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移民社区包括建设征地、易地扶贫和避灾等多种类型的搬迁移民社区,其共性活动均主要是移民生产生活恢复重建。搬迁安置后的移民社区治理不应仅仅包括环境美化、安全、生产发展、后期扶持等具体生产生活恢复活动,更应注重村民自治、社会融合等问题。探讨如何将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服务于移民社区治理。选择河南省辉县Y移民村为典型村,调查外迁移民社区治理的现状以及问题,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移民社区治理的方法和路径进行研究,以丰富移民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
关键词
移民搬迁;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南水北调工程;水库移民
作者介绍
施国庆,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夏菊香,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苏 青,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高级工程师;
杨 涛,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高级工程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乡村振兴学》2024年第二辑
一、引言
移民搬迁安置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因为工程建设征地、易地扶贫、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原因产生的移民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广大移民和移民村来说也是如此。移民村作为移民搬迁后生活的最基本单位,是空间上的社区共同体,也是缓解移民矛盾、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发展、重建传统文化的载体。良好的社区治理对移民的长期良好发展和防止“返迁”现象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社区建设打下基础。但移民村经过搬迁,社会空间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其治理增加了难度。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理念为核心价值引领的专业学科,在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方面符合移民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对移民进行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营造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以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 Y 村为研究案例,探索移民社区治理的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和模式。
二、移民社区治理现状和问题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指出,通过在省移民系统的支持和指导下,大力开展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移民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有效促进了移民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从目前省内移民村的发展状况分析来看,还存在移民村的村务管理不科学、产业发展选择困难、资金和技术的缺乏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关扶持政策规定较为死板;二是一些非自愿移民自身存在一些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别,缺乏自力更生、自我创新精神,安于现状,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享受扶持政策上互相攀比,易引发社会矛盾;三是移民搬迁安置后剩余资源处理问题不到位等问题。2019年,河南省水利厅印发了《美好移民村建设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水库移民村开展美好移民村建设。在河南省推动美好移民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创新移民社会治理体系也是其关键一环。
(一)Y移民社区治理的主要措施
1.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活动,开展“最美”系列评选
推进实施移风易俗专项活动,Y村成立了红白喜事会和乡风文明理事会,实行禁鞭和减少村内办酒次数,取消12岁生日宴,要求不整无事酒以及杜绝原先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这几方面。村内整酒需要及时向乡风文明理事会报备,由他们对办酒席的范围和规模制定标准,这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环节,又剔除了其中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糟粕部分。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好移民村,Y村开展了一系列“最美”称号评选,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的方式,评选出了“五美(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庭院”,以及“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荣誉获得者,并在乡风文明公示栏和文化墙上公开他们的先进事迹(图2-1,图2-2),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村民群众,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真善美的价值导向。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引导村民的文化建设。今年疫情期间,本村把“五美庭院”创建与疫情防控工作相结合,带领全村家庭深入开展家庭清洁工作,筑牢疫情防控的家庭防火墙。
2.村规民约促进自我管理,建设良好乡风民风
Y村村规民约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保护、人际关系维护、文明行为规范到具体的家庭婚姻和义务等都有一个规定,且是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上所制定的,且挨家挨户进行了宣传讲解。在此基础上,村民对村规民约会更加了解,并且更加乐意接纳,更能按照村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言行。
3.积分制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充分依靠群众主体作用,Y移民村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使社区治理呈现“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主动服务”的良好局面,对于在要求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社会治理形式的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移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Y村积分制鼓励村民进行生产创造提升自身收入,对从事养殖和特色种植业的村民奖励积分更多;在提高移民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上,采用积分制,鼓励移民进行新思想、新理论的学习,努力考取技术、管理等各类职称;对考上学的大学生以及在校期间有获得荣誉奖项的移民都有积分奖励;积分制还在其他方面有一些奖励,例如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志愿活动。整合起来看,积分制分别从生产、个人素质、文化、环境、人际交往这几个不同层面鼓励移民进行改变,从而促进整个移民村的发展和建设。
4.培育支持移民村自组织发展
Y村以巷道和宅前路为界限划分为若干个地域网格,网格内的一切事务由专人协调管理,做到责任明确,量化到人。本村成立了“三会一管”组织机构。在村两委会的领导下选举产生了民主议事会成员47人、民主监事会5人、民事调解委员会13人以及社区物业管理公司8人。村内诸多事项运用“三会”的民主决策方式来得到解决。例如对村内扶贫产业分红名单的分配,在民主监事会成员的监督下,经过民主议事会讨论,调解委员会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最终选出最需要帮助的家庭户,整个过程也做到了透明、公开。
Y村相较于其他移民村,建立了本村独有的自组织。移民在书记倡导下成立了老年舞蹈队以及少儿舞蹈队,每天会在村广场上进行舞蹈教学,组织者不是专业舞蹈老师,属于对跳舞感兴趣,但是让村民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强身健体,也能增加大家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形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移民群体的娱乐生活,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村内还组织有一个义务辅导班,由村内马老师和妇联主任共同组织成立,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填补了部分家长管理和辅导的空白,也间接降低了学生校外活动的安全隐患,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加大了社区教育的力度。为支持辅导班的开设,村内每个月提供给马老师200元的经费,希望辅导班能够持续开设下去,但目前来看,这些自组织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运行机制,需要考虑长久性。
5.建设村史馆传承移民精神,打造共同记忆
个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保存着属于他的文化记忆。移民在迁徙的过程中,既要直面和接受新文化,同时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和源。移民村进行文化建设是增强移民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本村书记带领群众申报成功美好移民村建设项目,下一步将建设室外大型村史馆,与月季小镇,采摘果园一起打造移民新村观光旅游产业。由于本村搬迁前主要产业为渔业,村民为渔民,且原先傍河而居,因此在村史馆修建上,设计在墙体修饰和彩绘上展现原村的地形地貌,充分链接相关资源,动员移民自身,大家共同完成墙体彩绘,画上能够展现本村移民独特性的东西,例如渔民和渔船,以及搬迁前王井村的景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民的联系,移民故事和物质载体能够让身在其中的村民感受到熟悉、温暖的氛围,也能给外来游客带来纵向的社区感受。
(二)Y移民社区治理的问题表现
1.社区治理缺乏资金支持
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治理经费不足,相较于经济发展得不到重视。我国长期以来,在对城市和农村的资源配置上,会更偏向于城市,这样的长期运行不仅促使了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经济差距,而且造成了城乡社区治理上起点不同的不公平现象,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迫使年轻村民更多到外地务工,使得农村治理主体空虚化,这些都明显影响了乡村社区治理的环境。政府政策上要支持和鼓励农村开展社区治理,经济上需要增加就业、扶持移民村产业发展。
2.社区组织建设不完善
自组织的存在是移民村具有活力的前提,自组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移民村形成有序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村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成为农民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开展的载体。移民村在自组织建设方面有一定成效,但自组织局限在村内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组织,且一般为自上而下安排产生,很少是村民自发建立的,其作用主要是服务百姓,调解纠纷以及为百姓提供规范行为指导等。调研走访发现,目前很多移民村缺乏社会组织建设,或是在进行社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力度不足,导致社会组织的作用难以凸显,对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支持力度有限,无法真正服务移民,体现移民的权利和能力。自组织建设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较低,访谈反映许多移民对社区事务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3.移民发展思想观念陈旧
移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时间不一致,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化,导致主体之间的观念上出现差别,部分移民缺乏自力更生、自我创新精神,存在着移民是受害者、牺牲者的观念。一些移民到安置地后,还一直固守着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思想,没有工作技能,却安于现状,种着仅剩的一两亩田,却在抱怨自己收入少,希望后扶补贴能够增加,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享受扶持政策上互相竞争,易引发社会矛盾。个别上访老户常年上访,有“人穷志短,发展无望”的观念。
4.移民社会融合不够
移民村是一个容量很小的社区,容纳外界冲击的能力有限,往往只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才是社区成员认识的基础。同时整村搬迁不同于社区安置,社区安置方式能够加强移民群众与当地群众的沟通交流,能有效避免整村搬迁可能出现的自闭排外、发展单一等问题。整村搬迁的移民村有的安置较偏远,移民交往大多局限于本村村民,人际关系网封闭,与当地产生联系较少。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移民在搬迁后,将失去除家庭以外的绝大多数社会关系,且此类社会关系又无法重新恢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因强制性移民产生了新的环境,广大移民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社会交往和试探重新去构建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情况下与当地的融合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但很多移民村因为地理位置或者缺乏交流机制,处在十分孤僻的位置,加上有方言和文化差异,造成了在社会融合上的困难。
5.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在文化建设上,移民村刚搬迁时比较重视,为展开新的生活,各个移民村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例如河南传统的旱船文化、戏曲文化、节假日庆祝活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干部更注重经济产业发展,移民在空闲时间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等消极的娱乐方式,少有的文化活动都流于形式,并不能充分吸引移民的注意,更不能有效地影响移民的正常生活。移民村的文化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提升。Y村属于新形成的村落,本土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建设的难度。只有与地缘相关的文化才有可能唤醒不同时代居民的记忆,才能将其有效传承、形成居民与其之间的频繁互动,并最终找到共鸣。纵观各地的文化建设推进历程中,回应当地文化并将它激活是一种重要的做法。而移民社区缺乏深层次的文化积累,但同时也增加了创新性。需要大力发掘移民村资源,鼓励居民创新,开发独特性的社区文化。
三、移民社区治理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分析
(一)村内特殊群体照顾
1.空巢老年移民群体
Y移民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空巢现象。Y村由于距离城镇较远,村内产业不丰富,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大量移民子女长期性远离家乡,或由于组建家庭留在了城镇,造成老人和子女长期分离。老年群体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因此留在农村地区,成为空巢老人。通过对 Y 村部分空巢老人的访谈,了解到老人多和老伴一起生活,互相照料,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却因为舍不得钱而不愿意去就医,最终可能会造成更坏的结果。老人的休闲方式单一,平时大多靠看电视和邻居闲聊等方式打发时间,再加上子女忙,联系较少,老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2.外地嫁入移民村女性
在进行移民村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村内有几位从外地嫁进移民村的女性,随夫家搬迁到安置地,由于移民村距离娘家太远,她们可能为了省路费,一年回一次家甚至不回。在搬迁前,她们由于婚姻关系外嫁,需要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移民搬迁让她们又一次重新适应新的环境,社会支持状况较差,增加了此群体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案例情况:陈姐为Y村村民,是四川省宜宾市人,18岁时嫁入丈夫家,当时在淅川县生活,由于没怎么上过学,缺少朋友,在淅川县时主要认识的人都是丈夫的家人。语言交流上,因为方言差异,陈姐一般说普通话,但老一辈的人不会普通话,所以对于他们讲的话有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后移民搬迁,部分亲人朋友留在了原住地,在 Y 村她没有工作,在家照顾学生生活,平常交往主要局限于自己的家人和邻居。访谈时陈姐谈到自己的生活很孤独,她希望有人能听她倾诉,自己的生活能变得更有意义。
(二)移民对于社区活动多样性需求
Y村拥有自己的文化广场,面积相较于相邻移民村更大,但据移民反映,广场的作用不大,除了每天有少量的村民去跳广场舞外,基本上没有活动开展,且由于疫情原因,广场舞已经很久没有开展了。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少,种类单一,没有发挥体育锻炼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房子建筑特殊性,Y村安置房屋为每户一栋一院的形式,院子空间大,很多居民都选择在自家院子里独处,活动范围封闭,缺乏一个交流平台,因此村广场应该发挥它该有的作用,作为村集体公共活动平台,促进村内的互动与交流。
调研对于开展社区活动的需求时,村民表示现在的空闲生活比较无聊,除了看看电视、闲聊几句就没有别的了,他们希望能够参加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大家在节假日能够聚一起热闹热闹,并表示如果有此类活动举办的话一定愿意参加。
(三)发展自组织的需求
Y村现有基础上已经组建了许多自组织,除了政治上的“三会”外,还有移民在村委号召下形成的义务辅导班、足球队、志愿者队伍、军鼓队等。这些组织都通过不同的活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但在其发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义务辅导班定期在周一至周五的四点半之后,在村委会提供的公共教室中对村内的小学、初中生进行作业辅导,寒暑假会辅导假期作业,这里为村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义务辅导组织并没有形成制度模式,发展还不够完善,处于走一步算一步的状态,马老师说目前村内没有相关的资源,希望后面能有志愿者的加入,扩大辅导班的规模。
村内志愿者队伍也多为老年人。一是老人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二是老人对移民村有情怀,有热情去建设自己的家园。访谈了解到志愿者队伍中的一位老人,他是一名老党员,77岁,他搬迁后与女儿分隔两地,女儿在原住地南阳工作成家,老人后来搬去南阳,但每年都会回这边几个月的时间,帮助村里进行义务修建树枝,植树等活动,这样已经持续六年了。老人说淅川那边是故乡,现在的村是家乡,他希望两边都能越来越好。对于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他担忧的有两点:一是现在村内的志愿者均是老党员,退休老教师等年龄较大者,他希望年轻人也能够参与进来,为防止此后他们这老一辈人干不动时志愿者队伍后继无人。二是老年志愿者知识面不够广,技能不充分,在村内有些方面发展时无法提供良好的支持。例如村里修葺室外村史馆,需要志愿者帮助绘画外墙,这些就必须链接到有技能的年轻人来参与。
整体上看,Y村自组织形式比较丰富,但在发展上后劲不足,缺乏相应的机制和管理措施,人数上较少,需要不断动员和宣传,充实组织队伍。
(四)移民文化的保育需求
Y移民村原住地位于淅川,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例如戏曲文化、高跷舞、狮子舞等,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也与迁入地不同,经过搬迁后,很多艺术形式渐渐没落了,传统习俗也和迁入地进行融合,缺乏了地方特色。Y 村的搬迁历程也是属于他们的一份独特文化,后代人不能忘记他们的根源在何处,他们如何搬迁到此处来,需要对移民文化进行传承。
笔者在村内走访,发现对这些了解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知之甚少,他们或许是小时候跟随父母搬迁至Y村,也有更年轻的人出生在此,对于文化传承这一块在年龄上出现了断层。村书记表示传统文化被遗忘,传统手艺渐渐失传,这些都是本村文化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根据调研总结,在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上,Y村在主体上不完整,年轻群体对于此了解得少,进而建设意识不足,二是传播和建设平台受限,没有工具,包括书籍、影视资料等去帮助传播,移民无法了解相关信息,结合 Y 村美好移民村建设项目,希望社工能够提出建议帮助移民文化的保育和建设。
(五)移民与迁入地的社会融合
Y村属于整村搬迁,与周围本地居民相隔较远,在交往上存在阻碍,延缓了移民融入当地的步伐。由于最初搬迁时,移民与安置地居民争占土地资源产生了矛盾,Y村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还存在较大隔阂。
移民表示当地人对他们有歧视,之前在城镇上找工作时,可能由于本身矛盾的存在和排外性,加上方言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不便利等因素,移民群体在城镇上无法获得合适的工作,很多选择到广东、福建打工。再者移民村和迁入地长期保持着隔离的状态,交流互动少,缺乏融入动机。
四、移民社区治理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模式设计
(一)社会工作介入Y移民社区治理项目设计
1.项目受益对象
项目受益对象包括直接受益群体和间接受益群体,直接服务对象为移民群体,在项目开展中为其提供专业性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移民的需求,通过社区治理,促进整个移民社区的各方面发展。间接受益群体为当地移民部门和政府。通过移民社区治理,能够减少矛盾发生,加强移民群体和安置地居民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工作的开展,同时,移民村之间的治理问题和需求具有相似性,各个村之间可以通过借鉴有效经验和思考失败措施,达到共同发展。
2.项目委托方式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委托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服务。随着政府不断加深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更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在移民社区治理中具有理念的和目标的一致性,且社会工作在介入方法上更具有专业性,因此选择社会工作机构开展项目是正确选择。
3.项目目标
(1)项目总目标
移民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问题,移民社区治理的效果关乎到移民的发展。总目标从微观上来讲是提供服务,满足移民群体的需求;宏观层面的目标是通过社会工作参与治理,促进移民村各方面的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社区环境。
(2)具体目标
①关注弱势群体需求,个案介入;②培育和发展社区自组织,对已有组织能力进行提升;③通过赋权增能,提升移民自治能力,提高社区参与积极性;④移民文化保育,增强移民文化自信;⑤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丰富移民的生活,以此为桥梁促进内部和外部的融合。
4.移民社区治理活动项目库建设
建立项目库能够对移民社区治理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按照不同的治理主体分类,有政府层面的治理活动、移民社区内部自治理的活动、社会组织参与移民社区的治理活动,当然包括社会工作介入的活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移民社区治理的活动按照介入主体可分为不同年龄者、不同性别者等需求不同的人进行活动设计,也可根据介入领域不同分为对生产开发、文化营造、居民自治、社会融入等层面进行介入,本节选用后者设计项目。
建立健全移民社区治理活动的项目库,通过对社区治理开展的活动进行项目库管理,能够通过汇总分析和优化整合,掌握各个项目的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治理活动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相同类型的问题在解决时能够通过项目库快速寻找到经验借鉴。同时做好活动项目库,便于向移民部门申报项目,争取到移民治理资金,也有利于综合性的招商引资,因此项目库建设对移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具体项目内容
在具体项目设计之前,要收集移民资料,建立移民需求档案。社会工作在介入到移民社区治理时,最基本的是了解移民社区资源,移民群体的需求,包括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移民对自身发展和社区整体建设的需求和建议。
(1)社会工作参与移民生产开发
在生产开发领域,对多个移民村调研后发现,村委领导班子更年轻、更有想法的移民村,生产开发项目做得更好,例如Y村搬迁后进行村委选举换届,新书记更有头脑,也更有号召力,带领村民建设集体经济。社会工作在其中,可以进行移民教育活动,帮助提高移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村内商讨生产项目时积极建言献策,只有大家都愿意参与到生产规划中,才能最终找到适合各自的道路。同时,也可以链接专家学者来本村进行考察。对于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升,除了移民部门开展的培训外,社工可以为其搜集网络资源上的课程进行学习。
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撰写项目书,有的移民干部由于年龄大,知识水平低,在项目书撰写上不擅长,社会工作者在收集移民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各方信息,帮助梳理,最后形成项目书提交移民部门审查。
对于已有良好产业发展的村集体,社会工作能够做的是想办法促进其发展,可以在宣传上,也可以在对产品顾客意见的调查回访上进行努力。以Y村为例,村内打造有果园采摘项目,以及拟建设丹江餐饮产业园,打造花卉产业和旅游观光结合的月季小镇。针对Y村生产项目,社工首先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例如微博、抖音等平台帮助宣传村内果园的水果,介绍果园采摘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鼓励移民群体多使用新媒体手段,宣传本村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优秀的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不会操作的移民,社工可开展教育性小组,定期进行教学,在社工自身熟悉的领域也可链接新媒体专业方面能者,帮助村内水果的线上出售。
再者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数据收集的知识,对周边居民和游客进行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他们关于花卉种类、旅游时间、购买花的理想价位等方面的信息,在打造花卉产业之前有充分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帮助选择合适的花卉品种进行种植。
(2)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分为个体层面的赋权和自组织层面的培育。表1 社会工作介入活动
(3)社会工作促进移民村文化保育活动
加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通过鼓励村内的退休人员、关心文化发展的移民,包括社会各界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社工应促进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联动多元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村委、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企业,最重要的是发挥移民群体的潜能。
社会工作通过行政方法,与政府沟通,利用项目书或策划书帮助移民村文化保育工作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
在移民社区文化保育和建设方式上,社会工作可以利用口述史的方式,通过入户访谈、倾听历史、探寻古迹等,整理移民文化口述历史资料。这一环节不仅社会工作者参与,移民群体自身是文化保育的主体,主动挖掘本村历史资源。
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例如传统美食品赏、手工艺教学等,在增加了社区活动娱乐性的同时也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移民文化的传播。也可利用照片展览的形式,举办社区摄影比赛,吸引更多移民群体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Y村在移民文化发展中,想创作一首关于本村移民搬迁的歌曲,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类似此类需求,社工应在准确把握对方需求的基础上,积极链接相关主体的帮助,达成项目的开展。
(4)营造社区活动,促进移民社会融合
移民社区的融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移民社区内部交往,二是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和谐发展。在社区内部社工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开展,扩大移民的社交范围,在活动参与中促进移民间交流,增强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内公共活动场所的作用,以它为平台,鼓励居民多参与公共活动。
对于与本地居民的融合,首先要对当地居民开展移民搬迁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传颂移民的大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减轻对移民群体的排斥。
利用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文化活动,促进双方共同参与,鼓励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建立良性互动。在平时,可开展篮球、足球比赛等小型体育活动,以学生群体带动整个社区的交往。
6.项目实施主体
项目实施在政府领导下,社会工作做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最重要实施主体为移民群体,促进自治,其他主体包括移民部门、社会组织、优秀企业等。
7.资金来源
为确保治理行动项目的开展,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资金来源:
(1)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
对移民社区进行治理体现了国家对移民群体的关注,同时也是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的体现,通过项目书申报,由移民办审核,拨付一定的资金支持项目完成。Y 村通过申报审查,评定为美好移民村试点村,有专项资金来进行移民村的建设,社区治理属于美好移民村建设内容,可合理进行资金分配。
(2)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
本项目为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项目,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活动开展具有一定资金支持。
(3)链接资源,申请本村优秀企业的捐助以及外地企业的投资
针对移民生产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效益、风险说明,联系企业对生产具体活动进行投资,最后划分收益,对此可以建立长效机制,达成合作模式。
(4)公益创投,针对社区自组织发展
8.活动预算表2 项目资金表
9.专业社工组织
社工机构组织成员应熟悉移民领域,且具有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项目团队具备支持型团队和严密的督导系统。项目执行者不少于2人,项目负责人不少于1人。
(二)社会工作介入移民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1.聚焦移民村群体个性化需求
移民群体的需求既有共性的,作为整个村集体的需求,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也存在差异性,在一个社区中,老人、妇女、儿童的需求各不相同;同时每个家庭的问题也有区别,需要深入了解,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政府部门在移民问题上倾向于项目和资金支持,无法顾及单独个体的需求差异。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是基于居民需求而设计,充分认识居民特点,才能够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社工在进入到移民村时,首先需要在村委带领下进行社区大范围走访,了解村里家庭的基本情况,对村内特殊群体进行分类、通过多次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需求,对其资料进行分析、预估以及归档。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技巧,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心理,尊重个体化特性。
以Y村为例,设计典型服务项目如下:
(1)村内空巢老人照顾项目
①社工可以链接资源,邀请辉县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到移民村举行义诊活动,为移民建立健康档案。
②联系老人们的子女,对他们进行孝文化的宣扬,制定约定,尝试让子女们做到定期联系;帮助老人在家中安装监控系统,便于子女知悉老人的健康状况,也可通过监控进行对话。
③指导老人进行电子产品学习,例如手机、电脑,丰富老人的娱乐方式。
④对空巢老人自身以及邻居进行急救知识的传授,老人由于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没有人照料,加上移民村距离医院远,急救知识在紧急时刻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
(2)远嫁媳妇的社工介入项目
①倾听和理解。最开始介入时,最重要的就是倾听案主,远嫁者由于缺少娘家的社会支持,内心会很委屈孤独,适当的诉说会缓解她们的情绪,同时也能拉近与她们的距离。
②针对此类人群,建立成长小组,利用微信群,联系本村甚至同镇上的远嫁者,为她们提供交流倾诉的平台,组织游玩活动,扩大她们的关系网络。
③利用增能理论,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例如志愿者组织,积极参加活动,提升自身的价值感。
2.促进与迁入地的社会融合
迁入地居民的态度对移民的适应融入过程有重大的影响,社会工作可向原住居民宣传解释移民政策,让他们了解自身的权益没有因移民而发生改变,消除原住居民对移民的误解。另可在春节或休闲时间举办村与村之间的联谊篮球赛,加强联系,增进情感交流。
社会工作者能够以移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成立小组,鼓励双方村民加入,互相传授生产经验,分享就业信息,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缩短移民适应期,打破现阶段许多移民村存在的与当地居民零交流甚至有矛盾的局面。同时小组工作可以使移民村形成多样的小组,提高个体及抗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区凝聚力、促成社区良性发展,提高移民社会支持。
3.促进移民身份去标签化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所固有的,而是权威者给他们贴标签的结果。移民自搬迁开始身份转变,而移民身份标签会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的产生:一是弱势者心理,在走访移民村后发现,部门年龄较长者,一边享受着国家后扶政策的待遇,一边有着特殊公民思想,认为自己是“牺牲者”,政府理应无条件给予更优厚的补贴,不思进取,依赖政府的补助金。二是对政府有敌对心理,不信任移民干部,把自己的无能和生活问题全归责于移民工程,不满意移民后扶政策。
政府需要思考移民群体身份的标签化对于移民自身带来的弊端,社会工作可协助开展小组移民教育工作,推动移民持续性技能培训,在政府组织的移民培训基础上,巩固学习成果,链接资源,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要促进移民工作透明化,让移民清楚扶助资金的用途,监督移民项目的实施,促使移民自身弱化移民身份标签。
4.提高移民自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基于社区认同,以社区活动为载体的社区参与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组织,通过自发性地、组织化地社区参与,将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宣传经验带到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中,从居民角度组织开展活动,帮助社会组织提高服务质量,有助于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传输,能够使社区工作者,自组织在面对弱势群体、受助者时平等无歧视地对待他们,也能够通过优势视角发掘他们的资源和长处,提升服务的水平。
对于自组织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自组织发展起来了,整个移民村才会有活力。社工应积极宣传,鼓励移民参与到适合自己的自组织中,充分发掘自身的能力,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例如村内会民俗乐器的老一辈人,成立一个移民村文化建设队伍,积极帮助下一辈人学习传统民乐,社工可帮助联系有此方面学习兴趣的移民,加入到文化建设组织中,共同传承移民文化。
帮助自组织朝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社工和组织者一起,对组织的名称、性质、人员、职能、活动范围、进入准则和人员管理等信息进行梳理并形成文字性说明,在村内进行登记入档,政府应给予自组织基金、设备、场地方面的支持,例如采购活动物资的经费,同时自组织也应该充分运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服务和自我管理。
对自组织进行培育和长期发展规划,例如志愿者队伍,可链接村内幼儿园、小学资源,与学校进行对接,设立志愿服务褒奖机制,发挥社工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化志愿服务的水平,以志愿服务更好地做好社区治理工作。
5.加强移民村文化建设
(1)收集移民故事
移民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移民间人际关系,而且促使村民对社区产生归属感。社会工作利用访谈,人生回顾等,采用口述史方法,帮助移民记录有价值的家庭故事。开展小组活动,讲述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学习传统手艺,在 Y移民村中,村民有意向让村史馆建设带有本村特色的墙体彩绘,社会工作者可动员移民中有绘画能力的人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移民故事,必要情况下,链接外部资源,寻找有彩绘技能的能人,例如美术专业的艺术生,中学的美术老师等来共同完成,社会工作还可协助居民挖掘整理家庭和整个移民村中的大事记,绘制变迁历程。
(2)培育移民村文化建设服务队伍
文化服务队专门负责在移民村开展文化活动,活动表现形式可以为歌曲、舞蹈、小品,也可以开展村内甚至联合周边村一起举办关于移民生活的摄影展、播放移民文化相关的电影,在传承移民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移民村内的交流沟通,增强凝聚力。
6.教育培训提高移民主体素质
(1)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党员代表的能力
对于党员干部,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村内党员干部是一切事务执行的领头者,他们的很多行为为移民群众提供了示范,因此党员干部的素质必须得提高。可以依托上级移民部门,通过具有权威性的培训机构,设定具体的培训课程,分批次培训。同时应注意要多选拔年轻的移民党员代表,代表不同年龄阶段移民的想法和思考。
(2)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
移民村内领导班子的能力是一个村能否良好发展的基础,村领导要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对于移民干部的培训,在内容上要以移民村内部发展为主,除了培训别村在治理方面的优秀经验外,还应多进行实践探索,多去参观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思,针对本村治理可以有哪些借鉴和思考。除了定期培训外,社工可帮助运用新媒体技术,搜寻相关可用视频、书籍资料,扩展知识面。
(3)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移民的素质
对于移民的培训工作涉及教育、技能传授、就业培训等方面。
移民群体不同于一般村民,他们由于自身身份特殊,可能对于政府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国家工程损伤了自身的利益。要针对开展教育工作,解释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帮助移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比搬迁前后的生活,引导移民适应喜欢现在的生活。还应强调移民群体的主人身份,增强其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链接专家帮助移民就业辅导和培训,传授他们就业技能,面对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必要进行劳动技能和经济常识的传授,拓宽移民经济来源方式,减少剩余劳动力。只有移民自身的意识和想法真正改变了,才能做到对其有效地帮助,充分发挥移民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力更生。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南水北调外迁移民村与普通农村的形成背景以及村民群体的本质不同,因此在社区治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城市社区治理经验,也不能套用农村治理实践,而应该关注移民社区社会结构的独特性,创新社区治理方法。社会工作在介入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基础上,不断地了解和发现本村的特点和优点,通过增能的方式使优点继续扩大。
社会工作在介入移民社区治理过程中,由于移民对象比较新,现阶段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有针对性的一套介入方法,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已有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工作不是万能的,不能大包大揽,原因在于一是社会工作介入移民领域的理论还不成熟,实务经验较少,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未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社会工作力量依旧薄弱,一般情况下,进驻一个社区的工作者为一名督导,两名一线社工,面对移民村这样比较特殊对象且问题较复杂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会显得力不从心,服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现阶段,移民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致力于在多元共治前提下寻求与其他治理主体合作,是一种补充型介入。各个主体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监督、互相支持,从而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社会工作在介入移民社区治理中,虽然有自身专业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需要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问题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开展跨专业合作完成,链接有专业能力的人员进行实践。社会工作更关注的是微观方面的问题,对于整体宏观政策、制度、资金等更偏重于政府力量。社区治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更多后期的投入,这也需要各个治理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二)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较于一般农村,水库移民村享受国家的后期扶持政策,除了有直补资金发放外,每年还有项目扶持专项资金,这是国家政策的优惠。但由于部分移民村村委自身能力不够,无法有效带领移民村发展,加上资金申请和审批难度大,导致移民后扶资金未得到充分使用,移民村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使用后扶资金。政府部门可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进驻移民社区进行社区治理实践,鼓励移民自发参与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和注释略(本期编辑:袁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