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文介绍了传说、习俗以及家谱记载中的胶东半岛上的小云南移民。本文探析云南与小云南之间的关系,以及军户卫所移民。
1.云南与小云南的探究
明代云南
万历《云南通志》记载,
“ (洱海卫)在云南县东,永乐间建”,“演武场在卫城西南。军堡曰白崖 、曰小云南、曰普溯”,“城仓曰洱海卫。屯仓曰小云南川、曰白崖川、曰宾居、曰前所营、曰新村、曰金沧海、曰铁柱、曰许官营、曰小西庄、曰小仙女庄、曰其心庄、曰左所营、曰粟邑、曰季吴、曰大波那。”
这些地方分布在今云南省弥渡县、宾川县和祥云县。明程立本《云南行记》载 :
“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溯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
此外在《滇程记》、《明会典》、《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资料中也有关于小云南的记载,在这些资料记载中,小云南一般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在今云南省祥云县,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为“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二为“好个小云南,三年两季荒,遇上干旱年,水也喝不上。穷走夷方饿奔厂,多少白骨抛远方,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据祥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张丽英解释,因祥云县是个高原盆地,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形如 覆碗,难以蓄水,历史上灾荒频繁,每遇旱灾,外出逃荒的人很多,有‘人间处处有人烟,有人烟处就有小云南人’的口头禅”;‘穷走夷方’是逃往边境和境外少数民族聚居区:‘饿奔厂’是奔缅甸银厂、玉石厂打工;‘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因爷爷逃荒,客死他乡。这种民俗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云南
云南省之名的正式确立源自元朝至正十三年(1276年),在这年元朝设立云南行中书省,云南人也素有以大小命名地名之习惯。云南民间素有小广西 、小广南、小昆明的称谓。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云南省》中,带小字的地名有 85个,如石林县有大石林、小石林。小广南在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西北 5公里,小昆明在今云南昭通,是五尺道上崛起的古城,以其历史上的繁荣,曾被称为仅次于省会昆明的“小昆明”。小广西,是因为历史上有广西省,云南明清时也有个“广西” (广西路、广西府、广西直隶厅、广西县),其址在今红河州泸西县 ,“因比广西省小,故称‘小广西’。
在胶东地区,不少家谱都记载着祖先来自云南槐阴县 、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云南畅山县槐树底 、云南乌沙 (撒 )卫。
乌撒卫,据《元史地理志》记载:
“乌撒乌蒙宣慰司 :在本部巴的甸 (今昭通)。乌撒者 ,蛮名也 。其部在 中庆 (昆明市古建置名)东北七百五十里 ,旧名巴兀姑 ,今日巴的甸。”
《明史地理志》记载:
“乌撒军民府:洪武十 五年正月为府 ,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 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
由上述史书记载,乌撒卫在今云南昭通一带,所辖地域在滇黔川交界地区。
至于胶东地区流传的云南凤仪县,据 《新纂云南通志》历代建置沿革表载,风仪县:西汉至东晋属叶榆县地 (今大理)。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南诏时改属白崖诏地 (今弥渡红岩)。元宪宗七年 (1257年)立赵赕千户,至元 十一年改为赵州,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名赵喜州,寻后称赵州,属大理府。建国后,凤仪县被合并至大理市,成为凤仪镇,据《大理市地名志》记载“凤仪镇在大理市东南部。距市区下关12公里。……因本镇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唐代以前就已设置县级建制,后蒙氏使赵康居此,因名赵川睑。”
云南历史上瀓江府有 “瀓江县”、“江川县”,曲靖府有同劳县 (西汉元封二年置)、同乐县 (东晋置 ,今陆良县)、同起县 (唐武德元年置 ,今马龙县),广西州 (今红河州)同并县 (西汉 元鼎六年置,今弥勒县),这些地名与江州府同州县十分相似。宋代云南置有秀山郡 (今通海 、建水、石屏等县),元置临安路通海县,通海还有与“槐树底”类似的“龙树脚”、“大树村”及“香树营”、“林家营”等屯垦地名,元时军屯设有临安卫 (今建 水县)、通海卫 (今通海县)、曲靖卫 (今曲靖市)、马隆守御千户所 (今马龙县)、六凉卫 (今陆 良县)等。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通过洪武年间的修治,明初云南建立起四条通往内地的驿道,即普安路、乌撒路、建昌路和粤西路。四条出省驿路中,粤西路通往广西,建昌路通往四川,普安路、乌撒路通往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区。经贵州至湖广的普安路,为明代云南最为重要的出省驿路。
此外有学者认为小云南和云南并不在云南省,谭雨明认为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在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在今即墨市鳌山卫。王诵亭和张德玉认为小云南在山西,具体在山西的雁云十六州之地。吕伟达认为小云南在河南省固始县南,夏树藩则认为小云南在贵州省。
2.军户卫所移民的解释
在明朝的官方史书上并没有任何关于政府组织大批百姓从云南迁徙到山东的记载,且有很多族谱记载迁徙时间为洪武二年或三年。但是洪武二年或三年时,云南仍然被元廷梁王部占据,没有纳入到明朝的版图范围之内,明政府是无法从云南组织移民到山东的。且云南离山东距离遥远,自发迁移的百姓数量也不会有多少。
明代胶东卫所分布图
一些学者追溯胶东地区村落的建村史,发现很多村落的建立与卫所有关。明朝建立后,在各地实行卫所制度,在各地都设置了大量卫所,在胶东半岛地区尤为密集。卫所军士另立军籍,军籍世袭。卫所士兵属于屯戍性质,二分或三分士兵戍卫,八分或七分士兵屯田。一些卫所的军户可能外调它地。卫所裁撤以后,军户成为民户,一些人家外迁。
但是也有很多军户世世代代居住在当地,在当地入籍。在云南与小云南迁出的族谱记载中,最多的是乌撒卫,乌撒卫就是明洪武十五年在云南设立的十四卫之一,有学者认为,洪武十四年,明太祖调拨全国卫所的兵士,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共计30余万人出征云南,平定云南后,一方面因为部队损失较大,从当地土著中补充兵力,另一方面则将大部分士兵归还建制或调拨其他卫所,征讨云南的卫所士兵来自广东、贵州、湖北、江西、浙江、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胶东半岛的卫所士兵从云南归来后,便将自己的祖籍地记为云南的卫所。但是为何其他地区都没有留下云南或者小云南的移民记忆,而唯独胶东半岛留下了这样的移民记忆,这是一个很难解释通的问题。
3.蓑翁说
笔者认为胶东半岛的居民大部分是当地土著,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胶东半岛也有很多家谱表明本氏族一直居住在胶东地区,甚至一些记载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家谱能看出明显的附会痕迹;二是胶东地区的方言为胶辽官话,与云南的方言西南官话差距甚大,这就表明即使有云南移民迁入胶东地区,也必然是少数,他们的方言迅速被当地方言同化;三是胶东半岛上的大姓姓氏独具一格,如于、姜、丛、曲、宫等姓氏一般常见于胶东半岛,在云南等地极少,这些姓氏都是胶东半岛的特色姓氏。
除了当地的土著以外,相当一部分居民则是卫所军户的后代,这些卫所士兵多来自邻近的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省,另外还有一部分居民则是其他地方到胶东地区做官、经商的后代,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云南等地的百姓。云南与小云南移民是胶东地区众多外来移民中颇具影响力的一支,在从众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大批与云南并无瓜葛的外来人口有意无意地把本家族描绘成云南移民,这就加深了胶东地区关于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历史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张金奎:《明代山东小云南移民浅谈》
2.徐晓青:《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回忆》
3.吴光范:《小云南考》
4.王玉珉:《小云南迁民释疑》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26973830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