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奔跑在路上 | 社会科学报

2024-12-14 2:52:42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健康中国”建设,奔跑在路上 | 社会科学报

我国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加强健康治理的顶层设计,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于2015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我国卫生健康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就“十四五”期间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和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姚建红在《红旗文稿》上发文指出,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但当前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服务“碎片化”等问题,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必然选择。 健康治理面临复杂局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我国健康治理面临着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并有了新的更高期盼。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指出,市场经济转型、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人口流动、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不断增加的健康需要;疾病谱的变化为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带来了新的要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目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病种;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健康生活、健康环境的压力。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促使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发生政策范式转移。 个体健康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非卫生系统一家之职。“亟需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为指导整合治理各方资源。”中南大学教授刘丽杭向本报指出,“整合”所强调的是所有公共政策都有可能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如农业、教育、环境、财政等部门的政策,住房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政策,标本兼治地从源头上防范并解决新型传染病、流感以及慢性病,如肥胖和高血压、精神卫生等各种棘手的社会与居民的健康问题。 在健康治理有更高要求的同时,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依旧存在一些较难突破的“瓶颈”问题,其中,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患者往往选择城市三级医院,造成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尤其是新冠疫情凸显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陶仪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在基层医疗方面,目前我国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尚不平衡。从医疗机构床位总量和增幅情况看,大医院床位总量及增加力度远远大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供给不足。因此,把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就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上,“预防为主”的理念早已有之,先秦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首次出现“治未病”之说。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撰文指出这一理念没能被很好地得到践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往往“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以兴建大医院、提高医疗水平为重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投入不够,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不够重视;在健康产业的发展方面,社会资本主要集中于与疾病治疗相关的医疗药品与器械领域,基于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的相关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健康中国”未来可期 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当前,这一体系建设更加突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吉林推动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内蒙古建设紧密型医共体20个,宁夏推动14家县域医共体一体化运行……武汉大学教授王培刚向本报表示,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有效带动地区医疗技术提升,提高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减少异地就医;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能助力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诊、双向转诊、人才技术流动联动,促进合理就医格局形成,提升医疗资源运行效率。这样,看病不用出远门、挂号不用排长龙、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的就医理想逐渐照进现实。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也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在《健康中国观察》中指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直接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因此,要有更完善的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职业发展等,同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生政策支持力度,比如温州医科大学积极实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政策,面向农村社区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全科医生,至今已定向培养2956名基层医生,有效充实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除了基层医疗体系,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强调疾病预防,实现防治结合。如今,福建省三明市乡村医生为村民看病时,会一次开出“三张处方”:药品处方、生活运动处方、饮食处方,提出生活起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建议。这是健康中国建设防治结合的一个缩影。南开大学教授庞瑞芝认为,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服务模式以人的健康需求为核心,整合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于一体,要突出疾病预防环节和基层医疗体系在维护健康方面的基础性地位。 建设健康中国不仅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很多国家跳出专业卫生部门“桎梏”,促使不同部门形成健康合作。比如,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政府设立了独立的基于社区网络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管理部门。我国也积极实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如居民健康素养领跑全市的上海市松江区加强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区长担任国家卫生区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成立区健康促进中心(爱国卫生事务中心),建立区职能部门联络员机制和街镇(园区)推进机制。云南大学教授杨临宏指出,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健康发展迎来“机会之窗”,“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一项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机制,将成为我国健康领域社会风险治理的“治本之策”。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更加强化对个体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塑造。毕竟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刘丽杭教授向本报指出,首先要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融入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系统各环节,而个体同化取决于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要以社区健康共同体理念为引导,构建社区健康生活互动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居民的健康生活理念及方式。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人及群体的健康观,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形成新的态度,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如此,个体健康生活的理念才是稳固的,才能支撑起朝气蓬勃的健康中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时评 | “健康中国”夯实现代化强国之基 企业可为促进卫生公平做出更多努力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