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雪球达人秀,(https://xueqiu.com/1876906471/196832307)
大马哈鱼是深海中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在雪球上也有位分享基金内容的用户叫大马哈投资。理工科专业的他,在大学时无意中接触到了投资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后展开系统性学习。“投资怕的不是自己懂得太少,而是任凭感觉去做自己不懂的东西。”他认为在投资中要想赚到钱并没有那么复杂,并不需要既会择时又会择行业还会选股。投资者要想赚到钱,更需要的是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然后做自己懂的东西就好。他所推崇的投资理念与“凶猛的大马哈鱼”大相径庭,他觉得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希望搞得太激进,而是温和看待波动。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大起大伏,没有数年数倍,有的是一个85后的理工男,在岁月磨砺下的思考。 @大马哈投资 是如何理解投资,怎么做基金的?希望本文能给更多基民一些思考,给股民一些启发。
从2015到2020,理工男的思维让我选择了基金而非股票
第一次接触到投资这个概念还是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因为大学氛围相对宽松,自己无意中开始接触了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对相关方面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而开始了解到巴菲特,了解到股票市场的存在,知道投资这个行当是少部分赚钱,大部分人亏钱。
后来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后,自己慢慢开始有了一些积蓄,刚开始自己处于对股市的敬畏心理把工资收入存银行。后来受周围同事的鼓动,开始逐渐把一部分钱投入股市,因为当时对于投资的认知比较有限,认为在股票市场赚钱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自己也没有系统的方法论,所以自己在股票市场的投资金额在闲置资金中的占比并不算太大。就这样自己懵懵懂懂的炒了几年股票。
在投资之初,让自己接受价值投资理念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与大多数出入股市的投资新手一样,看别人买了什么自己也跟着买一点,涨了一点就撤,亏了就装死。不过好在自己有自知之明,认为这样做长期下来是赚不到钱的,所以自己投入的资金量占闲置资金比例相对有限。再加上自己不愿意频繁交易的性格,自己前前后后投资几年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亏损聊胜于无。
直至2015年的分级基金事件让我感觉到这样做投资不行,小打小闹投分级还亏了不少钱,这样漫无目的的投资对自己财富的积累非常有限。比较幸运的是,在后续的工作方面经历中涉及到一些量化的部分,因此自己在2016-2017年对量化投资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另外这期间通过对成功人士投资理念的学习,也让我了解确实有不少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用系统的方法论赚钱,投资并非玄学,股票市场投资是存在方法论的。对投资术与道两方面的学习为我走上投资的正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着不懂不做的原则,我审视了自己在投资方面的能力,我发现我当时并没有个股投资的能力,如果缺乏这方面能力还要盲目参与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也明白要想投资取得不错收益关键还是要敢投,如果把闲钱全部投进个股,但自己却不懂个股,这无疑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基于这些考虑,我把钱基本都转到基金投资上来,然后投资金额不再是小打小闹,基本闲置自己都配置在了权益资产,从此自认为投资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15年大牛市中一次失败的投基让我学到三点
15年的大牛市中,在五六月份对后市市场走势凭感觉进行判断,自认为还会有一波券商板块行情,然后买了一些,结果B类净值越下跌杠杆越大,最终让自己血本无归。这让我意识到凭感觉做投资决策是有多么的不可靠,尽管现在回过头去看,买入金额不多,但教训极为深刻。
当时我买入证券B还是做了一番“研究”的:
当时是2015年的5月份,我把2015年的牛市与2007年的牛市进行了一番对比。认为2015年5月底市场的调整可以类比为2007年的530行情,认为行情时假摔,然后当时市场氛围都是说牛市多暴跌,不用对行情过多担心。当时上证指数还没有突破2007年的历史高点,牛市还谈不上结束,市场肯定是奔着上万点去的,而且想当然认为市场那么多人在参与,大家都不怕你怕啥。券商板块只在2014年下半年出现过一轮行情,2015年以来券商板块并没有怎么涨。如果牛市得以延续,说不定市场又会开始重新青睐券商板块。
基于上述分析,我对券商板块后续的行情确定无疑,然后考虑证券B具有杠杆属性,所以我买入了两万块的证券B。
结果市场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发生了股灾。尽管证券B面临浮亏,但我当时还对市场抱有期待,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救市还在进行。就这样随着证券B的不段下跌,杠杆不断增大,证券B经过一轮下折后,自己所投入资金所剩无几,亏损幅度高达90%以上。
这个事情给我带来的启发是:(1)不要轻易预测市场,特别是牛市熊市什么结这种宏观问题,慎言预测并以此做出激进的投资决策。(2)不要对市场的表现进行简单线性外推,从众并不能让你赚到钱。(3)估值很重要,贵了的东西就很容出现调整。
在自己经过多年无头苍蝇般的投资后,在16-17年间对量化投资和投资理念两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后,让自己走向了认真做投资的道路。量化一方面让自己研究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另一方面指数增强每天跑赢一点点的投资思路让自己养成慢就是快的投资习惯。对于投资理念的学习则更多的让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股票市场,我们在股票市场中赚的是什么钱,哪些钱我能赚到,哪些钱我不能赚到。两方面学习经历的结合让自己的投资走上了正道。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贪婪以及不要凭感觉决策
投资是一件逆人性的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而是心态上要做到:
不要贪婪。很多投资者在市场中折腾了很多年,最终业绩表现还不及持有来得高,投资者收益不理想背后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贪婪。不少投资者希望在市场中赚到每一分钱,比如希望能看对市场方向,然后希望在此基础上找到强势的行业主题,然后进一步希望在这些行业或主题中找到表现最强的一只个股。如果投资者真能做对这些所有的事情,那投资回报肯定早就超过巴菲特的20%每年了。
然而事实上,在投资中要想获取到比较满意的投资回报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投资决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从2005年至今,只要投资者在每年的12月31日判断对下一年指数的涨跌,如果认为是上涨的,那么满仓持有至下年的年底,如果认为是下跌的,那么空仓持有至下年的年底。那么这一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投资策略可以让投资者在2005年至今获取到4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当然我只是以这个例子为例,并不代表着每年年底判断下一年的行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是说投资不需要那么多决策,可能只需要抓住一两个你理解的点就够了。比如如果你对市场一无所知,那也没太大关系,买入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产品,长期回报就能超过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再考虑到现在打新收益丰厚,很多小规模300ETF年化打新收益动辄高达10%,那么只要适当做点功课,持有这些适合打新的基金,至少在目前来看,每年就可以获得相对于沪深300指数10%的超额了。
因此,在投资中要想赚到钱并没有那么复杂,并不需要既会择时又会择行业还会选股。投资者要想赚到钱,更需要做的是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然后做自己懂的东西就好。投资怕的不是自己懂得太少,而是怕的是自己凭感觉去做自己不懂的东西。
不要凭感觉决策。投资者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专业投资领域,其做决策的依据通常是凭感觉决策,根据最近行情进行简单的线性外推。对于表现好的基金股票,认为它会继续上涨;对于表现差的基金股票,认为它会继续下跌。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由于所有的金融资产不可能是一直上涨的,一旦这些基金股票不再上涨甚至下跌,投资者的信仰就很容易发生转变,从而亏损离场。此外,对于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业绩或股票价格表现,其最终归宿都是均值回归(这里面所谓的均值回归不是指回归到零收益率,而是说回到一个通常的回报水平),那么在基金或股票表现特别好的时候买入,其未来的投资回报大概率会打折扣的,因为过去的表现透支了未来的回报。就像过去两年很多明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非常突出,而这些人今年业绩大多表现不太理想,我想这就是均值回归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基金相比个股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更为简单的投资标的
相对于选基金,选股是一件更为复杂更为专业的事情。如果投资者想选好股票,不仅需要看得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还需要对个股所在的行业及公司本身产品的竞争力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上市公司众多,各个公司的业务又存在差异。如果需要对这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很难有这个精力来做好股票的选取。
但是我们当中的几乎每一位都会有理财需求,权益作为长期回报最高的金融资产,要想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似乎就不得不配置权益。如果投资权益的话,大多数投资很难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个股,而且投资单一个股风险也相对较大,另外像等股价较高的优质个股,买入一手股票的资金门槛很高。基于上述种种,投资基金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投资选择,通过付出低廉的管理费率,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大概率会比自己劳心劳力的去投资来得更好。
我目前主要专注于公募这个方向,主要是由于基金相比个股投资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更为简单的投资标的,自己尚不具备对个股进行深入基本面分析的能力,但又有把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的需求,所以先专注于基金研究。目前公募基金的数量比股票还要多,挑选基金也需要费一番功夫,所以需要人去消除基金投资者与基金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
我的投资风格以及选基之道
每个人的投资风格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先说自己的几个自我认知:
1、我相信权益类资产在长期可以取得相较之于其他资产更为突出的投资回报。
2、我认为自己缺乏择时能力,也认为大多数人也没有择时能力。
3、我认为自己缺乏选股能力,至少目前自己尚不具备。
4、我是性格中庸的普通投资者,没有在短期获取到超高收益的诉求,但同时也会对持仓业绩跑不过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也会感到懊恼。
基于上述认知,我形成了目前的投资风格:把所有闲置资金均投入权益资产(基于权益资产长期具有最突出回报的认知)、坚持不择时(认为自己缺乏择时能力)、投资基金(因为目前尚不具备选股能力,待具备选股能力后可能会去投资股票)以及均衡投资(不希望拔尖,也不希望太落后)。这一投资风格我会长期坚持下去。
至于我的选基方法,可以分几类基金来说:
大家在投资主动基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靠谱且优秀的基金经理。面对市面上几千个基金经理,该如何去选择,该如何与优秀的基金经理建立较高的信任度,这可能是大家最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大马哈投资希望持续与大家分享基金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消除基金投资者与基金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主动基金,选基的核心就是选取出自己信任的优秀基金经理。找优秀基金经理不难(看业绩就可以找出大部分优秀基金经理),找自己能信任的优秀基金经理则难得多。
基金经理能呈现给外人的信息无非三方面:管理的基金产品业绩、管理的基金产品持仓以及公开言论(定期报告表述及访谈)。
对于投资经验较长的基金经理而言,产品业绩就能够反映出基金经理能力的大部分。那么我们是否简单选取长期绩优的基金经理来进行持有就够了呢?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是不够的,因为单看历史业绩,持有人对基金经理的信任度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基金经理短期业绩出现了回撤或者跑输了同行,那么持有人很可能出现拿不住的情况。而我们知道,优秀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不是体现在几天甚至几个月里,而是体现在几年里,如果我们仅仅持有优秀基金经理几个月,那么我们基本没法享受到他们投资能力给我们带来的超额收益。
因此我在研究或选取主动基金经理的过程中,历史业绩只是基础参考指标。我会把更多的工作用在分析他的业绩是如何取得的,结合他的言论、持仓及业绩三方面进行分析,看看他的业绩取得是基于择时、行业配置、选股还是交易等,然后会再进一步考量他业绩的取得是偶然不可复制的因素,还是可复制可延续的能力。一旦我对他历史业绩进行了恰当的归因,并认为他取得优秀历史业绩这一能力在未来可以继续下去,那么我可能会选择去重仓持有。归根结底,上述分析是对基金经理建立信任感的过程,通过深入的分析,让自己能够彻底的相信他。这样自己持有优秀基金经理的时间才会够长,哪怕在业绩逆境中也能坚持持有甚至加仓,从而让我自己可以享受到优秀基金经理带来的alpha。关于除业绩之外的持仓和言论分析,对于公开披露业绩较短的基金经理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业绩较短,很难反映出他们的真实能力,参考意义并不大。
在分析基金经理的过程中,我会非常注重运用数量化的分析方法,比如建立了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在个股上的持仓变动与利润及股价涨幅的对照、匡算基金经理的交易收益等评价指标,这些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认可。
对于指数基金的选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选取你要跟踪的基准指数,关于基准指数的选取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宽基指数、行业指数和主题指数选哪一类好,在那一类指数中选哪一个好,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跟你的投资诉求及持有时间长短有紧密相关。在我们选好标的指数后,就面临着基金的选择,近两年ETF指数基金蓬勃发展,跟踪同一指数的基金产品往往也比较多。这里面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对于大多数资金量不大的投资,对于跟踪同一指数的基金产品,可以优先考虑规模偏小且较为适中(2-10亿)的指数基金,原因很简单,这些指数基金通过打新可以带来较为明显的超额收益,规模适中的指数基金每一年通过打新可以带来的超额收益可高达5%甚至10%,远远覆盖基金费率,而且也远高于理财收益。当然,打新收益未来还会持续多久大家都不清楚,我认为在打新收益消失之前是值得大家去好好享受一把的。
对于指数增强基金的选取,我认为则是选取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两方面思路的融合,在此不做过多展开。对于指数增强基金经理,大家可以拿相对短一点的时间区间业绩去进行评估其能力,比评估主动基金经理投资能力采用业绩区间要短。
资产配置的意义让风险和收益进行更好的匹配
我理解资产配置的本质就是让大家拿得住的同时获取到一个满意的投资回报。何为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就是把很多底层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然后提供给终端投资者。为什么要将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呢?
其实单个金融资产风险会更大一些,将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可以抵御风险;单一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分布可能相当不均匀(比如持有个股很可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面对再好的个股基金,都可能会出现拿不住的情况。将相关性低的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可能未必提高投资收益,但可能可以有效的降低净值曲线的波动程度,让净值曲线更为平稳的增长,从而让投资者拿得住。因为回报再高的金融资产,如果拿不住,一切都白搭。
至于说获取到满意的投资回报,则是投资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能获取满意的收益,投资者也没必要进行投资了。
资产配置这一理念,我想最能给我们带来的一点启发就是,在自己对单只基金个股置信度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最好让组合变得分散化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大家追涨杀跌,提升投资体验。
未来看好的一些方向和投资机会
我仍然看好两个方向,小盘和价值。这个理由我之前反复阐述过。关于价值股: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长周期维度,价值因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是有效的。美国有施洛斯长达五十多年的公开业绩,国内有公募界老将曹名长十多年的公开业绩作为证明。我觉得这一现象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是投资者容易对悲观信息作出过度反应的人性,这很难因一时一事而发生变化。
成长股这两年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估值的抬升。如果关注沪深300成长与沪深300价值近十年以来的市盈率比值,可发现这一比值在2018年10月底之前基本维持在1.4的水平,而在2018年10月底之后则持续抬升的。按照买股票即为买公司股权这一大原则,我觉得持续拔估值是不可持续的,这两者的估值比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极端的水平
关于小盘股:2015年以来小盘股显著跑输大盘股,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小盘股的业绩比大盘股差,而是在于小盘股之前太贵了。这几年小盘股在持续的杀估值,而大盘股在拔估值(沪深300剔除金融板块的估值已经超过2015年股灾前水平)。估值一跌一涨,指数表现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大市值股票与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基本相当了。在50亿以上的2000只左右股票中,大市值股票与小市值股票的估值已经基本相当,50亿以上的中小市值股票已经不再享受估值溢价。
中国目前还不是存量经济,小盘股还有未来。中国目前经济增速在全球仍具备领先优势,哪怕是美国市场,小市值股票也还是有未来的。以2011年以来,尽管以FANG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表现得如日中天,但美国市场的小盘股指数罗素2000的表现与大盘股指数罗素1000的表现基本相当。更何况在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我认为小市值公司还存在着巨大的成长空间,而且过去几年小盘股的业绩已证明它们较之大盘股并不差。
$大马哈金牛基金组合(CSI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