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万不得已的原因,年前我去了某国有银行柜面办理了一趟业务,排队是必然的事情。其实网点现在的客人根本就不多,为何总是要排队呢?除了现在柜面交易各种的限制以外,柜台的即时销售也是一个问题。
我亲耳听到了银行理财经理的一段销售对话,实在让我感到有点无语。实际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银行买投资性的理财产品呢?银行代销的金融产品局限性在哪里?
■银行的产品有哪些?哪些适合我们下注?
首当其冲的是定期存款类的产品,包括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本外币业务,还有国债等都可以在银行渠道进行办理。这些产品就是家庭财富的基石,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合法受理客户的需求。所以,如果是这些基础性金融业务,银行是首选,也是必选。
其次,我们常常看到的理财型保险产品也是可以在银行渠道进行购买,比如什么年金险、终身寿等产品都是银保产品,除了在银行渠道购买,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不会单独受理。保险公司受理的那些,一般属于人寿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属于消费型保险,两者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投资属性,后者是消费属性。
投资性的产品有哪些?一般都是理财产品,基金产品和信托产品,部分资管计划或者个人专户定制的产品也有,不过一般银行柜面就不会给你谈什么定制产品了。理财、保险、基金就是常态产品。剔除保险不说,理财和基金都可以在手机银行或者其他第三方渠道购买,比如你可以在券商APP上购买到某一个股票型基金,差别就在于渠道手续费多少而已,实际上论结果都是一样的。
■银行购买产品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明确在银行买到的产品并不是银行发行的,是银行代销,即便是银行自己研发的产品,投向也不是银行自身的标的。这里有点复杂就不深入展开,大概率就是银行是一个销售渠道,更多的是为资金需求方募集资金而已,所以银行是不存在对投资保本的能力。国家也打破了刚性兑付,那么意味着我们不能确保在银行渠道购买的产品比其他渠道来得更安心,如果你只是看着他们的牌子来买个安心,那是你自作多情。
其次,银行销售人员的套话你只可以相信一成。我在排队办理业务的时候,听到销售人员推荐理财产品的术语真的很套路,“现在疫情之后触底反弹,赶紧投一点”“去年的理财收益不好,现在保险锁定收益,赶紧投一点”“以后利息都很低,你提前要多存点大额存单,你那100万到期我就帮你搞”。我只有四个字形容,张冠李戴。
我们不能说销售人员不专业,毕竟个个都是考了理财规划师的好销售,但是为了销售把各种宏观、微观的观点“穿针引线”就显得很不专业了。我们强调了很多次,不能因为市场上的某些信号或者新闻事件,就改变你自己投资的逻辑和策略。比如我们看到春节期间爆火的旅游消费,就地赶紧买消费股吗?那你很可能就中套了。我们因为理财产品的阶段性收益回撤,就全部转成定期存款?那就是被套路了。
银行的销售人员大部分可能是半路出家,他们的销售术语很多时候都是围绕需要卖的产品来展开的:比如近期需要销售保险,那么肯定把利率长期走低趋势说得天塌一样;又比如近期需要强推定期存款,理财收益不及预期的新闻就一定是他们的口头禅。很少理财经理会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做合理的配置方案,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产品和专业知识支撑到。
当然,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做法,银行的销售也是工作,他们推荐的是大众的产品,也是具有极强普遍性的产品,你可以这么理解,银行推荐的就是维生素,你要治病(发达)靠维生素根本于事无补。对于银行销售的产品,我唯一的期盼不是能帮大家赚多少钱,是能帮绝大部分人守住多少的财富不被收割,甚至是不被电信诈骗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好的产品其实并不多。说了那么多银行的产品,真的一文不值吗?当然不是,银行有时候代理销售的某些产品也是具有极佳的性价比,只是这些产品很难遇到,或者你根本遇不到。
一是这些产品犹如大海捞针,银行代销的股票型基金能不能赚钱?很大程度取决于股市的行情,跟基金经理或者在哪家银行买其实差别不大,当然好的基金经理表现突出也是有可能,不过不是常态;
二是银行内部也有鄙视链,比如好的产品由于额度的问题,往往只会留给一些大客户,用来锁定大客户的资金留存,所以你在银行存款不足万元,理财经理一般不会给你主动打电话推销产品。如果你有2000万存款,那银行理财经理总会给你节日问候,好的产品份额自然也会给你多留存。所以,不是没有好的产品,是你很难可以遇到。
■投资在哪个渠道更好?
如果没有更好的渠道,那么银行渠道仍然是首选。除非你存的是定期,否则任何一种涉及风险的投资你都要自己去做研究。其实现在信息差异化并不大的时代,你对某个产品的认识,只需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什么好坏评价都出来了。说到底,我还是对一些为销售而销售的套路术语很看不惯,同时也感叹,银行有些客户真的很好说话,短短几分钟好几十万就这样投进去了,但愿不亏就好。
可能是我吹毛求疵吧,我总是希望资金投得最适合的地方。也可能是我还不足够富有,当我实现了财富自由,有时候真的不会太在意是否投得合适,毕竟那是银行渠道,牌子在那,也不需要计较太多了。相比券商大咖或者理财公司的代表,银行渠道的销售人员可能已经显得更加“中肯”了。
胜手金句
有钱,心可能就会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