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流民作乱,其根源在于朱元璋移民政策的失误
2024-12-17 4:41:17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到明朝的农民起义,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毕竟他俩干的事太大。
事实上,早在弘治三年(1490年),在四川夔州就爆发了野王刚起义。
17年后的武宗正德三年,湖广生员崔逢头,施州卫军人张瑞、王虎又在大昌(今巫山大昌镇)揭竿而 起。
紧接着,刘烈又在保宁山区聚众起事,川南的曹甫、方四也起兵响应。
之后的王嘉胤、高迎祥所率领的农民军,其老底子,还是之前的那一批人。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初的流民作乱,追其根源,在于明初移民填川政策的失误。
朱元璋剧照
我们先来看一看最初那几起农民起义军的人员构成。
《明宪宗实录》中记载,成化早年,湖广提督和总兵上奏:“荆襄一带山林深阻,流民往往群聚其中,时或弄兵以为兵害。”
事实上,明末早期的农民起义,主要组成人员就是流民。
何为流民?
《明史•食货志》中解释:“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当时的流民有多少?
《明宪宗实录》中记载,仅陕西汉中一带,“四方流民聚者不下数万。”
这些流民当然不都是陕西汉中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四面八方陆续聚集起来,汉中地处秦岭大巴山之中,便于藏匿和躲避官兵追剿。
比如最早的一支由石和尚、刘长子率领的千人队队伍,就在活跃在这一带。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明朝初年所施行的移民政策说起了。
明朝初年,四川人口大减,汤和带兵入川消灭明夏政权后,明夏归附官吏将士50990人,人口15万户,共计75万人。(数据来自《四川通史》)
可以想象 ,整个四川大地是什么景象。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生产,朝廷只得从外省移民入川。
当时移民入川的人员主要有两种,一种军籍移民,一种民籍移民。
军籍移民,就是实行军屯。
明代军屯遗址
而民籍移民又分为自愿移民和强制移民两种。
自愿移民中,主要以湖广黄州麻城一带为主。
早在明夏时期,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他的部下基地都是孝感、黄邑、孝邑一带的人,这些部下在四川定居了下来,和湖广人多有亲缘关系。
当明朝廷下旨填川之时,黄州孝感一带人多自愿入川。
但更多的是官府强制捆绑填川的,“解手”一说就来源来那时。
这些强制入川的人员大致有如下几类。
第一、 平蜀过程中,大量湖广籍民夫被征集运粮,然后强制留在了四川。
第二、 陈友谅旧部,这些人被集中起来强制迁入四川。
第三、 发配的囚犯,包括明初大量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家眷,以及其它作奸犯科的囚犯,当时的成都,就是其主要的发配之处。
当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众所周知,四川是个盆地,主要耕地集中在成都平原,四周的山区土地比较贫瘠。
按理说,入川的移民应该尽量安置在成都平原,可事实是,这些入川的移民,安置地并不在成都平原上,而是在以重庆为主的地区。
包括夔州府的西北部、顺庆府、潼川州东南部、重庆府西半部、泸州等地,呈带状分布。
我们现在再来看明末流民作乱重灾区大巴山一带,是不是基本在一个地方?
秦岭大巴山地图
要说到这些流民的形成,笔者认为,和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脱不了关系。
明朝初年的移民入川政策,和之前的明夏移民政策,以及后来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相比,烂得真不是一点两点。
岂不说明夏存在的时间短,移民规模不算大,只说清朝的湖广填四川,时间之长,移民规模之大,元在明朝之上,可你看人家清朝做的,那叫一个干净利落,基本上一点后患都没有。
那么,明朝移民政策和清朝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 将大部分的移民集中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区,而不是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特别是陈友谅旧部,他们本就心中不爽,还将他们集中起来,并且安置在大山之中,这不是在给他们机会吗,而且他们并不是农民,自然也不愿意种地。
第二, 强制移民数量太大,这些人既然强制移民而来,自己不是自愿的,心中肯定有怨气,不利于它居落业。
陈友谅儿子剧照
第三, 对新迁入的移民,没有一定的安抚政策,赋税照旧,这些移民本来就是大远老而来,很多还是强制押送而来,自然不会把种地的家伙什都带上,到了一个地方落户,一切从头开始,什么都要花钱,还没有收获,就要面对沉重的赋税,可想而知他们是有多难。你看人家清朝,为了鼓励移民入川,最长十年不用上税。
第四, 大量的囚犯和犯罪高官的家眷,他们长年不事农耕,你突然让他们种地,自给自足,还要上税,他们会心甘情愿吗?
以上四点,造成了大量的移民遁入山林,落草为匪,成为流民。
朱元璋剧照
还有一个原因,明朝初年,政府严禁人口自发流动,对逃流之民处以遣返原籍,一般允许在流移之地附籍。
很多被强制移民入川的移民,悄悄逃回老家,结果又被官府强制遣返,他们又不愿继续回四川种地,到其它地方又落不了户,只得遁入山林中,成为了流民。
再加上后来官府腐败,大量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被逼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慢慢汇集到巴山老林,最终酿成了兵祸。
明代衙役剧照
试想,如果明朝也和清朝一样,采取一系列针对移民的优惠政策,免税免赋,发安家费,送牛送种子,并采取灵活的户籍政策,绝不会有那么多的流民聚集在巴山老林中,最终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明朝的移民并不用那么复杂,只要政策足够优惠,自然会有大批的人自愿入川,类似于清朝一样。
如果说清朝借鉴了明朝移民的经验教训,明朝其实也有可借鉴的先例。
明夏采取的移民政策就很成功,据《四川通史》统计的数据,明夏短短的时间内,就从湖广移了50万人入川,并且没有遗留问题发生。
所以说,大明王朝的移民政策,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移民史上的反面教材。
大明王朝的陨落,和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