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多样性是人类永恒主题。一方面,人们讲求血统纯正性,另一方面,人类在不断地通过研究基因,谋求种群的多元化,让世界不至于太过单调。
高尔夫赛事也是如此,巡回赛如果只是千篇一律、一轮又一轮的比赛,会显得太过枯燥无味。如果风格多样,既有喧嚣的大场面,也有狂野林克斯风情,还有小鸟满天飞的盛景,更有折磨死人不偿命的高难度赛事,巡回赛带给球迷们的体验就会格外不同,进而为球迷们留出选择空间。
最喧嚣的高尔夫赛事
哪个高尔夫职业赛事现场观众最多?
很多人估计会下意识地从英国公开赛或莱德杯中挑一个。再或者,你大概会选择文娱明星云集的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
笔者遗憾地告诉你:以上皆非!
入场观众最多的是凤凰城公开赛(又名“菲尼克斯公开赛”)。对于专业观众来说,这个答案并不意外。
如果对高尔夫所知不多,或许会觉得很神奇。
凤凰城公开赛是美巡赛的常规赛,既不是世锦赛,也不是联邦杯总决赛,更不是有娱乐或其他领域体育明星助阵的职业业余配对赛,老虎伍兹曾连续多年缺席。直到LIV邀请赛横空出世,美巡赛推出17场顶流赛事,它才被推举出来,成为其中的一站。
无论其在美巡赛地位如何升降,都不影响它的门票销售。
凤凰城公开赛自1974年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戴尔TPC球场举办以来,观赛人数几乎年年创新高,届届写历史。2014年赛事的练习日与配对赛,吸引了多达101,267人观战。正赛第一轮来了88,113人,周五进场的有123,674人,星期六为189,722人,星期天因为超级碗开打,入场人数略减为60,232人。尽管如此,当周仍然有563008名观众入场观看比赛,打破高尔夫赛事观赛的最多人数纪录!
2015年老虎伍兹参赛时,现场观众更是人数爆棚,星期四的观众人数为118,461人,又刷新纪录。
很多人把原因归功于承办球场的特色,这说得通。
斯科茨戴尔TPC球场可谓为体育赛事而设,单纯那个被称为“体育馆洞”的第16洞,可以容纳数万名观众,该洞总共有228个包厢,以及3500个普通观众席位。
此外,球场地多树少,洞与洞间隔很大,大面积的球迷看台、服务观众的休息区能在球道间架设,人群可以在球场中从容穿行,非常有利于现场观赛。
而且,球场毗邻著名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月底或2月初恰逢开学,会吸引大量学子看球。不过,笔者认为并非凤凰城公开赛如此吸引人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美巡赛设计、建造了很多TPC球场,很多赛事举办球场距离大学城并不远,林克斯球场更是找不到树,这些因素只能说是为赛事的宏大场面创造有利条件。
真正让观众趋之若鹜的,还是这一赛事特有的氛围。凤凰城公开赛被称为美国高尔夫的春晚、“草地上最伟大的表演”,它代表着高尔夫最大啤酒节的“永恒希望”乐观主义,这个特有的娱乐精神,才造就了凤凰城公开赛现有的格局。
与其他循规蹈矩的美巡赛不同,凤凰城公开赛的现场氛围可以用喧嚣与热闹来描述。大多数职业赛事,人们都习惯保持安静,默默地跟随自己喜爱的球星走球道,看他们一次次地精彩挥杆,“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既能观赏一场赏心悦目的高尔夫赛事,又不惊扰到专心致志争冠的球员们,球迷与球员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和谐至极。
职业赛事中,高尔夫球运动特有的绅士礼仪被一再强调,有些赛事甚至专门讨论过收缴手机,赛事志愿者在球员击球时高举带有“保持安静”字样的警示牌更是职业赛事的一道风景。
观众再不识趣,再想拍摄球员,一般会将手机调成静音,以免在拍摄时影响到球员。
凤凰城公开赛却好像拿到了特许证,将这一传统打破。其特有的集市氛围,即便在莱德杯上你也体验不到。2014年莱德杯上,由于是在欧洲比赛,客场作战的美国队队员巴巴·沃森开球时欧洲球迷在边上起哄,但巴巴·沃森丝毫不生气,反倒将右手横举,食指竖起,向球迷们索要掌声。
换作大满贯赛,每一杆都可能影响战局的情况下,沃森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此好脾气的沃森,转投LIV邀请赛之前,是凤凰城公开赛的常客。在凤凰城,其表现非常应景,拿了两个美国大师赛冠军的他,赛事现场向球迷派发绿帽子——与奥古斯塔绿夹克一个颜色的绿。他曾披露为何会青睐这一赛事,他说:“如果每个星期都这样,我们会厌倦的。我们可不想那么多次被人嘘。像美国公开赛,一年打一次就好了。如果每一周都这样,或许没有那么多高尔夫球手参赛。”
凤凰城公开赛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唯一性。同期上演的超级碗同样是一场热闹非凡的体育盛典,超级碗同样是全民参与,也是啤酒加炸鸡的大派对。
在其带动下,赛季刚刚开启的美巡赛,乐得推出一站风格相近的赛事,与之共鸣,凤凰城公开赛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最火爆的高尔夫赛事。
在凤凰城公开赛,最严肃的事情也可以变得轻松起来。球迷们裸奔成了家常便饭。米克尔森屡屡在第16洞甩起橄榄球,福勒竖起耳朵厚着脸皮向观众要掌声,摩根·霍夫曼则戴着一顶很大的牛仔帽参赛,丝毫不担心这顶大帽子会影响他的击球,巴巴·沃森则好像忘记了自己的赞助商似的,直接穿上了橄榄队的战袍打练习轮,在这样的场景下,奇装异服是被允许的。
人们考虑的是如何出位?
每个参赛球员都喜逐颜开,竞技是重要的,奖金是重要的,但好心情更重要。老虎伍兹首轮即便打73杆的尴尬成绩,他与同组的瑞德有说有笑。此前,参赛球员的球童甚至还在第16洞发起过比赛,谁能在这150码的冲刺中,最快从发球台跑到果岭,就能获胜。这一活动甚至获得赞助商的赞助。不过,出于安全考虑,2014年以后,球童奔跑竞赛被禁止了,这是可接受的,但嘉年华的氛围依然是鼓励的。
正如巴巴·沃森所指出的那样,一年一次这样的频率刚刚好,让参与者能抖擞精神来全情卖萌,球员也有足够激情来参赛。
这样一来,凤凰城公开赛的行情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不仅顶级球员都早早地就将赛事纳入赛程,球迷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定期前往观赛,并带动新球迷加入,满足好奇心。
双方的这一互动,最终促成一场大戏,让现场观众人数不断攀上新高。
最八卦的高尔夫赛事
有最火爆的赛事,自然也就有最八卦的高尔夫职业赛事。
高尔夫职业球员素来讲求谨言慎行,对个人隐私看得非常紧,老虎伍兹的性丑闻那样的,只是个案。
想让他们独力来担负起赛事八卦娱乐的功能,有点强人所难。而八卦一般和娱乐明星有关,娱乐明星都是爱折腾的主儿,乐意炒作自己,跨界娱乐更是其所欲也。何况,这还是高尔夫如此充满正能量的活动,他们更是不遗余力了。
在高尔夫界,分别有两个与此相关的赛事——美国一个,欧洲一个。如此划分,倒也与欧美占据高尔夫世界主流的格局极为仿佛。这两大赛事分别为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采用的均为职业-业余配对赛的形式,职业球员参赛有奖金可赚,而且是官方认证赛事,有世界排名积分。
这两大赛事上,我们总能见到那些娱乐或体育举行混迹其间。游泳名将“飞鱼”菲利普斯在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以参赛球员的身份露过脸,约翰尼·德普、乔丹、泽塔琼斯、尼克·基德曼、摩根·弗里曼等都是这些赛事的座上客。
平日里这些名人如果出现在高尔夫赛事上,会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扮演的角色是追星的明星观众,或者是应主办方邀请参加开幕秀等之类的活动,绝少在观众面前打满18洞比赛,更不用说像正规赛事那样的四轮72洞。
毕竟,连续四天打高尔夫对于职业球员而言不叫事,对于这些将高尔夫当花拳绣腿玩的娱乐明星而言,那可是体力活。
好在,一年就那么一两场,偶尔尝个鲜,豁出去打四场球,让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高尔夫领域,倒也不会太过折腾。
凤凰城公开赛以其高尔夫集市让高尔夫职业球星和球迷欲罢不能,职业-业余配对赛则投文体巨星所好,其火爆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即珍稀程度。
看到如此华丽丽的介绍,很多人会以为,这一类型的赛事应该是巡回赛上人气最旺的。的确,人气是非常高,但难以和凤凰城公开赛较上劲。
原因很简单,一则它渲染的是娱乐性,娱乐明星或其他领域的球星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场合来发布自己的大新闻。这周是属于高尔夫的,他们犯不着来和高尔夫较劲,而且,在高尔夫赛事上发布娱乐重磅新闻,明显有砸场子的意思。
这些巨星个个是人精,自然不会有如此冒犯之举。
一般而论,他们即便同期有重大新闻要公布,也会另外选择场合来发布。这一类型的赛事,虽然娱乐性比其他职业高尔夫赛事高出许多,但与奥斯卡奖、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格莱美奖等专业活动相比,还是要逊色许多。
现场观众们大都带着看明星在高尔夫球场上出窘况的心态而来:这些明星在各自领域的表现太出色,普罗大众只有仰慕的份儿,高尔夫球场让他们变回凡人——他们在球场上的表现与业余球员不会有什么两样,业余球员会犯的错他们会犯,业余球员的悲喜哀乐他们同样会表现出来,顶多有些明星范儿罢了。
观众能在这样的赛事上得到极大享受,那种幸灾乐祸的感觉是他们在其他赛事上找不到的。职业球星虽然偶尔会在球场上犯浑,但如此大规模的犯浑只有在这个赛事上才出现。观众对此自然喜闻乐见。
很多人发现,参加这些赛事的娱乐或体育明星,大都是有一定年纪的,事业相对稳定或职业生涯已经结束的。对他们而言,高尔夫球运动是让他们享受成功生活的余兴节目。
与那些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小鲜肉或小美女不同,那些新生代正忙于到处拍片或参赛,高尔夫还没有提上他们的日程:连续四天打高尔夫,他们平日既没有这般闲暇,生怕高尔夫球场里的风吹日晒会损伤他们雪白的肌肤。
更何况,他们还要谈恋爱、秀时尚制造话题,购买豪宅豪车来挥霍青春,狗仔队是很少去高尔夫球场里扒新闻的,一来那里大多为私密场所,二则球场太过空旷,即便明星们想有点私密的动作,也不敢太过招摇,三则高尔夫球场讲究的绅士礼仪也约束着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在派对、酒店里见到三点式,在球场上相当难觅。
对于这些年轻的明星而言,高尔夫对他们显得太过传统,热闹不起来。参与职业-业余配对赛的跨界明星们,其粉丝群的年龄中位数不会太小,这个年纪的人不会特别好动,偶尔怀旧一下是不妨的,但像凤凰城公开赛那般热闹却非其所好。
要命的是,由于专业知识或文化、语言上的隔膜,除非那些国际明星是天王级的,否则忘性甚大而又挑剔的观众也不见得买账。
不妨以风格类似的观澜湖世界职业明星赛为例,港台明星的受欢迎程度要超过很多国际娱乐或体育明星,曾志伟、陈道明、葛优、冯小刚、任达华、姚明、周杰伦等国内一线明星被粉丝团团围住,反倒是国际明星往往只有像泽塔琼斯、尼克·基德曼这样的天后才能引起轰动,其他明星只有专业观众才爱追随,那种冷落感多少会让那些国际明星有些委屈。
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想必也会遭遇类似的情况——欧美虽然有特殊的亲近感,但美国明星到欧洲参赛未见得能享受他们在本土的同等待遇,反之亦然。
在那些活力四射的新生代明星缺席的情况下,这一类型的表演赛的受欢迎程度是可以预期的——比大多数高尔夫赛事要好,但依然是克制的。
最难的职业赛事
既有观赛人数最多的,也有最八卦的赛事,身为体育运动的高尔夫,不能全是这些杂耍类的,它得体现出职业操守。推出一站全年最难的赛事,让所有参赛球员找肩膀求安慰,也就在所必然。
美国公开赛便是其中典范。
一百多年来,与美国公开赛有关的字眼,除了“大屠杀”、“崩盘”、“标准杆”、“长草”之外,似乎找不到别的。
参赛球员甘心受虐,赛事主办方美国高协一心出大招刁难,两相呼应,成就了这一难度最高的赛事。
其他赛事也会出各种招数来考验职业球员,但他们终归有所克制,夺冠成绩,大都会在-10杆至25杆之间浮动,他们不敢挑战美国高协设置的这条红线。
尽管奥古斯塔的果岭速度是高尔夫赛事中数得着的,但它宽阔球道以及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设计,让参赛球员依然能打出好成绩,尤其是后九洞,球员们能在星期日最后9洞的决赛中翻盘或崩盘,它够难,但并不刻薄。
英国公开赛的难度在于它变化莫测的天气与水泥地板一般坚硬的球道以及锅状沙坑。曾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在果岭,而我却在林克斯沙坑。但英国公开赛的果岭并非最难,再加上天气并非恶劣到无法形容,2014年英国公开赛期间,赛事主办方R&A担心受到暴雨雷电和大风的影响,第三轮比赛采用两边开球,三人一组的消息,暴雨来临前结束比赛。
此举虽然有违传统,但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公开赛在难度设置方面依然是留有余地的。
美国PGA锦标赛同样不会将难度做到极致,那是美国公开赛干的事情,如果两个大满贯赛都专注于难度,角色上会有冲突。美国PGA锦标赛的特色在于它典型的职业氛围,其他的大满贯赛偶尔会有业余球员抢镜,那些年少有为的业余球员获得参赛资格后,另外三个大满贯赛上人们总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并探究他们可能的未来。
美国PGA锦标赛非常纯粹,它全部是职业球员参赛。参赛球员可以专心致志地争冠瓜分奖金,这样的赛事,是越热烈越好,小鸟越多越好,难度上不会太过分。美巡赛的旗舰赛球员锦标赛最大的话题则在它的第17洞以及超高的总奖金,它的目标是奔着大满贯赛而去,却并非成为最难的赛事。
唯有美国公开赛,它就是要挑选出当前最会应付高难度挑战的球员,它对球员击球的精准度是其他赛事难以媲美的,其惩罚性也最高。历史上,美国公开赛出现过超低杆夺冠的情况,但它往往伴随着其他球员只能争第二名的情况,领先者是以巨大的优势夺冠的。
这一情形大都是在有统治力的巨星竞技状态最巅峰的时期才出现,比如2000年的老虎伍兹、2011年的麦克罗伊以及2014年的马丁·凯梅尔,其他的球员很少能做到。六个大赛冠军米克尔森拿到了创纪录的6个美国公开赛亚军,却从未夺冠,这从侧面表明,美国公开赛是多么折磨人。
球员甘心在美国公开赛受虐并非无因。如果别的比赛如此折腾,他们恐怕会拒绝参赛。但美国公开赛是大满贯赛,它的一年一次的稀缺性让它在球员心目中地位崇高。
如果他们不是难以抗拒的原因就不参赛,外界恐怕会嘲笑他们,认为其职业生涯是不圆满的。以米克尔森为例,能获得2013年英国公开赛冠军是不错的,他的球技风格并不是特别适合林克斯球场,但他在美国公开赛上非常有竞争力,加之又是国家公开赛,对冠军有执念。拿到这场赛事的胜利,米克尔森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功德圆满。这一标准,对于其他球员而言一样有效。
奖金最高的职业赛事
赛事总奖金,永远是一个赛事的金字招牌。
在一个概念模糊的年代,除了老虎伍兹、麦克罗伊、科普卡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名字,你或许不能记得或分辨清其他球星的脸,也记不住他们长长的名字——这一点,即便高科技再发达,人脸识别技术再强大,大数据收集得再详细,对于非专业观众的帮助还是不大。
球星背后的传奇是鲜活的,它不能光凭借脸谱说明一切,他们的传奇是在赛场内外建立的,那些细节才能真实地描摹出其精彩人生,这远非一堆堆枯燥无味的数字所能承载得。它需要人们建立在对球星真正认识的基础上。
尴尬的是,东方人能清晰地分辨出东方人面孔的差异,西方人能认得清西方人的面相,但东方人辨认欧美球星比较困难,西方人认同亚洲球星同样犯难。
虽然很多赛事都会一再强调、渲染它的赛事阵容有多么强大、它有多少顶级明星到场参赛,但这一切其实只适用于专业观众。
相对而言,数字才是最为简洁有力的武器。
阵容方面,世界排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赛事可以通过报道有多少世界排名前十的球员到场来评估。
最能立竿见影的还是总奖金。总奖金上去了,即便你没有出场费,很多球星依然会过来捧场。联邦杯总决赛总冠军的一千万美金奖金让无数球员趋之若鹜,欧巡赛的总决赛也是通过高奖金来招徕人气,LIV邀请赛最直接,它每一站的高额奖金以及不设淘汰线,把米克尔森、DJ、科普卡等以前美巡赛的主力干将都挖过去了。
光听名字的话,非专业观众或许以为奖金最高的高尔夫职业赛事是联邦杯总决赛。非也。虽然联邦杯总决赛的奖金每一场都很有诱惑力,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2000万美金,但它还不是最高的。联邦杯总决赛奖金提升还要感谢LIV邀请赛的冲击,2022年,其总奖金还只有1500万美金,今年美巡赛要比照后者每站赛事2000万美金(个人赛,不包括团体赛的500万美金)的水准,才一步到位。
LIV邀请赛启动前,联邦杯总决赛的奖金只能说可观,但在美巡赛并没有进前三。以2015年世锦赛凯迪拉克锦标赛为例,它的总奖金高达925万美金,联邦杯总决赛的最后一场巡回锦标赛在2014年度的总奖金为800万美金。
即便如此,世锦赛依然不是奖金最高的赛事,大满贯赛也不是——大满贯赛的奖金当然拿得出手,2023年美国公开赛奖金达到2000万美金,是四大赛中最高的,2023英国公开赛的奖金为1650万美金,这一金额颇有诚意,但并非其最大卖点,情绪价值和荣耀更为球员珍视。
退一万步讲,大满贯赛奖金的那点差额,冠军完全可以通过出场费、代言费来弥补。
在LIV邀请赛搅局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奖金最高的赛事为球员锦标赛。这么多年,作为美巡赛的旗舰赛事,球员锦标赛始终没能成为第五大满贯赛,它仅仅被称为“第五大赛”,打了引号的含金量终归弱一点,尤其是很多名将转投LIV邀请赛后,球员锦标赛的阵容较鼎盛时期虚弱很多。
这一局面让美巡赛很郁闷,他们索性就寻求单方面突破,一直在总奖金用力。2023年,球员锦标赛总奖金达到2500万美金,看似与LIV邀请赛单站赛事差不多,但后者包含了团体项目,球员锦标赛是纯粹的个人赛,冠军奖金要高于LIV邀请赛的个人项目冠军。
日后,球员锦标赛应该会在这一方面继续发力,将这一数字推上新的高度。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来,如同贵州茅台的股票价格成为中国A股最高价格魔咒一样,其他股票无论怎样炒作,一旦追平或超过贵州茅台的价格,往往是其见顶信号,有经验的股民会选择卖出。
球员锦标赛的总奖金数成为其他高尔夫赛事的标杆,一旦它提升奖金,其他赛事往往会跟进,但都适可而止。
在中国高尔夫,奖金最高的赛事非汇丰冠军赛莫属。虽然2012年宝马大师赛以700万美金追平了汇丰冠军赛,但随后汇丰冠军赛就提升了奖金。2019年汇丰冠军赛的总奖金高达1025万美金。当年参赛的球员,哪怕排名垫底也能拿到4.5万美金。
以至于有人说:“球员在汇丰冠军赛一周顶大多数白领一年收入。”
这比什么广告都来得有号召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