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健康码”咋用不会失效?看完这十个问题就全知道了
2024-12-23 5:49:25
体育赛事
facai369
若查询显示红色“集中观察”字样,表明申请人符合北京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需自觉接受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直到符合解除条件。若显示黄色“居家观察”字样,表明申请人符合北京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应自觉接受社区管理,直到解除。若显示绿色“未见异常”字样,表明按照目前掌握的防疫相关数据,暂未发现申请人防疫相关异常健康状况。
北京健康码的三种颜色会变吗?
北京“健康宝”依托来自于卫生疾控、社区等部门的疫情相关数据,按照相关防控规则经数据比对后得出,实行动态管理。红、黄、绿三种状态之间会随着疫情数据的丰富和疫情发展变化同步更新。例如集中隔离解除后,红色会变成黄色;居家隔离解除后,由工作人员进行人员状态更新登记,黄色会变为绿色。
“绿码”是否就表示不需要隔离?
有网友反映,在进京前登录北京“健康宝”查询,显示为绿色“未见异常”,是否代表到京后不需要隔离?
不是。是否需要隔离,仍以相关部门发布的进京、返京相关防疫管理规定为准。北京针对不同的进京(返京)人群有不同的防疫政策,具体请参考知道君4月12日发布的文章
进京、返京,哪些人必须隔离?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
北京“健康宝”可以在其他地区通用吗?
不能直接在其他地区使用,但相关信息已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与其他城市实现共享,目前河北、上海、杭州等地都是可以认证北京健康码状态的。
“国家健康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让不同城市健康码实现互认。一是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在本地健康码中增加跨地区互认功能;二是各地健康码以“国家健康码”为中介进行转换,实现跨地区健康码互认;三是未建设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国家健康码”。
知道君体验发现,在申领“国家健康码”时,仅需授权个人身份信息并填写当日健康申报,此前曾申领的北京健康码“绿色”信息就会自动导入,并显示为“低风险”状态。之后,再申领河北、上海、杭州等地的健康码时,已在北京得到认证的“绿码”信息都会自动接入。
可以在北京“健康宝”替家人查健康状态吗?
可以,目前北京“健康宝”有“他人代查”功能,在登录状态下输入被查人姓名、身份证号并通过被查人的人脸识别后,可以获得被查人相关健康状态。一个新的健康状态生成,前次查询结果自动失效,每人最多可为4人代查。
什么情况下“健康宝”绿码会失效?
3月30日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介绍,如果过去14天内,有非通勤的进(返)京行为,且未向社区报到,可能就会收到“弹窗提示”,显示“系统暂不能确认您的防疫相关健康状态”等内容。
所以,如果出京再返京,是可能会导致绿码失效的。但这种情况也不要着急,只要尽快到所属社区完成报到,即可根据报到情况获得相应状态。
但按照目前管理规定,出京再返京人员需要居家隔离14天,因此到社区报到后可能会被认定为“黄码”,隔离期满才能转为“绿码”。
为何只是途经进京检查站“绿码”就失效了?
最近,也有市民反映,自己未出京,只是因为周末出游等原因途经进京检查站而导致了健康码失效。
这是因为,考虑到个人隐私保护,“健康宝”不采集个人位置信息,但会基于公路卡口、民航、铁路等进(返)京数据,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
而受历史规划原因限制,北京的部分高速公路和公路进京检查站并非都设置在北京市界以内,特别是北京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区的不少景点都在进京检查站以外,根据北京市的防疫要求,从公路自驾进京的人员都要逐一核验身份证信息、刷身份证,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市民遇到周末去郊区游玩、虽未出京但途经进京检查站,导致健康码失效的情况。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知道君从市经信局了解到,“健康宝”已经在4月12日进行了功能升级,市民可以按照页面提示,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查询近期行程,如近14日确未出京,可以获得“绿色状态”。如有过出京行为,在未向社区报到、履行防疫任务之前,“健康宝”将继续保留“弹窗”状态。
另外,也可以通过微信搜索“通信行程卡”小程序,输入手机号及验证码后,即可获得过去14天内到达或途经的城市。如仅有北京,表明确未离京,可以将查询结果给社区(或村委会)工作人员展示,由社区(或村委会)进行认定。
怎么确保环京通勤人员“绿码”不失效?
据北京12345介绍,目前天津河北“健康码”暂未与北京实现互认,进(返)京人员仍需遵守北京现有防疫政策。
为了解决环京地区在京工作人员面临的现实通勤问题,北京“健康宝”通过进(返)京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比对公路卡口、民航、铁路进京数据),上线了“环京通勤人员使用”的功能,对于符合通勤比对规则的人群,北京“健康宝”赋予绿色状态。
但对于北京相关部门暂不掌握其疫情状态的进京人群,“健康宝”仍将弹窗提示“系统中暂无您的防疫信息”。
有关政策综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经信局等发布的官方信息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张璐 裴剑飞
编辑 吴为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