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里的歌曲,为什么那么火?|回眸百年 致敬青春

2024-12-21 12:02:14 体育资讯 facai369

老电影里的歌曲,为什么那么火?|回眸百年 致敬青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特别开设“回眸百年 致敬青春”专栏。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风华正茂。愿青年读者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出磅礴的青春力量。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老电影里的歌曲,为什么那么火? 作者:柏舟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征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沧海桑田。记忆中,总有属于那个红色时代的旋律,穿越百年的历史华章,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祖辈、父辈以及我们自己的青春岁月。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有名的红歌,都是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或者插曲。 例如《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怀念战友》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 那么,这些影视原声为什么出来一个火一个? 女主角唱起《我的祖国》。来源/《上甘岭》剧照 01 创作者级别很高 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对自身的作品要求都很高,即使没有上级部门的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创作出经典作品。 《我的祖国》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956年,电影《上甘岭》的摄制接近尾声,导演沙蒙自己写了一版插曲的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但是沙蒙自己很不满意,便请来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创作更好的歌词。 乔羽冥思苦想,如果按惯例为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谱写一首充满着“火药味”的歌词,很容易与影片的整体基调太“靠”,就像舞台上演员的着装颜色与舞台背景完全相同——缺乏对比。 他苦“憋”十几天后,终于思如泉涌,根据不久前为创作电影《红孩子》剧本横渡长江的记忆,完成了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几句歌词,分别从视觉——“波浪宽”“白帆”,听觉——“风吹”“号子”,嗅觉——“稻花香”三个方面,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唤起银幕上下人们的思乡之情,进而心潮澎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乔羽为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创作歌词的手稿 沙蒙拿到稿子后,看了十几分钟,大声说了一句:“行,就它了!” 但是,第二天他又来找乔羽,问他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这不更有气势吗? 乔羽回答道,对大多数人来说,“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这个词背后永远是记忆中家乡门前的那条河,一望无际的田野,辛勤劳作的亲人,而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一方百姓的喜怒哀乐。如果开头用“万里长江”,那么就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人,在长江边上住的人毕竟是少数啊。 沙蒙听后拍案叫绝,他接着拿新版歌词去找著名歌曲家刘炽。 刘炽为了潜心作曲,免受干扰,就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的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他调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们喜欢唱的歌曲,从中选出十首歌曲反复倾听,最后从其中一首《卢沟问答》 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国》开始的半句。 也许是受歌曲《歌唱祖国》的影响,《我的祖国》恰到好处地融合了颂歌、进行曲两种不同体裁的气质和意境之美。 刘炽一贯遵循“音乐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非常巧妙地处理了“我家就在岸上住”之“岸”、“听惯了艄公的号子”之“听”等“倒字”现象,以及“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之“船”的“甩腔”,成功地冲破了歌词语言对音乐的束缚。 词曲都做好后,长春电影制片厂请了一批歌手来试唱《我的祖国》,都不太满意。后来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郭兰英试唱后,长影便选定她作为歌曲的演唱者。 由此可见,这些出名的红歌在创作时的阵容都非常强大。《我的祖国》的词作者是“词坛泰斗”乔羽,曲作者则是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院艺委会委员,堪称新中国最著名电影音乐人的刘炽,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流的文艺工作者。 刘炽在寻找创作灵感 同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曲作者吕其明,是我国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电影音乐作曲家,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曾以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 《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是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而曲作者则还是刘炽。 这些顶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歌曲,能不家喻户晓吗? 02 创作要求极高 这些影视原声的创作要求也很严格。 导演沙蒙对《我的祖国》的要求就堪称典型。他先是判自己创作的歌词不合格,然后再找来乔羽作词。乔羽原以为这部电影只是打仗一类的单一内容,但看过样片后,他感动不已。他问沙蒙:“对歌词有什么要求?” 沙蒙说:“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而歌却能流传下来。”言下之意,就是要把这首歌打造成永远传唱的经典。 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三种境界:一是音乐镶嵌于电影之中,成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一部分;二是音乐贯穿于电影的故事之中,有力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三是音乐能够脱离电影母体,作为一门“纯音乐”作品而独立存在。 很显然,沙蒙所要求的电影插曲的标准,是电影音乐的最高境界。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英雄儿女》时,将电影主题歌的创作任务落在编剧毛烽与作曲家刘炽身上。但毛烽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中意的歌词,情急之下,他与刘炽等人一起找到公木。 公木 公木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情景是这样的: “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找。公木对我讲:他们让我写歌词,我不想去。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 “第二天下午,他回来说就写了四段歌词。我问他,你的新思想基础是从哪儿来的?底气又是什么?他说我不是前几年写了一个‘烈士赞’的诗嘛,我感觉《英雄儿女》这电影就跟那诗有关系,都是写英雄,刘炽给我讲了脚本、主题,然后我就写出来了。”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刘炽看后连声叫好,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动手谱曲,而是拉着朋友打起扑克。这是他的创作习惯,灵感常常在娱乐时突然闪现。果然,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谢绝一切打扰,专心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名曲。 刘炽回忆说,这首曲子的谱写,得益于1940年他到内蒙古的那次采风。当时,刘炽住在名叫王月丰的民间歌手家里,每天晚上就像开音乐会,喝一晚上酒唱一晚上歌。“我那时记忆力好,记谱快,每晚不停地记。内蒙古草原到处是歌,那些日子真让人难忘。” 《英雄赞歌》的曲子,就是刘炽以当年采风时采到的一首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种子,加以发展完成的。 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作曲的雷振邦,为了能搜集到少数民族战士们传唱的民歌,他跑了许多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哨所,还有几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哨所,因为风雪太大、路况艰难而暂时没有去成。当时许多人劝他不要去了,因为那几天已连续发生雪崩,太危险。可是雷振邦不甘心,执意要去,结果有一次,他跟雪崩擦肩而过。 或许是他的执着感动了苍天,在这个哨所里,他终于从一个塔吉克族战士口中,听到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他深受感动,灵感突发,一挥而就写下那首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久唱不衰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由此可见,这些影视原声的创作要求有多高。 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主题插曲,也令电影能够伴随着旋律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图片来源:《冰山上的来客》海报 03 为什么出来一个红一个? 这些影视原声之所以能出来一个红一个,当然是它们的词曲非常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的祖国》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副歌部分的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的激情,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歌词则真挚朴实,亲切生动,使人仿佛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美丽景色。 《英雄赞歌》这首歌有着强烈动态的节奏、一波三折的旋律,形成几个高潮,勾勒出英雄人物大义凛然、英勇献身的神韵。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用抒情的曲调将铁道游击队员们坚强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曲作者吕其明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曲。 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的铿锵快板,使人油然而生“何意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之赞叹,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铁道游击队》剧照 这些影视原声之所以能传唱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包含着感人至深的音乐形象。 例如大多熟悉《英雄赞歌》的听众,每当旋律响起,总会联想起《英雄儿女》中的战斗场景:敌人如潮水般涌来,阵地即将失守,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王成,拼尽全力用步话机向后方指挥部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片段 而当《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时,人们的脑海里立即回浮出这样的电影画面:在激烈的战斗间歇,狭窄的地下坑道内,志愿军卫生员王兰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鏖战多日、伤痕累累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歌声中昂起头来,眼眸清亮。 《我的祖国》与电影《上甘岭》混剪 在异国他乡,在地底深处,在死亡下一秒就可能猝然而至的凶险之时,这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歌声中想念祖国的山山水水,田里的稻花,河里的白帆,艄公的号子,温暖的大地……歌声深情,却并不哀婉,有的是磅礴的自信,还有对家国的大爱。 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响起时,人们会立刻想到身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或大刀的游击队员被困微山湖时,部队休整,战士们演唱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一段。 刚刚,他们才经历了一场恶战,遭日军特务队队长岗村疯狂围剿,大队长刘洪难抑激愤,打算破釜沉舟,率领游击队与日军做拼死一搏,政委李正的负伤和劝导让他猛醒、成熟,他按捺住冲动、说服了众人,退守到微山湖边的小岛上,暂时休整以寻找机会突出重围。 夕阳西下,微山湖水波光粼粼,年轻的游击队员随性自在地边弹边唱,由个人吟唱到众人合唱,旋律由悠扬抒情到急促昂扬,将铁道游击队的勇猛顽强、乐观开朗的精神境界演绎渲染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歌曲原声。来源/腾讯视频 这些红歌的传唱能把人带回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带到热火朝天的革命岁月,让人们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可以说,不管哪个历史时期,红歌对凝聚人心、团结力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经久不衰的影视原声如同一面旗帜、一种召唤,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回眸百年 致敬青春】更多推荐阅读·好险!差点看不到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了·“蓝天野”不是他的真名,他的人生比他饰演的角色更传奇·中国最牛红色卧底,一个真实版的“潜伏”故事·如果“小萝卜头”还活着,该是80岁了·鲁迅的知己是谁?·她卖房卖车捐款4000万,连唱180场,捐出1架战斗机!·“文艺青年”雷锋悄悄写日记,还写小说和诗歌·international怎么翻译成了“英特纳雄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