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第四届骑行教育论坛纪要

2024-12-17 17:45:37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2020年12月19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第四届骑行教育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自行车分会执行,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承办。

 

 骑行教育论坛是自行车分会的常规论坛,自2016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经举行过3届。第四届骑行教育论坛分三个主题:绿色骑行的问题与挑战,共享单车与高校体育课程,虚拟骑行和骑行安全教育。三个主题以三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绿色骑行的问题与挑战以专家主题报告形式,共享单车与高校体育课程以圆桌对话形式,而虚拟骑行和骑行安全教育则用VR和AI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形式进行路演。受邀嘉宾包括国家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新苗,以及哈啰出行校园业务总监游明亮,美团交通可持续发展专家秦浩,美团广州运营经理林志强,滴滴出行两轮车事业部安全监察高级专家郝江波,滴滴出行两轮车事业部安全监察专家冯春涛,以及北京大学虚拟骑行和安全骑行人机交互系统研发团队的张锐教授(北京大学安全教育专家)、卢福泉副教授(北京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主任)以及核心成员米元博(北大车队队长,北大元培学院电子方向),李诗源(北大体育与健康方向硕士研究生)、张泽辰(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徐晨(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 特邀报告和主旨报告

特邀嘉宾介绍:“钟情于骑行的环保官员”

 

特邀报告主题。图片来源:贾峰

中国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贾峰主任受邀在线报告了“故事&气候传播”,用中国低碳绿色消费方式转型行为实验和低碳绿色传播实验,来说明“绿色骑行”的公众参与需要传播扩大/施加影响。贾峰认为恰当的传播增进公众参与号召力和忠诚度。他以北京回龙观到西二旗的高速自行车路利用率和知名度不高为例,来解释传统的传播因为宣传主体的权限受制(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及跨部门传播过程中的尬尴(三个和尚无水吃)。他以自身微博的传播作为例子:150天大约46篇与骑行相关的微博,平均三天一篇。原创阅读量均能过5000;其中过万阅读量21篇,占比53%,大多与抄送若干大V(5-6位)有关;较高阅读量故事性较强;10W+有5篇,最多超过22万。互动270多。因此他认为,好的故事成功了一半,好的渠道事半功倍,唤起受众的兴趣很重要。要讲好传播故事,贾峰认为以下5个要素很重要:

1、选题(热点、潮流、新颖、正确、关联……)

2、故事架构(问题、因果、解决、期望)

3、媒体的选择

4、好的开始与细水长流

5、既要善始善终还要高潮迭起

“按我做的去做而非按我说的去做”是可执行成功传播方案的关键。找到传播受众的骑行的内驱力同样很重要。贾峰分享驱动他连续骑行170天的动力包括“省时、健身、减碳、舒心、回归(自然)和省钱“。

贾峰还分享了他对活动与传播关系的理解: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提升。好的活动要有传播配合;传播一个好活动增强其感染力与传播力,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贾峰分享的第二个实验,是“生活方式绿色化之绿色骑行实践”。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计划从衣、食、住、行环节入手,推动全民践行可持续消费,做到生态环保“言行合一”。活动计划从绿色骑行开始,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公众环境教育、线上线下宣传、组织骑行活动等内容,增加绿色出行吸引力和普及率,使公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加强。实践活动期前想清楚“绿色骑行实践”这些活动环节很重要:目是什么?如何挑选启动仪式场地?怎么设计仪式议程?邀请哪些嘉宾?邀请哪些机构参加?为何要准备几篇新闻通稿?如何对传播效果进行总结与完善?

贾峰的两个故事,从传播人的视角,给高校体育教师,在推广大学的骑行课程做了很好的参考。

 

延伸阅读:生活方式绿色化之绿色骑行传播实践

2020年10月25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协办,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新浪微公益、北京市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以及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哈啰出行、美利达自行车等企业支持的“生活方式绿色化”之“绿色骑行”宣传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于北京市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顺利举行。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出席启动仪式现场并致辞。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秘书长马昱衡,北京市民代表王参加分享了对于绿色骑行的体验和认识。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会长马云霄带领各界代表宣读“绿色低碳骑行宣言”。

  启动仪式上,解振华向活动大使——中国女子自行车队运动员、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国家自行车队成员之一、奥运冠军宫金杰颁发证书。随后,来自环保社会组织、企业、媒体、高校和市民等各界代表共计约100人参加了骑行体验活动,并组成了五支骑行队伍全程体验自行车专用路。

  此次启动仪式为“生活方式绿色化”系列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计划从衣、食、住、行环节入手,推动全民践行可持续消费,做到生态环保“言行合一”。活动计划从绿色骑行开始,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公众环境教育、线上线下宣传、组织骑行活动等内容,增加绿色出行吸引力和普及率,使公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加强。此活动自北京市启动,计划在2021年推广至全国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2年覆盖全国省会城市,力争五年内涵盖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并推广到全国范围。

主题报告:建设绿色交通城市:骑行那些事

报告摘要

应对总书记在19大报告里提出的“完善城市化战略”,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汽车迅猛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汽车迅猛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中国还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机动化道路,即以小汽车建城模式,是西方式现代化的重大误区。小汽车建城的危害是城市蔓延(Urban Sprawling)及其引发的城市病。汽车破坏了建筑与街道之间的根本联系,使得城市的建设运行成本非常高。小汽车建城模式割裂人与城市的联系,加剧了人们的贫富差距,带来了郊区化和城区的衰落。中国有必要且有可能摆脱小汽车建城的错误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以世界银行专家为代表的精英们来到中国,殷切建议中国不要重复发达国家的小汽车建城之路;我国的城市没有如愿走出小汽车建城模式;我国有20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有地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这些有地铁的城市采用地上多修路开汽车、地下用地铁运人的模式,从技术上看还是高密度的小汽车建城模式,也就是国际专家批判的 “高楼蔓延Tower Sprawling)。没有地铁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在小汽车快速增长的压力下,正在大量失去公交客流,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中心城市的公共汽电车客流量近年来都出现了下降。对于众多大中城市已经出现的走向小汽车主导的倾向,必须尽快予以抑制和纠偏

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三个优势:

首先,我国城市有着发达的自行车道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很多没有自行车道,而我国城市普遍有。北京的自行车道的规划、设计曾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北京等城市大规模使用的三块板道路,中间是快速运行的汽车道,通过隔离带和两侧的自行车道分开,这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也是非常独特的宝贵财富。相比之下,德国城市的自行车出行者还在为争取自行车道从1米拓宽到2米,积极投票立法中。利用既有设施优势,清除占用自行车道的汽车,就可能大大增加城市交通中的自行车出行比例,降低城市居民对汽车出行的依赖。

其次,我国城市的社区功能综合,各种活动能就近方便。相比普通美国民众买菜得开车,我国社区居民可以骑车或者走路去买菜,这得益于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一直坚持在社区解决老百姓的吃喝等需求。我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社区建设,幸运地躲过了汽车的影响,这个宝贵的经验应当坚持。汽车大规模进入我国居民家庭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事,对于很多城市目前才刚刚起步,由于汽车普及化程度还不深、时间还较短,尚没有完全形成对汽车出行的“路径依赖”,还有机会进行调整。

第三,我国城市的大量出行距离较短,便于摆脱对小汽车的依赖。2002年,北京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超过了70%,优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做得最好的荷兰。高比例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是当今世界很多生态城市追求的目标,北京曾轻松做到。北京市民的平均出行距离从1986年的5.2公里到2010年7.6公里,二十多年才增加了2公里多一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规模小于北京,出行距离也都小于北京。我国城市大量的出行是短距离出行,可以不使用小汽车。调查还发现,很多有车家庭,因为拥堵通勤时间长,不住郊区大房子,回到学区住小房子。我国中高收入人群的上班距离反而不远,完全不同于美国郊区住富人的模式。

中国特色绿色交通城市发展构想

第一,以公共交通体系为中心的城市设计

第二,以自行车和电踏车为主的低碳社区

第三,充分利用城市共享交通

第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中国城市建设的方向是 “轻行城市”

即以步行、自行车、电踏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取代以小汽车为主的重交通方式的城市结构,自行车和电踏车社区作为构建单元,形成的低碳节能、绿色可持续的城市。

对于直径在10公里以内的城市,推荐单一组团的城市建设思路,组团内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实现职住平衡和绿色出行。对于直径大于10公里的城市,推荐采用多组团的城市结构,跨组团出行利用快速公交系统

建议将自行车和电踏车出行作为“轻行城市”建设的重点,除了在机动车道两侧建设自行车道,自行车网络覆盖能力要大于强于小汽车网络;在跨河、跨铁路、跨干路的地方,建设方便自行车、电踏车通行的专用便捷通道;在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的首层配建地面或半地下的电踏车停车场。“轻行城市”将我国城市建设历史上重视非机动车出行的传统,与适应当代的绿色出行理念相结合,可以摆脱以小汽车为中心的西方城市模式,也是中国特色的绿色交通城市的标志

韧性城市也是绿色健康城市

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不断被提起,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建设来构建能够化解、抵御外界冲击和影响的系统,并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行。“韧性”本质是绿色和健康。绿色代表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健康则是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人不健康容易得病,不健康的城市有安全隐患。“绿色健康城市”是“韧性城市”更好的表达方式,可被更多的人直观理解

自行车和步行是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平时可以起到替代小汽车出行,减少雾霾的作用;战时担当防疫重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

单纯依靠小汽车交通的城市是缺乏韧性的。增强城市交通韧性,就需要多样化,以及发挥各自优势。当前要做好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的衔接。绿色出行的共享单车也可以成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

 

 

杨老师主导的城市风轮绿色道路规划方案(图片来源:杨新苗)

1、12道包括11条滨水自行车路和1条铁路自行车路

2、正在推进通惠河滨水自行车路建设

3、规划了40条河流的一千公里滨水自行车路

4、7环、约360公里环路自行车路

5、改善150公里汽车环路沿线

6、覆盖约400平方公里、800万人

7、建设试点西二环、三环半线等

8、全球第一的绿色出行环路系统

 

二、 共享单车和高校体育课程圆桌论坛

高校嘉宾

  

共享单车供应商

 

主持人 

卢老师:欢迎各位参加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第四届骑行教育论坛之圆桌论坛:共享单车和高校体育课程。本次圆桌论坛的本质,是共享单车服务商和高校骑行教育课程设置者的公益对话,对话中出现的所有车辆和相应的图片视频不代表任何商家的利益,学生的照片也得到了其本人的许可。通俗地说,本次圆桌论坛,就是一场相亲见面会,高校是潜在的婆家人,共享单车是潜在的娘家人,我既扮演红娘,又扮演潜伏的婆家人,还希望给大家客观公正的视角,让共享单车和高校体育课程这场相亲会碰撞出火花。

这场相亲见面会是双盲的,婆家人和娘家人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红娘也没有询问彼此是否中意,我们期望本次相亲能真实反应双方的认知和意愿。先介绍婆家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老师;北京大学安全教育专家,骑行教育课程创始人张锐教授;以及台下20所高校体育部领导和骑行课程一线教师代表;娘家人包括哈啰出行校园业务总监游明亮,滴滴两轮车安全监察高级专家和专家郝江波和冯春涛,美团单车可持续发展专家秦浩,美团单车广州运营经理林志强。

这场相亲会我们聊四个话题:

1.共享单车是否能进入高校课程体系?(这相亲你情我愿么)

2.进入高校课堂的共享单车如何运营管理?(如果有意,嫁妆和彩礼怎么说)

3.如何搭建共享单车骑行教育课程教学和考核系统?(未来得婚姻质量如何)

4. 如何将安全骑行教育植入共享单车课程和服务中?(如何避免“出轨”)

 

卢老师:共享单车是否能进入高校课程?不是进入高校,而是进入高校课程。第一个问题,有请北京大学骑行教育开拓者,也是安全教育专家张锐教授分享。

 

张老师:谢谢卢老师。共享单车已经进入北大体育课程。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也就是在疫情期间,北大的骑行教育课程的实践内容,就是教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如何利用身边的自行车,无论是运动自行车,通勤车还是共享单车,去进行实践。我们老师(其实就是卢老师)还专门用共享单车,拍摄了系列教学视频,从车子的选择,骑行姿势的设定,骑行的主要技巧,以及控车技术的训练等等。我们的骑行教育课程,要传递的信息是,它不是传统的体育技能课,而是生活方式教育,绿色出行教育,同时也是健康和安全教育。真正评估课程的,不是一个学期课程后考试的成绩,而是课程结束后骑行是否真正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热爱骑行出行,既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也有”融入自然,深入社会的情怀与责任”。大家可以观看屏幕分享的课程总结信息,我特意挑出三张照片和一个同学作为代表,来表明疫情期间骑行教育课程同学们使用三大共享单车作为课程教学实验用车。

 

来源: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节选

 

来源: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来源:自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来源: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卢老师:谢谢张老师,北大疫情期间的骑行教育课程,已明显表达了婆家人的意愿。我们再请另一位大学老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杨新苗副所长,作为一名交通研究专家而非体育工作者,分享您的观点。据我了解,清华没有开设与骑行有关的课程,您觉得让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靠谱么?

 

杨老师:共享单车课程宜进入大学课程。在校园里常遇到不会骑车的学生,还有海外的留学生们。我国12岁以上的学生2亿人,12岁以下的学生将近1亿人,这3亿人是需要骑行教育的。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应该是在10岁左右就安排骑行教育。要全面覆盖几亿人的骑行教育是需要很大的资源的,也需要时间来实现。共享单车课程作为单车教育的类型,进入大学校园是开始的第一步。从大学先开始,然后到中小学。在这些课上教什么,实际上教一些基本的常识,实际上是科普,譬如自行车的旅行速度是15公里/小时,最高速度要大于15公里/小时等等。

 

卢老师:谢谢杨老师。杨老师是我很敬佩的交通专家,孜孜不倦地推广绿色骑行,而且总时充满热情和活力。听完了高校教师代表分享,我们想请哈啰单车校园业务总监游明亮先生分享哈啰单车的校园业务,以及哈啰出行是如何看共享单车和运动自行车的优势和劣势。

 

游明亮:哈啰单车已进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众多高校。哈啰单车是业内唯一为各大高校量身定制校园车的品牌。今年以来,当新款的樱花色哈啰校园车陆续抵达各大校园时,经常引来骑行与拍照热潮。

共享单车进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共享单车进校园的精准服务之一。共享单车和运动自行车是两款不同纬度的产品,但都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自行车满足长途骑行,共享单车提供的是随时骑行,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锻炼。

我们同样注意到,今年因为疫情,卢老师那边骑行教育班的学生一度是在各地单独参与,他们中的部分人是选择了哈啰单车参与课程,并给予了很正面的评价。在全国很多高校,哈啰单车除了扮演学生日常通勤代步工具角色,还成为学生们健身或郊游时的选择。这点像华工大学城校区,也包括广州大学城的其他高校,体现得还是较为显著的,因为那边还比较广阔、平坦、空气也新鲜。

我们的数据就显示,除了承担日常上下课的通勤功能,哈啰校园车在其余时间也很受学生们喜爱。自今年9月以来的大数据显示,哈啰校园车周末日均骑行量和周一至周五的日均骑行量,是持平的。而校园车中骑行10分钟以上的订单,总订单比例超2成。这在广州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里程2公里以上的骑行需求,占比高达10%;时间10分钟以上的骑行需求,占比更是高达30%。而周末的骑行量占比,广州大学城同样是高于全国水平的。

 

哈啰校园共享单车数据:XX大学数据

 

卢老师:谢谢游先生。哈哈,看来哈啰对高校这个婆家心仪已久。进入课程是进入校园的精准服务。这句话概括得太棒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批判性思维告诉我,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命题可能有它固有的缺陷,可能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认可这事,我想请婆家人里先来对这个提议泼泼冷水,阐述为什么这个共享单车不适合进校园。任何婆家人都可以举手哈,来有礼貌地婉转吐槽以一下。

 

长安大学杨荔平:共享单车无法替代运动自行车,它不好骑,也骑不远。

 

中华女子学院赵子江:共享单车进校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没有车的问题,可以在选课资格上进行控制,让有车的同学来选课,解决车辆问题。

 

卢老师:谢谢两位老师,确实,共享单车不是运动自行车,它不能带来运动自行车带来操纵,省力,或是速度带来的快感。下面我想请大家看一组照片。这是滴滴共享单车研发的变速自行车,核心技术就是通过内变速花鼓,采用行星齿轮来实现变速。下面我想请滴滴两轮车安全高级监察郝江波分享一下为什么滴滴要研发这种共享单车。

 

郝江波:这款单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Gazelle-羚羊”,流动曲面及涂装配色的切分,让整车从视觉上展示出极强的科技感、力量感。变速手柄设置“轻、平、快”三个变速档位,用户可根据骑行需求切换挡位。用户如果遇爬坡情况,可选择1档骑行,轻便省力;普通路段可以选择2档骑行;需要提速骑行时,可以调整为3档。但3档相较1、2档,骑行阻力会大一些。

青桔变速车—“青羚”的另一个亮点是前后双灯装置。用户骑行时,动能可转化为电能,点亮车前灯的灯光、增加后灯的警示亮度,保障用户夜间骑行安全。


卢老师:谢谢郝先生。滴滴在全国投放了999辆青羚,这款车非常受大学生喜欢。我在青羚的官方推送下看见有北大的学生留贴,欢喜之词溢于言表。我想还是把话题还给张锐老师,北京大学每学期选课学生192人,难道每个学生都追求操纵感、省力或是速度带来的快感么?

 

张锐老师:当然不是。我特别挑选了几位学生代表的课程感受分享,你们会发现骑行带给他们快乐的,更多的是骑行过程看到的,听到的,和所感受的,如自然的美景,城市的变迁,以及环境改变引起的思考和共鸣,而这一切,和埋头竞速正好相反,只有慢行,观察,思索,反醒,才能找到骑行所带来的心中的感动。

 

来源:自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来源:自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来源:自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节选自北京大学2019-2020-2学期骑行教育课程总结

卢老师:谢谢张锐老师。说得太好了,我也非常赞同骑行教育课程远不止只是运动技能课程,它还是绿色出行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也是安全和健康教育。因此,共享单车要进高校课堂,我们不仅要说服共享单车供应商,我们还应说服高校骑行课程设计者,如何将这些我教育内容设计进骑行教育课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每年都会组织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会,相信在这个领域,我们的课程设计将集聚了集体的智慧,是最专业的。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对于暂时没有经费购置车辆的高校来说,这个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可是对于共享单车供应商,却得仔细推敲成本和效益。我想先请美团单车交通可持续专家秦浩来回答,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属于可持续战略么?如果真要进入高校课程,共享单车供应商要怎么算这笔帐呢?

 

秦浩: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一定是属于可持续战略。因为培养年轻人的骑行习惯对一个国家促进绿色出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大家都知道现在荷兰和丹麦自行车出行占比非常高,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也是小汽车王国,今天的绿色出行离不开对年轻人的自行车教育。这是中国高校教育很值得借鉴的。当然共享单车进入高校课程不应该成为课程的全部,共享单车可以和鼓励骑行、安全骑行相结合,同时高校教育也应该纳入骑行健康、骑行路权等内容反哺共享单车或整个自行车出行体系的完善。

 

卢老师:谢谢秦先生,看来共享单车进校园,并不是简单把车辆调度进学校放在体育馆旁那么简单。其他供应商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么?

 

哈啰出行游明亮:首先应该说很多运营工作,不是说共享单车有机会进入高校课堂我们才会做的。比如对车辆日常的维护、规整、检修、调度等。在校园运营,我们会有专职运维人员团队,可及时响应和处理,也可为进入高校课堂的共享单车提供更多服务。

在此我也介绍下,校园内的共享单车管理相比城市,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如:高校车辆使用率高于城市、高校内的车辆管理更为集中,高校内的潮汐走向更为多变。为此,需要更为细致的运营策略。哈啰校园已经在2019年启动了本地化运营模式,即:运营团队可由本校的创业团队/勤工助学与哈啰校园共同组成,本地运营化后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此外,好的运营不只是靠管理、靠模式,还要通过技术驱动。哈啰为高校定制开发了“车辆管理平台”,高校可以通过这个管理平台随时查看校内车辆的分布、热力图走向以及绿色减排方面的成果。

 哈啰单车还在一些高校上线以蓝牙道钉技术为依托的定点还车模式。当用户停放车辆时,蓝牙道钉会与单车智能锁产生信号交互,智能车锁搭载的功能芯片通过判断蓝牙信号的收发强度,进而知晓车辆与蓝牙桩的距离,自动识别车辆是否合理停放于指定区域。也就是说,只有在停车线内,才能关锁。哈啰出行的蓝牙道钉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办法的发明专利授权通知书,这是共享单车行业首个精准定位算法类专利授权。

在大学设立蓝牙道钉停车点,可避免学生扎堆停车,有助于安全出行。该项技术在国内多个校园应用之后,乱停乱放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学生逐步自觉在还车点有序停放车辆。据介绍,哈啰校园车计划下个学期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促成这一技术的落地。

 

哈啰为高校定制的车辆管理平台

 

 

高校共享单车使用热力图走向

 

卢老师:谢谢游先生。本地运营化,高校管理平台,道钉技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哈啰出行校园业务的用心。我想到现在,这场相未来的婆家人和娘家人已经对上眼了,进入“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阶段”,也我们要切入些实质地话题了。刚才已有娘家人分享了校园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婆家人看法。

我们先来听听婆家人怎么说,这回先请杨老师。

 

杨老师:共享单车进入校园,需要大学的支持。建议从不用的单车开始,社区和大学校园都有不用的单车,共享单车公司和大学一起摸索好办法。台湾学生给我讲过一个好办法,通过挂牌子的办法,实现不用的车能够循环利用,同时也鼓励了骑行文化。大学和互联网出行企业合作,把好的设计传到更多的大学校园。有的大学善于解决走路和骑车问题,有的大学没有多少经验。互联网单车企业可以成为传播经验的平台。每个阶段的大学校园共享单车管理是不一样的,要不断前进,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有巨大的需求。

 

卢老师:谢谢杨老师,下面我想请台下得婆家人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陈刚老师:共享单车进入高校容易,进入课程较难。关键要设置好课程,并做好车辆的管理和维护。

 

海南大学黄海宁老师:同意陈老师观点,海南大学的骑行课程是骑行文化与安全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也并不是以运动竞技为主的。这些车辆,是体育部门管理,还是有专门的共享单车供应商维护,需要双方根据情况认真商讨。

 

西安交通大学张丽萍老师: 同意黄老师意见。交大的学生骑行基础也很好,我们也开设了课程,如果车辆进入课程,管理是可能最重要的问题,如何保证上课时的车辆,如何处理有故障的车辆,学生如何扫码使用课程车辆,课程车辆是否只归课程学生使用,等等问题需要多方讨论。

 

卢老师:谢谢在坐的婆家人哈,接下来我们得听听娘家人是不是也这么看,我们先请美团广州运营经理林志强先生分享他的观点。

 

林志强: 很荣幸我们美团单车能参与到今天的论坛讨论,虽然我们尚未在华南理工投放运营,但我们已经在广东很多高校都有进驻,服务着约15w的师生,关于这三个问题,我言简意赅的分享一下;

如何进入:进入每一所学校前都通过实地走访,采访校内师生充分考察调研,结合校方充指导意见后给出合理的运营方案,然后遵循约定定点定量,遵循渐进的投放定制的校园单车;

如何被使用:通过后台大数据结合线下师生实际通勤需求,分点分时的进行单车的补给,满足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单车的使用效率,避免因车辆分布不均衡引起需求点供不应求,非需求点供大于求,导致车辆淤积的现象发生;

如何管理:针对如何管理,共享单车除了日常维护,日常管理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采用更高精度的定位芯片,提高定位的准确度,此外需要企业安排合理的运维力量,定点定岗对容易产生车辆淤积的点位进行定期清理,保持共享单车在校园内规范有序的运营;

 

卢老师:谢谢各位分享。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话题,骑行安全教育的话题,课程出了事故,就像婚姻中出轨一样,我们先来了解骑行中的事故种类和风险。我们先请交通专家对自行车出行事故的大数据分析

 

杨老师:骑行安全非常重要。我从自行车教练处学到的日常骑行和运动骑行的差别;遇到刮风下雨等特殊情况,对于运动骑行来讲,最安全的做法是不骑;日常骑行,需要克服一定不利条件,完成骑行。日常骑行可不可以打伞?日常骑行要不要戴头盔?开电动车一定要戴头盔!大家要通过讨论,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让更多的人知晓。另外呼吁大家关注各地交警的微博,我关注了北京交警的微博,交警会和我们一起努力保障骑行安全

 

卢老师:是的,杨老师提到了官方微博推送,如北京交通局的官方微博,有500万粉丝。但对于年轻人,可能B站能发弹幕的车祸视频,更能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我们发现多数B站公众号,没有对车祸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对车祸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在一阵阵唏嘘中,等待下一期视频的推送。对于三大共享单车骑行服务供应商,我相信,如何让骑行者在使用他们提供的车辆服务中,安全出行,也是他们的服务宗旨。下面我们先请滴滴两轮车安全监察专家郝江波和冯春涛先生分享他们的工作和看法:如何在公众骑行出行中进行安全教育。

 

冯春涛:首先,扫码解锁阶段,我们会要求用户检查刹车、转把等安全强相关部件,其次,开锁中端上资源位会提示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骑行。另外车身也有提示:未满12周岁禁止骑行,制动时请先捏左侧刹把等。遇交通安全宣传日等特殊,车筐和车把U型区还会悬挂相关安全提示标语。此外,我们还会与各地交警部门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来进行有关交通安全的宣传。

 

卢老师:谢谢各位提供的数据。骑行有风险,出行需谨慎。下面由我想分享最新的关于骑行道路安全的数据。我们先从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的骑行者安全报告说起。这个报告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部门,FIA基金会,世界银行的全球交通实践部门联合推出。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骑行者安全,2020年

报告称每年大约有41000人因为骑车交通意外死亡,占全球道路交通总死亡人数的3%。上百万人因骑行意外受伤,其中一些导致永久性残疾。骑行意外导致得损伤类型包括四肢,头部,以及脸部,腹部,喉咙,以及颈部损伤。头部损伤占22-47%,并导致死亡和长时间致残案例的60%,脸部的损伤包括因空气中的尘土,昆虫或是杂物引起的眼睛损伤,以及脸部其他软组织挫伤和骨折。骑行者受伤的类型撞车的类型:最严重的撞车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都与机动车相关。机动车开门时导致的损伤是第三高发的原因,占所有损伤的25%。当骑行者与机动车相撞并飞出自行车的案例,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下坡和骑行经过城市窄道的车辆时也是撞车的常见场景。美国和澳大利亚报告男性撞车比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撞车率是50岁以下者的两倍,而高发时间,是早上6点到9点,下午,是3点-6点。

促进骑行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更安全的速度,将机动车控制时速控制在30KM/小时以下(似乎不现实),2,更安全的道路,设立独立隔离的自行车道,其中包括独立自行车专用道,合并的自行车道,自行车立交桥和隧道,双向车道,自行车网络发展,以及路灯,3,更安全的机动车,可能的措施包括强制安装自行车灯,货车车身警示,机动车安全气囊,自动紧急刹车,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控的,就是4,更安全的道路使用者,包括各种对自行车头盔使用和立法,部分国家还有禁止助动车混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骑行者的教育和培训这条,属于“没有足够证据”的假设。因此,如何推行可执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式,让更多骑行者熟知“防御性骑行”,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个举措的实效性,是大学骑行安全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张老师的安全骑行教育团队研发了校园虚拟骑行和骑行安全行为检测系统,将在这个圆桌论坛之后演示,届时请您不要走开。

不知不觉1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的论坛也接近了尾声。我们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小结今天的相亲会,线上嘉宾先发言。

 

美团秦浩: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和各个学校加强沟通,紧密合作,感谢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美团期待未来继续与协会和各所大学深化合作与交流。

 

滴滴郝江波和冯春涛:再次感谢主办方组织的这次论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此类活动,在宣传滴滴企业品牌的同时也能够找到更多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会。

 

清华杨老师:我建议城市交通从慢行交通升级到建设“骑行城市”。

 

北大张老师: 骑行教育也是绿色出行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也是安全和健康教育,感谢三大供应商出席这个论坛,共同推动高校骑行发展。

 

哈啰游明亮:很荣幸受邀参与此次论坛,今天受益匪浅,希望未来能与各位保持交流,也希望能与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感谢!

 

美团林志强:今天这样的活动非常好,通过宣传教育学生们规范停放和使用共享单车,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里的共享单车的规范使用。

 

卢老师:谢谢各位。我们衷心希望,无论是未来的婆家人,还是娘家人,将今天的相亲约会过程告诉各自的大家长(决策层),让双方彼此更深入了解,探索实操环节,让吃瓜群众们早日吃到喜糖。谢谢各位!

 

三、虚拟校园骑行导览和骑行安全教育人机交互系统

本次骑行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来自北京大学的一支团队向大家展示他们开发的虚拟校园骑行导览和骑行安全教育人机交互系统。这支团队主要由北京大学的4名分属电子、智能科学和体育与健康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由张锐教授和卢福泉副教授进行指导。利用全景运动相机沿北大校园内主要道路拍摄的实景视频,该系统可以使用户在固定骑行台上骑行时观看播放的实景视频,获得在北大校园内进行虚拟骑行和导览的体验。同时,系统中的传感器使用户可以通过改变骑行速度或转动车把,来实现加减速、转换视角和转向等人机交互特性。该系统还嵌入了骑行安全教育模块,可以捕捉用户在关键时间点是否做出了符合安全规范的行为,若用户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则会触发播放相应的骑行事故视频,从而达到警戒和安全教育的目的。团队期望未来能将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并推广至全国多所高校,在提供趣味导览服务的同时促进骑行安全知识在青年学生中的普及。

校园导览系统和骑行安全教育人机交互系统团队:左:米元博(北大车队队长,北大元培电子专业,项目组长)右:李诗源(北大体育与健康方向硕士研究生)

校园导览系统和骑行安全教育人机交互系统团队:左:张泽辰(北大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智能专业)右:徐晨(北大信科电子系)

校园骑行导览系统


供稿:北京大学 卢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