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深圳篇
2024-12-16 18:09:54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莲花山上回响时代强音
市民在莲花山顶小平铜像广场,远眺深圳城市风光。
雨过天晴。莲花山公园里,游人如织。这里也被誉为深圳的“城市会客厅”,深圳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来到莲花山公园,释放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寄望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总书记种下的高山榕枝繁叶茂
莲花山公园,因山形似莲花而得名。山顶广场,一代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铜像高高矗立。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深圳。12月8日,总书记来到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离开前,他挥锹铲土,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那天总书记拿着铁锹给大树培土,动作非常熟练,非常快,然后还给树浇水。”时任莲花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的邵志芳记忆犹新。当天正值周末,公园里举办着簕杜鹃展览,游人络绎不绝。现场不戒严、不清场、不铺地毯、不避民众。
邵志芳介绍,高山榕是本土树种,其枝繁叶茂、气度不凡的风范,象征着希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寓意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时任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全程见证,同样深有感触:“总书记种下的是常青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树’‘希望树’!”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莲花山公园。
“总书记看到当年种下的榕树,笑着说‘都长这么大了’。”莲花山公园副园长邹卓辉回忆当时的情景。
十年树木。当初种下的高山榕高约2米,胸径15厘米。如今树已高达12米,胸径57厘米,冠幅约17米,枝繁叶茂。
邹卓辉说,这棵高山榕树既承载着历史,也寄托着总书记对深圳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待,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公园一直倾注感情精心养护。
“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在南国深圳,这一愿景正一步步照入现实。邹卓辉感慨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公园的数量从最初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个,实在不容易。
当前,深圳正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邹卓辉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公园设施,全方位提升公园服务,努力将莲花山公园打造成‘生活+生态’的复合型公园。”
深圳展示改革开放磅礴伟力
莲花山公园,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也是感受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必到之处。
站在山顶广场极目眺望,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区尽收眼底,现代化大都市的壮美画卷铺展而开。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俯瞰深圳繁荣景象,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莲花山下,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里,“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展厅内,今昔图片强烈对比,历史场景历历再现,深圳元素亮点纷呈:“拓荒牛”雕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土地拍卖第一槌……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展览后说:“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改革开放再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
深圳始终牢记嘱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筹建海洋大学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全国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出台;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合作区“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同步推进……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更显生机勃勃,持续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顶广场,俯瞰深圳全貌,深情地说道:“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蓬勃向上、欣欣向荣”;“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时的深圳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殷殷寄语,牢记心间。深圳乘改革之势,展开放之姿,继续奋力前行。
“特区中的特区”奋楫扬帆
前海桂湾片区已打造成金融产业聚集地。
仲夏前海,紫荆怒放,200多栋高楼拔地而起,国际化新城展现眼前;前海梦工场,香港青年创业团队在这里筑梦圆梦;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落地前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百舸争流、奋楫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前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来到前海视察,多次对前海作出重要指示,寄语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殷切期望,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全力打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高地。
一张白纸画出最美好的图画
2012年12月7日,深圳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改革不止步,开放不停顿。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曾经一片滩涂的前海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走在树绿花红的前海石公园放眼望去,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指状水廊道波光潋滟。远眺桂湾片区楼宇错落有致,国际新城跃然而出。
“生机勃勃”——2018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及深圳前海,再次予以肯定。
事实上,前海早已成为活力四射的创业干事热土,片区经济总量在千亿能级持续提升,深港合作成果丰硕,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新城建设突飞猛进,产业集聚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海的吸引力在于开放创新包容的营商环境,发展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毕马威智能创新空间合伙人孙乐成表示,前海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能级持续提升,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人才到此发展,为前海注入活力。
磐石搏浪,风正帆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指引下,前海合作区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一年一个样”的惊人蜕变。而今,前海正全力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目前,这一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动能澎湃。2022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42%;前海综保区外贸进出口440.86亿元,同比增长55.5%。
发挥深港合作“桥头堡”作用
2018年10月24日,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前海时强调,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谆谆教导如黄钟大吕,在前海久久回响。
前海率先试点“两个15%”税收体制改革,为香港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批模块化建筑群,并坚持打造一流法治环境,设立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等,共推出法治创新成果超过110项。
走入梦工场,漫步深港基金小镇……在前海,每一处都可以感受到深港合作的活力。
“80后”港青姚震邦曾在美国创业,2015年来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前海连接深港,是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第一站。”姚震邦感慨地说,他创立的天空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为煤矿、电力等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生命健康监测及工作管理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并在深圳有关项目中斩获订单,并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发展前景看好。
前海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始终发挥着“桥头堡”作用。
一组数据,展现了深港合作的紧密度。2021年,前海合作区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实际使用港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前海实际使用外资93.8%,累计认定香港籍高端和紧缺人才835人次。2022年一季度,实际使用港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同比增长148.01%,港资投资态势日趋强劲。
具体到细分领域,深港合作风头正盛。截至2022年3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78家,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占比过半;截至目前,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已签约入驻金融机构184家,其中港资和外资机构占三成。
嘉里建设(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天龙说,“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在前海这里能够找到最佳的“交汇点”。
站上新起点扬帆向未来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前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
站上新起点,舞台更宽广,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
2021年9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发布,赋予广东、深圳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为前海装上更为强劲的动力引擎,打开波澜壮阔的全新未来。
根据方案,前海合作区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全力打造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记者注意到,前海近期相继出台产业扶持用房、专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及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等系列重大政策,企业租赁“大前海”范围内产业扶持用房,租金可低至3折;新型智库落户前海,最高可享300万元经费支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中央支持前海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基于国家所需、双区所长、前海所能。从前海层面来看,科技智库、经贸智库、规划智库是前海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双区”制度创新、实体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显然,随着“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的同步推进,“大前海”正释放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全面提升湾区发展引擎功能。
持续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正为前海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前海累计推出685项制度创新成果。
同时,前海持续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勠力同心、奋楫扬帆。前海正聚焦制度创新,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继续深化拓展前海模式,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渔民村: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渔民村宜居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他来到村史长廊、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渔民村文化广场,还做客居民邓伟雄家,并嘱托渔民村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盼,近10年过去,渔民村扬帆起航再出发,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更强了。
350米的村史文化长廊以28幅浮雕展现渔民村70余年发展史,300平方米的村史馆记录着渔民村每个历史节点的重要内容,矗立在村口广场的雕塑“扬帆”诉说着渔村人“乘风破浪、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区、街道、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可自助办理230件事项,“港人服务专窗”为港籍居民提供咨询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68项上门服务,社康中心“3+X”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日前,记者走进渔民村,实地走访了解这里10年间的巨大变化。
建立村史文化设施,深度勾勒渔村传统精神内核
“2012到2022年10年间,渔民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居民用肉眼就能看出来,有些则在居民亲身体验过后获得一致点赞。”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党委副书记吴金航表示。
走在350米的村口村史文化长廊中,参观者可通过28幅铜铸浮雕了解渔村人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新时代的奋斗史。据了解,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村史长廊共展出20幅浮雕,近年来,渔民村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村史长廊内容,目前已新增8幅浮雕,主要反映进入新时代渔村人勇担先行示范使命的内容。
在村史长廊尽头,渔民村村史馆静静伫立。2020年12月10日渔民村村史馆开馆,展出《勇立潮头——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村史展》专题陈列。展览按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场景、视频和交互多媒体等形式,系统展现渔民村发展历程,展示渔民村的时代精神。曾在家接待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居民邓伟雄浏览着村史馆里的老照片、老物件,感慨地说:“看到小渔船就想起我父亲那一辈靠捕鱼为生的经历,看到油画《勇立潮头》中的大渔船就想起我们那一辈出海捕鱼的故事,看到一些老照片和老报道就想起当年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下的奋斗过往,渔民村的故事和精神在这里传承!”
现如今,村史长廊、村史馆已经成为了罗湖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来自各地的参观团在这里了解渔民村的蝶变故事和渔村人的奋斗精神。
升级3.0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零距离”服务居民
“以往办事都要坐车往街道办甚至区里跑,现在我一下楼就能办完,真的是太方便了!”渔民村居民曹女士在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对记者高兴地说。原来,她要办理计划生育情况证明,资料备齐,不到5分钟手续就办好了。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渔民村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参观。2019年以来,罗湖区以渔邨社区作为试点,将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等升级整合,建成共3层、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的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我们可以为居民提供431项政务服务办理。”渔邨社区工作人员邱琼影介绍,在非办公时间,居民如有需求,还可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智慧政务驿站内享受230件事项自助办理的服务。
除此之外,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还设有“港人服务专窗”,每天都有会讲粤语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窗口值班。据悉,“港人服务专窗”搭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交流、就业创业、爱心救助、社区治理”六个平台,可为辖区港籍居民办理居住登记、孕前优生优育检查、健康码申报等30项业务。
从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升级到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3.0版的党群服务中心,渔民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加强党建引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渔村人续写“春天的故事”
“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一早,渔民村幼儿园内便传来阵阵稚嫩的朗读声。“近年来,渔民村幼儿园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在园内开设‘渔村文化课程’,传承优秀文化从娃娃抓起。”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邓锦辉介绍说,朗读声传出的教室正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渔民村居委会原址。当年,邓锦辉作为居委会委员在这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始终把微笑挂在脸上,我们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下来。”邓锦辉回忆道。2020年,渔民村幼儿园扩建,把原村居委会的场地囊括了进来,村居委会则搬迁到了渔民村文化广场一侧,更加贴近居民群众。现今,每天一早邓锦辉就会来到居委会,不管有没有群众来,他始终把居委会的大门敞开。“总书记勉励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渔村人也会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回报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邓锦辉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渔民村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盼,不断传承发扬“乘风破浪、敢为人先”的精神,立时代潮头、创发展新路、当先行示范,积极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为罗湖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和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路,不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持续创新,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航拍图。
2022年6月15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超材料空间测量实验室内,两名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准备。
深圳是创新之城、创业之都。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寄予厚望。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光启和腾讯等企业,鼓励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创新优势。
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以光启和腾讯为代表的深圳创新企业,近年来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一流创新人才,助力深圳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目标稳步迈进。
深入推进基础科研和前沿创新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腾讯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对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产力发展也有巨大推动作用,希望腾讯继续保持创新优势,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为深圳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腾讯不忘嘱托,近几年加大科技创新,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腾讯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方法是“共创”,2021年,河南发生洪涝灾害,由腾讯文档团队与用户共创的“24小时救命文档”,帮助救援人员与受灾民众信息对接,24小时内有超过250万访问量,有力支援了抗灾。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在全国乡村推广“耕耘者振兴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线上培训100万人、线下培训10万的目标。腾讯积极参与该计划,将乡村治理“积分制”模式从湖南油溪桥村的实践,开发成了“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小程序,并在全国培训推广,共同促进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一年,腾讯以CBS(用户、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为方向指引,全面落实“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作为互联网平台企业,“连接”是腾讯的核心能力。在此方面,腾讯坚持用连接将产品服务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同时,腾讯深入基础科研和前沿创新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提供价值。2021年,腾讯研发投入达到518.8亿元,较2018年实现翻番,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41%,新增研发项目超6000个。过去三年,腾讯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
在基础科研方向,今年4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正式发布,腾讯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0亿元,稳定支持200至300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长久支持基础研究。
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所说:“当下,腾讯正面临着挑战与发展并存的新阶段,我们认为可借此换挡,更加聚焦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更加坚守科技向善的愿景,这样才会在更长时间跨度里持续进化,为国家与时代创造更大价值。”
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
“光启顺德基地产能快速爬坡,去年底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公司各生产线及核心设备始终维持白晚班运转。”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告诉记者,该基地是全国最大规模的超材料制造中心,可实现年产40吨超材料,目前一期已经实现全面投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考察调研时,要求光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嘱咐光启人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
刘若鹏说:“十年来,我们时刻谨记总书记的期盼与要求,长期扎根于基础研究创新,大力发展超材料技术,率先完成了从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开创了超材料的设计、制造、检测的全产业链体系,并于今年实现了超材料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大规模的应用在我国尖端装备领域。”
近年来,光启已成功将超材料技术用于先进飞机等尖端装备各种关键功能构件,使这些构件具备了强大的通信、探测等新功能。在超材料复杂度设计、微结构的制造尺寸以及极端复杂的航空结构制造工艺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覆盖多个装备体系、数十个关键部位,并应用在我国最新一代的尖端装备上。截至2021年底,光启累计申请专利5891件、获得授权专利3743件。在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
“十年来,我们也一直牢记总书记‘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谆谆嘱托。”刘若鹏表示,光启成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已经培养出了136名博士后人才。这些年轻人在十年的锻炼与培养中已成长为我国隐身领域的专家人才。
为了持续壮大我国超材料人才队伍,为我国超材料领域培养顶尖高水平科技人才,光启在2021年还启动了“钱学森计划”,与广东省内的知名高等院校强强联合,定向培养超材料领域博士生,第一届“钱学森计划”录取的7名博士生已正式报到入学。今年开始启动并完成了第二届招生计划。
“当然,光启取得的这些成就,与深圳大力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引进分不开。”刘若鹏说。
十年来,深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创新生态链,不仅凭借这条创新生态链在全国树立了“科技创新城市”的旗帜与标杆,更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创新之都”。在此期间,深圳也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刘若鹏说:“光启是扎根深圳并实现快速成长的新型研发机构,我在深圳的创新创业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的巨大转变。今后我也将继续勇闯‘无人区’,加大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砥砺奋进,不断释放科学的力量,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
共建“最美北站家园”
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出智慧指挥中心,率先试点运行“党建引领社区‘智’理”信息化平台。
“来到这里就感到很开心,这几年党群服务中心变化很大,功能设施更完备了。”13日下午,50多岁的许军阿姨和20多个好姐妹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排练。
北站社区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典型代表,面临着社区人员结构多元、组织形态多样、社会诉求多层、思想意识多变的深刻转型。2018年10月24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专程来到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党建、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方面的情况。
近日,记者走进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现,三年多来,北站社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扩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体阵地,让中心功能更完备,基层党建引力更强大;把民生作为最大党建,坚持需求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调动全体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如今的北站社区建设更好、管理更好、治理更好,成为居民“最美北站家园”。
阵地扩大功能更多 基层党建引力更强
许军和她的姐妹们是北站社区模特队的队员,每周固定在这里排练两次。大家虽都年过半百,但身着旗袍、个个身姿绰约。
“2018年,我的小孙女在这附近还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那会儿她8岁,现在已经快12岁了,更懂事了。”何金凤69岁,是模特队较为年长的队员,她说,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党群服务中心排练,内心不由多一份自豪感,生活在北站社区也倍感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中心只有一楼,现在又增加了二楼和三楼,下个月就将正式开放”。当日,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提前探营,发现二、三楼新设置了练功房、数字书房等场所,与一楼原有的儿童之家、书画室一起,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居民的多种需求。
有了强大完备的阵地,北站社区基层党建引力越来越强。2011年,北站社区只有一个12名党员的小支部,今天,已发展成为16个党支部、370名党员的大党委。社区“大党委”和驻社区单位43家党组织联合在一起,推动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疫情发生后,在社区“大党委”号召下,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下沉干部、学校老师和众多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疫情防控。
“我感觉到居民、物业、学校、社会组织等都围绕在社区党组织身边”,90后女孩谢星星在社区负责党建相关工作已有三年多。“前段时间,深圳疫情形势紧张,仅3月18日当天,就有628名志愿者活跃在北站社区防疫一线,大家一起牢牢守住了我们的北站家园。”谢星星说。
需求从群众中来 服务到群众中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时任社区党委副书记的郑阳向总书记介绍了深圳市智慧党建系统的研发背景和使用功能,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如今,郑阳已任社区党委书记。
“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郑阳表示,社区党委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这一嘱托,坚持需求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把民生作为最大的党建。
社区不断优化党群阵地布局,打造奋斗者广场、建设党群服务V站等,在党群阵地设置歇脚屋、暖心柜,让党群阵地距离居民更亲近、服务项目更温暖、覆盖群体更广泛。特别是疫情期间,党群服务中心转化为抗疫服务中心,还开设24小时暖心热线,做好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为需要紧急就医的小孩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给居民链接心理咨询资源……仅3月14日至20日,这一周,暖心热线就接入400余通电话。日夜轮班坚守在电话前的社区工作人员耐心接听,安抚居民情绪,为他们答疑解惑,协调解决各种诉求。
值得关注的是,为更精准地对接居民群众需求,社区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智慧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巨大的数字显示屏展示了北站社区基本概况、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等关键信息,还设置了“你来@我来办”模块,专门回应居民诉求。
记者现场体验发现,居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i龙华”,在社区频道“码上办”反映情况,社区将联合相关单位推进解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诉求推进结果,居民可在手机及时查看,也会在数字屏幕实时更新。
作为对“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落实,从2019年打造至今,这个社区级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对接整合辖区26个系统、上万个智能感知设备,建立全覆盖物联感知体系,实现了“一网全面感知、一键接办诉求、一屏实时调度、一路护航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党建+科技+治理”龙华模式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发文推广。
创新推出“一社三会”机制 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这也是总书记当时对北站社区的重要嘱托。按照总书记要求,北站社区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努力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将居民群众调动起来,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去年,北站社区创新推出“一社三会”工作机制,让专家学者、社区“能人”组成社区“智囊团”,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平台。
“一社三会”如何起成效?第一,建立民事民决的居民代表议事会,推动社区治理人人参与。去年,议事会共收集并解决问题200余条,营造了良好的共建共治氛围。第二,建立民事民议的社区专家参事会,推动社区治理人人尽力。参事会成立半年来,共开展参事会议及活动6场,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决策30项。第三,建立民事民办的党员群众共享会,推动社区治理人人共享。共享会成立以来,累计发展会员约1万人,服务时长近10万小时,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郑阳介绍,自从总书记考察过北站社区,社区涌现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全国抗疫最美家庭”黄三丽夫妇等奋斗先锋,居民群众“我是北站人”的家园意识也越来越凸显,大家争做“最美北站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她表示,“北站人”将继续以“无奋斗 不龙华”的昂扬姿态,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书写更多北站社区的“春天的故事”,为推动超大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北站力量。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广东篇 奋力在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6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广东篇 奋力在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全文转载如下: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赴广东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广东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总书记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牢记总书记嘱托,广东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当好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深圳前海,树影婆娑、高楼林立。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昔日是一片临海荒滩,如今一派勃勃生机。今年一季度,前海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大增108.4%;新增注册企业5954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这里。总书记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曾两次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前海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探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首创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创新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迄今,前海合作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深圳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深圳加速度”、打造“深圳高质量”——
率先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的使用权;试行地下空间分层设权,形成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一年多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部落地。
56项重点任务中,推动注册制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5G等重大创新载体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两年多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
汕头东海岸,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正在崛起。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目前已吸引13个总部经济项目落户,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20%。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调研时指出,“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特地来汕头经济特区考察调研,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乡亲们携手努力,共同奋斗!”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条件、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我们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说,试验区正奋力闯出一条有新时代“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的澎湃动力正在南粤大地持续激荡:数字政府、营商环境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自贸试验区36项改革全国首创;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外资项目开工建设……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长龙卧波飞架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总书记强调,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大桥通车次日一早,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就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着手筹备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项目。“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联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等机构,展开了新一轮协同攻关,努力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让大桥运维更科学、精准、智能。”苏权科说。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广东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横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推动前海打造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开放新高地。
珠海横琴,与澳门一水相隔,昔日“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海岛,如今成为高楼林立的活力新区。
“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横琴考察,对横琴的发展念兹在兹。
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条主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加快起笔着墨,书写恢弘篇章。
“现在我们与澳门建立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开启了琴澳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我和澳门的同事坐在一个办公室相互协商、一起做事,这是前所未有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牛敬说,截至今年3月底,合作区实有澳门投资企业4871家。
“谈及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王锦侠说,“前海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入手,着力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2021年11月4日,华盟灵均刘郭联营税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在前海完成登记手续,这是全国首家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由此,前海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面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要求的区域。
深圳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2021年在前海试点制度创新成果75项。如今,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提速。港珠澳大桥已建成通车,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大世界级跨海工程又在加速推进。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渐成现实。
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在提速。“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
大湾区,大未来,成为港澳青年追逐梦想的大舞台。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前海考察。“我作为香港创业青年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自己在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创业情况。总书记说,梦工场是圆梦的地方。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如今,陈升担任香港青年专业联盟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导师,时常将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创业经验分享给香港青年,“大湾区能够承载香港青年的宏大梦想。”
在广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已累计孵化港澳创业团队2300多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00余人。
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有一家海外客户,给德国大众配套生产高质量的汽车纵梁。老的生产线需要用31台机械手、25把焊枪;我们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算法和工艺分解,帮他们做新一代的生产线,只需要25台机械手、16把焊枪,还不影响工艺质量。”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维兵颇为自豪。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前途不可限量。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从‘制造’迈向‘创造’的决心。”姚维兵说,这些年,公司朝着数字化方向变革,自主研发产业链所需设计软件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所在的广州开发区,一块巨石上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8个大字。“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勇说,当地正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专精特新10条”等惠企政策,推出限时办结政策兑现系统,助力中小企业破解用地、人才、融资、创新等难题。目前,广州开发区集聚中小企业超4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3500家。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时,勉励企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牢记总书记嘱托,8.2万名格力员工加倍努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介绍,近年来,格力电器坚持做“全球首创”的技术研发,努力增强全球技术话语权。如今,格力电器已掌握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行业前列,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69亿元、同比增长11.69%。
韩山青翠、韩江奔流。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在生产车间,企业员工们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自主创新是我当前最重视的,也是党中央最重视的事情。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
“我们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努力走在行业前列。”指着自主创新产品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万镇说,经过400多位工程师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这个电子元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以前用于中低端电子产品,现在进入高端电子行业。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显著增强。全省市场主体超过1500万户,形成7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8年10月,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些年,广东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长长骑楼,绵绵粤剧,走进广州市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浓浓的岭南古韵扑面而来。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让老城焕发新活力。”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吴扬说,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787个小区微改造项目,“十四五”期间将改造295个小区。
潮州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推进古城文物建筑、街区巷道的保育修缮,把潮州古城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博览区、文化展示区、古城生活区和旅游商业区。
青山如黛、绿水淙淙,一栋栋新楼依山而建。走进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蔬果长势喜人;文化旅游商业街上,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已是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旺了,村民富了,村子美了。”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1万余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村里考察时,希望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突出短板逐步转化为潜力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从2013年的2.67∶1缩小到2021年的2.46∶1。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考察时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说,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着力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如今社区治理用上了“智慧大脑”,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居民“烦心事”一键接办;开展“深走访、大调研”梳理各类群体的诉求,推出特殊群众专项服务。
“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将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从开展“万里碧道”建设,到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广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锚定“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牢记“国之大者”,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勇立潮头、接续奋斗,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6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全文转载如下: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新时代新征程,深圳肩负着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重任。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赴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深圳,登上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种下一棵高山榕。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站在山顶平台,眺望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感慨万千,“党中央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内涵和使命,深圳一定能够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需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交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答卷。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昔日深圳‘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已演变成前海的‘三天一项制度创新’。”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前海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大胆闯、大胆试,推出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见效,《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等全国首创性法规出台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深感重任在肩。近年来,这家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新机制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已累计孵化企业1346家。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深圳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城市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万家,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莲花山上,习近平总书记种下的那棵高山榕已是亭亭如盖、枝繁叶茂。“8年了,弹指一挥间啊。选的这个地方很好,树冠能展开,树长得也快。”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的这番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