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铎又来送干货啦!梳理自五年真题中的最高频论述考题,整理好PDF文档可直接打印背诵~
🌟本期目录
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是否还适用(2021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有什么变化(2020 中央民族大学)
论述题:从媒介价值方面论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三个层次(20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论述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代议程设置的看法。(2020 同济大学)
论述题: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发展趋势(2020 山东大学)
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实例谈谈议程设置的适用性及其变化(2020 上海大学)
一、网络环境下传统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一)网络议程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分权化、草根化的特征。网络媒介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介,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多向度互动性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
(二)网络议程设置议题的变化
包括议题范围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网络议题不断变化,且议题的衍生能力强(也有人称之为议题的扩散性)。在这里,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议题的软化,即不同于传统媒体在信息把关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媒介自身的立场、价值观等影响,在议题的选择上往往更为倾向于选择那些时政类、民生类的“硬新闻”:网络议程设置当中由于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草根化,“网民畅所欲言,使得网络议题更为私人化、私密化,由此凸显出网络议题的逐渐软化趋势。”
(三)议程设置的方式发生改变
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上公众自我设置的议程可能会成为传统媒介关注的议程;个体议程设置和社群议程设置会成为媒介议程设置的重要补充来源。
(四)议程设置的效果发生改变
在网络时代,由受众和媒体共同参与设置议程,然而一方面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如果离开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的跟进,并不具备足够的效率来产生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看似宽松自由的信息选择环境其实受到来自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强大“把关”的影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网络媒体之间信息的高度同质化,使得公众和媒体共同设置议程,效果有增强的趋势,但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议程设置效果存在非预期化的特点。
(五)网络议程设置的时效性增强
网络作为电子媒介的优势在于当一个话题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它能够即时报道并不断跟进相关信息,省却了传统媒体的编辑、出版等流程,大大增强了为受众设置议题的时效性。此外,网络还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某个议题的消息急剧增加,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受众,还可以增加与议题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事件回顾等等,所以受众可以在网络上翔实全面地获取某一议题的相关消息,从而深刻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层面。也就是说大大缩短了议程发生效应的“时滞”。
二、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局限性
(一)议题报道缺乏深度
新媒体作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在整体实力等方面不能与传统媒体相提并论,所以在进行新闻议题设置的时候难免深度不够,重数量轻质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或门户网站大多转发传统媒体的报道,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公众本身并不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设置议程的时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很难去挖掘事件深层次的原因,新媒体的即时性导致我们缺乏对事件的报道深度。
(二)新闻真实性难以界定
网媒和网民是作为议程设置的主体之一,拥有发布、传播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和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新闻真实性难以界定和保障,语言上出现低俗化倾向,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使新媒体公信力下降,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
(三)议题更换频繁
在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主体扩大,为了赢得关注度,不论是网媒还是网民都会积极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发表见解,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在门户网站或自媒体平台上,往往一个议题还没结束,新的议题又层出不穷的涌入,公众的注意力不断被转移,很难对某一事件进行探讨和反思,这就造成了议题更换频繁的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议程设置能力
(一)新闻媒体以人为本,增强“媒体议程”与受众的关联度。
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导向需求,把握时代主旋律,传播与受众思想情感、利益要求、时空距离最密切的新闻事实,主动设置议程,善于因势利导。从“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结合点上设置主流新闻的“议程”,让群众与政府之间无缝对接。比如,近年来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作为新闻媒体也要积极设置“媒体议程”,从而为改造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新闻媒体要善于追踪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准确设置议程。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更直接、更迫切,任务也更艰巨。随着改革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也会日益增多,热点、焦点问题增多。为此,作为新闻媒体要善于追踪和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准确设置媒体议程;同时要善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热点议程,发挥解疑释惑、求真的作用。
(三)新闻媒体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精心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工作。
所谓“问题议程”,就是对新闻事件的意义从“个别性”范畴上升到“特殊性”范畴和“普遍性”范畴,即从单一的事件报道递进为问题报道,阐述事件的深刻内涵和全局性意义。新闻媒体要提升事件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必须在提出问题,即设置“问题议程”上下功夫。
论述题:论述算法推荐技术对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影响(2021 同济大学)
论述题:如何看待基于算法的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对信息的全球传播有什么影响?(2021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论述题:算法推荐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2021 苏州大学)
论述题:请结合《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材料,谈谈你的想法。(2021 华东师范大学)
论述题:什么是算法新闻?请结合具体的算法新闻作品,谈谈算法新闻的特点、优势和困境。(2021 中国海洋大学)
论述题:《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谈谈对系统算法的 看法(2021 深圳大学)
论述题:谈谈对算法推荐的看法和判断(2021 广州大学)
论述题:智能化机器和算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20 新疆大学)
论述题:如何理解算法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2020 北京大学)
论述题:新闻报道策划如何应对算法推荐新闻的影响(2020 大连理工学)
论述题:算法新闻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20 云南大学)
论述题:算法推荐对新闻业的影响。 (2019 安徽大学)
一、算法推荐给新闻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新闻观念: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受众地位不断提升,甚至转变为拥有自主的信息选择权利的“用户”。而当算法推荐走入新闻领域时,用户的地位就更高了。用户不仅是新闻的选择者、接受者,甚至是新闻生产和推送的“中心”,所有的新闻生产和推送都围绕着用户的兴趣和选择展开,新闻观念真正开始了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的转向。
(二)新闻采编:从基于“新闻价值”到基于“用户兴趣”
算法型媒体的新闻采编则以“用户兴趣”为主要基调,进行海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甚至进行自动化的新闻写作。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整理用户关于使用场景、使用偏向和兴趣偏向等数据进行新闻整合和采编,新闻采写由基于“新闻价值”逐渐转变为基于用户兴趣,有学者认为这是“把关权力从人工编辑向智能算法的让渡”,今日头条式的“你关心的,就是头条”是其中的典范。
(三)新闻推送:从传统的“统一推送”到“个性化推送”
“算法推荐”式的新闻传播则注意到了用户的不同需求,针对用户过往的浏览记录,利用算法推荐,可以实现对用户画像的动态描述,进而达到千人千面,让每个生产者的新闻智能化精准匹配用户。基于算法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然后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不仅更好得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而且能用户增加黏性,提升传播效果。
(四)新闻人才:由“采写型人才”到“全能技术型人才”
随着新媒体时代尤其是以“算法”为主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化的信息和机器新闻并存,传统的“采写”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相反,精于大数据传播甚至算法设计等的“技术型人才”或者说是“全能型人才”成为需求导向,未来的新闻职业者除了采写编评等基本业务能力之外,计算机技术也将成为需求重点。
二、算法推荐的消极影响
(一)算法推荐与用户隐私泄露的矛盾
“隐私权”是基本的人身权利,但在基于“算法推荐”的大数据时代,“隐私泄露”问题越发严重。算法的基本理念就是追踪用户浏览行迹,预测其兴趣偏好进行新闻推送。在这一逻辑下,用户的隐私在互联网环境下将极难保护。
中西方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这一问题,甚至提出了“数据被遗忘权”这一概念(即用户有权删除互联网中涉及自己的数据信息)可见,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存将是大数据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重点。
(二)算法推荐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出现
基于算法推荐的原理,用户只关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原本固有的喜好,疏远其他信息碰撞的机会,脱离了社会信息以及经验的共享,进而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
(三)网络巴尔干效应凸显
算法推荐使得用户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将其他不感兴趣或者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悖的信息排除在个人信息接收网之外。相同的兴趣群体迅速聚合在一起,这些兴趣群体与另外一些群体之间形成了厚厚的壁垒,久而久之,社会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小区隔,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
(四)网络群体的极化
基于信息茧房以及网络巴尔干效应,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会大幅度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显著,这些群体存在着群体极端化发展的趋势,他们会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其他人或集体进行大肆辱骂等行为,特点是当事件涉及到公共利益时。
(五)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今日头条》张一鸣一再主张算法没有价值观,并且强调今日头条不设总编辑。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聚合类新闻资讯客户端,自身不进行内容生产,依靠渠道优势来换取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供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本身没有价值观。但由于平台编辑把关缺失和内容审查的后置,导致传递不同价值观的内容被机器分发给不同用户。当机器有着人性深层处猎奇、低俗等需求的驱动时,个性推荐的新闻在价值导向和质量上就难以保证。
三、如何加强算法推荐的综合治理
(一)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要坚持党管新媒体,把导向要求落实到平台管理、队伍建设、内容生产等各个环节。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推荐,所有的算法规则、技术架构都要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鼓励优质内容生产和传播,加强算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推送,放大正能量作品的影响力、感染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二)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智能平台应当肩负起信息把关、价值引领的主体责任,守住底线,把住红线,决不能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要加强总编辑责任制度,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不能仅以点击量、广告收入为标尺,放任低俗内容侵蚀受众。研发升级算法识别体系,强化算法技术对于新闻源头的筛选过程,规范稿源和内容生成方式,提高优质内容推荐权重。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治理
政府部门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体系建设,研究出台算法推荐的相关管理办法,划定技术伦理、权限边界和行为规范。密切关注算法推荐的技术创新和延伸发展,特别是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运用和影响。履行好监管责任,对于未能尽到主体责任的平台及时问责、督促整改。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优化举报处置流程,完善举报核实奖励机制。
(四)提升用户网络素养
用户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介使用观念,培养消费优质内容的习惯,使得媒介为我所用而非沉溺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对信息的辨识、分析能力,提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解读能力,避免沦为技术的客体和附庸。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培养多元开放思维,突破“信息茧房”的壁垒,提高理性认知水平。
论述题:谈谈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教育 的意义(2021 华东政法大学)
论述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如何坚持它 (2021 内蒙古大学)
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观点和内涵。(2021 广西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20 西华师范大学)
论述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看法 (2020 中央民族大学)
论述题: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并论述 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论述题: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发展有什么影响。 (2019电子科技大学)
论述题: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 (2019 北京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 (2018 南京师范大学)
答题框架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
②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二、新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话语表达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生命线就在于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在新媒介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新闻工作者仍然要做好“喉舌”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但导向并不意味着刻板的说教,在网络媒介赋权、草根崛起的时代,大众媒介不再享有传播渠道上的优势,面对权威被解构和被打破的挑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对媒体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双重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新的话语表达体系,从民众角度出发,真正做出有故事、讲情怀的新闻报道,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理解记忆即可)
(二)创新新闻报道方式,维护受众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这要求新闻事业应当有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现实中出现的网络话语表达中的地区及阶层差异说明,仅仅凭借技术赋权,根本不足以实现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和表达,这就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
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承担着联络人民、动员人民的重要责任,不能静止地等待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人民”输送到传播过程中来,而应该主动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不断实践中挖掘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尤其要注意那些因技术和资金门槛而在网络空间中不得不保持沉默的社会群体,要给予他们发声的机会,并培养他们发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在此基础上,新闻媒体还要更多地吸引普通群众走进新闻作品的生产过程,丰富新闻作品的形式和意涵。
(三)推动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来都不是封闭保守的,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不断调整具体要求是其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有成效的实践指导层面,新闻工作者要对当前语境下的新闻实践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概括,对现实层面的问题的讨论要有更加全景化的认识。
论述题:试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 (2021 上海大学)
论述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 (2021武汉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应用,遇到的机遇及挑战 (2020 北京师范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2020 北京邮电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20 华东师范大学)
论述题:结合实例谈谈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2019上海大学)
论述题:论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19 暨南大学)
论述题:举例说明智能媒体对千新闻生产所产生的新模式(2019 华南理工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传媒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对新闻业的影响(2019 华中科技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影响。(20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人工智能变革新闻采编全流程
(一)智能化采集事实和舆情最新动向
监控器、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智能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拓宽了信息采集的维度,延伸了新闻采集的边界,从而全息化、全域化地呈现物体、事件,甚至舆情的最新动向。这些智能传感器产生了海量信息,而人工智能又依赖于这些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挖掘与再生产,从中探寻事物间的联系,帮助记者和编辑发现、洞察事件发展的潜在规律与最新动向。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能够实时分析来自摄像头等传感器中的数据内容,自动识别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特定场景和突发事件,采集事件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迅速检测社交媒体平台和网页上的海量内容,把握舆情的最新动向。
(二)自动化写作提高新闻生成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流动呈现高速、海量、网状发散的特征,新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并且得到公众广泛关注,“速度”成为新闻采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成为媒体制胜的法宝。自动化写作是指基于庞大的数据库,利用算法程序从中寻找模型、趋势以及相互的关系,最后由机器自动化生成新闻 。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极大地缩短新闻报道的生产时间,赋予时效性以新的定义。这大大突破了传统记者的工作时限,使新闻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三)智能推荐革新新闻分发方式
传播技术的变革打破了传统传媒技术的垄断,传媒格局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普通民众拥有了与过去相比无可比拟的媒介接近权。人人都拥有了信息传播权利,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海洋,而同时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极大降低。因此,人们需要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智能算法推荐应运而生。智能化推送的信息更符合用户心理预期,减少了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体验。比如,“一点资讯”等媒体平台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新闻的精准推送与分发,提高了新闻资源的配置率,吸引了大量用户。
二、人工智能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
(一)媒介融合纵深化,构建泛内容生态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传统媒体打破生存危局、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搭建全媒体平台,激发整个传媒资源进行优化,转变媒介的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引入互联网思维,从传播领域的生产者、控制者转型为传播生态的共建者,与用户、电商、其他社会组织一起打造共建、共享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如封面传媒,其以技术为支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来驱动新型的内容创造;以新型内容为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打造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媒体、电商和文娱的泛内容平台。
(二)新闻产品多形态呈现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既变革新闻制作方式,又创新新闻制作流程,这必然导致新的新闻产品形态出现。新闻生产是一个社会性过程,新闻产品是一个社会性产品,其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在智媒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新闻制作流程,催生新的新闻产品形态,机器新闻、大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成为传媒业新兴的新闻产品形式。
(三)传媒人才结构变革
在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体基于技术与传媒资源的优势垄断了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其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是具备采写编评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专业主义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融合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传媒业。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机器新闻等沉浸式新闻开始在人们的信息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新闻的生产制作极大地依赖大数据技术、语音技术、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由此激发了传媒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算法编程、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因此,传媒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或将成为主流。
论述题:结合实例谈谈短视频在新闻报道中应用领域及优势 (2021 辽宁大学)
论述题:论述短视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2021 湘潭大学)
论述题:论述短视频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2021 福建师范大学)
论述题:抖音等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 (2020 北京大学)
论述题::论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生产给我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创新带来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2020 华南理工大学)
论述题:结合现状,分析短视频新闻传播方式的特点 (20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传受界限模糊
由于短视频的操作程序非常简单,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即可进入APP内进行拍摄,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用户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不仅仅担任观众看客的角色,同时也是视频内容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使得“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任何一个移动终端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二)去中心化
用户传播地位的转变,提高了用户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尤其是短视频的UGC模式,可以让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接受和传播信息,让用户从被动变为主动,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为中心来构建一个社交网络。用户可以依托社交平台转发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分发节点。纵观整个传播过程,每个用户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关系,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中心。
(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智能手机强大的“一条龙”式服务让视频的产生进入了一个秒产、秒读的高效传播时代,使得短视频内容相对容易生成,为其快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单向发布到双向发布,从线性传播到互动传播,多向实时交互的传播关系短视频APP,实现了用户之间对息的多向实时交互交流,实现了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传播核心。
二、短视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时间和空间是两大基本坐标,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随着媒介及其形态演变发生一定变化。融合传播时代,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深刻变革,时间上要求“即时性”、空间上提出“场景化”。从传播时间上来看,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打破了视频内容原有的传播局限,在传播时间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内容扼要、短小精悍,在加速传播过程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受众的时间成本,缩短传播路径;从传播空间上来看,短视频迎合了当前的碎片化趋势,具有移动性,展现出强渗透力,能够适用于通勤路上、电梯、办公室等多个场景。此外,短视频形态丰富、内容直观,与文字、图片相比,能够消除空间距离,创造一种新的“共处”情境。
(二)加深受众情感体验
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不仅能够嵌入社交渠道,满足受众日常交流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受众打造交流情境,增强代入感。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与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简而言之,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具体来看,短视频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带来一种不同于文字或图片的沉浸式体验。最为显著的是VR技术与短视频的结合,加之交互功能的使用,其沉浸式及交互功能刺激受众多重感官,提高了受众对短视频的分享乐趣。
(三)应用加速去中心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信息双向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不依靠传统媒体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传播。简单来讲,受众既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短视频应用的规模化为受众在视频领域的发声提供了更多可能。
论述题:结合材料分析机器人写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021 华东师范大学)
论述题: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2021 中南大学)
论述题:机器人新闻的特点及优势与劣势 (2021 湖南工商大学大学)
论述题: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人新闻的影响。 (2020 复旦大学)
论述题:简述机器人写新闻稿的优势和不足 (2020 浙江传媒大学)
论述题:新闻写作机器人能不能取代记者 (2019 西安交通大学)
论述题:机器人写作新闻的优势和不足 (2019 南京师范大学)
分析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未来互联网朝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 以及机器人写作的特点 (2019 云南大学)
论述题:谈谈全球传播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021 中央民族大学)
论述题:结合案例,我国外宣报道如何做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论述题: “讲好中国故事”的困境和策略 (2021 中山大学)
论述题:后疫情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1 华东师范大学)
论述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具体内涵和影响意义 (2020 北京大学)
论述题: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理念和策略 (2020 中国传媒大学)
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0 华南师范大学)
论述题: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9 西北大学)
论述题: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2019 厦门大学)
论述题:结合理论案例谈谈中国在对 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能力。(2019 暨南大学)
论述题:我国大众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2018 上海大学)
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应如何建设我国的新型主流媒体?
论述题: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2021 河北师范大学)
论述题:试论述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2021 云南大学)
论述题:新媒体时代,用培养理论角度分析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2021 沈阳师范大学)
论述题:结合材料,谈一谈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建设四全媒体 (2021 新疆大学)
论述题: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表现,传播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2020 北京邮电大学)
论述题:如何理解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闻+政务的模式 (2021 电子科技大学)
论述题:什么是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新”在何处? (2020 浙江传媒学院)
论述题:结合商业平台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如何借力商业平台增强四力 (2020 暨南大学)
论述题: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增加竞争力的策略 (2020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