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沉浸体验(对现在);
2.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等;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健康的社区、以及良好的国家等。
积极心理学第一次将幸福纳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科学家们研究和发现了个体幸福的基本规律,科学实验验证了一系列提高个人幸福感的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对组织绩效的贡献,以及建造幸福组织的方法。积极心理学因其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潮、科学和方法学成为心理学的「第四次改革运动」,并在全球的学界、教育界、企业界掀起一股应用热潮。
2002年,积极心理学在哈佛大学一经开课,超过历来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名课程,是哈佛大学历史上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另一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课程 “领袖心理学”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三名课程。20%的哈佛学生选修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23%的听课者向哈佛大学教学委员会反映,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这两门课程的讲授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领袖心理学讲授者泰勒博士合作,将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领袖心理学课程的原版内容引进中国,进行中国本土化研发,在中国政府、企业、学校等各类机构中进行幸福科学的应用和推广。
1.1 积极教育的意义
心理学有公认的三个重要目标:
帮助人类解除痛苦;
帮助人类追求幸福;
识别与培养天赋。
心理学界在第一个目标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所做的却远远不够。心理学家擅长去分析与治疗心理疾病,却不擅长教会人们如何在没有病痛的时候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鉴于此,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议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以实现心理学最初的目标——解答“如何追求幸福”及“如何培育天赋”。
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以下三大类:
第一,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
第二,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
第三,积极的结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整体社会)。
1998年塞利格曼提出要推广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积极心理学因其强大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军事、健康、组织行为、人文、教育等。积极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结果。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传统学业技能,还致力于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建构意义等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的蓬勃人生。
积极教育更符合人性
积极教育也是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一般技能的掌握依靠的是低级脑细胞活动,低级脑细胞负责具体信息加工,而高级脑细胞负责美感、共情、共鸣等。因此积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级脑细胞活动的习惯,我们把它定义为中国的ACE(王牌)。A是Aesthetic,审美感;C是Creative,创造力;E是Empathtic,情感共鸣能力。积极教育要做的正是培养学生的ACE能力。
积极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
2012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一书是这样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正是未来教育的目标,而积极教育正是在培育孩子乐观心态和积极品质,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和脑发育、思维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黄金时代”。2015年更新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中,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全球战略核心。
1.2 积极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