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晓柏
特约记者 彭立国 长沙报道
10月11日,(601098.SH)公告称,公司以自有闲置资金2亿元购买湖南省分行的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6%;此前的8月,公司还通过长沙分行向湘电集团发放3亿元委托贷款,年化收益率不低于8%。
中南传媒显然不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放贷的孤例。
今年以来,先后有(600585.SH)、(600460.SH)、漫步者(002351.SZ)等公司斥巨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另有(600830.SH)、(002240.SZ)、(600551.SH)等通过银行向外委托贷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8日,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今年以来有近60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累计购买金额接近200亿元;此外,另有79家上市公司发放委托贷款,金额合计超200亿元。
扎堆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背后,上市公司资本暗门隐现:虽然上市公司大都宣称动用的是自有闲置资金,但依然难避挪用募资之嫌,(002168.SZ)即是例证。
“普遍的操作方式是,上市公司以置换前期投入自有资金或者补充流动资金为名,将募资变为自有资金,借以逃离监管视野,然后将这笔钱投向银行理财和放贷市场。”银行人士如是向本报记者剖析上市公司募资参与理财和放贷的“通幽曲径”。
2011年以来,货币信贷收紧,中小企业周期性钱荒重现,民间借贷利率走高,制造业利润下滑,诱使部分产业资本转行做起“炒钱”生意。
作为产业资本代表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刚IPO或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手握大把现金,纷纷加入“炒钱”行列,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和发放委托贷款,其金额和利率屡创新高。
募集资金“变性”暗门
上市公司海量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放贷,资金从何而来?果真完全是自有闲置资金吗?
“上市公司此举实现资产增值,本来是好事,但很多公司用的并非自有资金,而是募集资金。”湖南资本业内人士透露。
他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今年6月曝出的深圳惠程违规挪用募投资金案,即为明证。
深圳惠程去年定向增发募资4.52亿元,募投项目公司吉林高琦本应将募资存入专项账户,却先后5次用募资购买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的理财产品,共获利息100.59万元。
这显然只是“冰山一角”。证券法规规定,除金融企业外,上市公司不得将募资用于质押、委托贷款或其他变相改变募资用途的投资,因此很多企业采取更隐秘的手段让募投资金“暗渡陈仓”。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告诉记者,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募资买理财产品或放贷,多数会以募投资金置换和补充流动资金为名,通过“资本暗门”将募投资金“变性”为自有资金,用作他途。
上市公司募资挪用暗门调查
细察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路径,或可一窥募投资金“偷梁换柱”变相进入银行理财市场的隐秘通道。
漫步者2010年2月5日上市时,正处于IPO狂热期,公司原计划募集4.2亿元,实际募集净额达11.6亿元,超募7.4亿元。
当年3月25日,漫步者审议通过置换募投项目自筹资金和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借款、委托贷款的两个议案,置出资金2.19亿元,偿还银行借款与委托贷款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数项合计总金额约3亿元。
巧合的是,今年8月,公司公布的拟用于理财产品投资的闲置自有资金,也恰好是3亿元。
海螺水泥则是一边举债,一边大买理财产品。今年6月15日,公司发行的95亿元公司债上市,当日公司即宣布拿出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这相当于其发债规模的42%。
记者发现,截至海螺水泥发债前的2011年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30.23亿元。
“从公司财务数据看,海螺水泥40亿元应该大部分来自公司债募集的资金。”中信建投湖南研究总监刘亚辉直言,海螺水泥利用公司债买理财产品,其发债必要性值得怀疑。
他透露,募资以补充流动资金之名“暗渡陈仓”,变身自有资金后进入高利贷市场,亦是上市公司惯用的操作手法之一。
香溢融通2008年定向增发后,本来用于投资典当行业的募资,却并未足额投入,后来公司将尚未投入使用的募资2.23亿元变更为补充流动资金。
不久后,公众看到的即是香溢融通频频向房地产企业发放高利贷。最近,因温州高利贷风波升级,香溢融通的1.5亿元委托贷款告急,被迫将相关借款方告上法庭讨债。
“炒钱”之利
对于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来说,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还是委托贷款,无论是高息还是低息,似乎总是“稳赚不赔”,高管们也能获益匪浅,这或许是上市公司对“炒钱”乐此不疲的内生动力。
“就拿理财产品来说,卖给上市公司实际上更多的是高息揽储。”前述银行业人士透露,由于近年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理财产品正逐渐演变成银行“揽储”的重要工具。
今年8月,(000058.SZ)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由和中国银行发行的、期限6个月以内的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6.5%。工行正是深赛格的主要贷款银行之一。
此外,大买理财产品的漫步者,上市之前即多次从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短期借贷,公司上市后,其募资的一部分即存放在该支行。
“这已是业内潜规则,上市公司资金充裕时,通过大量购买理财产品帮银行完成揽储任务,以后公司扩张资金吃紧,就能获得银行更大的信贷支持。”前述银行人士如是描述银行与上市公司的“和衷共济”。
至于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放高利贷,则更是一件划算的事:除可获得不菲的利息收益,关键是在公司主业不济时,高利贷收益能粉饰业绩。
最典型的要数ST波导(600130.SH),这家曾经的手机生产商“老大”近年来主营业务一直不景气,2009年来,主要依靠高利贷生意的收益盈利。
(600976.SH)公告显示,上半年对外委托贷款收益1304.41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36%,其向汉口饭店发放的委托贷款利息高达20%。
“而部分年息低于10%的委托贷款,尽管上市公司获益有限,但上市公司相关高管个人却可以通过收取信息费获益,毕竟资源有限,想贷款的公司很多。”银行业内人士透露。
然而,与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主业多数难尽人意。
2011年8月,西藏城投(600773.SH)孙公司北方建设和上海国投,分别斥资2亿元、3700万元购买建行和中信的理财产品。
大买理财产品的同时,公司业绩却大幅下滑。半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1-6月营收4.49亿元,净利润(扣除)7938.93万元,同比分别下滑38.66%和17.93%。
上市不久大把撒钱的漫步者,201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441万元,同比仅增0.64%。
“过度热衷于放高利贷和购买理财产品,有可能放大企业的风险,毕竟高利贷不是谁都可以玩的,而且这也容易使上市公司荒废主业。”刘亚辉警示道。
“杀猪盘”事件屡屡上演,部分投资者可谓深受其害。2010年10月贵阳警方便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亿的跨境诈骗案!如今又发生上市公司2亿元理财资金遭遇“杀猪盘”:一个月暴跌97%,这家上市公司"被迫踩雷"!最新回应来了:连续赎回遭拒,私募管理人多处违规。事情的原因是:
2021年1月10日,上市公司中来股份披露2020年度业绩预告,公司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万元-1150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71%-62.99%。引发业绩大幅度变动的重要原因,是公司购买的2亿私募理财遭遇爆仓,1个月内净值暴跌97.18%,亏损1.587亿,私募理财产品爆亏的原因是另一家上市公司济民制药。济民制药股价曾经在2020年6月闪崩一次,从最高的57元连续跌停至33元左右,随后企稳长期无量横盘。2020年12月6日,公司股价突然再次放量闪崩,连续10个交易日跌停之后又持续放量阴跌,到2021年1月8日股价在10元左右。不到一个月时间内,跌幅超过75%,从而导致重仓的私募基金损失惨重度引发上市公司中来股份2亿元理财资金触雷。
关于上市公司2亿元理财资金触雷,坊间有各种猜测,但从现在已经披露的信息看,主要有三大疑团待解:
第一大疑团:公司2亿元理财资金投资的是四只私募基金产品,为什么4只基金产品从成立后就迅速建仓并运用杠杆工具重仓济民制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炒股不如买基金成为很多人的宣传语,并且因为去年以来的股市行情较好,基金实现了非常好的收益,这也成为很多公司和个人投资基金的理由。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超过14万亿,达到14.34万亿,私募基金进入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视野。但与公募基金相比,我国私募基金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许多私募基金缺乏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应有的信息披露机制,容易出现较大的道德风险,极易引发各种欺诈,违规行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根据中来股份披露的公告,公司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先后分四笔进行了闲置自有资金委托理财(认购私募基金),将闲置自有资金向泓盛资产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认购了腾龙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000万元、泓盛腾龙4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5000万元,向深圳前海正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方际正帆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认购了6000万元、正帆顺风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认购6000万元,四个基金合计认购总额为2亿元。
如果我们假定公司用闲置资金委托理财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但是四只基金全部投资于一只股票即重仓了济民制药,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运用杠杆工具重仓济民制药,导致基金资产总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在当月都接近或超过了合同约定的200%上限。
无论关于基金投资有没有什么比例的限制和规定,也不知道这些基金在备案时是如何明确自己的投资结构的,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投资的基本常识,即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像这种将四个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而且还加了杠杆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正因为如此,才在股价爆雷时出现巨额亏损的状况。
1月4日中来股份获取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基金资产净值报告,显示上述私募基金净值出现了巨额亏损,所买的私募产品净值在2020年12月的1个月内亏掉了1.587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净利润2.43亿元的一大半。
第二大疑团,2亿元理财资金投资的基金都是止损和平仓约定,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为什么没有执行?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私募基金募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要求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并由投资者书面承诺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
而根据相关报道显示,中来股价投资基金时,对方曾经承诺未来能够收回本金并获得年化10%的投资收益,若未来分配的总金额低于本金加计年化10%收益,则差额由自然人补足。这种明显的保本保息承诺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
更大的蹊跷在于,投资这四只产品基金时曾经通过合同约定了预警线、止损线,但实际执行时并没有得到执行。合同约定基金份额净值0.85为预警线、0.80为止损线,等于或低于以上净值,即触发预警通知和平仓通知。这实际上明确了投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理财资金给予一定的保障。但诡异的是,在正帆1号基金、腾龙1号基金和腾龙4号基金多次出现基金份额净值低于平仓线时,并未发现管理人进行向理财投资人发起风险提示,更没有进行平仓操作;也没有发现基金托管人申万宏源、国泰君安在出现预警风险和止损风险时,采取过监督提示、披露及报告等行为,也未发现托管人对管理人采取交易权限限制措施。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为什么没有执行合同的约定?为什么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和及时止损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疑团。
第三大疑团,根据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理财资金几次提出赎回而遭拒绝,私募管理人为什么敢多处违规而不允许赎回?
不知道基金合同里有没有主动赎回条款,正常情况下肯定会有赎回条件,虽然有的时候可能会附加一些条件。
根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封闭期结束后,每个月的开放日前5-10个工作日,客户将赎回申请填好并快递给相应的信托公司,开放日的净值将是您赎回该私募的净值,通常开放日后3-7个工作日内资金将汇到您的银行账户。具体情况应根据私募信托合同规定执行。
根据中来股价的公告,从2020年4月公司开始提出理财赎回,可是基金管理人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赎回,后来也有多次要求赎回同样被推脱掉了。中来股份在公告中称私募产品的管理人多次拒绝公司赎回产品,并存在违反合同约定内容,可见是存在赎回条款并且投资人有权利要求赎回的。
根据中来股份公告中详细列举连多次要求赎回而不得的情况。2020年4月23日即第一次正式通过邮件及书面方式向基金管理人递交了将全部所持基金份额赎回的申请,并多次与管理人确认赎回进度,但管理人以“公司赎回金额大,短期内集中抛售会导致市场波动,会造成公司和其他投资者的损失”为由,拒绝执行赎回操作。
2020年7月10日,由于正帆1号基金、腾龙1号基金、腾龙4号基金在2020年6月30日资产净值均触及预警线或止损线,公司以邮件方式提出正式赎回申请,通过电话和微信语音等方式催办,而且以快递方式寄出赎回申请原件,基金管理人虽然于7月13日及7月15日签收,但并没有同意赎回的申请。
2020年7月20日,公司派联络人赴现场交流要求赎回,也遭到了拒绝。
只有2020年8月26日公司收到正帆顺风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赎回金额1983.52万元。
2020年11月7日,公司再次以邮件方式提出赎回申请,同时以快递寄出原件,基金管理人于2020年11月9日签收但仍然拒绝赎回要求。
2020年11月12日,公司再次派人进行现场交流,基金管理人最终未按照公司要求落实赎回事宜。
这里特别蹊跷的是,为什么基金管理人可以拒绝投资人的赎回要求?谁给他的权利?为什么敢违反合同规定而拒绝赎回要求呢?有网友评论认为,是投资公司的经办人员与基金管理人有利益约定,或者相关投资方有什么利益补偿约定?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只是猜测而已。之所以出现赎回而不得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真相。
关于上市公司2亿元理财资金触雷,从现在已经披露的信息看,以上三大疑团需要进一步揭露真相,无论是对理财投资人还是基金管理人都需要进一步解释其中的原因。(麒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7月16日讯(记者 胡劼)上市公司理财热“退烧中”,但对券商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却在悄然攀升。
蓝鲸新闻记者关注到,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和金额都有较大幅度下滑。Wind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持有的理财产品数为5382个,较上年同期下滑45.8%;认购金额为3065.7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5.36%。
虽然购买理财产品的整体热情有所下滑,但上市公司整体持有券商理财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一结构性变化引发业内关注。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公司认购券商理财产品的金额达232.2亿元,占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总金额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5.7%提高到7.58%。
从券商理财产品的认购方来看,世运电路(603920.SH)斥资17.5亿元购买券商理财产品,认购金额排名第一,所涉及的30只产品均为收益凭证;涪陵榨菜(002507.SZ)和牧原股份(002714.SZ)分别投入16.8亿元和10.9亿元,分列二三,购买的券商理财产品大多为收益凭证,以及一些国债逆回购。
记者梳理发现,购买券商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选择持有收益凭证等固收类产品的较多,这与其有较高的收益率和安全性有关。
“券商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整体较高,而收益凭证作为其中的一种,能够在本金保障的基础上获得一些向上的收益弹性,是上市公司比较喜欢认购的产品。”一位券商机构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
譬如,“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睿享双盈137期浮动收益凭证”产品期限是120天,预期收益率2.32%;“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龙鼎定制1182期收益凭证”,产品期限120天,预期收益率2.10%;“招商证券收益凭证-‘搏金’215号收益凭证”,产品期限182天,预期收益率2.0%。
由此来看,券商的收益凭证的与银行存款相比,产品收益率具有一定优势。例如,用友网络(600588.SH)4月1日认购的北京银行定期存款,产品期限183天,预期收益率仅1.45%;中国海诚(002116.SZ)5月6日认购的为期三个月的交通银行定期存款,预期收益率1.65%,与上述收益凭证的预期收益率相比,性价比不高。
不过,记者关注到,不少大额存单的预期收益率都比较高。例如,安克创新(300866.SZ)在5月购买的兴业银行大额存单,收益率为2.9%,购买的广发银行大额存单,收益率达3.55%。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收益凭证收益率一般都会比银行存款高,市场上的收益凭证可以对标的产品主要是银行的大额存单。
“不过近期银行的大额存单较少,收益凭证就是很好的替代品。”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认为。
除了收益率具有相对优势,收益凭证的产品安全性也比较高。屈放表示,收益凭证对于券商而言属于表内负债,与银行理财产品(表外负债)相比,是以券商信用和资本金作为保障发行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此前出现的理财产品暴雷,导致公司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态度更加谨慎,而收益凭证安全性高、期限灵活,因此更适合作为短期理财资产配置。”
业内人士建议,收益凭证作为债务融资的一种方式,券商还可以将之与其他产品配置销售,带动相关业务营收的提升;此外,由于收益凭证在市场上属于紧俏产品,也可以借此加强与上市公司的关系维护。(蓝鲸新闻 胡劼 hujie@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