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024-12-17 9:07:14 体育 facai369

健康中国,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 十年疾控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现状 SARS之后,国家加大了对疾控体系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疾控工作有了大幅提高。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领域社会风险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在全国以省级普查、市县级随机抽样方式开展的体系10年建设效果调查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疾控体系的10年建设和治理效果突出,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各级疾控机构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2年全国疾控中心在岗人员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32.6%,较2002年增长了123.0%;基础设施设备得到改善,人均建筑面积为63.3m2,比2002年上升了66.9%;仪器设备配置明显改善,增幅为192.6%;履行公共职能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12年疾控中心七大职能总体完成度为76.6%。以疾控中心为基础,初步建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制,建立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队伍,承担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核和放射处置、重大灾害疾病防控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工作。10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了96.4%。 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疾控机构也存在一些不足。2016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综合评价报告结果显示: 全国31个省级疾控中心中,26个人均财政拨款低于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投入严重不足;23个省未出台全省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标准;24个省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未达到国家要求;9个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人员低于70%;22个省份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17个省级疾控机构A类检验项目达标率低于85%;11个省级疾控机构尚不具备106项水质全指标检测能力;16个省级疾控中心不同程度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等。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方面仍不适应发展要求,疾控体系建设还面临投入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实困境。 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01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重点围绕医保、医疗和医药领域突出问题展开,未能体现预防为主、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理念 预防为主的卫生政策为什么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主要原因在于预防为主涉及到各行各业,单单依靠疾控机构或者卫生部门难以落到实处。新时期医疗与疾控工作结合更加密切,疾控-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疾病防控模式已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但重医轻防和防治分离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0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与医疗机构相比疾病控制机构发展相对更加滞后 医疗机构为差额事业单位,实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后,在保证创收的同时奖金福利待遇逐年增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多年不变甚至减编,创收和收费项目逐步剥离,而业务工作职能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工作经费使用不灵活,缺乏必要的薪酬外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造成公共卫生人员在社会中相对经济地位低,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03 当前疾病控制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公共卫生建设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也对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和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凸显出从人员编制、体制、人力资源、经费支持和业务能力等诸方面存在的发展滞后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04 多重疾病负担的威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以青海省为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基础还很薄弱,包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危害严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癌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并趋于发病年轻化,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疾病谱多元化,疾病防治任务更加艰巨。 05 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疾病防控协作机制还亟待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各行业还没形成防治结合合力,很多工作还处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单打独斗的状况,重医轻防和防治分离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受各种因素影响,医疗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责不到位,致使部分公共卫生领域惠民措施没有得到具体实现,没能减轻群众疾病负担。 4 发展对策与思考 01 依托必要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支撑体系,推进疾控和医疗机构法制化建设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是政府和公众的共同责任,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切实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职责法制化、常态化、规范化。 02 以健康管理为抓手,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应从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审视和思考新时期疾控体系的设计和发展方向,将疾控体系建设与健康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医防结合,科学防治,形成合力。疾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疾病控制的理念重新调整,合理运用社会资源,对健康管理的方法进行改进,明确健康管理工作的职责,对健康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要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的疾病防控工作模式。探索医疗机构等多部门与疾控机构有效结合防治疾病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实现疾病控制联防联控。逐步探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相融合的新型疾病防控体系。 03 切实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疾病控制及公共卫生人员薪酬待遇 建议能在国家层面出台有利于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薪酬标准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人员平均水平的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绩效工资等制度,使疾控机构能享受医改红利,抓住政策机遇,与医疗卫生行业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并轨,充分调动广大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04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各级疾控机构应该主动协调当地编制、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出台编制标准,加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及时调整人才结构,解决基层单位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缺口。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列为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培训基地,同时有序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公共卫生医师培训是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05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类项目为抓手,加强疾病控制体系网底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医改政策加强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年增加,在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和激励机制的同时,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考核,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组织建设,在乡镇卫生院按照人口比例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人员,不断夯实疾病控制工作基层网底。进一步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逐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06 探索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公共卫生”平台 医院的公共卫生任务种类、数量日益增多、要求不断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是重头戏,以往手工报卡模式已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开发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子系统势在必行,其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勿庸置疑。比如在医疗机构HIS系统电子病历增加公共卫生疾病监测模块,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肿瘤、死亡病例的自动拦截、自动推送报告和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等。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各类疾病监测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能力,并逐步建立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支撑的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机制。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保护人民健康和服务经济建设中起着长期而深远的作用。疾控机构想在新一轮医改中找准方向,在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定的工作职责外,必须要在新时期重点卫生工作中找准位置才能不会被边缘化。只有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融入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与健康事业中,才能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作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构建强大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