现场检查、主观定性和集中检查为主,新的评审模式主要是以日常行为、客观指标和定量评价为主,辅以现场检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这么设计,主要想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引导医疗机构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和绩效,减少突击迎检行为;二是尽量减少主观评价的偏移,增强结果的客观性。
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是新版标准中占比较大的内容,背后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针对有人担心的数据收集能否实现问题,马旭东说,“为了实现以数据为主的评审模式,我们已经积累了5年,目前的相关系统可以满足数据采集。比如2015年建设的、已连续6年收集数据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数据报告系统,目前每年度大约有8000家医院上线报告相关指标数据。另外,还有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各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国家单病种质量监测平台等”。
记者发现,新版标准的相关章节中特意注明了数据来源的渠道。“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需要在各省评审标准中予以体现。希望各省在制定本省数据收集范围时,考虑6个原则。”马旭东说。这6个原则包括:一、维度全面。在选择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数据指标时,要囊括质量、安全、效率、运行等多个领域,不能有所偏颇。二、专科均衡。对综合医院而言,评审标准中提到的主要专业、重点病种和技术要尽可能纳入;对专科医院,重点围绕专科医院的专科特点及一些重点病种进行遴选。三、基础优先。由于各地数据基础不太一致,建议优先选择本省数据基础较好的指标。四、体量适宜。指标数量要控制在适宜,但是原则上不能低于国家版标准的60%,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五、重点突出。尤其是开展人体捐献器官获取和移植技术的医疗机构参与评审时,相关指标必须纳入评审范围。六、动态调整。各省可以根据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相关指标。
新版标准强调,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数据的评审范围是全周期,而不是最后一年的数据。也就是说,从上一轮评审结束到新一轮评审开始,4年乃至5年的数据都要纳入评审范围。“所以,日常管理好才能在评审中获得优异成绩。”马旭东介绍,下一步将建立三级医院评审信息登记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院评审的事中事后监管。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4个功能:一是三级医院评审工作备案;二是实时展现周期性评审情况;三是提示预警,对医院评审的工作节奏发挥提示和预警的作用;四是公开与社会监督,未来要跟医疗机构的电子证照系统进行衔接,也会对社会开放一部分医院评审的过程性材料,加强社会监督。
郭燕红特别指出,各地要将社会办医院纳入医院评审工作范围,鼓励社会办医院参加医院评审,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行业信誉。
综 合 医 讯
Comprehensive Brief
政务快讯
联防联控机制正式发布
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方案
联防联控机制发布《2021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提出错峰避峰出行、减少人员聚集、制定分类应对预案等六大方面共16项具体措施,指导各地切实做好春运期间疫情防控和错峰控流相关工作,组织“点到点”有序运输,降低春运疫情传播风险。(交通部)
已接种新冠疫苗者仍需要遵循
春运期间出行核酸检测的要求
1月27日,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有序做好春运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春运期间出行人员核酸检测工作。《通知》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行从2021年1月28日春运开始后实施,至2021年3月8日春运结束后截止。通知明确,目前已接种新冠疫苗者仍需要遵循春运期间出行核酸检测的要求。(疾控局)
福建:
慢病患者可一次开具12周以内药品
SPRING
为严格处方药销售使用管理,福建药监局联合其他两部门出台七条规定,提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持续用药及管理依从性好的慢性病,对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可开具12周以内的相关药品。首次长期处方必须在实体医疗机构开具。(福建药监局)
福建:
出台全国首个“戴口罩”专项法规
1月21日,福建十三届人大会通过《福建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将从2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专项立法。(中新网)
院感防控不得采取“一刀切”
SPRIG
1月22日,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并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医疗机构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做好感染防控工作,不得因为感染防控采取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等“一刀切”手段,影响群众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医政医管局)
规范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发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指标遴选制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意义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补充说明,防止出现误解误读。同时,充分考虑指标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并对指标进行了统一编码,便于行业交流和信息统计,适合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质控组织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管理工作中应用。(国家卫健委)
陕西:
退烧类药品销售登记系统“陕药通”
陕西药监局研发的“陕药通”(即陕西退烧类药品销售登记系统)将于1月28日正式启用,全省所有零售药店将不再通过电子表格进行登记报送信息。“陕药通”包括零售药店使用的微信小程序陕药通和监管人员使用的陕西省药品安全监管综合业务系统陕药通模块,陕药通小程序完成对购药人及所购药品信息登记,陕药通模块为全省各级监管人员提供信息查询及统计汇总功能。(陕西药监局)
临床技术
首款国产心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系统
由深圳中科微光注册的心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系统,是首款国产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产品。该产品用于临床需要进行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尤其在支架植入术中应用较广。该产品核心技术涉及“一体化超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探头”和“一种心血管三维光学相干影像系统”两个发明专利,上市预期可降低设备及其配套耗材的价格,让更多患者受益。(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
加拿大: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疗法中的性别特异性
日前,加拿大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一种特定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法对雄性小鼠有效,而对雌性小鼠无效。这项发现也改变了临床试验数据的评估方式以及按性别划分的必要性。该研究强调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潜在机制对于某种特定疗法在性别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并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以及靶向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窗口。(《Science Signaling》)
内蒙古等14省开展跨省联盟
初次置换人工关节和冠脉(PTCA)导引导丝
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1月26日,甘肃医保局发布公告,决定开展2021年第一批跨省联盟初次置换人工关节和冠脉(PTCA)导引导丝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本次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由内蒙古医保局牵头组成跨省联盟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内蒙古医药采购中心负责平台操作。相关征求意见、采购文件、公告及信息等,通过内蒙古医药采购网发布。(甘肃医保局)
以色列:
完成首次人工角膜移植,盲人重见光明
角膜疾病是失明的第二大诱因,WHO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200万人患上角膜盲。近日,以色列医学教授为一名78岁的盲人植入人工角膜,患者已能阅读文字,辨识亲友,成为首次人工角膜移植获得成功的病例。人工角膜采用百分之百的合成、非降解多孔材料制成,可以代替受伤或变形的角膜。借助纳米级化学工程和细胞技术模仿细胞环境,在植入后能与活组织融合,并刺激细胞增殖,进一步促进融合。目前尚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科技日报)
健康宣教
全国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
全国爱卫会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的意见》。《意见》强调讲文明、铸健康、守绿色、重环保四方面的活动内容,动员广大群众将疫情时养成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来,自觉做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国家卫健委)
科技前沿
胆固醇成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帮凶”
为了模拟新冠病毒感染,美国研究团队最近设计了携带病毒“刺突蛋白”或携带人类ACE2蛋白的细胞。如果要引起感染,病毒必须将自身的膜融合到细胞膜上。当刺突蛋白抵达细胞靶标ACE2时,带有ACE2的细胞就长出了微小的触须,附着在附近细胞的刺突蛋白上;在这一点上,两层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开口,使细胞内含物混合在一起;最终,这两个细胞融合在一起。干涉两个细胞融合的结果表明,如果新冠病毒的细胞膜缺乏胆固醇,病毒就不能进入目标细胞。(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org)
三迭纪T19或将成为全球第二款3D打印药物
自3D打印技术进入医疗领域,就为人类带来诸多惊喜。不久的将来,3D打印药物或许也将走进我们的生活。2015年7月,美国一家制药公司研发出的3D打印全球首款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速溶片,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近日,南京三迭纪公司研发的3D打印药物产品T19已向美国FDA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如获批准,这将是FDA通过的全球第二款3D打印药物。(科技日报)
医疗通报
药监局
发布41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和2项修改单的公告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YY0485-2020《一次性使用心脏停跳液灌注器》等41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和YY0881-2013《一次性使用植入式给药装置专用针》等2项修改单已经审定通过,并予以公布。标准编号、名称、适用范围、实施日期和修改单内容可见具体附件。(国家药监局)
编辑、制作:院务部
关注我们,
掌握健康!
www.yndsrm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