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基金报
25万亿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迎来最新规定。
近日,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净值披露,对理财产品展示定义、目标导向、管理责任、基本要求、展示要求、禁止行为、豁免情况、实施情况等提出统一要求,并设置了6个月过渡期。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现象,新规出台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而作为大资管领域两类重要的机构,公募基金可以发挥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强的优势,而理财产品则可以依托母行信誉和资源优势,在产品上形成错位竞争,构建更紧密的竞合关系。
理财产品迎来统一的业绩展示规则
针对过往银行理财净值披露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表示,当前,理财产品过往业绩是投资者做出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但进入净值化时代以来,理财产品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情况,信息披露规范度不高已成为行业通病,《准则》可谓直指行业痛点。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认为,过去理财产品在历史业绩展示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监管要求,银行、理财公司在展示方面往往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即选取业绩较好的时段进行展示,这就导致不同产品的过往业绩展示五花八门,会让投资人对产品的真实收益率产生误解。《准则》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这一行为,各类产品的过往业绩要采用统一的标准,保障投资人对产品真实收益的知情权,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
“《准则》按产品的设立日期将产品分为3类,对每一类都设立了最低的业绩披露要求,投资者在筛选理财产品时,可以更方便地横向比较,也防止了业绩比较基准或预期收益率与过往业绩相混淆的情况出现。规范过往业绩展示会使得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历史表现,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这有助于防止某些机构利用过往业绩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威说。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直言,《准则》的引导和监管有助于正本清源,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秩序,这对于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理财产品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或对销售产生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过往业绩是投资者购买前的重要参考指标,《准则》的新要求会不会影响产品销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可能有些影响,但冲击有限。
“《准则》有6个月的过渡期,短期内不会造成冲击。但半年后,所有产品都会以统一的披露方式展现过往业绩,到时会对业绩较差的产品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业绩好的产品反而会有更好的销售表现。”赵威表示,通过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忠诚度,促进市场的长期发展。
“过去,一些银行、理财公司可能选择性地展示表现较好的时间段,并忽略产品的风险和其他相关信息。这种择优展示的做法可能误导投资者。通过规范业绩展示行为,投资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品的历史表现和风险情况,更加理性地评估产品真实收益和风险。”吴粤宁表示,在更透明、更可靠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也将更加重视产品的真实性和质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产品,投资者也更有可能对管理人保持信任。长远来看,规范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也认为,短期内理财产品的营销难度或增加,但新规是针对全行业而非部分机构,所以对各机构的销售造成的冲击有限。长期来看,这一举措规范了整个行业的营销模式,保障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建立健康的长期营销环境,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财产品,避免“一叶障目”误导投资者。此外,《准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机构在营销过程中做好客户的预期管理,减少后市不佳时的非理性赎回行为,进而维护市场的稳定性。
刘银平表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有一段时间,新规实施之后,对理财产品销售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不过,部分产品按照统一标准展示过往收益率之后,如果过往业绩较差,可能对部分投资人的投资策略产生一定影响。
倒逼银行修炼“内功”
在销售面临考验之下,刘思佳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应对之道,是加强产品策略与产品定位匹配度、提取产品销售要点和开展投教活动等。
“例如,机构可以加强投资策略和产品定位的匹配度,避免风格漂移,做好业绩归因,帮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收益空间。在销售产品时,机构可以多样化提取产品亮点,不局限于过往业绩,也可以从风险管理投资团队、产品申赎灵活性等方面进行展示,凸显产品的设计亮点。此外,可以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解析政策变化,搭配增值服务以增加投资者对机构的信任感。”刘思佳表示。
吴粤宁认为,银行、理财公司应该加强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数据的审查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应该避免夸大业绩、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给投资者。另外,银行、理财公司也需要回归投资本质,通过提升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更有竞争力和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
“首先,要尽快按准则要求展示过往业绩;其次,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内部研究团队的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赵威表示,要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预期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针对不同投资者需求设计出符合其需求的理财产品,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和服务,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投资产品。
刘银平强调,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深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理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资管水平,稳定产品净值,向不同投资者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规范下,银行、公募基金等机构都面临发展新课题。
“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后,与公募基金的相似度在逐渐提高,包括产品设计、购买门槛、流动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近两年,两者的竞争也从传统的固收类产品逐步向外延伸到了权益市场。”吴粤宁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构建投研团队和完善投研体系方面仍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上,公募基金更有优势。因此,在竞争的同时,双方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银行理财产品可以与公募基金合作,提供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管理服务,以满足投资者对于多样化投资的需求;公募基金可以利用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拓展投资者群体。此外,双方还可以在投研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和信息共享、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编辑:罗浩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25万亿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迎来最新规定。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净值披露,对理财产品展示定义、目标导向、管理责任、基本要求、展示要求、禁止行为、豁免情况、实施情况等提出统一要求,并设置了6个月过渡期。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现象,新规出台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而作为大资管领域两类重要的机构,公募基金可以发挥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强的优势,而理财产品则可以依托母行信誉和资源优势,在产品上形成错位竞争,构建更紧密的竞合关系。
理财产品迎来统一的业绩展示规则
非现金理财产品成立不满一个月不得展示业绩、不能任意选择时间区间展示···针对过往银行理财净值披露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
谈及新规的出台,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表示,当前,理财产品过往业绩是投资者作出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但实际上,进入净值化时代以来,理财产品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情况,信息披露规范度不高已成为行业通病。中国银行业协会出台《行为准则》,可谓直指现存行业痛点。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认为,过去理财产品在历史业绩展示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监管要求,银行、理财公司在展示方面往往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即选取业绩较好的时段进行展示,这就导致不同产品的过往业绩展示五花八门,会让投资人对产品的真实收益率产生一定误解。
在他看来,《行为准则》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这一行为,各类产品的过往业绩要采用统一的标准,保障投资人对产品真实收益的知情权,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
“《准则》按产品的设立日期将产品分为3类,对每一类都设立了最低的业绩披露要求,投资者在筛选理财产品时,可以更方便地横向比较,也防止了业绩比较基准或预期收益率与过往业绩相混淆的情况出现。规范过往业绩展示会使得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历史表现,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这有助于防止某些机构利用过往业绩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威进一步分析。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晨星更是直言,《准则》的引导和监管有助于实现正本清源,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秩序,这对于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理财产品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对销售或产生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过往业绩是投资者购买前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市场担忧《准则》的新要求会直接影响短期销售,而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短期会有些影响,不过冲击有限。
“《准则》有6个月的过渡期,短期内不会造成冲击。但半年后,所有产品都会以统一的披露方式展现过往业绩,到时会对业绩较差的产品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业绩好的产品反而会有更好的销售表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威表示。
赵威还表示,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忠诚度,促进市场的长期发展。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也有同样的观点。《准则》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在业绩展示中必须真实、准确,并且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这样的规定可能会削弱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在短期内的销售力度。
“在过去,一些银行、理财公司可能选择性地展示表现较好的时间段,并忽略了产品的风险和其它相关信息。这种择优展示的做法可能会误导投资者,让他们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然而,通过规范业绩展示行为,投资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品的历史表现和风险情况,更加理性地评估产品的真实收益和风险。”吴粤宁表示,在更透明、更可靠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也将更加重视产品的真实性和质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产品,投资者也更有可能对管理人保持信任。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长期销售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样,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也认为,这一举措或会在短期内增加理财产品的营销难度,但该准则是针对全行业而非部分机构,所以对各机构的销售造成的冲击有限。从长期来看,这一举措规范了整个行业的营销模式,保障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建立健康的长期营销环境,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财产品,避免“一叶障目”误导投资者。此外《准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机构在营销过程中做好客户的预期管理,减少后市不佳时的非理性赎回行为,进而维护市场的稳定性。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不会有很大影响。“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有一段时间,本次新规实施之后,对理财产品短期销售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不过部分产品按照统一标准展示过往收益率之后,如果过往业绩较差,可能会对部分投资人的投资策略产生一定影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
倒逼银行狂练“内功”
此次《准则》要求之下,倒逼银行更应该“苦练”内功,加强投研、产品、投教等多方面能力。
在销售面临考验之下,刘思佳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应对之道,是从加强产品策略与产品定位匹配度、提取产品销售要点和开展投教活动等方面应对业绩展示要求。
“比如,机构可以加强投资策略和产品定位的匹配度,减少风格漂移,做好业绩归因,帮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收益空间。在销售产品时,机构还可以多样化提取产品亮点,不局限于过往业绩,也可以从风险管理投资团队、产品申赎灵活性等方面进行展示,凸显产品的设计亮点。另外,可以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解析政策变化,搭配增值服务以增加投资者对机构的信任感。”刘思佳表示。
吴粤宁也认为,银行、理财公司应该加强对理财产品对过往业绩数据的审查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应该避免夸大业绩、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给投资者。另外,银行、理财公司也需要回归投资的本质,通过提升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更有竞争力和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
“首先是要尽快按准则要求展示过往业绩。其次,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内部研究团队的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赵威也表示,要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另外,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预期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针对不同投资者需求设计出符合其需求的理财产品,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和服务,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投资产品。
此外,刘银平也强调,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深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理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资管水平,稳定产品净值,向不同投资者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资管时代,在统一规范下各大机构均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银行、公募基金等机构都面临发展新课题。
“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后与公募基金的相似度在逐渐提高,包括产品设计、购买门槛、流动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近两年,两者的竞争也从传统的固收类产品上的竞争逐步向外延伸到了权益市场。”吴粤宁就谈到。
吴粤宁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构建投研团队和完善投研体系方面仍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上,公募基金拥有更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因此,在竞争的同时,双方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整合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通过与公募基金合作,提供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管理服务,以满足投资者对于多样化投资的需求。而公募基金则可以利用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拓展投资者群体。另外,双方还可以在投研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和信息共享、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满意度。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责任编辑:
近期,“资管届C位”易主备受关注。理财登记中心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降至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存续规模升至27.79万亿元。
比起前几年,理财、公募基金等机构现在的差异化定位已更趋明确——坚持追求绝对收益、降低产品波动、以债为主的多资产策略。在8月12日的“2023资管年会”期间,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表示,“银行理财到现在为止不过1亿客户,跟资管行业的先驱公募基金7亿多客户相比,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要坚持普惠性、以绝对收益目标为主的定位,这点跟公募基金行业会有差异,这也符合现阶段银行理财客户的需求所在(替代存款)。”
去年四季度债市巨震,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产品遭巨额赎回。据记者了解,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4.92万亿元,同比下降12.14%。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前3个月,整体赎回规模近6万亿元。不过,随着今年债券牛市持续回归,从4月开始理财客群情绪回暖,头部大行旗下理财子每家大都获得了超千亿元的规模回升,5月时行业整体规模回升近2万亿元。
但是,理财子的规模仍未回归到债市巨震前的水平,“固收+权益”类产品失宠导致规模收缩,大量资金都转为流入现金管理类产品。从居民财富配置角度来看,银行理财显然依旧是大头。根据理财市场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个人投资者持有理财产品总金额为22.58万亿元,占总规模25.34万亿元的89.13%,这与公募基金近半规模为机构投资者持有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显示, 2023年第二季度,理财产品各月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21%、2.95%、2.70%,为投资者贡献正收益的能力继续保持。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合计5.54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8.24%。经历了2017年3.87%的探底之后,呈现逐年回升的态势。不过,今年公募基金规模的扩张更多与债券类产品和ETF宽基指数的走俏有关,整体基金发行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权益类产品。
鹏华基金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刘嵚在“2023资管年会”期间表示,经历了25年的高速发展,公募基金行业产品数量突破了1.1万只,管理规模突破了27万亿元。“今年以来,万亿级股票ETF市场不断见证了历史,7月中旬,全市场股票ETF总规模首次突破了1.5万亿大关,上周又迎来了单只股票ETF超千亿的标志性时点,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未来指数基金规模超过主动管理基金规模或将成为长期趋势。”
另外,刘嵚也提及,机构投资力量有望成为ETF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机构端持有宽基类ETF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从年初以来,权益ETF资金流向来看,机构端在行业类ETF的持仓规模逐步提升。
公募基金和理财的差异化定位日趋明确,即理财追求“稳稳的收益”,权益占比很难提升,而公募基金则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未来也有望为更多理财子的资金成为委外管理人。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认为,当下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大的压力是客户的获得感。”他称,“过去大家一直讨论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在是基民不赚钱,基金也不赚钱,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多管齐下。”
未来,参照西方市场的发展规律,被动投资的大趋势亦是基金公司希望把握的关键,这无疑是扩大规模的利器。“随着ETF投资群体的不断扩容,全市场对ETF投资工具和配置策略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从ETF整体发展趋势而言,细分指数ETF方向,打造差异化优势不失为另辟蹊径的方式,具备宽基、新能源、金融、消费、科技、医药、碳中和等多种行业指数集群,以打造跨市场指数平台,满足投资者多元指数投资需求。”刘嵚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