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陕西省渭南市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体教融合“渭南模式”,为推动区域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强化政策引领 筑牢体教融合根基
深化体教融合要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机制壁垒,让体教融合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一是强化制度政策。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渭南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渭南市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设体育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渭南市推广体教结合模式持续推进足球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体育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理顺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关于优化县级体育管理职能的指导意见》,市县两级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推进,将县级体育中心整建制划转至教育部门,县级体育工作职能由教育部门承担,截至6月底,各县(市、区)教育体育局均挂牌成立,为体教融合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给教育拨付用于体育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3000万元左右,全市多所中小学新建了现代化的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不仅满足了日常体育教学需求,还为课余训练和竞赛提供了优质场地保障,其中,2022年全市累计拨付教育部门体育专项资金5640万元,新建、改扩建体育运动场地16.13万平方米。市财政每年安排300至500万不等专项资金用于体校举办赛事活动、器材购置、场馆维护及改善训练条件,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统筹整合资源 拓展体育教育平台
通过整合教育、体育部门和体育机构的赛事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学校保障、项目支撑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一是推进体校改革。采取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在城区选择一所教学训练设施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有项目训练基础的初级中学或者9年一贯制学校,分年级设立体育特长班的形式,推动体校改革转型。2023年7月底,10所县级体校全部完成挂牌转型。二是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截至目前,分四批评估命名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18所,创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48所。三是完善体育项目布局。根据省运会项目设置和各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结合渭南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县级体校内设项目不低于3个,其中田径为必设项目,将体操和“三大球”作为县级重点布局项目,目前,县级体校在训项目16个,外训项目14个。全市重点项目布局学校中,体操64所、足球120所、篮球72所、排球36所,“三大球”队伍数共计281个。全市体育社会组织中,市级项目协会19家、市级俱乐部20家、各类培训机构115家,已建成球类、击剑、跳水、轮滑等队伍10余支。
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体教深度融合
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把校园体育工作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来抓。一是强化课程设置。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执行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初中体育课调整为每周4节;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调整为每周3节。二是丰富课间活动。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认真组织课间操及健美操等师生喜爱的课间活动,学生锻炼身体、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三是注重兴趣培养。持续开展体育艺术“2+1”工作,通过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实施精细管理。充分考虑运动员的特点,对体校学生单独编班,根据实际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由体育部门负责项目设置、教练员配备和训练管理,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师配备、教学计划安排和生活保障,实行双班主任(训练、教学)管理。同时,建立校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互通情况,共同研究学校发展重大事项,研究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和存在问题。五是共享体育资源。打破学校间的壁垒,推动体育场馆、教练资源共享。优秀体育教练通过“走教”模式,到多所学校开展专项训练指导,让更多学生受益于专业体育教育。
完善赛事体系 搭建体育展示舞台
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共同制定青少年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跨区域(校、县、市)的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坚持举办四年一次的市运会,每年一次的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运动会、市级篮球(足球)校园联赛,以及游泳、武术、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轮滑等相关项目的市级青少年锦标赛,实现了市级“三大球”比赛全覆盖,县级学生运动会和各中小学春秋季运动会常态化。近年来,举办全国学青会举重比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中国女子篮球联赛(WCBA)、中冠联赛、CFA中国之队“丝绸之路·华山杯”渭南国际足球邀请赛、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及省、市青少年锦标赛等市级以上青少年赛事50余项。通过举办各类赛事,为青少年搭建了更多更广体育展示的舞台,使其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
注重人才培养 打造体教融合新引擎
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实行一体化、贯通式梯度培养机制,形成“一条龙”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贯通培育。制定“育苗计划”,把体育人才的培育涵盖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通过趣味体育活动、体育课、体育社团、兴趣班、校内校际比赛、社会机构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专业水平。二是测试选拔。体校选调骨干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深入全市中小学开展选材工作,通过基本测试和集训测试,成绩达标后进入试训。2023年深入全市213所中小学,测试学生11600余名,初选1621人,经过两轮集训测试后进入试训340人。三是以赛促训。近年来,渭南市先后举办了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十三届全运会青年组田径赛及陕西省青少年游泳、举重、跆拳道、国际式摔跤、射击射箭、体操、武术等年度赛,有效锻炼了运动员队伍,提高了教练员训练水平和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四是人才引进。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采取省上输送、市级培养、县上集训的方式,建立梯次合理的备战队伍。五是奖励激励。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国际国内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训练单位分别给予奖励。为了解决运动员升学难问题,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共同研究制定了运动员升学优惠政策,将体校发展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打通学生升学通道,优秀苗子可以直接输送到中省优秀运动队。通过多项举措,渭南市青少年竞技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在省上注册运动员达到4312人,较上年增长107%,创历史新高,在参加的省运会、省青少年锦标赛等赛事上连创佳绩。
体教融合发展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体教融合发展必须革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过度聚焦智育,而体教融合更好地发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成为塑造全面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市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改变单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使其更好地面对未来多元挑战。
启示二:体教融合发展必须资源整合优化。体教融合打破体育与教育部门间的壁垒,整合体育场馆、师资、赛事等资源。学校可与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合作,共享优质教练,丰富体育课程种类与训练专业性;体育场馆在课余与假期向学生开放,增加锻炼空间;举办校际、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学生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广阔展示平台,提升体育竞技水平与参与热情,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推动体育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
启示三:体教融合发展必须多元培养人才。体教融合为体育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学生既能在学校接受系统文化教育,又能参与专业体育训练。改变以往体育人才单纯依赖专业体校的模式,让更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拓宽选材面,也为普通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专业体育指导机会,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提升全民体育素养,为体育强国建设储备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
(渭南市体育局)
编校:陆秋萍
审核: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