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一哥”遭遇瓶颈半年少增近10万亿元 “稳存款”成上市银行新难题

2024-12-16 12:29:26 体育赛事 facai369

民营银行“一哥”遭遇瓶颈半年少增近10万亿元 “稳存款”成上市银行新难题

  在禁止手工补息、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影响下,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存款合计增长6.73万亿元,同比少增9.67万亿元。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存款规模增势明显回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款流失、增长疲乏现象明显;区域性银行则表现不一,长三角地区的6家城农商行存款增速在10%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当下,银行业存款整体面临流出压力,存款领域延续激烈竞争态势。此种背景下,银行业面临存款定期化等新趋势下的揽储新课题。   “存款搬家”程度不一   上半年,在“存款搬家”的影响下,上市银行存款规模整体增速放缓。其中,股份行存款流失的现象较为明显,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存款规模均出现负增长,分别较上年末下降5.10%和4.27%。例外的是,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分别微增0.37%和0.23%。   对于存款规模下降的原因,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解释道,主要是对公存款方面:一是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趋势下,部分客户将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等其他产品;二是部分客户选择将资金用于提前还贷,以降低负债规模及成本。   厦门银行截至6月末的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1%。厦门银行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后续负债端将通过增加活期存款占比、审慎安排高成本、长久期存款的吸收来优化存款结构、提升负债质量。   不过,长三角地区的城农商行存款增速依旧亮眼。宁波银行、苏州银行、常熟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瑞丰银行等6家银行的存款规模上半年增幅达10%以上。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此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款基数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城农商行重视区域存款拓展,在属地化经营路径中更具优势。   对公存款流失明显   一直以来,得益于庞大的规模体量、业务网络和客群基础,国有大行在存款规模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也向来更重视吸收存款,进而支持贷款投放。2023年末六大行存款总规模达135.5万亿元,增长12.09%。   进入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存款增速放缓了脚步。中金公司研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存款增速为4.4%,相比一季度下滑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下行4.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邮储银行增速为6.51%,是六大行中唯一一家存款规模环比上升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增幅分别为3.8%和3.16%,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增幅分别为1.9%、1.7%和1.16%。而回看一季度,农业银行的存款增速高达7.48%。   对公存款的流失是主要原因,国有行和股份行均面临这一压力。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公司存款减少3300多亿元,其中定存减少2867亿元;中国银行公司存款总额增加了约332亿元,但是公司活期存款减少约3870亿元,农业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减少2323亿元。   再来看股份行——民生银行的公司存款与个人定期存款明显缩减,其中公司存款减少2960亿元;光大银行存款减少1748亿元,主要流失的是企业客户存款、零售客户定期存款和保证金存款;浙商银行公司活期存款也减少超过2300亿元。   “稳存款”还需出新招   当前,居民储蓄意愿较为强烈,银行选择压降高成本存款,但存款降息的结果却是对公存款的大幅流失。存款的减少,也将牵制资产端的贷款投放。   在业内人士看来,存款增长主要受货币政策、经济形势及市场利率等影响。短期来看,银行业负债端仍将承压,存款依旧面临定期化趋势。   广发证券银行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存款合计增长6.73万亿元,同比少增9.67万亿元,其中个人定期贡献了72%的增量,对公定期贡献了22%的增量,定期存款合计贡献增量101%,活期存款上半年负增长,主要为信贷需求偏弱和手工补息整改导致对公活期存款大规模净流出。   面对存款定期化趋势和息差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银行已做好应对规划,具体包括加强客户拓展、优化存款结构、丰富理财产品等。例如,招商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为了推动存款高质量增长,该行将加强客户拓面,夯实存款增长基础,优化存款结构,通过结算服务、财富管理、产品创新等方式拓展低成本存款,加强高成本存款管控,将存款成本率保持在合意水平。   中信银行业务总监陆金根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中信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稳存款”,包括与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合作,推出多款货币类和“固收+”类产品,满足客户流动性和收益性需求的同时,稳定了存量资金,拓展了外部新增资金。(黄冰玉 记者 马慜)   眼下,“存款搬家”的趋势仍在延续,银行理财市场倒是从中受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8.52万亿元,同比增加12.55%。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