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大型商业下沉渠道,后有村镇、农信社不断深入乡村、吃透乡村,城商行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是个大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稳增长重要的政策主线,在城乡二元边界逐渐弱化的当下,城商行不仅致力于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支持乡村建设、服务乡村,大力推进战略也成为适应新形势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商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2019年10月末,桂林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率先将战略布局转向田间地头,逐渐探索形成一套兼顾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的“1+6”乡村金融经验做法,以“渠道进村、人员下村、资金入村、产业旺村、产品出村、治理兴村”为六大抓手,扎根乡土开展特色化经营,立体构建起要素集成、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不仅如此,桂林银行打造出城商行中独特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并通过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发展村民成为合伙人,桂林银行小微支行服务人员则成为了打通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米”,让服务高效、精准地抵达田间地头。
在这片广阔的自治区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金融新机遇正在这家城商行笔下徐徐展开。
突围:城商行“入局”乡村
十四五规划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县域“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不仅如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普惠金融的大踏步推进,农村地区发展持续向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与此相应的,农村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进度与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尚存,金融资源配置在农村的比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服务在农村还有诸多空白区域。
在此政策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下沉业务,向乡村优质客户出击,深耕农村市场的村镇银行及农商行,由于其业务精准及布局较早,乡村市场一直是其优势领域,对于多数聚焦城市业务及客群的城商行来说,入局乡村存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经营阻力。
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银行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政策大方向积极转型,仅仅4年多时间,踏出一条根植乡村热土的振兴之路。
2019年以来桂林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战略重中之重,大力推动渠道、人员、资金和服务进村,开启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大转移。转移第一步就要扎根土地,在“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下,桂林银行积极拓展县乡社区/小微支行及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
自2019年10月末战略转型后,截至2024年6月30日,桂林银行已在广西12个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市区网点254家(其中支行83家、社区/小微支行171家),县城区网点205家(其中支行79家、社区/小微支行98家、控股村镇银行网点28家),乡镇网点478家(其中支行10家、乡镇小微支行402家、控股村镇银行网点66家)、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近7000家。
通过密集的金融服务支点建设,桂林银行的“金融活水”已遍布广西大部分土地。截至2024年6月30日,桂林银行在广西已设机构的地区,金融服务覆盖100%的县域、66%的乡镇和57%的行政村,成为服务广西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
解决了物理营业网点下沉,桂林银行开始着手改善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由于缺乏抵押品或征信不完善等因素,多数农民通过民间借贷市场寻求高利率资金,但农村金融需求仍然旺盛。据《中国民间利率市场化报告》显示,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分别为25.7%和7.3%,均高于城镇企业。不仅如此,乡村金融知识获取渠道较少,“反诈”意识较弱等也常常困扰农民。
为破解“三农”领域“贷款难”及银行“难贷款”的矛盾,桂林银行通过金融下沉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同时,为方便农户推进贷款流程,桂林银行大力推进线下贷款线上管理,农户贷款无需抵押、担保,目前已经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审批,当天放款,极大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及有效性。
破局:服务不止于金融
走进桂林银行会仙小微支行,行长覃思蒴正同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亲切交谈,她肤色晒得有些黑,但表达流畅、身影挺拔,这样的交流显然她已从容不迫,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才能呈现出如此熟悉的姿态。
她是桂林银行扎根乡村的小微支行行长之一,也是这家城商行乡村金融纽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提供金融服务,还有村民需要的各种非金融服务,我们一直在以非金融服务反哺金融”覃思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除了熟悉专业业务也很善于与村民交朋友。
对于乡镇农户来说,金融机构、贷款都是“新鲜事儿”,而桂林银行创新打造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市级分行是大脑、县域支行是引擎、乡镇小微支行是支撑、村级服务点则是触角,把银行建到村里,业务场景落实到田间地头。
只有主动走进农民,才知道这片曾经空白的“金融空地”是如此肥沃,桂林银行转型以来,通过服务点助农终端已累计办理各类金融、非金融业务687.35万笔,平均每分钟办理近3笔业务。不仅如此,桂林银行致力于提供“保姆式”金融服务,不仅提供资金贷款,还帮助农民进行市场评估。
在资源配置方面,桂林银行以轻型高效可持续为第一要义,各乡村服务网络目前已实现轻资产投入、低成本运营。在乡镇,网点布局根据各乡镇经济体量,小微团队通常按“1+3”配置,1名负责人带3名员工,更为落地的是,团队搭建也很有讲究,通常至少有1名本地人。
例如,会仙商贸城小微支行的3名员工都是会仙本地人,“能说当地话是我最大的优势,亲切的语言能让村民更容易信任我们,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地方风俗习惯对日常工作帮助很大,”一名小微支行员工表示。
而在行政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则安置于农民家中,并优选站长。对于桂林银行来说,这种模式不仅仅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站长长期居住在村里,能第一时间知晓农户需求,更快更方便地为客户解决问题,解决城商行布局乡村业务物理距离较远的痛点。
目前,桂林银行已吸纳接近7000名站长,白法娟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山尾村的妇女主任,多年来,多次为困难家庭申请补助、为孤寡老人翻新房子、对特殊人群开展节日慰问,深受村民爱戴。
2019年,她有了一个新身份——临桂会仙山尾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站长。“村民晚上需要帮助也是常有的,我们服务站从不歇业,农忙的时候我都上门服务,家里、地里怎么方便怎么来,”白法娟说。
事实上,小微支行员工与站长不仅仅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桂林银行主张:服务不止于金融。
白法娟平时除了帮助村民提供办理查询、转账、小额取款、贷款咨询等服务,她还会帮助老人代缴医保、养老,也常常与桂林银行小微支行员工一同去村民家开展防诈骗宣传。在记者一行的调研过程中,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能看到桂林银行的品牌推广logo,采访间,村民们也非常乐意与这家城商行一同奔向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桂林银行还探索出独特的合作模式,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事业平台、创业支持、销售渠道、资源导入等综合服务,将退役军人、退休教师、乡村医生、致富带头人、农创客、新乡贤、商户、企业伙伴都从客户转化成乡村振兴合伙人。
破局,或许只是多想一步,多前进一步,与农户同呼吸,共命运。
连通:构建银政企合作圈
在敢突围、敢破局的特色化经营模式之下,桂林银行也喜提亮眼业绩。
2019年末转型之初,桂林银行资产规模不到3000亿元,2021年12月即已突破4000亿元,而截至2023年末,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位列全球银行1000强第276位,较2019年上升116位。
目前,桂林银行已稳定于广西城商行“头把交椅”,也逐步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正致力于打造银政企经济生态圈。
农业是广西的重点产业,蔗糖、水果等品类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政策指导下,扶农、助农、为农,桂林银行通过四级网络串联起多产业融合发展,关注民生是这家城商行重要的使命与职责。
农业自古“看天吃饭”,部分村镇种植户以散户居多,销售渠道有限,滞销是常有的事。为解决农民销路问题,桂林银行在多地牵头搭建乡村振兴“金融+”生态圈,实现资源联动。
刚过去不久,2023年11月24日,会仙镇政府与桂林银行、力源粮油、桂柳牧业等企业共同签署政银企三方合作协议,帮助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稳定收入。
桂林市会仙镇燕山村第一书记曾文毅说:“农民增收致富就是产和销。签署三方合作后,桂林银行牵头积极落实出村进城工作。截止目前,力源集团已助力燕山村果蔬销售13吨,后续将持续推进燕山蔬菜每月订单式购销工作,为菜农解决销售问题。”
不仅协助销售、对接渠道,桂林银行牵头的系统化全产业基地建设也已在路上。
4月30日,临桂区会仙镇沐宦头村产业基地正式签约揭牌,在桂林银行牵头下,该地正打造“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村,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会仙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仪式现场,桂林银行临桂支行向沐宦头村整村授信2000万元。
临桂区惠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能祥如此评价与桂林银行的合作,他表示,“在桂林银行的帮助下,现在不少村民也明白了,乡村建设、产业兴旺、农民致富都离不开专业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服务支持,大家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在自身发展的大背景下,桂林银行兼顾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推动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纵一体化、融合化发展;同时,兼顾金融支持的短期与长期,对农户提供更为灵活的资金供给及更为便捷的融资流程,更长期地来看,也支持当地产业化集群的推进与发展,更平衡好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安全,实现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会仙只是桂林银行服务版图中的一个缩影,走市场,下田地,访企业,突围、破局、连通,在广西大地各个区县,桂林银行用心服务的场景不断上演,一幕幕暖心故事也不断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