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体育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 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探究体育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教育叙事的旨趣和教育观念的研究趋向比较契合,是表达和揭示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适宜的话语形式。
(二)研究对象
姜,46 岁,我校教科室主任;徐,42 岁,我校体育教研组长;许,26 岁,淮安外国语体育教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姜:大学阶段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但工作中用得上的只有专业技能。在淮阴师范培训时,不少教授都是体育教育各领域的专家,学历进修是对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一次系统集中的训练与普及,更新了我的观念,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了解了很多新概念,如Strops(快乐体育)等,对实际工作也颇有启发。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重要他人
姜:我工作的第二年,很幸运和我校的一位资深教师的师徒结队,他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大学的几年。
徐某:在扬州假期培训时我还认识了一位淮阴中学的老师,他进取、博学、善思,也许是志趣相投,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不断地跟我分享他对教育、体育高考训练的独特见解。他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在很多方面甚至颠覆了我原来的观念。毕业后我们仍经常沟通,我们常常通电话,互相介绍现在的教学、科研动态,让我对外面的体育教育动向保持一种敏感与熟知。遇到重要事情,我会向他咨询,总能得到有益的指点。
2.关键事件
(1)成功型事件。①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许:我工作时恰逢“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实施。作为大学毕业生,我和我们体育组实施新课程改革,体育课按兴趣分班教学上课。半年后市领导视察,学校安排我上示范课市领导对我的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我认为,前期努力获得的成功对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②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姜:有个学生刚训练时候很孤僻,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他从小就有一点自闭症,不喜欢和别人沟通。我就特意在训练队里让他做队长,告诉其他队友他的优点,帮助树立威信,叫他做简单的示范,等等。后来这个学生开朗自信,考上一本,发展很好。这个学生的转变使我很欣慰。
(2)挫折型事件。许:在一次校运动会大获成功后,校长宣布获得一二三等奖班级名单,结果下面一片哗然。原来是在最后名次编排的时候由于个人失误,一二三等奖有些班级发错了,这次事件以后,我深深地内疚了好几天,教育了我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细心认真地处理好每一件小事。
3.制度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校、区、市、省各种层次的竞赛、公开课和运动会,体育教师的一年一度的体能检查, 都可以促使体育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上课、体育训练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 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许:我们喜欢集体备课,老教师多讲经验,新教师多出点子,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
(三)在实践和理论之间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
徐:我是一个不迷信书本、讲究实效的人。比如,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设计《蛇形单足跳》一课,都是告诉学生游戏怎么玩,然后在游戏,最后评价游戏,而实际上学生对游戏怎么玩不感兴趣。我就改进为直接先游戏,然后让学生自己一起讨论怎么玩就比其他队伍好,一节课玩下来学生都兴趣盎然,使想象、语言、动作能力综合发展。我认为这样放弃既成预设、跟随学生兴趣的做法应该就是学生中心论。
四、思考
(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与多样性
体育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指归,“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教育本质的实践性决定教师成长的情境性与自主性。情境意味着生活世界,由纯粹观念世界或所谓科学世界向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回到教室,回到操场。行动意味着解决问题,不是坐而论道,体育教师应该在具体教育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
体育教师的成长以反思研究为途径。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出现师生之间的冲突或学生练习的消极行为,教师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推卸责任,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尝试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育的优化与自身的成长。体育教师的成长以自我构建为形式。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教师的经验、省察、认识为媒介的“学会教学”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的建构意味着体育教师不仅能动地把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改造的对象。
关键词:信用制度;非典型失信;矫正机制
Abstract:As majority residend because of malajustment in individual credit communication database process in the beginning.It needs a mechanism of amortize redress and remove afterwords,so that it can minish efficiency lossing as a result of riqidity credit system cause lose credit of the none typical.
Key Words:credit system,lose credit of the none typical,redress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45-04
一、引言
1990年,我国开始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征信系统所形成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让全社会都来自觉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信用记录,客观上促进了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之初,人们对新制度、新规则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制度的规范性和一般性要求却常常与人们的认知、适应能力形成冲突,一些普遍存在的善意失信行为也同样承受了与恶意失信一样的信贷惩罚结果。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对刚性制度进行事后缓冲、矫正和消除的机制,以弱化信贷惩罚对非典型善意失信造成的效率损失。
二、非典型失信案例
所谓典型失信,就是企业或个人为了追逐和攫取利益,从主观事实上恶意逃逸责任或债务,导致违反征信管理制度的失信行为。典型失信的特征包括主观意识上的故意性(包括合同关系成立或法律判定后的主观)、失信行为的破坏性、信贷资产的风险性和自身利益的损失性。而非典型失信则是企业或个人因信息不对称、受客观因素阻挠、主观意识大意等造成违反征信管理制度的失信行为。非典型失信的特征包括认知度上的偏失性、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性以及自身利益的损失性。不难看出,尽管典型失信和非典型失信都有失信和得不到征信制度认可的事实结果,但两者的基本动机有主、客观上的本质差别。本案例研究的重点是非典型失信。
(一)非典型失信情形
张某是一家私营乡镇企业的老板。作为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他平时一直推崇诚信理念,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逐年提升,其企业多年被当地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6年,张某以个人房产为抵押到建设银行贷了期限为10年的20万元的贷款。几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还贷,即便在企业生产经营旺季暂时忘了还款,也会在次月将上月的还款打进还款账户。2009年7月,因一笔巨额订单的生产急需50万元流动资金,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审核符合贷款条件并给予办理,但最后查询征信系统时发现有大量的不良信用记录而拒绝给予贷款。征信系统查询结果显示,张某在3年时间内总共有6次不良信用记录:(1)2007年初,张某在广州联系业务6个月后顺便去海南旅游,回来后虽马上将所欠贷款打入还款账户,但已形成了连续7次逾期还款的记录。(2)2008年1月在银行贷款利息调整加息后,张某仍按原来的贷款利率和月供金额将款项存进还款账户,导致账户留存不足,银行无法扣款,造成违约10个月。(3)张某拥有3张信用卡,虽一直没有使用,但始终未付信用卡年费;且因一信用卡遗失未及时挂失,被人恶意透支,导致信用卡交易不良记录。张某的这些不经意行为,虽然不属于故意的或恶意的道德风险性质,但已被征信系统记录在案,不仅生产急需的50万元贷款被银行拒绝,而且,按照现行征信管理制度规定,他在长达7年时间内,都很难再从任何一家银行获得贷款。
(二)非典型失信的普遍性及其经济后果
张某非典型失信的情况并非特例,类似的问题在个人信用征信中普遍存在。据莘县征信中心工作人员反映,自2006年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具有逾期记录,其中善意违约记录人数占所有逾期记录人数的85%以上。利用企业(个人)征信系统,3家商业银行拒绝高风险客户信贷申请共780余笔,涉及金额2030多万元。另外,针对非典型失信的特殊情况,3家商业银行利用信贷征信系统将因非典型失信所形成的不良贷款转换为正常业务,共计200余笔,金额400多万元;涉及资产保全的业务143笔,涉及金额350万元。但非典型失信的普遍程度可能比暴露的情况要严重得多,据对莘县40家单位的2000名居民调查,80%以上的居民不愿意主动去银行查询自己的征信记录,只有当自己有信贷意向时,才愿意去银行查询个人征信记录。
个人非典型失信大致有这样几种未曾留意的情形:一是借款人及其配偶在其贷款行曾有多次严重逾期;二是借款人及其配偶在其他贷款行有多次逾期;三是借款人月供不足;四是借款人信用卡使用中的过失;五是借款人担保牵连;六是借款人将还款日期错位等。对非典型失信的事后处理,即便事实上不存在任何风险,银行都要求其出具按时还款保证书,强调今后如出现银行规定的最低逾期数,银行将强制回收贷款。有的银行还相应增加了贷款抵押物,或采取增加首付比利、提高利率、将准贷记卡额度降为零额度等措施予以预防。非典型失信蒙受着典型失信同样的信贷惩罚。
三、征信制度刚性与非典型失信
(一)现行征信制度的刚性特征
征信制度是规范征信活动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规范性表现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个人数据和企业资质认证提供适当的保护,从而确保信用评价过程的客观、公开和公平。通过提高信贷市场信息共享制度,降低贷款机构收集信息的成本,缓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
按现行征信制度要求,对于借款人(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应用显示借款人普遍存在的以下不良信用记录导致不能获取银行贷款:(1)在除贷款行以外的其他行留有不良贷款记录;(2)在他行有贷款到期未偿还,没办理相应的展期手续,形成不良信用记录;(3)有拖欠贷款利息的情况;(4)借款人对外担保较多,超过净资产的1.5倍以上;(5)借款人法人代表有巨额贷款出现超过70多次逾期记录,虽然贷款还清,但仍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的;(6)借款人法人代表在其他行有个人贷款上百万元,贷款卡透支有逾期还款记录,信用卡有瑕疵;(7)借款人与关联企业往来较多,且关联单位在他行有大额的不良贷款;(8)借款人现有的两笔贷款5 级分类均为可疑;(9)借款人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被环保部门处罚,有不良记录;(10)借款人因超标排放污物被经济处罚过;(11)借款人存在诉讼信息,曾与某城市信用社发生经济纠纷;(12)借款人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
通常情况下,交易双方通过对对方信用信息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对方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从而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征信制度的作用机制,对交易各方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进行真实记录,由此成为交易决策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对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真实记录,才确立了征信制度的正向激励守信行为和规避处罚典型失信行为的真正意图。征信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具有一般性和宽范性特征,对于所有共同受其约束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具有强制性的,其对象是一般人而不是特定的人,所有被纳入征信系统的企业和个人都要受到征信制度的规范;它所搜集的信息,既可以是一些与债权债务关系履行承诺和实践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也可以是一些与债权债务关系履行承诺和实践无关的强制搜集信息,因而无法从技术上来区分和甄别哪些是主观故意的典型失信,哪些是无意识的非典型失信。
(二)非典型失信成因分析
在我国,信用产品尚处于推广阶段,被纳入征信系统的企业和个人尚未明确自我位置划分,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信用行为在征信系统中被约束和信用报告已成为“第二身份证”的重要性,社会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仅停留在道德范畴。据对莘县40家单位的2000名居民调查,有1358人虽不愿意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但五分之一以上都有非典型失信的不良信用记录。造成非典型失信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不熟悉征信系统信用记录生成原理。由于社会主体信用知识缺乏,居民个人只注重还款结果,忽视还款过程。一部分人对还款过程出现的逾期(违约)情况,没有引起重视。二是征信系统维护者――银行服务缺位。由于金融机构存在注重个人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的拓展,而忽视了配套服务水平。如贷款利率调高后,没能及时通知贷款人增加还款额,致使贷款人不足额还款形成逾期(违约)。如本案例中张某于2008年12月出现贷款违约10个月的不良信用记录,主要是因为贷款利息调整加息、银行通知不及时导致的。由此可见,在我国征信体系运行初期,居民个人还不太适应,信用意识淡泊和对征信作用机制不熟悉等,导致出现了大面积无意识的善意失信行为。
(三)非典型失信的矫正及其效率损失
根据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即为不良记录:分期还款拖欠贷款本金或利息连续3期(含)或累计6期(含)以上的;到期一次还本拖欠贷款本金或利息时间在90天(含)以上的。这些不良信用记录往往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基本依据,在多数情况下,非典型失信同样蒙受了典型失信拒绝贷款的惩罚。但多数居民因自己的无意识或疏忽大意导致非典型失信,并且受到商业银行信贷惩罚感到委曲甚至不满。所以,在实践层面上,商业银行实行了有限变通,对客户的“善意违约”和“恶意违约”进行区别对待,在确认贷款人属于非典型失信的前提下,通过提出警告、要求,降低贷款数额和限定贷款期限,或与司法部门联合认定后,通过增加担保措施等进行适当矫正;有些商业银行对于连续拖欠期数少于3期、累计拖欠期数少于6期,或无连续拖欠和累计拖欠者,贷款行给予正常授信处理。
四、政策建议
征信系统要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来发展征信,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方便公民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事经济金融交易为准则,在帮助每个人积累信用财富的同时,激励人们养成守信履约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社会信用的整体优化。但征信制度在非典型失信上所形成的效率损失,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矫正机制,以有效甄别、缓冲、纠正和消除典型失信和非恶意拖欠,切实防范信用风险,推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征信制度的矫正机制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建设:
(一)建立错误信息筛选机制
在征信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许多个人信用卡或贷款逾期情况的产生,由于消费者个人真实存在的行为造成的客观记录,系统无法进行原因甄别,不能修改记录。因而征信系统的管理者和使用机构应建立错误信息的筛选机制,通过对错误信息的筛选,经综合评判合理分析非恶意拖欠的不良记录,如通过核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系统”查询所得明细或原贷款行打印的还款明细,对于连续拖欠期数少于3期、累计拖欠期数少于6期,或无连续拖欠和累计拖欠者,就确认为非恶意累计拖欠的不良记录。通过建立错误信息的筛选机制,在有效释放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从严控制贷款。
(二)建立不对称信息缓冲处理机制
因银行贷款利率调整,以致借款人每月未足额还款(有的借款人只注意偿还较大的整数金额而忽略尾数或零星金额,造成长期未足额还款的情况),此情形中,借款人虽负有因对贷款利率调整缺乏了解和掌握而未及时调整相应还款金额的责任,但贷款行一方也存在管理未跟进,未及时告诫借款人的疏忽,实际上借款人并无拖欠之意(如今商业银行基本上都为客户开通了手机短信理财等业务,规避了上述问题发生)。因而该情形应确认为非恶意累计拖欠的不良记录,并在本次办理信贷手续时,对借款人提出警示和要求。其他因拖欠期数的时点性统计口径原因,形成累计拖欠的不良记录,不仅与借款人还款时间滞后有关,而且还与该银行未进行提醒性管理有关,而事实上借款人确实在本月或次月全额还款,根本无拖欠之意,同样可采取缓冲处理,在本次办理贷款时应确认为非恶意累计拖欠,对借款人提出警示和要求。
(三)建立非典型失信纠正机制
因意外事件和不可抗拒原因,借款人在相应的被拖欠金额和期数范围内,无法正常行使民事行为能力,形成拖欠的不良记录。该情况经司法部门认定后,可确认为非恶意连续拖欠或累计拖欠的不良记录。人行征信系统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同意解除借款人已有的不良信用记录或超过不良信用记录的公开期限,并未出现新的不良信用记录的,都应确认为非恶意拖欠的不良记录。
(四)建立不良信用记录事后消除机制
对于信用报告中的信息需要展示多长时间,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明确的相关规定。所以在正式出台相关法规条例之前,信用报告中的信息会一直展示。对于信用信息的保留时间,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是保存5-7年,对于那些因破产、倒闭、逃废债务等因素导致的违约记录,象美国等一些征信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规定保存10年,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通过以上机制的建立,银行在分析信用现状、信用条件和信用预期等信用分析基础上,采用科学掌控贷款准入、增加担保措施、降低贷款成数、缩短贷款期限、增加优质客户第三方担保措施等方法,审慎掌握。对于借款人因外部因素引起或过去信用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而造成“原生性”、“暂时性”和“间隙性”违约,在诚信和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的今天,进行引导、修复和重生信用,使企业和个人与银行在征信业务的活动中实现良性互动,从而改善信贷及商业决策,鼓励偿债和履行各项义务,降低信息需求机构的成本,在征信系统的使用中达到利益最大化,在最大限度维护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进而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增强守信观念,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S],1999年.
[2]中国人民银行[2005]3号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S].2005年8月18日.
[3]汪路.努力建立科学的研发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征信系统建设暨征信中心各项工作持续发展[J].中国征信,2009,(6).
[4]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课题组.论个人征信对四川省消费信贷的影响[J].金融参考,2009,(2).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01-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皮革毛发水解物、猪肉中的“瘦肉精”、红心鸭蛋中的“苏丹红”、面粉中的“吊白块”、饮料中的“塑化剂”、火锅中的“一滴香”等,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也让公众对饮食安全十分迷惘。作为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应该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观念,知道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知识,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精炼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逐章逐节地进行详细讲授,而现在课时少了,内容多了,任务重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所选择、删减,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增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内容,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讲述时应简而言之。如在讲述生物性污染因素时,考虑到学生在《食品微生物》中已接触到该部分内容,因此,课堂上主要讲述学生先前没有学过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如常见的食源性病毒、病原性细菌、产毒霉菌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总结即可;对于动植物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节,考虑到该节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因此,学习时只选其中的几种,如大豆及其制品、河豚鱼等的有毒物质、中毒机理、防止措施等讲述,其余让学生分组归纳整理并进行交流。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上课时强调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引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和“塑化剂”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SARS事件、“甲流”事件发生时,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也能够使学生将食品营养、食品工艺、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卫生等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负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并能检测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两次认识实习。几年来,我们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时,组织学生参观庄园乳品厂、雪花啤酒厂、可口可乐兰州分公司等,参加食品安全与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在课程涉及的每一种食品安全与卫生因素的内容讲完以后,均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性;了解所学有毒物质的各种检测方法;掌握主要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分析思考,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即综合运用所学《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的方法,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组织教学,达到理论上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加强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将“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行动导向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中,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生物性因素采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法,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化学性因素采用“以考促训教学”法;实验教学中,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参观雪花啤酒厂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在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结合案例教学法,对本学科领域中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经典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采用事例、设疑、引导、讨论、演示等方法启发学生。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使用,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人人需要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在这门课程中有一章是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本章中,主要引入世界公害事件,如水俣病、日本核辐射等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印象。在讲课过程中,将素质教育适时贯穿于课堂内容中,如针对学校教室、楼道、卫生间等存在的一些不卫生现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废旧电池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不要随意丢弃污染物。而且强调不仅要保护好小环境,还要保护好大环境,以个人行为带动周围同学,对于不爱护甚至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提出批评。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
笔者结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环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三是调查研究与课程讨论相结合;四是学习兴趣小组与班级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运用自如,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芳,沈群.新形势下如何讲好食品安全教学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8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3-108.
[3]金征宇,彭池方.食品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5.
一、学习目标
1.能诵读诗词,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和阅读诗词,增强对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词分类。
3.通过朗诵诗词、欣赏诗词、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课时分配
1.用1课时进行制定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1课时介绍诗词的起源、发展、分类;
3.用2~4课时以“诗海拾贝”板块为例引导学生认知诗词内容、赏析诗词意境、品味诗词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用2~4课时以“与诗同行”板块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诗词的历史故事、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布置课外按专题搜集整理诗词并写鉴赏笔记,制作演示文稿、网页等材料,而后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5.用1~2课时进行小组间赏析诗词交流收获;
6.用1~2课时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词,并进行自我赏析和同学间的评价交流,制作演示文稿、网页、收集成册等材料;
7.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
三、教学要求
1.背
背,就是背诵。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把准备阅读的诗词背下来。让学生在阅读本上写下这一步骤,并找同学背诵,让听背的同学在该步骤后签字。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背诵意识,并培养学生对同学负责的德育目标。
2.译
译,就是翻译。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工具书对古诗词进行意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以及查阅获取资料、甄别选择资料、归纳总结资料的能力。
3.想
想,就是联想。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或侧重于写景、或侧重于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但都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人境。在想之前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而后结合前两步学习中对诗歌的认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诗词所描绘的场景、或者由此延伸的场景进行合理想象,讲—个故事、或描绘—个场景、或描绘人物心理……写—段话。要求不少于300字。在动脑想象、动笔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对诗词探究,并进行个性化阐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4.析
析,就是赏析。古代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炼、含蓄、富于表现力等特点。在理解诗词字面意思、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写作亮点进行探究赏析。或诗眼、或意象,或修辞、或情感……找出两处并进行不少于40字的品评赏析。学生可以在这步中体会吸收诗歌写作的精华,并尝试积累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5.默
默,就是默写。由背到默的过程,就是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了诗词、理解了作者。学生自主完成了这个“拿来”并“吸收的”过程。而且,古诗词中的名家名句也是作文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学生的积累。
6.作者
古诗词中的作者不容忽略。在这个部分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名家的名、字、号、时代、评价、作品进行熟记外,还要结合自己读其作品的感受,多体会作者的性格、写作风格进行评论。这样做一方面积累了文学常识,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拓展活动
1.分专题收集诗歌
分别搜集以“春”“夏”“秋”“花”“雪”“月”为主题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专题,组内每人搜集一首本组所选专题的诗词并作阅读笔记。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而后完成对本专题诗词的小结以及本次活动的总结。
以活动课的形式,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同学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2.仿写、创作、交流
同学们在收集、赏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感受,也想小试牛刀,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在这个活动中,能力中等的同学可以模仿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诗歌,写一首本专题的小诗;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创作一首本专题的小诗。组内交流评价推出几首佳作编成班级诗集。
3.诗歌朗诵会
这是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收尾活动。学生以朗诵比赛的形式交流展示自己欣赏的作品,也可以朗诵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
朗诵他人作品的要求: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然后介绍一下这位诗人的风格。朗诵之后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朗诵自己作品的要求: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创作的动机。朗诵后再自评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听的同学要为用于展示的同学提出评价意见。
通过课堂上对课本诗歌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拓展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或扩展了自己的诗歌积累,或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个案探究
一、利用好言语行为
小学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小学的课本中所蕴含的知识结构体系越来越完善,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另外,从小学课本中文体的类型看,不仅包括比较有写意的散文和小说,还包括写法较为严谨的议论文。从所选择的文章语言表达方式来看,既有措辞严谨的大家之作,也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作品。教师通过采用合理的言语行为,在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情操的基础上,可以熏陶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诵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深度挖掘诗歌蕴含的唯美意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对诗歌的朗诵,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言语的听取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其次,教师通过对文中和诗歌中关键词的寻找和把握,运用符合语境的言语,帮助小学生快速了解该诗歌的写作风格和主要想表达的意义,并让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诗歌之中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阶段;最后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意境之美。具体地来说,当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诗歌意境,让诗歌之中的意境之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美感。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言语行为的选择
除去把握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之中的各种教学元素,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小学生审美、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未形成定式,其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并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可以设置问题,供学生思考,课中提出能引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诸如“这个问题你们应该怎么看呢?”“作者在写这段话语的时候是什么心态”等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后留下未讲解完的知识作为课后的任务。具体地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能够调动小学生积极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出语文课本中各知识点的元素,寻找最适合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方法,并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求知欲望,并在欣赏优美课文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及发挥语文教师言语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83-1
近几年,公安机关的刑事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极为缺乏,公安机关迫切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责任意识强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这就给我国的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试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室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一、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实践型的教师人员比较紧缺。现如今的公安院校刑事技术实验室的教师多来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这就导致刑事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懂理论、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性强的教师极为缺少。此外教师负担大,这样又大大降低了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二)实验室课程考核改革不平衡。现代在刑事技术的教学考核中,尽管在刑事教学中考教分离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相对缺少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就为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验室教学。而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死记硬背的记笔记;在实验课中应付了事,没有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室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在刑事技术教师教学质量的授课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条框下、单一化。而对教师的授课状况,仅只关注刑事理论课的质量,很少实验室教学的授课质量、学生实践能力,这也造成教师轻视实验课教学。
(四)实验教学保障不足。开展实验室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实验室的配套设施不全,实验设备器材不足,这样学生在实验室课程中,无法很好的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我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的改革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主要由刑事技术理论与实验室教学两部分组成,并且两部分相互促进,不可缺一。在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中,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得到有效的改革,为公安刑事机关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实验室教学导向。在刑事技术实验室教学中,要坚持准确的定位,把实验室教学作为提高刑事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要从理论知识、教学观念方面提高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刑事技术实验室授课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国家优秀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合理掌握刑事技术实验室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二)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在刑事科学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中,要逐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实验室实践教学的现象。并不断的建设成适宜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结合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改革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力度,广泛推进现代先进的刑事教育制度在实验室教学中的应用。此外,还要改革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考核方法,不断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的新模式,逐渐完善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公安刑事人才。
(三)要加强实验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因此,要进行实验室教学的改革,必不可少的是对师资力量的改革。
(四)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资源投入力量。目前一些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仅重视理论教学的投入,而往往忽视实验室教学的投入,实验室的器材投入不足,投入资金比重较少,这就造成学生的实践性较差。因此,在实验室教学的改革中,学校领导要加大对实验室的重视,加大对实验室器材的补充、更新力度,不断建设与世界接轨的高新技术的实验室,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公安刑事人才。
(五)加大对实验室教学的考核力度。要改变现代实验室教学的只关注学生对刑事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实验室实践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在实验室教学的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大对实验课程的考核的学分比重,让学生重视对实验课程的学习。
三、实验室教学改革的评价
通过对公安院校的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的改革。第一,实现了将刑事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精、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的高新尖刑事技术人才;第二,提高了实验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了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的改革,调整了师资结构,组建了一支实践性强的教师团队;第三,逐渐完善了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体系,增强了对实验室教学的重视,使教学、科研、办案有效的融合成一体,推动了我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教学的改革,为我国的公安刑事机关培养了一批动手实践性强、逻辑思维强、专业知识精的公安形式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敏,郁军海,朱斌.警察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关键词;学案 信息技术 学习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针对信息技术手段及生物教学的探索性教学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探索后,产生的是有关生物教学别具一格的学习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过程如下。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当学生运用电脑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向导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便可以针对个性、学习能力参差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手段。随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并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拓展。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为:信息技术所创造出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电子学习环境,将得天独厚的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条通向知识世界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呈现出的精彩绝伦的学习界面,给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面创造了优势。当前教育政策提倡素质教育,而践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以学案为基础进行教学。素质教育将教育重点落实在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方面。真正实施以学案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时,要将每一个具体细节进行落实。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多动手、勤动脑,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殷实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实施保驾护航,做出贡献。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够将需要学生了解、学习的事物和知识以多媒体影像等有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得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真实性,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自主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能够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了自主学习,的确是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方法。
我们将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生物教学探究性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实验。
参与实验的对象:潍坊某高职生物工程学院全体大一学生;学习科目:生物学;样本大小:等组实验,每组50人左右;实验结束后,请资深教师出卷,有针对性进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和论述题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1实验前计算机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
格率
实验班 53 94% 57% 6%
对照班 53 94% 58% 60%
表2实验前生物学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差异性
实验班 53 78.79 14.88 Z=0.592
对照班 53 79 11.89 P>0.05,不显著
表3实验班大二期末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4对照班大二期末和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5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所出的论述题部分成绩比较(满分33分)
比较、分析以上表格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所起的效果显著。
由这个实验不难观察出,参与实验之前,不管是在计算机方面还是在生物考试成绩方面都没有显著的优差现象。通过实验后,比较期末考试成绩中,参与实验的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本班学生大一时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而言,p0.05,差异明显;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末生物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对照班的平均分比实验班低5.62分,而实验班生物考试成绩优秀率比对照班高出12个百分点,p
(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强,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得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灵活性较强的论述题方面得分率较高。一共33分的论述题,实验班高出对照班平均分高于4.4分,及格率高出对照班13个百分点,优秀率实验班58%,对照班仅仅为19%,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近40个百分点,P
(3)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显著效果。
继践行此种学习模式后的访谈活动发现,此种学习模式是通过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生物的学习的兴趣的方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上的习惯。
(4)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张扬学生的个性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访谈所体现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让一部分在考前生物学习效果不如意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额分数,其主要原因是,此种学习模式正好吻合了学生这一群体的性格发展的特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宽阔的学习领域,而且张扬了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了当代学生张扬个性的这一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旭峰.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关键词 农业院校 毒理学评价 实践教学改革 毒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gricultural College Toxicology Basic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Safety Evaluation
HE Qingfeng, LI Yanjie, WEI Xiaoqing, SHAN Xium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Agricultural college toxicology basic teaching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 foundation is weak, outdated teaching conten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esting curriculum unreasonable. Toxi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oxicolog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s of the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college toxi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test is based on exploring the agricultural Institute reform in basic toxic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 toxicology evalua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toxicology basis
1 农业院校毒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毒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农业院校中存在毒理学课程试验内容安排不当的问题,如学时普遍教少,甚至未开设毒理学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现行的农业院校现行的毒理学课程大纲陈旧,重理论而轻应用。毒理学的理论及方法日新月异,特别是我国外源性化学物毒理学评价工作日趋完善,毒理学评价法规与程序渐与世界标准接轨。毒理学教学内容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但目前农业院校的毒理学内容多年来未有变动,而且目的性不强,导致了农业院校学生所学的毒理学知识与实际毒理学应用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无法适应未来毒理学相关工作需求。
2 以安全性评价实训为基础探索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1)应用新教法整合毒理学评价核心理论教学:将多种形式的新教法应用于毒理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试验的教学过程,并整合相关课程的知识,建立以安全性评价为核心的毒理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毒理学核心理论的学习,相关课程知识的整合以及经典试验的培训三部分内容。毒理学与人体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具有紧密联系,可以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为目的构建应用性知识结构体系。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利用动画、解说、图片、音乐、文字、视频,影像等手段讲授相关课程基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毒理学评价目的,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毒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2)以毒理学评价为目的安排毒理学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方法,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好毒理学课程实验。①现行的毒理学实验课并不以毒理学评价实验为目的,实验课程课时较少,多以演示为主,而学生却没有机会动手参与,所以毒理学实验教学目的不强,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状况,需对毒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拟以毒理学评价试验为目的组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完成毒理学评价的必要体内外实验技能,如体内实验技术:大白鼠,小白鼠的抓取,固定,染色,随机分组,染毒,取血,留尿,处死,熟悉动物解剖等基本技能,体外实验技能主要教授Ames实验及骨髓微核实验。以拟定的化学物毒理学评价为目的设计试验,优先重点安排学生完成毒理学评价所需核心实验。在每一次实验教学结束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写出本次实验操作的体会及实验结果。指导教师在认真批改后在下次实验课前进行评讲。
(3)模拟毒理学评价实验环境,实施毒理学评价实验:建立以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为基础的,适用于农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毒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各领域的毒理学安全性及危险度评价的实验室环境,查阅文献确定3~4种不同领域的化学物作为目标评价对象,以现行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等相关法规为依据,安排毒理学试验项目,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7人,设组长一名。各组选择不同领域的化学物,实施不同的安全型评价程序。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评价程序,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每组可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分工与合作,如试验准备,染毒,指标检测等工作可分配给不同的组员。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协作能力。指导教师不参与实验操作,仅从旁指导,改正不良的实验习惯及错误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或科研报告。对目标化学物毒理学评价的实施,是学生对毒理学理论及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②③
(4)毒理学评价单位见习,检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以毒理学评价程序实施单位为核心的稳定实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并能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组织学生到开展毒理学安全评价实验的单位实习,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以参观,见习,讲座,现场讲授,甚至直接参与毒理学安全性检测工作等方式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深刻理解毒理学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差距,并积累实际的毒理学工作经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并且根据实习内容,对前期完成的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总结和修改,实习单位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评价。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成绩考核时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现行的毒理学成绩考核完全是根据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比较片面,只注重理论而没有考虑实践及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毒理学的核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成绩的考核方面,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实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30%。其中实践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和实习成绩。实践成绩的评定不仅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实习单位教师的评价及学生在整个实验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程度。这种考核方法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抱着应用于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学习毒理学的目的性更强,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在毒理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毒理学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以各领域化学物为评价对象进行毒理学评价,在模拟的毒理学评价试验环境中完成对理论及试验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毒理学的基础核心理论及经典试验,能综合应用理论及试验技能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并培养学生对毒理学理论及试验方法的创新能力。
项目来源: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2-A2-03)
注释
① 邵美丽,刘宁,徐渐,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62-64.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高师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辽宁省鞍山市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着鞍山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职责。2OO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首批66名师范生赴岫岩14个乡镇进行支教工作。随后,通过对支教实习学生的一系列的跟踪调查和测评,我们对实习支教工作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教育实习在各学科教师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实践层面上,即认为教育实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教育技能。我们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66名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不局限于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以及实际的班级管理的方法上,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实习支教的学生都重视实习的双重目的达成。教育实习有双重的目的。教育实习的一个目的是学徒意义上的目的,即通过实习中的师徒关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使实习生们能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技巧,熟悉或精通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实验室式的目的,即教育实习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实验室对物理或化学专业的学生所起的作用那样。实习的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获得开展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智力、方法和材料,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教材及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仅仅获得教学技能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实习支教学生对于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论的学习应优先于教育实习。
因为,恰当的理论学习中包含了实践的因素和意义,所以理论学习应优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力和解释力,这样就可以把理论学习过渡到对实际技巧的掌握上,学生就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教学。总之,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管理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技巧,而且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掌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这不是要弱化教育实践的作用,而是强调要在实践~理论一实践的循环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关键。因此,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是重点,但这种教育理论必须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必须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学习教育理论还必须强调学习者通过教育实践而进行的反思,必须防止纯理论的灌输。调查结果也证实了在评价实习生的教育实践的成果时,不应该将评价只停留在学生对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方面,以及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信念的评价上,还应关注学习生能否有意识地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论性的反思和评价,并将实习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结果作为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以实践者的生活史为背景,在其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借助于教育的案例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解决,逐渐积累而成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它是教师的观念、才能、直觉与胆略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特殊性的知识形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现在已逐步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对于个体而言,有利于教师胜任教师工作。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实践性知识丰富与否,结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得:一是来自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三是来自于对教师的培训。在这三个途径中,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是主要途径。个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更包括从教以后的大量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对66名学生的调查中,99%的实习生都认为相对于教育见习、微格课堂教学训练等方式,到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因而也是更能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支教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了记录教学反思日记的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性的反思,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支教实习中的教学反思成了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除了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反思中获得实践性知识之外,还从指导教师的经验中直接学得,或是从请教大学指导教师那里得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问题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的限制,所以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反思而获得,还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大学理论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师徒式的传帮带、对优秀课程的观摩学习、实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大学指导教师及时地跟进指导等,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三、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习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排除实习生中的不能胜任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在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遴选,必须及时地发现并排除其中的不能胜任者。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都在扩招,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这给优秀师资的选拔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若要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要考得教师资格证书外,毕业前还要参加各县市组织的录用考试;不仅要参加笔试,而且还要参加面试,要通过模拟授课等不同形式的考核。韩国对教师的任用也采用的是考试的办法。在韩国,所有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之后,还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开考试,考试分为笔试、能力实践考试和面试。韩国等一些国家利用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任用制度严格地区分了教师资质养成和教师的就业这两个过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严格的区分。我国的师范院校不仅要负责教师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我国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充足的来源,也保证了学生所学专业的较强的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和面试等方式,可以选拔出个性丰富、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的成功开展与支教前的严格的遴选办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鞍山师范学院在启动2008年度的到岫岩农村支教的项目之前,首先就对所有申请参加者进行了必要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在挑战面前能否坚持原则、有无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否具备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是否具有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命的迫切感和毅力、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否正直诚实以及是否具有较好的口头沟通的能力等。在遴选的过程中,通过考试、个人面试、集体面试、小组讨论和模拟授课等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品格,是否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高等师范教育走过了因缺乏师资而加快培养的阶段之后,培养和遴选优秀的师资就应该成现阶段师范院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从大量的优秀人才之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
四、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支教工作,鞍山师范学院特地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共同为支教学生制定了有效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在低收入、贫困和边远地区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2)研读中小学的教材,了解中小学学生及中小学的课程标准;3)研究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班级事务管理的办法;4)对低于年级水平或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然后,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