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东南亚出现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再出发

2024-12-23 14:54:29 体育赛事 facai369

中国移民东南亚出现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再出发

2023年11月下旬,中国日报社、中国—东盟中心,中国日报网承办的“家园之声”——2023年中国—东盟系列国际媒体采访活动走进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展开深度采访。 在印度尼西亚,采访团走进中国vivo公司,了解他们将产品、科技、时尚与印尼当地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故事;走进菜鸟Cikarang物流园,了解东南亚最大的菜鸟物流枢纽为当地人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的故事。 在新加坡,采访团走进中国第一个海外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了解该院为超大城市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故事;走进新加坡海底捞火锅店,了解中国餐饮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故事。走进中国AI硬科技企业商汤科技新加坡分公司,了解商汤科技AI大模型进一步赋能产业升级、引领行业全新突破的故事;走进中国半导体企业胜科纳米的新加坡产业园区,了解胜科纳米培养半导体人才,加强中国半导体行业国际化合作的故事;走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自媒体人深入分享未来媒体与青年该如何搭建两国交流合作的桥梁。 此次活动,是中国媒体承担“友好交往的传播者、务实合作的推动者、和谐共处的守望者”的国际合作功能,讲好中国—东盟互利共赢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包括媒体合作在内的人文交流,恰恰是中国-东盟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压舱石”。 东盟国家地处“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区域,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进入到合作共赢的下一个十年,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理联通和经济合作,最终都需要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人民情感连接作为基础,只有实现民心相通,促进国家之间的认同和互信,才能实现行稳致远的互利共赢。 “人文交流”内涵丰富,即包括了官方的交往和交流,也囊括了民间团体自发的交流活动以及民众之间的真情互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过去十年中展现出了真诚的合作意愿,在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合作、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组织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文交流格局,稳定的人文交流机制和更多中小城市、普通民众主动参与、“地气”浓厚的民间交流新形势。 显然,在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中,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感召力、中国文化的亲和力。而我们还注意到,提升形象有多样的路径,不仅仅是中国媒体怎么“说”,还有中国游客在那边怎么“做”,甚至中国外销商品的市场印象,都能深刻影响到国家形象整饰的效果。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多元化的信源,多样化的信息传播路径综合作用于国际受众的认知,所以国际受众并非是“魔弹理论”中的受众,国家形象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传播效果。所以,在下一个十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更应该着手于从四个维度上来加强合作。 一是人文交流的高度。“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不同,但是对于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却具有一致性。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各个国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人文交流作为一项诉诸民意的工程,是增进人民友好、助力国际合作的“定盘星”,要站到这样的高度,对人文交流进行掣画,它理应成为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夯实民意基础的重要抓手。 二是人文交流的深度。由于东盟国家的国情、文化和历史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人文交流的方式也需要于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配,在现有的交流基础上实现对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更有“颗粒感”、更有针对性地合作,以此推动双方人文交流更为深入、精细化进行。 三是人文交流的广度。国际间人文交流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国家的科教文卫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各有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国际人文交流需要充分尊重各个领域的差异性,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旅游、国际教育等领域,寻找新的合作机遇和可能,打开国际间人文交流的全新局面。 四是人文交流的热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因为与邻里的走动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热络。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政府之间需要常来常往,联络感情;民间团体需要秉持惠民众、利民生、通民心的行动理念,搭建平台,互利合作,深化情谊;而民众之间也鼓励常来常往,结下深厚的情谊。 2024年,是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全新十年的起点,在一个民心相通的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相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将打开一个互联互通、文化互鉴的全新局面。 作者简介:杨慧芸,博士,大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慧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