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教育中国教育报评论员: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 ——三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2 18:24:46
体育赛事
facai369
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心理问题是当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课题。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从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来看,不管是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格局,还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抑或全社会一起行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系统施策、协同发力。学校层面当然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五育”并举,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生态,但这不是学校或者教育系统能独自承担和解决的。
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期待,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催生心理健康问题。升级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抱有合理期待,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家长能置身事外吗?社会上弥漫的“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导致个人价值取向变得单一,让青少年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破除这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念,树立多元用人观念,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用人环境,其实也是给全社会松绑。营造阳光、积极、健康、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成长选择更多元,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会降温。(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评论员 杨三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引起高度关注。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特点、社会氛围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多面。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立足实际,充分审视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体系,形成一套有科学依据、有民族特点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在完善课程与教材方面,应编制符合我国社会形势、文化传统和中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把世界先进的心理咨询理论、技巧、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在丰富教育形式方面,应充分发挥“五育”并举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
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对症下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温暖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进学生心中的“角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评论员 郭馨泽)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全社会一起努力,完善机制、加强干预,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
当前,心理健康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病”。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就要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急迫性。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部署……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要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性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就要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第一,要保持理性,不要把学生心理问题夸大化。年轻一代特别是在校学生普遍面临学业竞争、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困难和问题,可能产生情绪上的困扰。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并加以疏导。第二,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相信科学指导,尊重专业意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有序开展,不能只靠热情,一哄而上、没有章法,要多措并举,真正推动心理健康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评论员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