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第一!填补国家空白! 柳州人这样震惊全国→

2024-12-18 13:20:10 体育赛事 facai369
7月29日早上,记者打往上海的电话终于接通了,心中一阵狂喜。这个电话真的难打呀,为什么呢?对方是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且听力不太好,此前打了多次电话均无人接听。重要的是,接电话的这个人是这篇报道重要的主角之一,他的名字叫蔡宝树,原柳机总工程师。 待记者讲明意图,电话里传来悠扬而苍老的声音:“这是国内首个通过部级鉴定的微型汽车发动机,我们填补了国家的空白,腰杆子挺起来了!”当老人听到记者的电话采访后,尤其在谈到他熟悉的发动机和汽车时,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对微型汽车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当时微型汽车还主要依赖进口。面对这巨大且旺盛的市场,许多工厂争先恐后试制微型汽车。可是,历史选择了柳机,让它成为第一个通过微型汽车发动机鉴定的工厂,这是为什么呢?270Q型汽油发动机是一款载入我国工业史的传奇产品,它开启了柳机乃至柳州发展的新一轮辉煌。 五菱柳机企业博物馆中的270Q型汽油发动机(荣瑶 摄) 让人更意想不到的是,柳机随后又生产出广西第一辆轿车“迪赛”牌轿车。但是,这种车型如同昙花一现,发出短暂闪亮的光芒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为了尽力拼凑起历史的碎片,缝补这段传奇故事,记者翻阅34年前的几份讲话稿,数次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采访了好几个参与过研发、生产的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和试车员。 理由只有一个:“迪赛”牌轿车曾闪耀过柳州的天空,并留下永恒记忆。 广西第一辆轿车”迪赛“牌(资料图片) 难打的长途电话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要了解填补国家空白的270Q型汽油发动机和广西第一辆轿车当时的生产状况,有一个人是绕不过的,他就是原柳机总工程师蔡宝树,但他退休后久居上海,只得电话采访。 也许是蔡宝树老人不在家,也许是耳背听不到,打往上海的电话一直没人接。五菱柳机宣传干事梁家海也为记者担忧:“老人听力不好,可能需要子女代为传达信息。” 记者还是抱着不放弃的心态,又尝试了几次。终于在7月29日早晨,电话接通了。 “当时,厂长陈仕信、副总工程师熊天赐进京争取国家部委办的支持,最终确定柳机和沈阳小拖拉机厂共同研制0.5吨级微型汽车。”蔡宝树说,随后在1980年10月,柳机成立了试制领导小组,总工程师卢达牵头,当时,蔡宝树担任的是设计组组长。“大家没日没夜地画图纸、做测试、搞分析、反复验证,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基本吃住都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 “我是上海人,柳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吴详是我的大学师兄,可是在校期间我们并不认识,反而是在柳机相识相知,既是同事,也是挚友。在柳机,像我们这样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技术人员还有很多。”蔡宝树说,现在说是支援西部,但在当时,能来柳机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为1965年那年,中央指示要在柳机成立内燃机研究所。 虽然研发微型汽车发动机时,研发条件还远远不如现在,但是柳机坚持严格执行新产品研发程序。因此,在1981年11月1日,270Q型汽油发动机一次性顺利通过鉴定,国内第一台微型汽车发动机诞生了。 这也促成当时的国家计委划定柳州定点生产微型汽车。 1982年前后,柳机、沈阳小型拖拉机厂、安徽拖拉机厂和柳拖四厂联合研制出国内首批微型汽车——金马牌110型微型货车和820型微型客货两用车。 1982年,柳州第一辆LZ110K微型厢式货车试制成功(资料图片) 1982年,柳州第一辆试制的LZ110微型货车(资料图片) 柳州工业博物馆里,1982年我市试制成功的LZ110型微型汽车(荣瑶 摄) 1983年,自治区政府指示,柳机和柳拖再次联手,迅速研发出广西第一辆单排座微型货车。之后,柳拖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简称柳微)。两厂双双荣获当时国家经委颁发的技术开发重大贡献奖。 柳州拖拉机厂更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 原柳拖厂长丁叔曾回忆那段过往。当时拖拉机滞销,柳拖意识到不能死抱住单一产品不放。恰巧1980年前后,他在北京时,住在柳机北京办事处,听说柳机从日本搞回一台三菱小货车,研发发动机。丁叔想,柳机是柳拖的“母厂”,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合作和惊奇。 难忘的讲话稿 7月初,记者试图采访原柳机厂长黄任武的儿子和媳妇,但对方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家人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没有更多关于父亲工作的故事,只知道他天天加班,忙单位的事,在家中从不谈工作。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家里保留一大堆老人珍贵的荣誉证书,其中有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颇为传奇,当年黄任武和哥哥黄任文(时任柳州地区行署专员)同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被传为一段佳话。当年的《柳州日报》等主流媒体还进行了广泛报道。 家人还提供一个小故事,说黄任武从小就梦想学机械,做一名工程师,像苏联专家一样出色。不过,命运似乎开了一个玩笑,黄任武当年读的却是柳州农学院,后来因为柳州农学院合并到广西大学,听老师说,合并后他不能学机械了,只能学工民建。于是他就转学到柳州工业专科学校学机械专业,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 翻开柳机提供的海量资料里,还有一份黄任武老人的讲话稿,引起了记者的特别注意。 泛黄的书本上,记忆那段辉煌的往事。 那是在1988年广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时任柳机厂长的黄任武,讲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柳机为跟随发展浪潮,全力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艰辛历程。 这篇讲话稿,也道出了当时柳机推进微型汽车发动机和轿车的原因、背景。 当时,柳机已经积累了生产发动机、拖拉机、汽车的丰富经验,因此决定瞄准微型汽车这一巨大市场,全力冲刺。 “我们先后买回八辆样车,对日本大发、铃木、三菱、富士重工微型汽车进行了周密考察和全面论证。”黄任武撰文说,通过仿制日本三菱微车,经过艰苦努力,推出270Q型汽油发动机。其投产后,国产化程度、质量、产量均走在全国生产厂家的前面。 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前进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 1985年下半年,270Q发动机刚上了7000台产量,就遇上了市场冲击,国产汽车滞销。柳机承压而上,又开发了276Q,大量供应微型车市场,走出了“熄火”的困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击波越来越大,柳机便主动地提出276Q降价32.40%,为整车销售赢得了市场。“而我们每销售一台发动机则要赔600多元,这要用三台051油锯的利润才能补回来。”黄任武的文章回忆中满怀感叹。 这样,工厂不仅面临无法还国家技改贷款,还面临亏损的严重考验。但是柳机没有叫一声苦,还是挺了过来,打了一场翻身仗。 这一年柳州微型车有所发展,第二年整车生产便列上了亿元大户,在全国微型车产量销量中名列第一。 柳微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随后柳机又连续开发了278Q、276QA系列产品。柳机的发动机不仅广泛供应全国各地的微型汽车,还被当时世界闻名的美国康明斯相中。“他们买去我厂12台276Q发动机,为其发电机组找到了满意的配套动力。”黄任武记述了当时现实。 五菱柳机发动机系列产品展示(荣瑶 摄) “可是,我厂广大干部和职工并不满足,认为广西还应该有自己的轿车,尽管全国当时还没有国产化的轿车,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填补这一空白。”黄任武接着记录。 1987年6月27日,广西第一辆复合材料微型轿车诞生了。 在黄任武发表那次讲话后不久,也就是1988年的12月,30辆“迪赛”牌,承载着柳机人的自豪,浩浩荡荡驶入广西首府南宁,向自治区成立30周年献礼。 可是,为何没几年,“迪赛”轿车便停车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短暂而光荣的历史 微型汽车发动机为柳机开启了新的辉煌篇章,但是柳机并不满足于此。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口轿车奇货可居,国内仅有的几个合资轿车品牌量少价高,轿车依然是普通国人望而却步的高档奢侈品。能拥有一辆性能稳定、乘坐舒适、价格适中的轿车,是当时一代人的梦想。 柳机再次暗暗下定决心——瞄准当时国内整车市场的另一大空白,研发制造一款低档乘用轿车,抢占价位低、配置适中的轿车市场。 1987年6月27日,广西有史以来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轿车——“迪赛”牌LJ5010K(LJ720)诞生了。 柳州工业博物馆中的“迪赛”牌轿车 它凭借3万至4万元的价格,在动辄几十万一辆的轿车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曾就职于柳机的丘先勇,在2022年7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迪赛”牌轿车刚一推出,便供不应求。家住陆川县的一位亲戚特地托他帮忙购买,没想到这位亲戚后来靠开出租车发家致富。 五菱柳机退休职工,曾获广西汽车集团“金牌工人”的黄翼海也认同这一说法。“迪赛”在柳州乃至广西掀起一股出租车风,周围很多人靠它致富。”黄翼海曾担任“迪赛”牌轿车的试车员,他认为这辆车虽然震动大,有时会出现跳档的问题,整体操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柳机为它装上了空调机,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 1988年,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迪赛“牌轿车在区展览馆展出。(资料图片) 那为何“迪赛”牌轿车又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蔡宝树看来,“迪赛”牌轿车是一个过渡产品。“当时因为缺乏大型模具,很多大部件需要用玻璃纤维布和胶水制作而成,在生产过程中,飞扬的玻璃纤维,让原本简陋的生产环境更加恶劣了。当时,大部分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这跟如今精准专业的汽车产业链条生产方式是没法比的。”蔡宝树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该车只通过了省级鉴定,只能在区内销售。 “但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认的。”蔡宝树说,外地企业无法购买“迪赛”牌轿车,就购买发动机再到本地组装。同时也给了广大车企信心:“柳机自己都能生产汽车,他们的发动机一定没问题。” 因此,“迪赛”牌轿车也有力推动柳机一时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型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 辉煌的八十年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报报道,不少读者感叹,柳机的发展历程,串联起了柳州的百年工业历史,更确切地说,串联起柳州汽车产业发展历史。 柳州汽车厂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1928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在柳机诞生时,便为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种下一颗“种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柳机先后试制木炭(煤气)机、汽油发动机、拖拉机,“生下第一个孩子”柳州动力机械厂(柳拖、柳微前身),这些都为1968年,我市成功制造出广西第一辆汽车,1982年我市成功研发出广西第一辆微型汽车奠定基础,也为柳州后来成为全国知名汽车城埋下伏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汽车产业并非一枝独秀。 那时候,柳州汽车厂加入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成功研制的东风LZ141型货车,填补了我国中型柴油汽车的空白;柳州特种汽车厂也加入了一汽集团……1981年至1990年,我市累计生产各型汽车近8万辆,产量逐年提升。 柳州工业博物馆里,东风柳州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的东风LZ141型货车,填补了我国中型柴油汽车的空白(荣瑶 摄) 这一时期,风光无限的产品还有汽车,电风扇、牙膏、糖果等“柳州制造”,也名扬全国。如今谈起,仍令很多老柳州人倍感自豪。在这段辉煌的回忆中,不得不提到“八大金刚”,即市电风扇厂、市开关厂、市糖果二厂等。“全国各地来柳州彻夜排队采购双马电风扇”“江佩珍勇敢地打破‘大锅饭’分配制度,带领糖果二厂走上自产自销之路,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生产出内地第一块果酱夹心糖”等,至今依然是一段佳话。 这些都是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催生而出的,也是敢为人先的柳州人的真实写照。在一系列掷地有声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柳州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985、1986年上半年经济效益在全国72个工业城市中,效益好的有10个,柳州排第一。 那么,柳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母鸡下蛋”,这些“蛋”是破碎了还是生小鸡了呢?请继续关注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