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房”投资人张全欣:电影是九死一生的生意
2024-12-23 17:49:48
体育
facai369
“不认识的人说我轻狂,认识的圈内人很多叫我大哥。”48岁的张全欣,看起来还像是三十来岁干劲十足的青年,但说起话来却颇有行业巨头的风范。
在国内影视圈浸淫了快30年,早在2000年前后,张全欣就已身家过亿。从当初的广州电视台导演干起,到后来自立公司进军广告和电影,这些年来,张全欣的公司参与策划出品了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杜拉拉升职记》《李小龙我的兄弟》等高票房的商业电影。
获了利,如今张全欣更在乎的是“名”,他渴望从电影投资的老板转身成为导演,拍出让人牢记的作品。同时,“北漂”多年的他,也在去年回到广州,努力挖掘新人,经营“粤产电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穿着得体的西服,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刚忙完广东省电影年会,张全欣又折腾起了电影圈“私董班”,请来文隽(前香港金像奖主席)、贾樟柯、黄百鸣等电影业资深人士,讨论国内电影业的未来发展。
电视台导演进军电影业
张全欣出身杏林世家,父辈本望他继承家学。然而1986年参加高考时,他却以118分的语文高分(总分120分)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圆了自己的文艺梦。大三那年,年仅19岁的他进入广州电视台实习。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全欣就在广州电视台做文艺导演,当时他的月薪一度高达2万元。但他还是选择了下海。1993年,张全欣成立星际传播国际机构,在之后几年策划了“世界模特大赛”、“环球小姐”、“同一首歌”。很快,他就挣得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在2000年前后,他就有了上亿的身家。
钱挣得差不多了,张全欣开始投资他最想进军的电影业:“不投电影的话,人家不带你玩。成为行业老板后,圈子的人都很容易认识。”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就迎来了黄金时期。作为投资方,张全欣选择的道路不太一样,“我比较特别,除了老板,我还能编剧,能做导演、做监制。”
作为导演,张全欣的处女作《幸福迷途》会聚了不少著名影星,包括陈乔恩、惠英红、沙溢等。
挣再多没有好作品也无益
2014年,张全欣公司投资的电影《大闹天宫》趁着春节档成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过15亿。作为出品人之一的张全欣说,这部电影对他意义重大,像一个分水岭,有了这部戏“终于不再需要拿投资和票房来证明自己了,可以回归到导演的追求。”
张全欣说,如今他更希望有更牛的作品,而不是“更牛票房的”作品。
虽然人们对他出品的电影口碑不一,甚至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但张全欣觉得,电影是门九死一生的生意。公司必须先得活下来,再求上进。说到这里,张全欣不禁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我算是熬完了这个过程。”
演奏《黄河》协奏曲的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曾经对他说:“你现在改做导演就对了。还有机会在我们死之前留下作品。”
现在,张全欣做老板的念头越来越弱,只想回归做导演。他说,自己宁肯用心地做好剧本,不做好就不拍。两年前,有部电影曾请张全欣去做导演。出品方催着他仓促拍完上院线,对方还说“像《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栀子花开》,随随便便就成功了,你就别执着这么多了?” 这让张全欣感到很无奈,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又做回电影老板,扛下了电影的制作费用。
回到广州做粤产电影
虽然拿过很多其他奖项,张全欣还没拿过电影的导演奖,“希望日后有部电影出来,‘导演张全欣’五个字被人记得,这是我最想要的。”
2016年夏天,张全欣带着导演梦回到了广州。以往广东的电影人士总是往北京、香港跑,大量优秀的资源集结在外地。就连漂在横店的广东幕后制作人员也占到了四成。对比强烈的是,广东已经15年蝉联全国最大“票仓”,影院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但与之不相符的是广东电影行业的低迷:作品的高度不够,电影行业投资、人才资源、影视氛围都不够。
现在,作为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全欣正在筹划一个高端的广东电影“朋友圈”,用广东本地文化敲开一片市场,专注做“粤产电影”,推动广东电影人与华语乃至世界电影人的交流与合作。
对话
十部电影九部都会请“水军”刷评分
广州日报:为何坚持做电影行业?
张全欣:对我而言,电影就像海洛因,是个很极端的艺术门类。陷进去了很难戒掉,哪怕是遍体鳞伤。玩电影的人,其实是努力挣扎着不被电影玩而已。但电影是很容易玩人的。
曾被网友拍砖怒关评论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西游记》题材的电影反复被拍?
张全欣:很正常,因为故事老少咸宜,适合全家观看。国内没有好莱坞工业开发系统,所以谁都在拍。《西游记》造就了很多衍生品。《西游记》系列电影的整体品质还是不错的。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观众一边贡献票房一边骂电影?
张全欣:电影有两种属性。作为艺术品,电影是最难搞的一个门类,花钱,消耗人力最多。观众怎么骂都是正常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人骂还证明电影不火呢。
《大闹天宫》上映的时候,央视一位足球主持人用很粗俗的语言在微博上骂这部电影。我发帖和他反驳,结果一帮足球粉在评论下接着骂,逼得后来我关掉了评论。
现在我养成个习惯,拍完电影一般不会再看。有争议的国产电影,上映的时候也不看。
不去贴明星的冷屁股
广州日报:长年在演艺圈混,怎样和明星打交道?
张全欣:主要看对不对眼。一不对眼就不好打交道。做《大闹天宫》的时候,某位主演的造型要赶早花5个小时才能做好。开机时造型师不满意胡子喊停,主演大发脾气。后来跟主演解释是《阿凡达》的造型师精益求精,才平息了这场风波。拍戏的过程中,我也学梁家辉的招数,经常在组里搞抽奖,让辛苦的兄弟们高兴高兴。
广州日报:怎么看待圈子里的朋友关系?
张全欣:圈子有很明显的亲疏关系,有的人一辈子不想理,而即使是好朋友也可以很多年不见,这一行就是这样。有些好朋友只是在电影节、party上会重遇,跟普通人理解的还不一样。
我的脸皮比较薄,性格比较傲,会掂量我和明星之间的距离,不会蹭热度去贴别人的冷屁股。没必要说我非得认识谁。
我的处女作第一次合作就请到了红姐(惠英红),主要是本子吸引了她。当时我们不熟,拍完之后就成了家人一样,微信微博都有联系。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能收到红姐的新年祝福,心里边有杆秤,知道这是“屋企自家人”。
五一节在香港的时候,文隽带着太太和孩子请我一家人吃饭、逛游乐场,这种感觉就真的是朋友了。
与其出名宁可享受自在
广州日报:有想过要更出名吗?
张全欣:我如果炒作自己,会比现在有名十倍,毕竟我干过一些出名的事情。但我不喜欢变成名脸,可能是南方人的德行吧。比起出名,我更喜欢在三里屯当众抽烟喝酒,无所顾忌地发朋友圈,得闲到处游玩的自在。
广州日报:作为导演,如何选择演员?
张全欣:综合考虑吧。首先是适合角色。其次,电影也是商品,需要考虑知名度。比如《人民的名义》火了,我也很开心。好几个熟人在里面——赵瑞龙冯雷、吴老师张凯丽、宝副总李昕岳,我又多了几个选择,至少他们被大家认知了。
当然,觉得谁火就找谁,这不是电影应该有的态度。专业电影人会进行打勾。适合角色、演技、知名度,还有价钱和配合度的问题。我上部电影找了当红女演员赵丽颖,她很诚意地看日程安排,结果只能给出十五天。但女一号至少需要三十天,很遗憾就错过了。后来我找了郭艳,她没这么出名,但全程投入,演得也很好。
用“水军”是行业潜规则
广州日报:你参与电影行业方方面面,是否也会雇“水军”刷评分?
张全欣:十部电影九部都会这样,谁都不能否认自己没用过。一般我们是交给宣传公司,厘清各个细节流程,由专人负责不同环节。比如聘请新媒体公司,做美誉度,上百度热搜,这些在电影营销里是必须的。
区别在于,有没有刻意去攻击别人,刷粉是否太过火。一些很火的电视剧也会有人刷点击率。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卓伟爆料后明星的危机公关?
张全欣:明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承担的后果比较严重,确实要注意。事后公关堵不住、重在疏通。卓伟的爆料不坐实是不会瞎说的,不是空穴来风。明星被他惹的时候只能沉默,反正每天新闻挺多,再来一波新的猛料,吃瓜群众就会忘记之前的。
广东电影作品高度不够
广州日报:广东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张全欣:广东有890多家影院,居全国第一,也贡献了中国最大的“票仓”,但广东人在作品上的高度不够,电影行业投资、人才资源、影视氛围都不够。跟广东人不爱抱团也有关系。
广州日报:广东发展电影产业有哪些困难?
张全欣:主要是电影人分散、起点低,对电影的认识和经验都不足。也没有多少青年导演。这对我来说特别痛苦,像是又回到了原点。现在我受省电影家协会委托主持导演委员会,也在努力挖掘新人。
在这里,我需要调教的东西很多,天天得盯着人,得手把手去教。广东的电影圈子还没有形成,但一步一步在进步,我希望把他们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