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的故事,每年都有新的演绎。
2013年至2018年,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存款向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搬家蔚然成风。2018年,随着货币基金被纳入严格监管和规范,存款搬家的路径转向了银行现金类产品,造就此类产品规模快速上升。2020年以来,公私募市场得到极大发展,同时监管确立对现金类产品的规范框架,银行存款向非货基、股权类资产的大迁徙已然在路上。
从上市银行半年报看,银行公募基金代销收入普遍出现30%以上的增长,私募产品的对接也如火如荼。这场财富管理的转型之仗,各家都在寻找自己的打法。
银行激战公募代销
今年7月2日,招行推出差异化公募基金费率体系,将超过千只权益类基金申购费率降至一折,形成不打折、C类、打一折等各类基金费率的立体结构。
很快,平安银行也跟随,将超过3000只A类份额基金申购费率降至一折。同时,平安银行在线上全面主推前端申购手续费为0的C类基金份额,覆盖近1600只基金,打破银行业卖A类份额为主的传统,向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看齐。
自降费率,显示了银行拿下基金代销份额的决心。今年半年报业绩显示,发力财富管理的银行,各项基金代销指标的增速远高于其他业务增长指标。
例如,上半年招行代理基金收入67.19亿元,同比增长39.75%,受益于基金发行市场增长较好,权益类基金继续发力,权益类基金代销优势进一步扩大。平安银行代理基金收入23.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2.6%。上海银行上半年代销非货币公募基金的销售规模187亿,同比增长103%。
自降费率后,有部分投资者担心此举可能对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招行财富平台部人士称,在搭建这套差异化定价体系前,招行内部进行过多次讨论,目前的方案是对手续费收入影响最小的方案。
招行相关人士表示,对代销基金的费率调整,总体考虑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给客户更多选择,也是顺应财富管理客户的需求,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竞争。
“短期内可能会对手续费收入带来一定影响,但因为是稳步推动,而且是一个立体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预计这部分影响相对可控。同时,我们借此还能服务更好更多的零售客群,带来保有量和持有规模的增长,综合来看影响会相对较少。”该人士称。
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表示,下调费率后,平安银行希望通过提供更精准和多元的服务,来吸引客户,增加整体收入从而弥补损失。
招商银行人士认为,无论是理财、基金还是保险代销,随着量级的增加,费率都可能是下行态势。毕竟,对于银行而言,希望通过AUM的增长带来手续费收入的持续增加。
财富管理打法升级
除了公募基金代销外,上半年银行代理的私募基金、理财业务、信托计划的增长也很可观。
拿平安银行为例,上半年代理理财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33.3%。平安的私募货架覆盖了市场上主流投顾和旗舰策略,上半年代理私募复杂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91.5%。
上半年招行代理信托计划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23.85%;代销理财收入28.74亿元,同比增长32.56%,相对于招行的体量,这个增幅仍不小。
增长数字的背后,固然有上半年市场行情加持的因素,也离不开两家银行对客群需求的洞察和客户经营的深化。
比如招行正深入探索智能投顾、智能投研在产品形态上的应用,破题复杂产品线上配置,提升客户线上的理财体验。同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传统经营模式的效能,力争成为客户的财富管理主办行。
平安银行在用科技赋能现有财富管理团队同时,还加强了与平安集团在高端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合作,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对此给予厚望。
上海银行提出财富管理“二次转型”。具体做法包括,深度推进与公募基金的多维度合作,打通投资,代销、托管、负债多个产品线,将与基金公司的合作范围从固收向权益资产扩展,从表内向表外扩展。此外,上海银行还将拓宽优质非公募产品线,大力推动TOF(信托投基金),FOF(基金投基金)等配置品类,满足不同客户多元化需求。
上半年,上海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7.61亿,同比增长36%。报告期末,个人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4022亿,较去年末增长14.83%。
长沙银行启动了“财富管理攻坚战”,将健全客户分层分群管理机制,通过大数据调研,定位富裕晚年客户、富裕家庭主妇、中小企业主为三类重点潜力客群。建立“一个客户对N个产品”和“一个产品对N 个客户”的精准营销体系,搭建总分支三级级财富管理架构。
存款类产品收益下降成定局
“控成本”是今年银行经营的关键词。招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展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压力不减,存款竞争日趋激烈,本公司仍将面临规模增长与成本管控两方面的挑战。”
今年6月21日,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启动,新报价机制将过去“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产品,利率上限相较此前有所下降。新规的实施,对银行高企的存款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然而,站在投资理财的角度,存款报价机制改革后,存款产品尤其是大额存单在理财市场上的吸引力下降了。
今年6月11日,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新规出台后,监管规范与货币基金趋于一致,过去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普遍比货币基金高50-70个BP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
在存款收益和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下降的大趋势下,居民财富流向哪里值得关注。
今年上半年,存款继续向“固收+”理财、基金搬家。趋势之下,银行也甘愿降费引流,力求成为客户财富管理的主办银行。毕竟,未来谁能更好地洞察居民财富流动趋势,谁能在银行理财、公募、私募、资管等领域之间形成有效连接,在资金与资产之间打造最优路径,谁才能占领财富管理大市场的C位。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赵萌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对比同期公募基金的规模,仍未重归“资管一哥”席位
文|《财经》记者 严沁雯
编辑|胡蓉萍 袁满
身处利率下行的时代,你买的理财赚钱了吗?
7月3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413亿元,同比增长3.11%。
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27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686亿元。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统计期内每个月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80%。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2亿个,较年初增长6.65%,同比增长17.18%。
体现在规模上则是稳步增长。《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收益承压,但投资者增加
利率下行、“资产荒”……受以上市场环境影响,自去年上半年重返3%后,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的增长并未持续。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这一收益优于目前国有大行的存款挂牌利率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但根据以往数据,去年同期(即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2023年末,这一数据降至2.94%。
多名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目前市场高收益率资产较为稀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面临一定收益压力。上半年便有多家理财公司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从《报告》可以清楚窥见目前理财产品类型,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依旧最大,为27.6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88%,较年初增加0.5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73个百分点。
而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8万亿元,占比为2.73%,较年初减少0.4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1.65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从资产投向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截至6月末,这两类资产配置占比分别为43.8%、25.3%,较年初分别减少1.5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报告指出,从资产配置来看,固收类产品主要侧重于存款、债券等资产,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产品的投资收益相对欠佳。面对“资产荒”情形,如何平衡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或成为银行机构及理财公司亟待关注的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分布情况来看,在部分人群风格更趋保守的同时,亦伴随风险偏好的回升。《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0.64个和0.19个百分点。
此外,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2%。
何时重返30万亿元?
事实上,在去年银行理财规模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后,市场普遍关注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7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
进一步看,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对比同期公募基金的规模,仍未重归“资管一哥”席位。
从投资者结构上看,截至今年6月末,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数量为1.20亿个,占比98.74%;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持续小幅增长,数量为153.45万个,占比1.26%。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利率下行趋势下,对比存款等产品,理财收益较高,推动投资者投资兴趣提升。不过,未来理财规模的高增逻辑可否持续尚未可知。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报告中指出,从对公端来看,随着存款“手工补息”影响在二季度集中释放,下半年对公“脱媒”力量将明显衰减。“手工补息”存款“脱媒”后,流向对公理财的资金多配置现金管理类或低波稳健型产品,对收益端稳定诉求较强;但与之对应的是,负债重置久期较短、稳定性不高。当遭遇利率震荡或净值表现波动时,可能对规模扩张形成扰动。
而从居民端来看,上半年理财各月收益率中枢多稳于3%以上,仅6月为2.9%,收益率相较存款具有比价优势,驱动居民端加剧“脱媒”。进入7月,随着理财资金跨季回流,居民端“脱媒”力量再度推升理财规模,预估增量资金中1.2万亿元左右零售资金,增量占比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
面对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行业面临的挑战,某理财公司高管指出,对于理财公司,首先应该通过提升交易能力平抑波动;同时要做好多元化投资,扩展权益、大宗商品等多策略的发展;此外,在做好资产配置的基础上,提高全球资产的配置。
“持续改进产品结构设计,实现理财产品全生命周期运作。打造个性化、分阶段的产品,匹配低利率环境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上述人士指出。
责编|张雨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