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采访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中华文化育道。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两旁的草地上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组介绍56个民族的展示牌。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游客李岗表示,“寓教于游,让人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增长知识,对我们多民族大家庭产生一种亲近感”。
“中华文化育道是在原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嵌入式融入旅游景观当中,目的就是增进游客多元体验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各族群众心中。”阿尔山市副市长白峰说。
前不久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阿尔山是内蒙古丰富文旅资源的一个缩影。这片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风光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基因厚重,工业底蕴深厚。
截至目前,内蒙古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58家,其中5A级7家、4A级157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32.9%,是上年同期的1.3倍;全区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超1700亿元,同比增长43.50%,是上年同期的1.4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海侠表示,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在内蒙古交织融合、交流互鉴,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文化”。“近年来,内蒙古在推动文化保护传承中培育旅游新业态与新模式,并以文化IP赋能产业发展,让文化底蕴成为文旅融合的‘底牌’。”王海侠说。
在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即“五一会址”),还原“五一大会”的情景短剧,让人们犹如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的庄严时刻。
承载着民族团结、奋勇拼搏时代记忆的工业文化同样是内蒙古引以为豪的文化印记,由此衍生的“工业游”成为北疆文旅热点。在包头,从包钢集团一号高炉到运输部蒸汽机车,再到连铸连轧生产线和“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这条展示包钢昔日、当下与未来的工业游线路,已被不少网友奉为当地最佳打卡路线。
“伊利的工业游线路就像置身大型沉浸式游戏中,既能收获知识和快乐,也能感受到中国乳业的先进与自信。”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介绍,在依托AR、VR等技术打造绿色智能制造样板基地和工业旅游智慧园区的同时,伊利还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线上推出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全面升级消费者互动模式。
“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共同性,把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充分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推出、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全面予以融入结合,不断加强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员乌云格日勒说。
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草原宿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放马牧羊、挤奶熬茶、听长调学刺绣等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也能体验品红酒、喝咖啡、泡书屋等现代元素。“早在5月初,我们宿集7月份的房间就订满了。”草原宿集相关负责人说。
文旅热带动产品火。在内蒙古博物院内,“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主题文创产品常年热销。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员蒋丽楠告诉记者,目前已开发10余类、300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已从刚开始的100多万元攀升至700多万元。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培育“节庆+旅游”“演艺+旅游”“文博+旅游”等新业态,做强“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等主题活动品牌,推出系列文物主题游径,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秦艳表示,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打造文旅产品的过程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体现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