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的十字路口

2024-12-23 13:54:17 体育 facai369

嘉峪关: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的十字路口

  眼前一路一墙,路在心中,墙在脚下。一条路,是丝绸之路;一堵墙,是万里长城。如果说一路西去是为了敞开胸怀,那么,一墙横亘则是为了图存自保。事实上中国的古代史更多地就是纠结于“通路”还是“筑墙”。无论是路还是墙,都在嘉峪关交汇了。 嘉峪关旅游交通图   在经历了岁月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后,在翻阅了历史的金戈铁马、沧海桑田后,在聆听了无数的丝路驼铃、幽怨羌笛后,嘉峪关,站在了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的十字路口。   如今,关城突兀,长城残垣,丝路古道已经难觅往日的车马嚣喧。但是,嘉峪关,以及以此命名的嘉峪关市,却成了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是甘肃省城镇化率最高的市。抚今追昔,史上的辉煌,如今的灿烂,嘉峪关市,承载着过去,也憧憬着未来。   关城六百载 长城越千年   假如回到明朝,嘉峪关,就是你最西的边界了。出关再往西,你已经没有底气了。   有了明朝万里长城,才有了完整的嘉峪关。   虽然是因为长城而诞生,但是,明朝以前,嘉峪关是有关无城,而在嘉峪关关城建设之前,河西走廊的长城却已经有了千年历史了,几乎和丝绸之路一样悠久。   关城六百载,长城越千年。   “甘肃境内古长城总长度达4400多公里,有秦、汉、明三代长城以及魏晋、宋、西夏和元代的城障,而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甘肃境内。”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俞春荣说。   中国古代三个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时代分别为秦、汉、明,三个时期修建的长城长度都超过了万里。它形似巨龙,气如飞虹,蜿蜒腾飞在北方辽阔的大地上。而河西走廊作为历代边塞地区,不仅是中西交往必经之门户,更是长城沿线需要重点设防和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兴衰与河西长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公元前的春秋时代开始,直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长城的修筑持续了两千余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修建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在当时的农耕经济区和西北游牧区之间,修建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俞春荣说,秦长城并未涉及到河西地区,真正延伸到河西地区的只有汉长城和明长城。   汉长城和明长城,都毫不例外地经过了如今的嘉峪关一带。   正式打通丝绸之路的,是西汉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准确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开辟,揭开了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西欧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自此,汉王朝与西域正式建立了联系。   为了巩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防御和抵抗从河西走廊北退至蒙古西北和天山以北的匈奴,确保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政府先后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和玉门、阳关两关,并在四郡北侧修筑了两条长城,东起黄河西岸,横贯河西走廊北境全线,烽燧向西还延伸到今天的罗布泊地区。   从此,河西汉长城伫立在大漠、绿洲间,守望着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昌盛直至最后的衰落沉寂。   秦汉维系400余年的统一局面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近400年的分裂,历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重又走向统一。中原大地天翻地覆,河西走廊里,众多的游牧民族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丝绸之路在游牧民族的角逐中时断时续,而长城拱卫中原王朝边防的作用也日渐式微,一直到了明朝。   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跨越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50公里。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控制区域明显向东南方向退缩,这与明王朝国力不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王朝建立后,北撤的元朝蒙古贵族仍然保存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元顺帝以辽东和陕甘为左右翼,时刻准备收复失地,重返中原。   为了彻底消灭陕西、甘肃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王朝出动了15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漠北。其中征西大将军冯胜所率西路军一路西进,在河西全境取得完胜。   平定了河西走廊后,嘉峪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嘉峪关的修建,就始于冯胜平定河西之后。1372年,冯大将军经过多方勘察,选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处修建土城,结束了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历史。从此,嘉峪关成为东西交通的门户。   在修建长城的同时,还根据战略防御的要求,修筑起相应的城堡、关隘,形成了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火台等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其建造过程正如《秦边纪略》所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明长城虽然有效地防御了关外蒙古、瓦剌、吐鲁番等蒙元残余势力的侵扰,但是它的修建,实在是一种被动防御状态下的无奈之举,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达近两百年的陆续修建。在明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工程,其修筑时间之长,也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虽然赶走了蒙元贵族,由于明朝国力薄弱,已经无力消灭河西走廊以西的蒙元残余势力了。随着嘉峪关的修建,国力不济的明王朝终于放弃了对关外的实际控制,弃地千里,以嘉峪关为界,开始闭关以图自守,大量人口内徙,形成了“明代西疆至于酒泉”的局面。   边民的集市 帝国的口岸   西域诸国对中原王朝的进贡由来已久,而嘉峪关一带是西域使者朝贡的必经之路。明代诗人戴弁《闻鸡渡关》一诗描述的就是当时番王入关通贡的情形:“月明虏使闻鸡渡,雪霁番王贡马来。”   史载,在朝贡的同时,明朝还允许贡使在贡品之外可以多带些良马等,进行官市交易。   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回回、鞑靼来朝贡者,所贡之外,如有良马可官市之。”这样,留在嘉峪关的人也没有闲着,开始做贸易生意,朝贡带动了互市。朝贡使者与私商、官商合流,通商范围越来越广,商品品种越来越多,除传统的茶马互市外,大量的丝绸、瓷器、铁器、金银器皿、中草药、香料、宝石、美玉、琉璃、貂皮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的进出嘉峪关。   当时,嘉峪关除内城设有专供来嘉峪关巡视的官员及往来公干的中外王公大臣食宿的公馆外,外城内“戏台”东侧有一条不太长的街市,其中有驿站、旅店、酒肆、牙行。城外东关厢,一条大于城内三倍的街上,有铺户、栈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约千余,军民数千家,凡仕宦商旅出入关,大多宿此。   这时的嘉峪关,除了依然保持镇守、稽查、验证、放行等军事功能外,更多的是通过官办的公馆、驿站和私营的客舍、饭店,发挥接待不同层次国王远客的外交、商业功能。公关、驿站免费提供食宿,接待贡使和过往使节;驿站空闲的房屋、客舍、饭店则接待远程贸易的商人。嘉峪关街市繁荣,盛况空前。   “远人慕化来,款关无虚夕”。据《明宗仁实录》,西域诸地的使者、商队,“往来道路,贡无虚月”,其载货车“多者至百余辆”。“互市”在嘉峪关的繁荣,客观上延续了汉唐以来形成的西域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穿着不同服饰的西域人及意大利、西班牙、波斯、土耳其、印度等国的使者、商人和驼队,在悠扬的驼铃声中,穿越大漠戈壁,往返于嘉峪关内外,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风景。   清代因袭明制,嘉峪关继续保持镇守、验证、接待等军事和政治功能。1828年(道光8年),清政府在嘉峪关外及阿克苏设立茶务稽查局,稽查官商、私商售茶价格及应纳课税等,嘉峪关的功能又出现了变化,成了商务税关。   1881年(光绪7年),《中俄伊利条约》签订,将嘉峪关辟为外贸商埠。史料记载,俄国因为国内原因,未派官员来嘉峪关设立领事馆,中方在此驻有税务司。从此嘉峪关成为通商口岸,以茶叶为主的对外贸易,日益兴盛。   嘉峪关成为通商口岸后,清王朝向西亚、欧洲市场输出的茶叶,数额巨大,约占国外市场的1/3。《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通过嘉峪关输出了价值903万两白银的茶叶和杂货,而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仅值白银11.8万两,实现贸易顺差981.2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饱受列强凌辱。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平定了阿古柏叛乱,收复了新疆,嘉峪关商埠又一度繁荣。但是随着清廷的衰败,嘉峪关的贸易随之凋敝,再没能出现以前的繁盛。   统筹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品牌   历史并不如烟,它为嘉峪关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资源。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而嘉峪关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要承载区。   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说,嘉峪关市将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文为魂,对本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郑亚军认为,以建设甘肃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为背景,考量嘉峪关市城市人文特征,应当是静态自然人文景观和动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古迹和自然风貌相配套、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链接的复合型城市文化形态,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未来发展的支撑为动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嘉峪关地域文化。   一是商贸旅游型。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集散地,现在的嘉峪关依然占有交通和区位优势,是发展旅游和商贸物流的重要城市,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以及其它相关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的商业都市名片。   二是古迹文化型。嘉峪关因位于明长城西端而著称于世,城市因关得名。除保存完好的关城外,境内因长城遗迹众多而形成长城文化的中心,加之境内的魏晋墓群、黑山岩画群等,成为西部众多古迹文化的交汇地,城市古迹文化特征突出。   三是塞上风情型。雄关地处戈壁,关城依山傍水而建,夹两山之间,扼往来通道,素有“边陲锁钥”之称,登关城观四周,显示出独特的西部地域风情。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管理水平较高,成为西部城市建设一景,历史与现代文化气息在这里升腾,塞上风情体验优势明显。   四是科技示范型。嘉峪关城市化水平较高,移民城市类型决定城市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人口流动广泛,交通便利,现代科技文化元素活跃,在现代文化创意、影音、动漫、新媒体推广、多媒体制品的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形成一定辐射能力。   五是休闲娱乐型。嘉峪关因企建市,建市的最初计划中城市就是企业的生活基地。近年来,随着中核心四○四、大唐八○三职工生活基地的搬迁,城市的生活基地特质越来越明显,因此,随之而形成的休闲娱乐氛围越来越浓厚,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休闲型城市特征也逐渐鲜明。   思路明确后,嘉峪关市确定了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基本途径,郑亚军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必须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依托。   目前,嘉峪关市开发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完善了体育场馆设施,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同时,嘉峪关关城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文物景区已经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并被认定为甘肃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另外,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已经成型,一些新项目如观礼古镇、深圳华强文化项目等已经开始建设。   嘉峪关市市长柳鹏说,所有这些表明,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经过一个时期的孕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夫长城者,东趋燕山渤海,起大洋之朝日,西驰紫塞嘉峪,驻雪山之夕阳。盘山越岭,巨龙蜿蜒,绵亘数万里,历时两千载,其间险关要隘,何啻千余?而风剥雨蚀,岁月轮转,兵燹频仍,剑饮刀餐,残迹多已湮没。唯祁连之阴,黑山之阳,长城于此人迹罕至之极险处,戛然而止。前则雪山皑皑,飞鸟胆寒,巉崖壁立,峭拔难攀,山峙峰连,层峦叠嶂;后则大漠孤烟,黄尘蔽天,朔风劲吹,孤蓬飞旋,鸷禽铩羽,沙惊石怨;中有讨赖,波卷浪涌,浩浩汤汤,峡谷断岸,荒湾野浦,寒光似剑。而于此山环水抱之中,一叶孤悬而幸存者,嘉峪关也。   若夫岿然特立,居九镇之西端,横矗走廊,阻河西之喉咽,一关独挡,扼丝路之天堑,遥立天陲,控商旅之往还。严关百尺,势压祁连。层楼连庑,峻阁流丹。叠角雕甍,飞翼重檐。精构巧设,高薄云天。至若城堡危耸,缭垣斜压,雉堞迢递,墩台接连,阻文殊之山口,隔黑山之绝岩,浑然而天成也。   古人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妆成碧玉楼。东通山海名威显,西阻羌戎第一州。誉之以“天下第一雄关”,足相当矣!   维我嘉峪关,山川壮伟,雄奇瑰丽。祁连嵯峨万仞,冰川晶莹鱼鳞,紫塞城垣盘桓,广漠黑水来远,云收远岱出岫,风度疏林生烟。天高地迥,游目骋怀,胜地神游,能不感慨万千!   维我嘉峪关,古韵悠远,人文荟萃。黑山岩刻画,昭示远古历史文明;天下第一墩,回响金戈铁马之声;长城博物馆,演绎历代盛衰替兴;新城壁画砖,重现魏晋风俗民生;林公“出关赋”,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幽幽古今,风雨沧桑,千秋风物,得无盛乎?   嗟呼!往者已矣,不可追也,星移时迁,换了人间。自嘉峪关之建市也,仅四十余载而钢城崛起,而踵事增华。忆往昔,四路大军,会师雄关,奏响戈壁战歌;五万精兵,奋战荒原,惊醒沉睡山岳;两代青春,一颗红心,立志献身大漠;铁山精神,陇人品格,锻造钢铁巨擘;披荆斩棘,战天斗地,艰难困苦创业。先辈前仆后继,高矗丰碑;后辈继往开来,再谱新谟。昔日一关孤悬,春风不度,今为一代名胜,丝路明珠。市廛融融,人烟扰扰,联商贸于东西;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振腾飞之雄翼。阅钢城之昼夜,借新市之炳彪,喜人文而蔚起,绍勋业于汉唐。   扬改革开放大旗,众志成城;乘西部开发雄风,更上层楼。翰墨丹青,涌抑扬天地之心,誓向荒原要绿色;激情壮思,起鼓怒风云之志,要在戈壁建家园。以人为本,生态立市,奏天人和谐乐曲;以绿为基,以水为脉,走科学发展道路。城以水而灵动,市以景而媚妩。   美哉嘉峪关!雄关广场,融汇大观,靓丽缤纷;新华大道,柳烟婀娜,槐影婆娑;森林公园,佳木繁荫,静穆幽深;水上乐园,欢歌笑语,戏水扬波。东湖碧波浩渺,空明澄澈,聚天地之灵气,恍如人间天池;迎宾湖渌水荡漾,朝晖夕阴,映日月之光华,恰似镜里西子。优秀旅游城市荣膺前列,国家园林城市名题金榜,“双拥模范”城市创四连冠,亚洲城市建设名列百强!   (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