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用货币的演进与发展-经管之家官网!

2024-12-10 17:28:54 体育赛事 facai369

国际通用货币的演进与发展-经管之家官网!

新闻作者: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邹功达 程富强新闻来源:期货日报
一、从货币角度认识国际通用货币涵义
  货币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极其复杂。正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引用金·哈伯特的名言:“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货币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直到今天,学者们对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他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的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后面4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在日益减弱。目前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不同的学说虽有其合理内涵,但都没能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概括货币。
  马克思则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货币进行了科学的、多角度的定义。他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四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就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但是支配货币运动的始终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些国家的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确定汇率)、一般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般购买手段(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普遍接受性)以及一般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储备资产),从而起着国际通用货币(即世界货币)的作用。但是,世界货币并不是货币一个单独的职能,它只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超出国界,导致货币四项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的结果,货币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曾论述到黄金的世界货币作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将世界货币作为一个独立于货币四项职能以外的单独职能加以看待,只是强调了黄金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执行货币四项职能更具有一般性。
  二、国际通用货币的职能
  国际通用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通用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1.国际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带有双方的性质,即每个国家既输出商品也输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进行,因此,国与国之间就发生了相互的债务关系。这些债务关系的结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等),通过相互抵消来进行。对于抵消后的差额,即利用真实的货币作为最终的结算手段来偿付。这时,世界货币就执行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
  2.国际购买手段
  当货币直接被用来向国外购买商品时,它就发挥着国际购买手段的职能。这时,与在国内流通中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不同,它是作为货币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由于意外事件(如战争、灾荒等)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正常商品交换受到突然干扰,平衡遭到破坏,因而一国不得不大量购买别国的商品的场合,或者发生在一个国家单方面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买与卖彼此分离的场合。
  3.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当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去,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适于以商品形式实现,而要以货币形式进行时,货币就充当社会财富的化身,借以实现财富的国际转移。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个人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三、国际通用货币的历史演进
  国际通用货币的功能发挥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即需构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具体包括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和如何进行国际支付的规定、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结算的原则、黄金外汇的流动和转移的确定等内容。国际通用货币的历史演进伴随着不同国际货币体系从构建到崩溃,不断交替发展的过程,国际通用货币的形态虽然只是从黄金为代表的金属货币变成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货币,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却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几个阶段。
  1.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主要特征包括:(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发挥着国际通用货币的作用,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实行以黄金为中心的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都规定有法定含金量,货币的汇率由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来确定;(3)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4)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会产生黄金的净流出,该国货币供应量因此减少,导致国内价格下跌,促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国际收支逐渐变为顺差,反之顺差时,黄金净流入的连锁反应导致顺差减小。
  金本位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便中止了黄金输出,停止了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2.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度,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期间,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金汇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金汇兑本位制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金汇兑本位制是削弱的金本位制,因此,它在价值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等方面的功能也受到了限制。一些国家在由国际收支逆差而导致大量黄金外流和持续的兑换黄金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金汇兑本位制。1931年到1936年,国际虚金本位制度逐渐瓦解。
  由于对金汇兑本位制各国并未达成正式的协议,而是根据本国的情况,各自分别予以实行,结果导致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组织,确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这种“双挂钩”机制的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官价,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2)确定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3)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而难以保持其货币平价,可以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
  布雷顿森林体系克服了战前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状态,在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优势十分明显。它解决了国际储备黄金短缺的困难,实行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美国也竭力维护体系的运行,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却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导致了该体系最终解体。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元的国际地位还相当稳固的时候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来的,即“特里芬难题”,他认为,各国对清偿能力增加的需求要求美国保持逆差,不断输出美元来满足,这样必然动摇美元的信用而使其无法维持储备货币的地位,要想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来稳定美元,又会断绝国际储备货币来源,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所爆发的几次美元危机证实了特里芬预言的正确性,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4.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了《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2)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储备不仅有美元和黄金,还有欧元、英镑、日元、特别提款权等;(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各国可以选择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等各具特色的浮动汇率制度;(4)货币调节机制多样化,包括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牙买加体系实行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了对单一货币的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各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进行相对经济的调节。各种货币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但是,牙买加体系的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首先,国际储备多元化,致使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其次,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而且,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再次,货币调节机制多样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更加暴露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四、成为国际通用货币的必要条件
  在整个货币发展的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货币就是黄金和美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各国都想让本国货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因为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通用货币可以直接与其他各国进行交易,无需承担汇率波动风险,为其国际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性;成为通用货币能为本国带来发行货币的“铸币税”收益,货币面值超出生产成本的部分,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发行方的收益;成为通用货币能够增加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本国金融机构易于借助国际金融平台地位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并非易事。
  首先,国际通用货币要具备货币的一般特质:(1)价值稳定性。货币要正确地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必须以稳定的价值为前提,即单位货币的价值基本稳定,这是货币最重要的条件。就像尺子衡量长度,需要自身的长度固定一样。(2)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作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延期支付等,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因而必须为公众所普遍接受,这是货币的一大特点和条件。(3)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数量供应必须富有弹性(即有伸缩的余地),以便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货币能否满足条件,关系到币值和物价水平的稳定,也是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商品货币(如金银等)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就是因为其价格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为新的货币形式所替代。
  其次,成为国际通用货币更要符合一些特殊的条件:(1)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或统治的地位。只有当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各国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时,它的信用货币才会在国际间被广泛使用,并顺利地被接受。(2)这种信用货币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而由于任何信用货币本身都是没有价值的,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与黄金发生联系,即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汇价兑换成黄金。因此,有关国家必须具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信用货币的稳定性。(3)某个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在彼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之间充当支付手段,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取得储备货币的资格,还要得到所有国家的确认,这就必须通过国际协议来实现。
  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不能再当作世界货币来发挥作用。
  五、国际通用货币的发展趋势
  鉴于现行美元本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缺陷,专家学者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大致有四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维持目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对其进行改良。美国显然支持这样的主张。另外,在很多国内外专家看来,由于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元资源,该体系的继续保持在短期内也符合中国利益。
  第二种思路: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摆脱过于依赖美元的现状,发挥更多种货币的作用,由多种货币分担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计价货币职能。该思路在整体上得到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认可,尤其是中国。在中国很多官员、学者看来,人民币的长远理想,即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战略,也是基于这个方向的考虑。
  第三种思路:推动创建超主权的、全球单一货币体系。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以及部分欧美非官方机构持此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以及诸如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的民间组织“全球单一货币协会”、总部在欧洲的“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等组织。
  第四种思路:商品货币或黄金的回归,其核心不同于以上三种信用货币的思路,而以有真实资产支撑的商品货币,尤其是黄金,重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承担核心角色。支持该思路的大多是民间学者或民间组织。
  笔者认为,第一种思路更多地体现出美国一厢情愿地维护其世界金融霸权地位的愿望,改良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该货币体系的弊端。第三种思路是一种美好的长远目标,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几乎无法协调一致各方利益,改革的难度极大。第四种则无法解决商品货币有限性同货币需求无限扩张的矛盾。唯有第二种是当前环境下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而且中国可以掌握主动权,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