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范文

2024-12-18 16:21:29 体育 facai369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手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有关法律文件,并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及学校实际而制定的。 根据学校规定:我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每学期初、期中、期末三次。主要途径是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在评价课上,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与综合性评价,这是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鉴定的重要一环。班主任教师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参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看待同学,并且通过导评,学生自评与互评达到激励目的,其基本结构是:教师导言――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典型自评、互评――分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于上级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语文、数学学科每学期进行四次评价,其他学科进行三次。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期末考查,进行学期总评。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语文、数学每学期评价两次,其他学科评价一次,教师从上课、听课及提问、发言情况、带齐学具、预习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坐姿、课外阅读、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节奏等方面全面考查,给予综合评定。 对于科学、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英语和科技活动的评价,在教育学中进行,我均采用三次评价:科学注重操作课上的个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音乐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美术主要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科技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制作展览方式进行评价。 三、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而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学校每天对学生的卫生检查,周周评比,大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的基础上,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概括、升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技能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及劳动技能的初步掌握情况,劳动课成绩由劳动课教师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期末得出成绩。 四、成功的足迹 在这一栏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激励手段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动机得到形成、深化和发扬。 一、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发挥评价促其发展的功能 当前,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消极的方式所控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倡导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而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搜集学生发展中的信息,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有针对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与学生的未来,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二、多样的评价手段和多方面的评价角度是必要的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明显效果的,而应该同时关注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首先评价手段和方法要多样,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多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多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等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使评价更具有发展性激励性。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 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例如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适当的指出不足,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又如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运用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势和不足,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成长记录应始终体现诚信原则,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参与,使记录的事实典型、客观、真实,确实收到实效。 三、评价的过程性直接促进学生的变化 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体现出评价的过程性来,从而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素质内涵,逐步提高素质水平。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从而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例子就典型的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体现了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 四、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 关键字:小学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做出符合其特征的,有积极作用的判断。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如何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评价观念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的观察与研究。 一、综合素质评价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成长历程。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也能够在评价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指导与干预,让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只体现在学期末的一项教学材料的整理上,它是学生在校成长状态的全现掌握,教师应及时的进行了解,那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对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查看这些原因由何而起,涉及到自身教学中的哪一个教学环节,针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进行改进。 (三)全面掌握学习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让学生对自已在学校中的状况进行记录,教师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途径。 (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评价为教师给予学生更加有意义的指导提供了方法与途径。综合素质评价表面上反应的大多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暗含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与观念,还涵盖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生一入学,对于周围的一切还处于萌懂的状态,那么,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则是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从指导的角度出发,成熟的、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能够发现自已身上存在的优点,能够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些教师只是停留在学校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何做才能适当、合理都没有认真的思考,一些教师无论怎样强这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也不以为然,依然只抓学习成绩,其他一切工作靠后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工作,很多教师就存在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目标的情况,这种状况是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流于形式 根据教育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示,很多学校推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或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或是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记录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教师通过这些材料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三)缺少健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综合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指出: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化的,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基于这一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不同的层面与侧面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存在的优点与长处。 (二)制定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综合评价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这项工作有意义、有实效开展的保证。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添写要能反映学生客观的成长过程,并以些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谷智心.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4) 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2014年1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中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一是要依据省、市和国家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文件精神或有关方案,基于我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体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二是要依据评价理论和具体目标的性质,突出重点,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三是内容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应包括内差异标准、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 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要依据评价方案和评价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的“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来进行探索性实施。 关于形成性评价,学校要创建每个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把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 (如考试成绩等)和非测量结果 (如学生的创作作品、活动记录等)以及评价结果(教师和家长评语、等级表示的评价结论)及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对于重要的、典型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提供高校招生使用),应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学校要开发专门的电子评价系统以便捷、交互的方式动态呈现形成性评价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可以在成长事实的记录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学会选择与承担,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电子评价系统,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进而家校协作,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自我。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综合素质的整体描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终结性评价结果的获得,先由评价系统生成“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电子版,再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确认并生成纸质的报告册,学校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听取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并经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终结性评价结果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为高等院校选择更适合的学生提供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扎实、有效地实施,学校还要建立或完善评价工作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机构,建立一套专业、负责、有序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管理中探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是农村中小学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通过一个学年的实施,可以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收到了一定成效。 主要做法有: 一、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易于操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分为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方面。为便于操作,我们把这五个方面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要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确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全面客观 我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上,首先改变了评价的主动权牢牢地被班主任掌握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邀请家长、校外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参与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达到激励目的。这样班主任不再是唯一有评判权的裁判,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评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团结同学等方面则由同伴作为评价主体等。这样打破了评价由班主任教师一人掌握并实施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动态的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一、从养成教育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通过学校状况、学生状况、家庭状况、社会角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深感学校德育建设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决定从学校整体出发扎扎实实开展德育工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目标体系 结合时代精神,整合小学德育目标,重新制定学年中每月德育中心。围绕月德育中心,遵循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从而制定出整体化的目标体系。 (二)内容体系 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二十周行为规范重点,融入时代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出系列性的月德育中心,依据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把月德育教育中心溶于各学科教学及各年级的学生、家庭、社会德育活动中,形成整体性的德育内容体系。 (三)运作体系 围绕着教育中心,一方面学校内有序性、动态式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间配合、支持,有机结合、同步作用。这样各德育途径既独立又联动,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形成良性“德育场”,从而达到德育途径的整体化。 (四)评价体系 制定出与德育整体化目标体系相匹配的整体化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激励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端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全面、整体、客观、发展地评价学生。 二、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心理行为特征,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制度管理及评价五大途径结合进行。这五条途径各以子课题的形式分别研究,同时又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一)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研究,旨在对通过教学内容的评价、生活课堂的营构、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中加强 因为各学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该子课题首先组织子课题成员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根据二十周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排列成序,从而确定加强点。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即教单科育全人。 2.生活课堂的营构 学习环境的生活化。物化的环境以儿童生活为主色彩,每个角落都是孩子展露才华的天地,每件摆设都洋溢生活的氛围。没有高高的讲台,没有秧田式整齐划一的板块。而观念上的环境则是给每一个孩子以独特的心灵舒展的空间,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使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 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闻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 3.学习方式的革新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课题突破对课堂教学的狭窄的传统式理解,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科学地将教与学,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教师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合理的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等到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心之语”信箱、广播开播“心灵之约”专栏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下转13页)(上接11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心理素质。几年来,我们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两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青春期讲座”,各班每月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之语”信箱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头烦恼。“知心姐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三)家校合作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探索与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与教学计划系统化,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实效,主要活动有:①每学期举办二次家长学校,每次上课两课时。②辅导教师重点研究授课内容,从家长的一些特点出发,讲授一些针对性强,家长爱听,实效高的相关知识。③授课内容按年级分块,形成系列。二是构建“家校联系卡”等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渠道有:建立和使用家校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了解、教学开放周等。三是研究家长委员会的运作方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四是让家长以教育行风监督员的身份自由出入校园,积极参加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及时反馈各种与教育相关的信息,更加合理有效的对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与时消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四)制度管理 寻找影响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显性及隐性危机,在充分讨论、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制度内容框架,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措施,使学校的德育及其管理工作更规范、科学、有序。目前,学校已形成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德育制度,比如,在德育常规工作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学校德育计划和总结制度;团(队)组织,教研组、班主任等工作管理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例会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在德育绩优奖励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德育工作自评制度,文明班级、文明学生、雏鹰中队、雏鹰少年、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等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就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全程的教育教学,这是全新的教学,从事这种教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发展人、提高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的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教育和评价模式;树立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的观念,形成以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综合素质和评价途径,及“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将德、智、体、美、劳、心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学科教育之中,教单科育全人。实践证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有效。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人的和谐发展,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决心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拓为教育通途。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2012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1-0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的复合。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既要遵守高等院校德育大纲规定的考评的要求,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教育内在的规律。因此,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工作向规范化、特色化方向改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成效。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组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评价组织不健全,重视度不够 有研究者调查得出,超过60%的学生对学校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组织不了解,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重视度不够,评价组织还不健全,具体的操作步骤不规范,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对毕业班同学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管理的力度上更为欠缺。未严格把好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关口,全部的毕业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好的评价,这使得用人单位无法真实了解毕业生的信息,不能更好地筛选人才。 1.2评价主体过为单一,学生自我评价被忽视 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考评的主体往往是德育教育的教师或者德育教育的管理者,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了。与此同时,评价工作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忽视了德育教育客体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即使有自我评价,也只是个形式,不能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1.3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很多学生表示对学校进行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不清楚,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评价标准不明确的基础上开展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1.4现存考评体系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评,忽视实践环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德育综合素质考评时仅仅以学生在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规范的考核,更没有对学生进行诸如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德育素质方面的考核。忽视实践环节的评价容易使得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能知行合一。 1.5考评后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考评效果打折扣 考评完成后不注意及时收集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反馈的信息,并且考评仅仅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依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既会使学生产生不公平的错误认识,还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应起的积极推进作用。 2.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真实反应学生的实际信息以及推动学生工作发展,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 2.1调动积极性,使相关主客体都投入评价工作中,形成全面的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虽复杂,但仍需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建立全面的评价模式需拓展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德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实践活动中德育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并且全面评价模式还应保证评价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之中。 2.2考评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需讲原则。首先,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以培养实际操作人才为目标,因此,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更应突出实践方面的评价,并结合道德认知水平做出评价,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其次,总体评价的同时兼顾适时评价。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应适时地对学生在某一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某一特殊阶段对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再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需量化,切实可行,使德育工作更易操作。在定量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定性描述,对有必要的不能量化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情况进行记录。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可通过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际活动体验法等方法来使德育综合素质考核更为具体、科学和规范。 2.3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流程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评价准备、实施、结果汇总三个阶段的评价。在评价的准备阶段,应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的标准以及开展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评价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学生和评价工作者间进行宣传,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做好迎接评价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准备。 2.4考评工作结束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建立起公示反馈制度,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详细解答学生疑问。在评价结束后,通过个别谈话或者开展小组座谈会等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介绍经验和相互交流。对于德育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应通过学校网站、报刊、党团活动刊物等渠道进行宣传,表彰学生德育方面的优秀事迹,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总额和素质评价工作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其评价体系应在充分认识评价工作不足的情况下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顺利在校园里开展德育总额和素质评价工作,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贴近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充分的正确认识学生评价的重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改革手段,以此推动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开展,达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成效。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推动、改进,“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为了教育、发展,即立足现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并且,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贯穿学生评价的始终,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鉴别、淘汰、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评价要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及时良好的服务。正如CarolTomlinson所说:“评价应该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 第二,评价的过程是动态的训练过程,要把科学性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坚持以育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为本,从以认知领域的“双基”为重点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为重点,构建学生主体发展框架,注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促进学生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三,评价的内容要立体多元化、全面。《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中对学生的评价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具体细化到一个小小行为习惯。如对学习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评价。充分反映了教育目标,要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使评价能反映教育目标,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动机、技能的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更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第四,评价的根据和方法更加多样化,使工具和方法达到效果最优化,使评价提供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的信息,以此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努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体验点滴成功,从而提高评价的实效。 第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 就学生而言,既是被评者,也可以成为评价者,即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是一种主客体互动统一的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消除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可以内化评价者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主动地发展自己,使其在适应时代和社会中能挑战自己的发展方向。 鉴于《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素质评价顺利实施。 第六,评价结果的意义化。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能仅仅是填写素质评价手册上给家长看、给学生看的一个等级和话语,他应和学生后阶段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或发展起点。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集体的评价联系起来,和舆论的监督联系起来,从而提升自己成长的自觉性。 关键词:行为习惯 小学生 品德发展 一.评价的标准要做到具体化 在评价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内容细化要求,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智慧少年。生活能力从“自我服务、自我劳作、身心健康”来评价;学习习惯从“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巩固、读书习惯”来评价;做人习惯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悦纳同伴、拾金不昧”等来评价。不同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生活习惯,中年级侧重学习习惯,高年级侧重做人习惯。这样就能避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的表现联系起来。 二.评价的方法要体现多样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向上的动力。如:有的学生由于家庭评价过高,所以家长产生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判若两人的想法。但有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后,才发现了孩子在许多方面的不足,表示愿意和老师多沟通,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学生也会在这样多样化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反之,如果不是这样多样化的评价,家长就不能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对孩子也会有许多的偏见。 三.评价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通过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有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很差,加上基础不牢,学习进步不快,有时上课还做小动作,可是该生劳动很积极,做劳动小组的组长工作很负责,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就要抓住该生的闪光点,在平时每做一件好事,就要奖励他一面小红旗。在进行素质手册评价时,要从身心健康素质评价和实践技能素质评价中表扬学生。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得更快。 四.评价要运用激励性的评语 课堂是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随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语言要新颖、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学生就会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教师也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需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五.评价的结果要有实际意义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能仅仅是填写在素质报告单上给家长看、给学生看的一个等级和话语,它应和学生后阶段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或发展的起点。如:对于学生成功的足迹要经常积累。包括课堂发言、读课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通过教师的加分、小组互评、学生的自评,由学生本人记载在小笔记本上,积累到一学期以后,给学生发奖品。教师严格按此进行评定,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争做“全优生”的积极表现。 教育部在通知中规定,学生毕业后,需要跨省进入下一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按毕业后跨省就学进行操作。在进入全国学籍系统操作前,需在系统外先确定接收学校并办理相关手续。系统操作时,依次由接收学校、接收学校主管教育部门、毕业学校主管教育部门三方核办,核办完成后接收学校调取学生档案。至于学生能否跨省升学,由接收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对于有入学资格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发起学籍转接申请;对于有入学资格但原来未建学籍的学生,接收学校必须为其新建学籍。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的后置程序,不得将原来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学校里不能存在没有学籍的学生。”通知说。 同时,教育部要求,学生正常升级由教育部在全国学籍系统后台统一进行,升级时间为每年8月10日24时;毕业、结业操作则要在每年7月30日之前完成,学生毕业、结业操作完成后,不能再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修改。 此外,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生升级、毕业、升学后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运行故障、信息泄露等重大事件,建立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 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录取和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长期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都在加盖高校校章后寄发。为了建立高校招生责任制和问责制,2014年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建立校长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制度,录取通知书除加盖高校校章外,还应有校长签名,由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下一步,教育部将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公布所属高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 四川明确提出将不以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 新华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获悉,该省已下发《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不允许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举措,到2018年四川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为实现2018年四川省内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城镇“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的具体改革任务,《方案》明确了建立七项制度设计的举措。即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激励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等机制。 针对择校难题,《方案》提出了解决方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适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并达到50%以上。同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认定,督促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到2018年,约80%的县级行政区域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