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主播在三百年的黄葛树下直播带货,助农推销当地特产草蔸萝卜干。特约摄影 陈星宇/视觉重庆 叶红梅利用手机这个“新农具”,为云阳的桃子带货直播。受访者供图游莉(中)和村民一起直播,吆喝垫江的优质柑橘。(受访者供图)“爆笑巫溪”团队在巫溪县文峰镇进行短视频拍摄。(受访者供图)黔江区沙坝镇木良村木小良电商馆,主播在直播带货。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本月初,“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直播3天共吸引6993万人次在线收看,总销量342万单,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43亿元,带动巫山脆李、合川桃片、荣昌卤鹅等一大波重庆美食和重庆好物成功“出圈”。
时下,农村题材的直播、短视频越来越火——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播们,借助新媒体工具,带动了乡村生活、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发展,成为了赋能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
许多地方政府看到了乡土网红对乡村振兴的巨大价值和潜力,重庆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土,启动“乡土网红”培育工程,将目光聚焦在扎根农村基层,致力于农特产品品牌打造和销售、乡村旅游资源宣传、正能量内容创作传播等多个领域,且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空间的乡土人才,希望借助“网红”的成长,将更多“流量”引向乡村,“点燃”农村新发展。
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乡土网红”,了解他们玩转互联网,将“流量”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能量的背后故事。
网线“牵”城乡
土货“飞”出山
7月11日,骄阳当空。奉节县吐祥镇槽兴村一片脆李园里,带货主播叶红梅应业主贺仿兰的邀请,顶着烈日在园内考察。
“果园是否施用了除草剂?产量如何?”仔细询问了果园基本情况后,叶红梅顺手从树上摘下一颗李子咬了一口,“不行,李子还有点酸,要再长一周才能上市。不过作为七成熟的果子,没得涩味,品质很不错。”凭借经验,她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时间回到几天前,贺仿兰在抖音平台上联系了叶红梅,希望能借助这位“乡土网红”的力量,让自家的李子卖个好价钱。
叶红梅做直播这一行已有五六年了。2018年,发小的一通电话,将已在南京安家的叶红梅叫回了云阳。那时,发小在渠马镇促进村发展的1100余亩桃园开始投产,销售却成了大难题,她一下想到了从事市场营销的叶红梅。
凭借自己的资源,桃子当年销售一空,但相当费力,利润也不高,这让叶红梅开始思考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2019年一次枇杷节活动上,叶红梅偶然尝试了一次直播带货,性格外向的她毫不怯场,从枇杷口感讲到产业发展的故事,吸引了上千人次观看,成功收获200多件订单。
“看着果农们高兴,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方式可行。”当年,叶红梅将直播带货运用到桃子的销售上,收效明显。
随着直播带货的“风”越来越盛,叶红梅积极参加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举办的培训班,提升自己的直播技能。
“消费者爱看我的直播,说明对优质农产品是有需求的,不同于在线下商超买东西,直播更有真实感。”叶红梅说,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她决定将自己的直播间开在田间地头,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实景直播,同时还会邀请产品相关的农户在直播间出镜,与观众实时互动。
或许就是这样的“接地气”,叶红梅的“带货”效果十分明显,陆续还吸引了二十几个账号博主跟她一起直播助农。她的“小叶片”账号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辐射到中心城区。
“我们团队所有账号加起来有四五百万粉丝,虽然大家账号名字不同,但都以‘小叶片’的名义为村民带货,每年销售额差不多4000万元。”叶红梅说。
不仅仅是叶红梅,目前,直播带货几乎是“乡土网红”的“必备技能”。去年,我市培育的首批53名“乡土网红”,粉丝总量从1908万增长至2510万,带动特色产品全年销售总额破亿元。
“流量”入乡村
项目找上门
在为村民直播带货的同时,垫江县包家镇小山村支部书记游莉思考的是:“流量”还能为农村带来什么?
游莉早在返乡前就接触了短视频平台,“拍起耍,记录自己的生活。”
2020年底,小山村换届选举时,在重庆中心城区工作的游莉在镇政府的游说下返乡。由于农村生活经历不多,回来后她才发现村里发展了很多柑橘、柚子,“原来村里还有这么多宝贝。”
“我们村的东西很好,但连我都不知道,更何况外面的人呢?”这时,游莉又想到了短视频,既然大家爱刷,那就给家乡“曝个光”!除了展示村上的土特产,她还给网友展示小山村的风景并“科普”自己的家乡,如小山村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河流,气候如何,交通条件怎么样等等,希望能为家乡谋取更多发展机会。
“没想到,竟然真的有人在后台联系我,说想在村里投资做项目!”游莉很惊喜,这些项目有搞种植的,也有发展农旅融合的,一些投资者还主动到村里进行了对接。
2022年夏天,一个越野项目的负责人来到村里考察,需要一定坡度起伏,且要有河沟经过的地块,但村里没有合适的地。
“我很想把他们留住,县里还没有这样的项目,肯定有市场。”游莉说,之后她就一直关注这个团队的动向。
一次趁着去渝中区办事,游莉再次与对方联系,“听到他们说还没有选定场地,我再次发出邀请,请他们去镇里的其他村再看看。”游莉同时也将这一想法告诉了镇领导,谋求支持。
最终,在游莉的牵线下,这一越野项目成功落地在包家镇陆箭村。因为小山村位于包家镇的中心位置,前往越野场地的游客都会经过小山村,因此越野项目营业后,小山村的农产品也得到带动,餐饮接待量也大大增加。
记者了解到,选择用“流量”为乡村赋能的还有来自城口县的“90后”小伙付琳雨。他专注于记录当地农村的景、农村的人,透过他的镜头,不少网友更深入感受到重庆的魅力,进而带动了城口县神道谷景区客流量的大幅增长。
记录家乡,再通过“流量”这个“放大器”向外扩散,许多“乡土网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家乡推荐官。
土气不俗气
搞笑视频有正能量
玩短视频,把自己玩成了“网红”,王运林也没想到。
王运林有多“红”?在常住人口只有30多万人的巫溪县,他运营的“爆笑巫溪”账号粉丝已超过150万。“巫溪很多人都晓得‘爆笑巫溪’,我们几个演员在路上经常被认出来。”王运林说。
2016年底,王运林在打工返回文峰镇的间隙,尝试着开了个视频类公众号,用他的话说“搞起好耍”,为此还专门购置了一台二手相机。
“那时候网上就有很多搞笑视频号,我觉得有意思。”一开始,王运林以模仿、改编网上的段子为主,“解锁”了搞笑视频博主这一身份。
他的视频号慢慢有了一定粉丝。不少文峰镇的居民也知道当地有这么一个小伙子,“一天没事拿着相机在村子里瞎溜达”。
一天,文峰镇的宣传工作人员找到了王运林,请他帮忙拍摄一个关于抵制“无事酒”的视频。
如何用幽默的段子讽刺“无事酒”?王运林很快有了思路,故事梗概是:视频主人公因“无事酒”送礼,送着送着便因不堪“重负”从开小轿车变成骑摩托车,最后只能蹬自行车。
视频在文峰镇的公众号上发布后“火了一把”。“有人说看了视频后不好意思去整‘无事酒’了。”王运林说,这也让他坚定了做搞笑短视频的信心,并组建了创作团队。
2018年,王运林收到网友评论,请他拍摄一条关于“摸秋”变味的视频。“摸秋”是巫溪的一个习俗,本意是中秋时节去“偷”点田里的菜,摸走的果实越多,被“偷”的主人家越高兴,因为这预示着来年会收获更多,因此当地也有“摸秋不算偷”的说法。
“但后来这个习俗有点变味了,我们了解到有人打着‘摸秋’的旗号,专门开车到村里偷菜,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王运林说,很快他就和团队开始了剧本创作,在中秋节推出了相关视频。
视频发布第二天,公众号下的留言比平时多了十倍不止。这是“爆笑巫溪”的第一个10万+产品,同时让王运林看到了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庞大市场。
“我们分析了所有产品,发现农村类短视频很受欢迎,加上使用巫溪方言演绎,受众群体就更精准,面向的就是巫溪周边地区。”王运林说。
明晰了定位后,王运林和团队加强了对农村各种现象、陋习的关注,并拍摄成搞笑段子,在笑声中给大家提供反思。
防电信诈骗、破除封建迷信、和谐邻里关系、提升环境卫生、关爱留守儿童……近年来,王运林团队关注的话题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经常在视频中穿插当地的戏曲文化等,一方面给网友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
目前,“爆笑巫溪”平均一个视频点赞量超过2万,播放量在100万次左右,粉丝量还在稳步增加。“土气但不俗气,永远充满正能量,这是我对自己的视频最基本的要求。”王运林说。
在我市乡村,还有不少类似于王运林的视频博主,如北碚“三农”博主“又见柳荫”,通过拍摄“大场景”中的“小人物”,创意独特展现柳荫镇美好生活的乡村新场景;大足网络达人“最忆小橘和朋友们”长期分享柑橘种植知识,科技“含金量”很高,深受果农关注……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乡土网红”正透过镜头,传递着乡村发展的正能量、“好声音”。
记者手记>>>
“乡土网红”要有“土味”
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让“网红”成为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不同于其他“网红”,“乡土网红”应立足“土”字。
近年来,农村题材类短视频广受欢迎,先后“出圈”了不少博主,从“蜀中桃子姐”“张同学”“李子柒”到“瑶一瑶小肉包”等等,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农村生活、农村创业,也有农村快乐的童年。
这类题材为何能够吸引老中青各类群体的喜欢和关注?采访中,叶红梅提到一个词,“真实”。泥巴路、砖瓦房、清溪水、农家菜,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能从中找回记忆,没有农村经历的人也能从中看到另一种人生。“拍短视频哪里能没有剧本,但就是这些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能让你忘记剧本的存在。”叶红梅如是说。
但是,在巨大流量下,也有不少账号因为低质化、低俗化,昙花一现、连连“翻车”,“红得快凉得也快”。
所以,“真实”应是乡村题材短视频的立足之本。而承载着中国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的乡村题材短视频,更应该坚守好“乡土气”。
这其中,场景要“土”,用镜头真实记录农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反映农村真实生活场景,让观众虽隔着镜头,但能离农村更近一点;内容要“土”,从农村产业到人文、情感,少一些脱离实际的剧本创作,确保输出内容真实、优质;人物要“土”,创作者要贴近农村、了解农村,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实在话。
“乡土网红”只有立足乡土,持续输出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才能真正抓住“流量密码”实现“长红”,在赋能乡村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通过“流量”变现,完成自我更好、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