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MTI翻译工作坊; 信息化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吕文澎(1966—),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E-mail:。
一、 引 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需求,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以下简称MTI),截止2013年1月全国共有159所院校招收MTI研究生。为此类研究生开设的“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课程,真实而有效地让翻译实践走进课堂。[1]信息化翻译教学“指在现代翻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开放性地优化和活化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2]信息化社会在MTI研究生的培养中,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必不可少。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角色等方面探讨了信息化翻译教学问题。然而,此类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3]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目前科学界定的人类智能有8种,即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内省和自然观察智能。[4]依据传统智力理论,智能是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智能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能力,上述8种智能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重视,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教育者的开发和训练。该理论注重整体性、强调差异性、突出实践性并重视开发性,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语教学。如,Berman首次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系统相结合,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智能;[5]Shore将该理论用于大学外语课程,探讨多元智能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6]裴正薇考察了将其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7]周雪婷探讨了将该理论结合网络资源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方法。[8]
综上所述,目前鲜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研究。信息技术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9]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是信息化翻译教学方法之一。[10]为此,笔者利用西北师大MTI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课程,受青岛出版社委托,承接了The Book of Magic [11]一书的翻译项目(约15万字,2个月内交稿),以考察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校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 具体实施
该项目于2011~2012学年第2学期3~4月在西北师大MTI“笔译工作坊”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该校2011级10名笔译方向MTI研究生(即学生译者)在2位译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此项目。10位学生译者(3男、7女)平均年龄29.8岁;2位译审教师(1位为西北师大翻译教师,另1位为山东省某公司译员)施教4周,每周4学时。为避免霍桑效应(Hawthorn Effect),即研究条件对受试行为的影响,受试学生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参与了本项研究。
(一)多元智能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多元智能问卷”(Likert五级量表)了解受试的智能结构。用于前后测的智能问卷内容相同,由笔者改编自裴正薇编制的“多元智能调查问卷”。[12]问卷以简单的英语进行制作,包括个人简况与多元智能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后一部分调查上述8类智能,由120个题项构成,每类智能包含15个题项;题项具体描述各种智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受试联系自身实际从5个选项中选择对该描述的认同度;信度分析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Cronbach’s alpha = 0.918)。
“多元智能问卷”前测于“译前准备”前2天进行。受试填写之后,所有问卷当场收回,确认有效。随后将所得到的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根据学生的强势智能和智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组教学。后测在“译后总结”后2天进行,受试再次填写该智能问卷。
(二)教学特点
教学中研究者采用多元智能型信息化翻译教学模式。在参考相关文献[13][14][15][16]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
教学活动。该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 翻译项目进课堂
我们摒弃惯常为练习而练习的做法,化纸上谈兵为真刀实枪,通过有效地将翻译项目引进课堂,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学校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的教学目标。笔者的主导思想是一切按市场项目实施的流程运作,从接单、签订合同、分析项目、提供样稿、分配任务、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到搭建术语库、翻译、检查质量、交稿等全部为真实环境,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心理素质和信息素养提升的真实过程。
2. 信息化翻译教学
该“翻译工作坊”课程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而The Book of Magic的翻译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其过程分译前准备、译中实践与译后总结等三个阶段,注重发展学生智能,整个过程呈信息化教学形态,详见表1。“译中实践”阶段分初译和复译2个步骤。学生初译后,教师评价并评分,指出优缺点,强调翻译标准(即“能否教会读者成功变出魔术”)、魔术文本的专业性、读者中心意识等;之后学生复译,教师再次评价并评分。
表1 信息化翻译教学活动与对应发展的智能类型
3. 多元化翻译方法
魔术依靠灵活运用光、声、电等物理和化学的多种科学原理,用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魔术文本专业性很强,经深入研读原著及魔术专业文献,我们以西方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17]为指导,认为魔术文本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采用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在注重发展传统智能活动类型(如讨论、辩论等)的同时,还设计了发展非传统智能的教学活动,如观看魔术表演录像、请教身边的魔术师或魔术爱好者、带魔术道具进课堂、模拟表演、阅读并分析汉语魔术文本(即平行文本)等。例如,The Book of Magic第一编“纸牌魔术”中的魔术“Scarlet Pimpernel”(红花侠),[18]翻译过程中主要拓展的智能类型如下:学生译者转换角色,扮演魔术师(身体运动);准备3张数字牌和1张人头牌;观察原文第26页的图1(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先将这张人头牌横向剪成两半,然后将一半贴在一张数字牌的背面,另一半放在一边;按“做法”中介绍的6个步骤(包括图2~7)仔细琢磨,表演并翻译该魔术(身体运动、视觉空间、自然观察、逻辑数理和语言文字);此外,该魔术行文伊始,有一首小诗,提醒学生翻译时要注意音韵问题(音乐节奏)。译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人际交往),总结反思(自我反省)。The Book of Magic的翻译方法呈多元化,笔者在《魔术揭秘》“译后记”中写道:“我们译中做、做中译,动手动脑,以‘能否教会读者成功变出魔术’为标准,使用相应的道具,对每一个魔术进行了实际操作,反复推敲琢磨,终成译文”。[19]
4. 合作式翻译活动
The Book of Magic由4编(纸牌魔术、钱币魔术、手帕魔术及绳索与环类魔术)67个魔术组成。笔者以“魔术”为单位给学生分工,每人翻译6~7个魔术,强调“分工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结合“译前”智能问卷调查结果,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10位学生被分为2组5对(见表2)。第1组,语言文字对和数理逻辑对;第2组,音乐节奏对、人际交往对和自我内省对。具有相近智能倾向的学生被分为一对,这样既便于他们采用符合自身智能特点的方式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又创造对与对之间的竞争环境与多元化的翻译实践氛围。
5. 专业性译审模式
我们将翻译公司常用的“译审模式”用于实践教学,进行了课堂交互、课外交互、传统交互和网络交互,较好地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交互,[20]发展了人际交往智能。表2的每对学生中,一位负责主译,另一位负责一审,组长负责二审,两位译审教师负责三审。师生借助手机、互联网等实时交流,主译的学生分别根据一、二、三审的意见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每次译稿和审稿均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讨论。每位成员轮流作主译和一审。“审稿的依据包括三方面:一是忠实原文,二是译文通顺,三是原创翻译”。[21]组长和译审教师修改、定稿后,总结本次各组翻译的亮点,归纳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词汇、句子结构、语境、魔术术语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把小组网络讨论无法解决的争议问题带到课堂,供全班讨论解决;将翻译亮点也带进课堂,让大家分享,从中获益。每次上课师生通过PPT课件展示、讨论和评析译文,师生们一致认为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每次上课学生都经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日积月累,逐渐提高翻译转换能力。
6. 多元化评价体系
“译后总结”阶段,笔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22]对学生译者的表现进行评估。自我评价用来发展学生的自我内省智能,要求他们从理解(50%)和表达(50%)两方面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价。教师评价(由2名译审教师完成)包括译文质量(80%)、情感态度(10%)和时间进度(10%)。学生译者的最终得分为2名译审教师(评分者)评分的均值。评分结束后,经计算2位教师评分者之间的等距数据信度为0.82(p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有益尝试,学员的翻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课程结束时,笔者在10名学生译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翻译水平提高 “很大”、“较大”、“一般”和“没有”4个选项中,选择“很大”和“较大”的百分比分别达到50%和40%;课程满意度一栏里,满意率达到90%。所译图书《魔术揭秘》于2012年5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笔者于2012年6~8月就读者对译作《魔术揭秘》的翻译质量满意度进行了网上调查,购买并阅读了此书的218名读者中,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百分比分别达到78%和14%。本研究更重要的教学效果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从初译到复译,学生译者进步明显
经整理笔者将10位学生的初译和复译成绩以及多元智能问卷前后测值输入电脑,利用SPSS 13.0进行了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见表2。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初译和复译2个步骤中,学生在译文质量、情感态度和时间进度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译文质量稳定(均值68.6、71.2),绝大部分学生翻译态度积极、认真(情感态度均值都为9.6),能够按时完成翻译任务(时间进度均值都为9.7);可喜的是,从初译到复译其总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p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智能倾向的5对学生之间的初译和复译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这5对学生的翻译水平相当。
2. 学生的语言文字、视觉空间和身体运动智能有所增强
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表明,10位学生译者“多元智能问卷”前后测中的得分,在语言文字和视觉空间智能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表3 10位学生译者多元智能情况统计
注:*表示p
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有所增强,令人欣慰。视觉空间智能之所以有所提高,可能与原文插图较多(几乎每页书都有插图)有关,加之笔者反复强调一定要仔细观察图示辅助翻译。值得表扬的是,9号学生甚至发现了原文第117页的一处错误:文字表达与图示不一致。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明显增强,可能与魔术文本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笔者“译前”提出的翻译方法有关。教学中笔者一再提醒学生:“拿出相关道具,实际操作、表演,动手动脑,试想:读者看着你的译文能成功地变出这个魔术吗?”译后总结时一位女生说:“在我不多的翻译实践中,这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不仅由于老师精心的译前培训、译中短信指导、魔术网站资料的提供以及魔术翻译方法的讲解,而且还由于译后的分析对比与反馈评析,使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验到了将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活动转化为成功变出魔术的快乐,我像个孩子似地乐不可支。每次收到老师的短信或电子邮件,总是倍感亲切和温馨,这样的教学富有时代气息。翻译时,我仔细揣摩原文隐含的交际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译文。翻译过程中我变过的魔术有‘穿透术’、‘空中飞帕’等,而且还教女儿学会了‘单手打结’、‘快速打结’等。真是其乐无穷!有了这种心境,翻译过程中的纠结和辛苦都算不了什么。”学生在其他5类智能方面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原因有三:本次训练时间较短,不足2个月;数理逻辑和音乐节奏智能既涉及天赋,又与后天训练紧密相关,据笔者观察与了解,这些笔译方向的学生中擅长数理逻辑和音乐节奏的学生甚少;人际交往、自我内省和自然观察智能涉及个人一生的学习与修养,非短期训练所能见效。
三、结 语
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南国农先生指出:“要十分重视做好西方有关理论中国化、本土化工作。要学习、借鉴,还要超越、创新”。[23]此处,“西方有关理论”指西方学与教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等。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MTI翻译工作坊信息化教学之中,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探讨是有效的、可行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MTI研究生的翻译能力,并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译后总结”表明,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富有新鲜感、趣味性和挑战性,对提高翻译能力和信息素养帮助较大,并且发展了他们表演、合作、想象、信息检索、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本研究的翻译项目历时2个月,虽然初步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笔者认为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够周全、前期工作欠细致等问题。本文仅为引玉之砖,望此类研究得以深化,期待更多的新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 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2]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8~60.
[3] 蔡静.新世纪以来国内信息化翻译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0,(2):8~18.
[4] Gardner, H..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27,47.
[5] Berman, M..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oad to an ELT Classroom[M].Wales, UK: Crown Hous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6] Shore, J. R.. Teacher Education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 Case Stud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eacher Efficacy in Two Teacher Preparation Course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4,106(1):112~139.
[7] [12] [15] 裴正薇. 多元智能发展观与综合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8,(6):57~63.
[8] 周雪婷.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8,(4):41~43.
[9] 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8):15~18.
[10] 师新民,肖维青.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新视野[J].外语界,2006,(5):48~51,74.
[11] [18] Smith, B.. The Book of Magic[M].London: Arcturus Publishing Limited,2008:26.
[13] Armstrong, 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M].Alexandria, Virginia: ASCD,1994.
[14]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6.
[16] 张政,张少哲.真项目 真实践 真环境 真体验 ——基于北京师范大学MTI CAT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翻译,2012, (2):43~46.
[17] Nord,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19] [英]布鲁斯·史密斯.魔术揭秘[M].吕文澎,吕晓澎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255.
[20] [21] 段自力.基于网络“译审模式”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3):44~49.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对此十分重视,首先在校行政会上向中层以上干部传达和学习文件精神,认识体育专项督导检查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和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接着向教职工传达文件精神,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二、学校体育工作
1、制定方案,开展工作。
我校一贯把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工作流程为:校长—分管领导—体育教师一条线。学校主要领导积极学习国家体育教育工作政策和法规。学校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中,都把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学校还有专项的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总结,从而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障。
2、构建优质教师队伍。
严格按照《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八人,教师具有很专业的教学、组织竞赛、运动队训练的能力,师资队伍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其中高级教师2名,一级教师5名,二级教师一名。确保每个教学班保质、保量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和每一次活动课。全体体育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团结协作、一起参与、发挥特长、相互帮助。每个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7天(可分散、可集中)的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教研组制定了教研活动计划,保证每周一次的体育教研活动,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上课、说课、案例分析、论文评析、教学论坛等等。
3、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各年级每周每班设体育课二课时,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学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体育教学按学年、学期、单元计划进行,体育教师有教案且包括课次、教学任务、准备活动内容及程序、教学内容及程序、技术要领及难点、教学方法、保护与帮助、场地器材布置意图、运动量等内容,教学质量高。
[nextpage]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强化管理,制定制度,分工协作、建立良好、高效的工作秩序”, 同时开展大课间操活动,保证了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我校体育工作已形成规律。常规工作如:上课、早锻炼、课间操、大课间等活动均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全校性的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其他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篮球、足球比赛、趣味体育比赛。对有体育特长(如篮球、田径等)艺术体操特长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分类辅导,组建了校篮球队、田径队、足球队、艺术体操队、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多种兴趣小组。并在时间、场地、设施、师资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各年级每天一节课外活动课(时间65分钟)。各项课程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并形成传统。做到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并按课程标准要求,严格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测试,并将测试成绩登记造册,记入学生成绩报告单和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重要考核内容和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5、在体育教育设备及教材配备方面。
6、教学、训练成效明显。
男子篮球队、足球队多次获市比赛第一名,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多年来都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中学生广播体操在全市比赛中2次获得特等奖。在体育类专业生中,我校至今有200多人升入高校深造。 学生体质状况良好,学校每年有学生体质状况的测试数据,肺活量体重指数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学生耐力指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率达到95%以上,因病缺课率不超过0.6%。
[nextpage]三、学校卫生工作
1、教学卫生:新校舍的教室采光照明均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卫生标准》设计,采用南北向双侧采光,为防止窗户的直接眩光,教室均设有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内,教室平均照度达到150lx。教室
黑板采用耐磨无光泽材料制成的黑板,无破损裂缝,无暗光。
2、学校食品卫生:各学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与食堂从业人员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建立卫生责任追究制度;总务后勤部门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与措施,食堂环境与设备、食品加工、存放器具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布局合理。学校各班统一向学生供应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水源卫生安全。
3、健康教育:每学期,我校都安排几次健康教育课,一般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即分年段在多媒体教上课,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在学校的宣传窗专门开辟了卫生专栏,宣传“非典”“艾滋病”“吸毒”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并养成健康的行为和习惯。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并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图片、讲座、黑板报、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资料等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和远离病毒的健康教育,并根据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特点,进行预防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以健康教育课和晨会为主;师资由各班主任兼任。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调研督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47-03
一、调研背景
在举国上下高度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教育厅高瞻远瞩,于2010年12月成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这是江苏省教育厅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省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承担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的科研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术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宗旨是立足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领域的科学研究,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以提高江苏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调研内容(体育方面)
1.强化体育课: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2.强化体育锻炼: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学校运动队特色。
3.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原始测试数据、测试数据分析报告)。
4.教研组教研工作: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校本教研情况、教师、课题研究。
5.学校体育保障基础:体育师资、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体育经费。
三、调研形式
1.查阅资料
根据调研内容,查阅各方面工作过程性的支撑材料。
2.实地观察
(1)根据学校课表随机观看1~2个班级体育课,并现场测试练习密度与负荷,进行评价。
(2)观看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
(3)察看校医室(保健室)、食堂、体育场地器材等情况。
3.测试与调查
(1)随机抽测一个班学生的2~3个体能项目。
(2)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体育课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教师培训、每天一小时落实情况、省级监测点体质测试情况、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议等。
四、评价与反馈
1.依据查、看、测、访的结果,专家组对评价表逐项打分,并现场反馈意见和建议。被查单位现场均表态,如何扬优补差,力求将此项工作更完善完美。
2.调研结束后给各地市教育局和各学校书面反馈意见。
五、调研组人员组成
调研组一般有四人组成,高校学校体育学教授一名,一线体育特级教师一名,体育教研员一名,学校卫生专家一名,从理论到实践,人员组成结构合理。高校教授旨在注重了解、比对反思教、学、用、改层面,教研员旨在注重对区域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推进层面,一线教师旨在注重发现、比对、把脉、扬长避短层面,卫生专家旨在注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习惯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层面。可谓四方汇集,形成合力,服务基层,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很受基层的青睐与欢迎。
六、调研感悟
1.校长理念清晰前瞻,思维创新引领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理念前卫、以生为本的校长身后必定是一所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应该是校长办学最重要的理念。校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情怀来至于两方面,一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及上级部门关于体育工作政策文件、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自身学生时代体育学习经历的体悟与生发。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校长的理念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感动着我这位体育人。一位校长在反馈时叙说了他自身的故事:他在学生时代文化成绩非常优异,但因为体育成绩不好,做不了“三好学生”,他就强迫自己苦练体育,终于使体育成绩达到优秀等级,获得了“三好学生”称号。同学二十年聚会,昔日的体育教师拿出了当年体育成绩登记簿,对他说,我当年没有为难你,你自己看看,有哪些项目成绩不理想,总成绩的确达不到“三好生”标准。校长说我永远感激这位体育教师,让我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也更加热爱体育、支持体育。一番话语,引发了我们体育人深深的思考。这个案例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三个道理,一是这位体育教师的责任心极强,对学生认真负责,没有因为学生文化成绩好就随便提高他的体育成绩,维护了学科尊严。二是当时的体育学习考核很严格很科学,让学生认可自己的体育学习成绩,维护了学科评价信度,维护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有力的说明了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更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与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呈因果关系。三是这位体育教师的档案意识强,注意资料的积累与运用。这个案例对我们当代学校体育人的工作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
2.工作方法推陈出新,特色亮点精彩纷呈
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更新,但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没有变,即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态工作,在周而复始着,但想要整体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离不开创新而又扎实有效的措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的特色亮点,许多创新举措打破了我们传统思维的束缚,拓宽了新视野。
亮点一:年级体育月工作计划
以年级部为单位,每月初向学校上报“年级体育月工作计划”,计划中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每项具体工作有时间节点和责任人,每位责任人要根据工作计划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对照计划督查落实情况,月月有考核,及时反馈考核情况。
亮点二: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反馈表
在每学期期末和学生素质报告单一起发放“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反馈表”,让家长了解到孩子体质健康状况,带着爱孩子的倾心督促孩子锻炼身体。
亮点三:体育选修与校本课程结合
在小学开设体育选修课,将课外活动时间与校本体育课程相结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运动特长选择选修课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学练,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特长形成。
亮点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业余训练
利用体育俱乐部资源,聘请足球专业教练,参与学校足球队训练,同时对体育教师足球技能进行培训。
亮点五:专题集体备课
体育教研组集体备课扎实有效,安排固定集体备课时间,进行教学业务研讨活动,如开展“体育课堂中提问策略的研究”“耐久跑授课策略”“基本体操――队列队形”等专题研讨,定时定人定主题。
亮点六:体育课考核成绩需学生亲自签字认可
某市体育中考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平时分,平时分按照六个学期计算,每学期根据日常体育课学习计划进行考核,将得分换算成体育中考的平时分,因此平时考核尤为重要,为防止,计算错误,需要学生亲自签字确认方可有效。体育课考核成绩向学生公示,让学生签字认可,是对人权尊重的体现。
亮点七:制定学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学校根据五年发展规划总体设计,要求体育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体育师资力量,制定体育工作五年规划,并且要求反复论证。
3.行政干预创新高效,考核评价机制健全
教育发展需要行政部门保驾护航,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引领,科学高效的管理,能促进基层学校规范有序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永远没有完工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反反复复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懈怠、停滞不前的不和谐现象,要想把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引领,需要创新管理和激励措施。一个地级市的体卫处领导向我们介绍说,他们会不定期的对基层学校进行明察暗访,查看体育课执行情况,检查每天一小时落实情况,不打招呼不听汇报,核实情况后通报。某地级市规定,每年学生体质调研后三名的学校在年终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等级,校长考核不得被评为优秀,行政部门以积极的措施引导校长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高度重视。
4.教师爱岗精神可嘉,学生行为习惯文明
进入一所学校办公楼的大堂,“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行字直入我们的眼帘,校长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学校的体育教师就践行着这条工作信念。体育组一帮人精诚团结,不计得失,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看看体育教师的课表都是满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也是满满的,课余之外每位体育教师都有业余训练和体育社团任务,看看每位体育教师的脸蛋,黑黝黝的皮肤中透露着精神。一位初三的体育教师说,决不会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体育中考没有考到最理想成绩而埋怨体育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位体育薄弱生,利用节假日为学生义务补差是我应尽的义务。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豪言壮语却能折射出教师最朴素的职业情怀。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良心饭”是教师永远要吃的饭,当教师把最普通最常态的工作完成到极致,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教育的工作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一节体育课进行中,一位学生举手,教师问干什么,学生说要吐痰,在得到教师同意后,学生到垃圾桶去吐痰,然后继续上课。我们听课教师看到这一幕,敬意油然而生。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绝不是一日之功,是体育教师长年累月行为培养的结果,通过这一插曲,能看出这位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德育教育到位,教学规范到位。学生的品行影响着终身发展,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佳场所,学生的天性在户外运动中会自然流露,当文明礼仪一旦形成习惯,学生的文明素质就达到了一种境界,好习惯金不换。在体育课中要谨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倾向,品行从小事抓起,点点滴滴都是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因势利导,培养真正意义的文明少年。
七、调研价值
现在举国上下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省市,有关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纷至沓来,从行政干预到业务指导,可谓是无一不备,但对文件的执行力如何呢?会不会层层打折扣?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急切想知道一线的真实做法,本次督导调研达到了摸家底、知想法、讲规矩、递消息、树牌子的效果。
1.传递先进理念,提升体育管理水平
本次督查调研组在每个学校调研半天,深入课堂,查阅大量资料,进行不同层次人员访谈,观摩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现场。在调研过程中当地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都一起参与,一系列的举措使调研组对基层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调研交流反馈中,专家向基层学校和一线体育教师传达了省体卫处和教研室关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最前沿的信息和最基本的要求。大课间是“每天一小时”的规定动作,调研组向基层学校诠释了“用好每一分钟,用足每块场地,激发每位学生运动激情”的大课间设计理念,以及“安全、有趣、有效”的基本要求。个人和学校的档案材料是对历史的记载,对个人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调研组专家对个人业务档案、学校活动资料如何整理归档的规范与要求进行了翔实地指导,所有材料均要有电子档和纸质档,以备不便。材料保存均要建立目录索引,以便自己归类存放材料和查找材料。以一次体育竞赛活动资料积累为例,应该包括:活动通知、活动方案、竞赛规程、报名表、竞赛成绩单、过程记录单、活动过程照片、成绩公告、新闻报道等。调研组专家在各自分工调研中,帮助学校挖掘和提炼成功经验,及时记录下主要成绩和与众不同的亮点,将这些成功经验写入调研报告,向全省推广。在查阅资料、看现场、访谈、测试、反馈等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全方位的了解学校体育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向参与的地方行政领导、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指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不行怎样才能行,如何突破,这些可行的措施、合理化的建议使一线体育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澄清了认识的误区、正本清源的价值凸显。
2.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调研水平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体育课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在新课改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培训不到位和理解上的偏差,一线体育教师在践行新课标理念时仍然会出现一些迷茫,导致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通过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能端倪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工作态度,部分的计划和教案仍然存在不规范和科学性欠缺的现象。业内人士常说“从一定层面上讲,一本好教案就是一位好教师”,这句话蕴含了备课的重要性。规范教学行为首先从计划和教案开始,调研组中的教研员和特级教师根据亲身的教学体会,结合《课标》和地方教学指南要求,指导教师如何规范科学的拟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如何将学校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到计划之中,如何将体育中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学测试渗透到教学计划之中。再如,年度教学计划中教材内容选择、课时数分配、考核项目的设置,学期教学计划中主要项目的选择、教材安排的顺序、排列方式,单元计划中单元目标、主要教材的任务和要求、教材重难点、具体的考核标准,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告诉一线教师在教案中哪些基本要素不能少,如教案中的基本要素包含:基本情况(单位、任课教师姓名、授课对象、年级、班级人数、课次、授课时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运动负荷、场地的布置与器材的准备、安全措施、课后小结。随机观看常态体育课,能看出教师教学规范问题,部分体育课中仍然存在组织不紧凑,无效调动多,练习密度和强度不足的现象。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组织手段在体育课中还屡见不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简便直接的方法就是校本教研,利用体育组集体备课时间研讨教学业务是体育组最常态的工作之一,调研组的专家从集体备课的形式、内容到人员安排,事无巨细的指导基层的教研组长和体育教师,大大提升了基层学校体育教研的能力。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简单化,仅仅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代替体育课成绩,调研组及时指出了这样做的弊端,从评价内容(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权重分配、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让一线体育教师清晰了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基本规范要求。
1现状分析
1.1师资结构基本合理
近几年通过引进与培养,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名,教辅人员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名,中级职称的教师10名,初级职称的教师3名,40岁以下教师基本达到硕士化。
1.2课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
目前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校本部、药护学院公共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年均工作量约达600学时。教学中采用“二段式”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兴趣为主的基础课,以田径径赛、篮球、排球、武术为主要内容;二年级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开设以掌握技术为主的专项课,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
1.3基本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年一度的校春、冬季田径运动会和三大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深受学生喜爱,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各个项目的综合成绩也在稳步提升。近几年我校代表队先后参加了全省大学生田径、武术、乒乓球、“五人制”足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五人制”足球近三年取得第三、第二、第五的优异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健全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分。体育的功能性及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需要教学、群体、竞赛协同发展。目前我校单一体育课教学体制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
2.2课程内容特色不鲜明
内容的安排没能针对医学生特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目前的内容安排没能结合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向,现代人们的防御疾病的意识不断增强,医学生必需掌握为社区人们提供健身理疗的方法。
2.3课外活动制度不完善
校内各单项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分工职责不明细,没有形成规模、体系和制度。学校性的竞技项目没有总的计划和目标,缺少经费等基本保障,校外等比赛基本无法运行。
2.4教师精力不够
体育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近几年平均周学时达成10次以上),无力承担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训练工作。
3改革思路
3.1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由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安排才能实现。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投深于课外活动组织与训练中去。学校体育最高管理机构应明确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及阶段性计划,按年度制定全校性的体育活动计划,统筹安排、监督体育、学工等部门的落实。学校性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主要应由体育部门负责落实(校级竞赛代表学校最高水平,对群众起着示范作用,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平,要按既定的规程,竞赛规则运行),一般性的(院级)体育活动,具有随机性,普遍性,应由体育部门参与指导、学工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自主实行。
3.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2.1优化课程体系
落实《纲要》的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体育课程结构,将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外训练与组织指导纳入课程管理。
3.2.2改变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内容安排,一要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不断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课程内容要求,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校传统田径项目(被称为现代运动之父的田径项目,一时间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及高校已从教学内容中删除),结合我校的实际,应保持下来,并有所发展,突出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的内容,如中长跑项目(中长跑及游泳被誉为有氧运动之最,又是提倡的户外运动项目),把难度大的如跳高等项目定为选修课中的素质拓展项目。坚持发展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等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二是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内容,如形体操、有氧操、武当武术,太极等。三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运动处方,使学生在处方的指导下制定训练计划,并具备指导自己与他人健身的能力。四是规定学生必需达标的项目,并形成制度。
3.2.3转变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近几年来,虽然我校也尝试应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小集团”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思考式学习法,以及交互式、提问式等学习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堂沉闷、缺少生气和练习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局面,发挥不出体育课的育人潜力。所以,今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模式,以鼓励、激励教改政策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一是实施分层教学,即在优化课堂教学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教学,每班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分成二组、三组,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练方法。二是采用开放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率先在有条件的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等专项课上启用俱乐部式模式。
3.2.4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根据最终一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必须进行改进。一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过程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由师生共同参与、既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考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而进行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四部分:理论部分(占20%):笔试。试题由专项试题库随机抽取产生;专项技术部分(占50%):由各专项教师进行技评和达标的定性、定量考核;体质测试(占30%):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各专项课教师每学期测试一次;学习态度(±5分):包括课堂表现和参加竞赛等,由专项教师酌情评定。
3.3加大群体活动开展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大型运动会。进一步发挥校春、冬季运动会对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载体作用,分步骤的把各专项教学项目纳入全校性的比赛项目,把学校性的运动会向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制度化,形成以校级带院级、以院级带班级的梯队模式。二是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学校工会、学工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开展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各单项活动的组织可采用(以院系或以专项分类的)教师负责制,指导和依托学生自主的层层组织、管理与落实。三是积极组织专项运动队、认真抓好训练与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加快校运动队建设步伐,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以创“品牌”体育为思路,以扩大学校影响,以学校体育与学校整体共同发展为理念,发展二、三个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达到本地区的领先水平,打造一、二个特色项目,达到国内知晓,省内闻名的先进水平,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3.4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校位于偏僻山区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还相对落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十分不足,市民健身需求受到极大限制。今后我校体育活动场所将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指导组织群众进行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体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提供健身娱乐指导、服务社会是高校体育应尽的义务随着余暇时间和节假日的增多,休闲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信息和设施,为社会提供健身、锻炼和娱乐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3.5以科研促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级智力密集的领域,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今后将有计划的健全体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带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再教育,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挖掘,逐步建立一只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课程师资队伍。有计划、分步骤的使目前单一型教师结构逐渐向“三型”方向转变。
4保障措施
4.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提高各部门和广大教师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二级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在体育活动开展中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体育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和发展计划,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地域广、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的3/4,且青少年居多。由于受到农村各个方面资源欠缺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又因为农村的体育教学水平与全民健身、大众体育以及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增强农村青少年的体质和自我锻炼的能力,深度挖掘农村体育的人才资源,加大对农村青少年培养,才能让农村体育迎来新的曙光。从教学观念方面来看,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体育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轻体育的现象。农村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然后擅自更改和缩减体育教学课时,严重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大幅减少,最终导致青少年自我锻炼能力较差,体育观点陈旧落后,体育意识欠缺;从农村体育师资来看,受到农村环境及薪资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专业院校和受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到农村,进而许多农村学校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及专业性较低;从体育设施等方面来看,受到环境制约,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器材、设施、场地等不完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经费不足;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农村学校十分缺乏宏观和微观的管理意识,体育教学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计划中未能得到充分实施,场地器材、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等方面都未能得到有效管理。
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9CX04023B)的支持下对农村青少年体育教学与锻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认为新时期农村青少年体育教学与锻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农村各级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加强体育意识,加强体育体制建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有效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出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体育教学大纲,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以实现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制定农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定期组织专门的体育教师培训、进修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专业性以及思想境界。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关心和关怀,让他们薪资、福利、生活得到保障,才能使他们更加安心、全身心的投身到教育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学校体育也能占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为学校配备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设备和学生课外锻炼必备的各种器材设施。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农村的资源优势,大力组织和发展独具当地特色的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最后,农村学习体育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学中融入各种体育游戏来转变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认识,或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体育网络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够提高农村体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全民健身;群体工作;运动队;普通高校;达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94-03
Abstract:
Mass sports work and sports team training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E teaching. But many schools ignore mass sports work while they switch their attention to sports teams of high level, which results in the imbalance of the two side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sports and sports team, school leaders should take a correct attitude. When they work out plans they should consider the balance between mass sports and sports team, and take some measures such as reasonable allotment of P.E fund to coordinate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ides.
Key words: keeping fit of whole people; mass sports work; sports team; ave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 P.E situation
近10年来,高校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增多,许多高校在体育工作中,存在着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如轻群体工作,重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经费分配不平衡,多数场地、器材被运动队占用,搞群体工作的老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不高,造成群体工作滞后,这与学校体育的宗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不相符的。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将会影响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如何处理好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进行探讨。
1 群体工作与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两项重要工作
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服从这个总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就是开展面对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简称群体),它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竞技体育就是运动训练与比赛。
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全民健身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场所,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道路的基础时期。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设有体育课程、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并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确保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初步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所以,学校群众体育工作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和关键。也就是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运动队是学校的窗口,反映学校的形象和面貌,为学校扩大影响和争得荣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以及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并能推动群众体育的开展。所以群体与运动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两项重要工作,不可偏废,都应该努力搞好。
2 当前高校群众体育现状
2.1 教学质量方面
最近几年高校逐年不断进行扩招,但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跟不上,原本就紧张的场地、器械更显得捉襟见肘,有些高校的体育课由小班(30人以内)改为大班(45人以上),场地显得拥挤,有些项目的课在校内马路上进行,教师工作量由以前的每周4―5次课增加到每周8―10次课(一次课为两学时),身体的疲劳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2.2 课外活动方面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下午课后,而现在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是上午上课下午训练,他们占用了大量的场地和器材。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减少造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也相对减少(见表1、2)。
2.3 群体活动经费方面
过去没有运动队时,各学校的体育经费大部分用在群众体育工作上,运动队和办公等费用所占不多,随着几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体育经费逐渐向运动队增加,而相应减少群体活动的经费,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图1、图2可以看出1997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前)与2005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后)体育经费分配情况,群体活动经费逐渐减少,为了弥补群体经费不足,校内的一些学生和教工的体育活动由体育部、团委、学生会、工会联合举办。有些高校群体的经费只占总体育经费的20%左右,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群体活动发展。
3 运动队的现状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已10多年,高校的体育运动竞技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国内大学生的比赛逐年增加,特别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CUBA大学生篮球赛、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赛等这些影响面大的赛事,全国有几百所高校参加。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各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都很重视。
3.1 在招生上,为了能招到好的队员,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
如有的学校对成绩特别好的队员可以免试或降低高考分数线,而且专业一般都是学校最好的专业,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对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可以直接读研究生等等。现各体校、省市青年队、各运动俱乐部没进入职业队的运动员都是各高校招生对象。
3.2 运动员学习训练及学籍管理方面
各校对运动员的学籍都适当放宽,毕业年限延长,采取学分制,使运动员训练时间延长,提高训练质量。同时使运动员学习与考试的密度减少,压力减轻,保证运动员学习、训练、比赛任务顺利完成,调动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许多学校对比较好的运动员以保送研究生的途径继续留用。
3.3 教练员方面
为了确保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对教练员相应地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对完成指标或达不到要求的,都有一定的奖罚措施。使他们有责任感和压力感,并经常派出学习、观摩、交流,以便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理论和专项理论水平。如我校是从教师中选派专业能力强、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和训练工作,他们基本上不承担教学任务,专心致志地搞训练工作。
3.4 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情况
经费是保证训练和比赛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投入较大,一般都占体育总经费的一半。对山东、江苏两省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12所院校进行了调查,训练经费占体育经费的50%的有4所;占60%有6所;占70%有2所。对运动员训练一般都有生活补助,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重奖,以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4 当前学校群体与运动队的发展不协调
学校群体与运动队之间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带动下普及,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就如“水涨船高”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当前高校体育的实际工作中,群体与运动队两项工作发展并不平衡。一个学校的群体搞得好,它的运动队竞技水平并不一定高,因为运动队竞技水平的高低,不单是群体搞得好,而且需要其它因素的配合。一个学校的运动队对外比赛得名次、拿金牌,取得好成绩,同样并不能说明这个学校的群体也一定搞得好。就是说,一个学校如果重视竞技体育,集中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尽管群体落后,它的运动队在对外比赛中还是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一个学校的群体搞得好,必然会涌现出一批运动成绩相对较好的积极分子,推动高校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群体工作开展的更深入更普及。但现在一些试办高水平的运动队高校,其运动员都是从各省市体校、俱乐部(二、三线)用特招的办法招收的,他们的运动成绩非一般从群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可以相比。从群体工作和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可以看到在许多方面两者发展不平衡。导致两者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4.1 领导认识不足
运动队如取得好的成绩,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外界觉得该校的体育工作做的好,这是当前多数领导的想法。
4.2 教练员与群体课教师待遇不平衡
因两项工作不同的特点,教练员带运动队的成绩优劣能明显表现出来。如取得名次、奖牌、破了纪录,影响也大;在职称聘任上加分因素也相对较大。而群体工作的优劣则不宜看出,没有明显的尺度可以衡量,而学校的群体活动大部分却是在课余时间开展,老师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多,得到的回报少,因此调动不起来搞群体工作教师的积极性。
4.3 在资金的投入上,两者严重失衡
高水平运动队占去了体育经费的大部分,使群体活动经费不足,有些活动开展不起来。
4.4 运动场所不足
为保证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学校把最好的场馆、器械给了他们,而占绝对多数的普通学生则场地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场地设备不足是造成学生失去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发展下去,就出现了群体与运动队两极分化,差距加大,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是对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的表现。对群体工作重视不足,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与运动队哪个重要?群体与运动队都是学校体育同等重要的工作,各有其目的任务,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为了金牌而牺牲群体,是不可取的,因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毕竟比金牌重要;但运动队也不能缺少,因为它是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标志,为学校争得荣誉。群体和运动队两工作要搞好,都需要有主管领导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摆正群体与运动队两项工作的关系是高校体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 如何协调群体与运动队之间的关系
5.1 学校领导、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端正思想,改变理念
群体与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两项重要工作,都是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两项工作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群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普及工作,要发动全体学生参加,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经常、持久的适合学生兴趣的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搞好群体工作不但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把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场地、经费应投入到群体中去。运动队的建立要根据学校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确定运动队的数量、各队的人数及待遇,在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适当缩小运动队的规模,保证重点,选派有特长、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运动队的管理和训练工作。
5.2 学校体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时,要考虑群体与运动队工作的平衡
两项工作都应有部门领导主管,要有骨干教师负责,选派能力强、有经验、有责任感的教师组织实施,并做到每学年开始有工作计划,学期中有督促检查,期末有总结评价。搞群体和搞运动队的教师虽有分工,也有合作,有关学校重大的群体活动或竞赛,不分你我,协同工作,保证群体与运动队工作的正常、协调开展;如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
5.3 搞群体与运动队的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待遇要平等
要把工作搞好,都要付出巨大精力,都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师,要花费许多时间,更需要认真负责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工作量、报酬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合理计算,做到定量、定性,决不能吃“大锅饭”。在升职、调资、奖金、分房、入党等问题上要体现出来,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4 合理分配与使用体育经费
当前学校体育经费还不能满足群体活动与运动队训练的需要,应让有限的经费办更多的事。使用经费要有预算,有计划,合理分配。根据各项工作的需要,确定各种津贴及各级比赛使用标准,如运动队的不同级别的训练津贴,外出比赛的费用、服装、鞋袜、奖金等。尽可能地调动各教师的“造血”功能,并列得到社会的支持(赞助),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
5.5 建立群体与运动队的评估标准
群体与运动队的不协调发展,与没有建立科学的群体工作成绩的评估标准有关。运动队取得成绩较易评估,而群体工作的成绩不易看出。建立群体工作评估体系,使群体工作的成绩也有尺度可量,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对群体工作成绩评估内容可包括:宣传工作、培养体育骨干、组织群体活动次数、普及率、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生理机能的提高、身体形态的变化、患病率的变化等,都可以用量化表示,便能看出群体工作的成绩。群体与运动队成绩评估相比,群体的评估要复杂些,工作量更大些,但只要领导重视,认真去做,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1(3): 48.
关键词: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
一、引言
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研究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与功能的要求。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要通过系统评价“以评促改进,以评促建设,以评促发展”。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居多,规模较大,体育场馆综合服务功能系统完备,现代化程度高。因此,以南京市高校为例,在调查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优势与评价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为构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促进高校体育公共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2.研究方法(1)调查法。2015年5月至8月,通过问卷与访问,调查南京市25所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与体育教师。共计发放问卷调查表16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98.8%。(2)文献法。运用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作为参考。(3)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4)逻辑法。运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重视程度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重视程度为:很重视为0,重视占8%,一般占20%,不太重视占32%,不重视占40%。因此,重视程度在一般以下的高校占92%,表明南京市高校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不够重视。根据访问调查,主要是高校管理者认为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经济效益低,评价没有价值,让体育院系部自己总结就可以了。由于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认知不到位,反映出具有专项评价体系的高校很少,客观上导致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始终处于低级层次,社会的贡献率偏小。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重视一项工作的管理评价,就会给这项工作的开展赋予努力目标与实施动力,其效益将会逐步体现。因此,开展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工作主要取决于决策管理者。
2.评价主体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认为评价主体是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的占6%,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的占35%,高校后勤产业处的占38%,高校教务处的占2%,体育部门的占3%,社会评价机构占16%。同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认知具有准确的定位。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与高校后勤产业处应该是评价的职能主体,体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与效益进行科学管理,实际上该部门每年都下发相关统计表,要求高校上报相关数据;各高校后勤产业处是代表学校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因此,应以政府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或社会评价机构为评价主体,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专项评价。
3.评价目标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关于评价目标,认为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占22%,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占45%,提高高校社会地位的占23%,相关政策要求的占5%,体育院系部职责的占5%。评价目标的确立对整个评价过程具有导向作用,选择以履行社会服务功能放在首位,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培养人才、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理解到位。履行社会服务功能同样是高校体育院系部的办学目标,要通过体育的专门化服务,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大众,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联结社会服务平台,营造体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氛围,促进社会人群正确认知和评价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存在的社会价值,支撑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4.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方法选择定量的占28%,定性的占13%,综合的占32%,专项的占19%,第三方的占8%。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施客观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类评价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受此影响,教师认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合适,同时选择定量的评价方法也比较客观,但对第三方的评价不够了解。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高校及政府之外的外部评价,包括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采用第三方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性行,最为有利的是能够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可以减少许多负面因素的干扰。
5.评价内容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内容包括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及场馆管理效益,其中场馆管理效益一级指标的认可程度为非常认可占18%、认可占45%、一般占26%、不太认可占8%、不认可占3%。总体上反映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内容体系,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目标、过程管理、服务内容、社会与经济效益。当然一级指标确定后,还要设定二、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并且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及本质性,能够如实地展现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评价内容应该简单,易于操作。
6.评价模式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关于评价模式,选择采用百分制的占52%、等第制的占26%、评语式的占14%、达标式的占8%。评价模式的选择对评价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质量与层次,具有客观性的评判价值。评价模式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下,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结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百分制评价主要是定量的或定性转定量的结构评价,采用所占百分比例对相关分列指标赋分评价,能客观地反映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子因素所产生的效益。等第制评价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五级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效果进行评判。评语式评价完全是一种描述性地评价其服务过程与目标达成结果。达标式评价是将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评价分为达标与不达标两级。
7.评价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影响因素,选择学校领导的占48%、学校职能部门的占8%、政府职能部门的占34%、社会服务对象的占5%、体育场馆规模的占5%,反映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工作评价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如果要把体育社会服务纳入高校社会服务体系之中,就会重视对自身体育社会服务的评价;而政府职能部门如果对管理职能范围内的体育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加以重视,就会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给予重视,并开展相对应的评价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现状是学校领导与行政职能部门不重视;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评价以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要目标;选择定量评价方法为主;评价的内容包括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场馆管理效益;评价的模式以百分制为主;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2.建议(1)提升重视程度。高校管理团队应该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趋向刚性化作用的重要性。通过规划设计、工作计划、指导方案等,把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纳入其中并进行实施。(2)强化主体职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工作,要从一般的数据统计状态转向到定期实施评价的状态,通过发文件、调研现场、校际交流等方式履行政府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主体评价职能。(3)明确评价目标。高校管理团队要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目标,通过国家相关文件的学习、省教育厅体育局的工作布署、高校自身的管理实际等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评价目标体系。(4)构建评价内容。高校要科学地选择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内容体系,在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及场馆管理效益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减部分内容。(5)优化评价方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可实施“第三方”评价方法,选择权威的评价中介机构,主持评价过程,提供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6)多元评价模式。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可实施多元评价模式,包括正常的检查监督运行,反馈方式可采用评语式的达标式的评价,年度或多年的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弟制评价。
作者:岳宁冈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姜武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沙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3—20.
[2]张艳华,王建军.大型体育场馆管理者执行力系统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47—52.
[3]黄滨,俞剑龙,骆红斌.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0(1):64—66.
一、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有调查显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分别只占19.89%和1.59%,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35.88%的学生锻炼没有规律,27.65%的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只有18.82%的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建立的,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运动场地的缺少是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同时,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2E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导致课外群体活动体系松散,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锻炼情况没有纳入体育课成绩评估体系。课外体育呈现个人、自发、分散的无序状态,课外体育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能恰当选择锻炼的时间和运动的形式;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指导、帮助和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出教室、寝室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应对其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是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处应在各院(系)建立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学部门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特长,让他们下到最基层,对运动队、体育社团进行直接的面对面辅导。做到学生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奋斗有目标,遇到难题有人帮,教师辅导有对象,克服过去学生锻炼自由化,教师只出现在操场上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是激发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为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诸如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应采用考勤、考核等手段,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质量以学分或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制度化的教学管理范畴,以强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群众性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意向,营造和谐、民主、融洽和愉快的活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即体育社团(或运动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运动素质、体育与专项特长等自愿选择各体育社团。通过建立健全社团制度,约束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时间、练习内容和考核办法。
3,加大场地建设,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尽快使学校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以基本满足学生对体育场所的需求,为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
三、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可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校级的大型竞赛活动,系级的友谊赛、邀请赛,也可以是体育社团内部学生自发的活动等。
1,竞赛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几项全校性的体育比赛,并作为固定赛事定期举办。这样的体育竞赛要列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事先要将体育竞赛工作计划公布出去,让各单位提前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比赛的竞技水平逐年提高,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其次,系级教学单位应经常性地开展系与系、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邀请赛、对抗赛。邀请体育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场地、器材上给予支持,组织上给予帮助。
第三,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交流。通过有组织的引导,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组织多项业余训练代表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个人喜欢的项目,主动参加,这样才能使学生自愿走出教室参加各项活动,从而达到自觉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社团或单项协会。根据学生爱好广泛的特点,按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体育文化社团。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并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训练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在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其才华,锻炼其能力。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课;损伤原因;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对待运动损伤,我们既不能谈虎色变,也不能认为不可避免,漠不关心。正确的态度应是坚持预防为主采取有效的、积极地措施,尽量避免损伤的发生。体育运动伤害是影响学校安全的一大因素,运动伤害是伤害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伤害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伤害预防报告每年全球有830000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发生是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以跌落伤、挤压伤为主。并且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加,形成了4+2+1的家庭梯形结构,学生在家中显得额外精贵,家长不让学生有一点点伤害,这对我们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安全的从事体育运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了解体育运动损伤,防止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让学生更安全的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界定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生理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活动内容、动作方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损伤有很多种类,但是不论哪一种运动损伤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对青少年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自如何预防运动损伤提出之后,我们应该广泛的应用到体育教学的领域当中。近几年来,随着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动损伤防治的研究已成为活跃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在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擦伤、刺伤、切伤、脑震荡、晕觉、肌肉痉挛,运动中的腹痛、关节扭伤、关节脱臼、骨折等。当这些损伤出现时,体育教师须冷静的处理,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要认真分析损伤的原因,避免损伤的再次发生。
三、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及处理(举例分析)
例一,肌肉拉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在运动中发生率约占各种损伤的25%。1、症状:伤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触之发硬,功能障碍。如肌肉断裂者受伤当时可感到或听到断裂声,肿胀明显,皮下淤血严重,局部还可能触到凹陷或一端异常膨大。2、损伤原因:肌肉拉伤是肌肉还在紧张地缩短时突然受到猛烈牵拉所致。肌肉损伤常出现在准备活动没有做好,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较差,或人体在疲劳时机能下降;此外气候寒冷、场地、器材不符合要求等都是引起肌肉拉伤的原因。3、处理: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除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理处理外,应将受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24小时内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限制肿胀的作用;24小时后可进行热敷,并在伤部做轻推摩,伤部周围做揉捏、搓等按摩手法,同时点压伤部周围的穴位。对肌肉完全断裂者,可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手术缝合治疗。
例二,肌肉痉挛: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运动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肌和屈趾肌。1、原因:①寒冷的刺激:肌肉内受到寒冷的刺激,兴奋性提高,即可发生痉挛。②大量排汗,这时由于大量电解质的丢失,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可发生肌肉痉挛。③肌肉连续收缩过快。在训练或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交替,引起痉挛。④疲劳。运动时身体疲劳可以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在局部肌肉疲劳的情况下做一些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有时可以引起肌肉痉挛。2、处理: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可使之缓解。例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牵引时用力宜缓。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
例三,晕厥: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时性直觉丧失,清醒后头痛、头晕、全身无力,也有恶心、呕吐症状叫晕厥、1、原因:①精神过分激动。常由受惊、恐怖等引起。②长时间站立或下蹲稍久骤然起立。这是由于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直立时血压显著降低所致。③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运动时,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循环血液较安静时增加30倍,一旦停止活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便失去肌肉收缩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血输出量也随之减少,使脑部突然缺血发生晕厥。一般称为重力休克。④吸气后憋气使劲。例如运动时缓慢地推起杠铃时,憋气使劲,也可出现短暂意识不清的晕厥状态。这是因为胸内压加大,妨碍了腔静脉的回流,使心血输出量减少的缘故。2、急救:出现晕厥时要使病人平卧。足部略抬高、头部放低、松懈衣领、注意保暖,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推摩和揉摩。如果不苏醒,可针刺或掐点急救穴,或给氨水闻嗅。在知觉未恢复前,不能给任何饮料或服药。如有呕吐,应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如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醒后可给点热饮料,注意休息
四、小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
(1)根据小学生实际适当调节活动量。活动量是指学生在活动时身体所承受的活动负荷。它由时间、强度、密度等组成。小学生体育活动应保持适宜的活动量,活动量如过小,就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活动量过大,则易加重小学生体力负荷,甚至造成活动损伤。因此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安排的活动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来定夺。
(2)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运动损伤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来说,灌输有关运动防护的知识,也是相当重要。教师要用典型的事例讲明伤害事故的危害性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必要性,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以及运动损伤发生后因该如何应对,及运动损伤发生后你急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应急处理。平时体育教师也要经常提醒教育学生,克服麻痹思想,积极预防。
(3)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为体育老师一定要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并要采取完全措施,因为只有严密组织教学和严格的课堂纪律才是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4)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各种事项的一个最好开始,体育课也不例外。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由于小学生的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少儿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而准备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运动器官、内脏和神经系统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练习中关节和韧带损伤。
(5)儿童时期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的控制运动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要领,更重要的是在运动过程中加强保护和帮助。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开展各种体育项目时,体育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认真专研教材教法,科学地安排练习顺序,制定合理工作计划,采取合理的教法,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环节,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6)要充分认识到整理运动的重要作用。整理放松活动是最容易被一些教师忽视的环节,殊不知整理活动不充分也是易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肌肉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同时消耗大量的精力,而整理活动的进行有利于运动代谢产物排泄和运动疲劳的消除,使学生有旺盛的精力更好地参与接下来的各种活动。
五、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练习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只要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时时小心,组织好每次教学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胡广.骨与关节运动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陶磊,郑延峰.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按照“积极发展、提升质量”的思路,全面实施民办中小学“三大工程”,促进民办中小学规范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民办教育整体水平。
实施民办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工程,引导民办中小学积极参与升等创优活动,着力建设特色项目,实现“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推进工程,引导民办中小学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提高民办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推进中小学校食堂量化等级和“阳光厨房”建设,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一)实施民办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工程
1.加强民办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引导民办中小学积极参加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省等级中等职业学校、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市义务教育等级学校、市特色学校等创建,引导民办中小学制定特色建设计划,打造学校品牌。通过培育本土品牌、引进优质品牌、创设发展平台、建立评估体系等渠道强化民办学校走特色和品牌发展之路。
2.引导民办中小学明确办学定位。民办中小学校要开展体育、艺术、科普、心理健康等特色项目建设,积极参加温州市特色学校创建,坚持特色办学优质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民办职业高中要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3.强化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加大民办普通高中省级特色示范创建力度,重点围绕评估体系的办学理念和方向、发展规划、必修和选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条件保障、师生家长评价、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辐射引领等16个方面的内容,推进民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适应新高考,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4.组织民办中小学参加特色化评估工作。组织参加温州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促进民办学校持续改进办学质量。继续参与《新生态学校评估》项目,探索民办学校特色化评价模式。
(二)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推进工程
1.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要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要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开展晚锻炼活动,每年保证至少开一次全校范围的田径运动会和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
2.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激发进取精神、磨炼坚强意志及培养规则意识和良好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一批符合学生科学锻炼规律,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活力。
3.完善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学校要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XX年修订)》规定的测试对象、项目指标、评分标准,开展覆盖本校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评定和上报工作。各校每年要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和督查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率纳入年度考核。要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新高一、新初一生源学校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完善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落实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大一新生结果与招生计划挂钩制,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加强心理健康软硬件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六个有”,即有长效机制、有专项计划、有专项经费、有专业教师、有专用场所和有专用教材,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建立三级高危学生追踪档案,定期上报上级部门;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持有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学校建有专用心理教师办公室与专用心理辅导室。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与宣传活动,面向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节(月、周),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要结合班会课、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拓展课等开设心理辅导课,保障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2课时,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值班记录、辅导过程记录完整并及时归档,个别心理辅导有辅导记录,一案一表并有年度台帐。学校要逐步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6.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各校要严格按照xx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XX〕66号)和《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7〕24号)精神,认真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各校要于4月10日之前完成心理危机排查工作,由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汇总后,于4月15日前上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三)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饮食放心工程
1.规范组织管理。学校要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定期研究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经常性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督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机制,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成立师生监督组织,广泛发动师生、家长参与日常监督,推进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2.规范食堂管理。学校食堂应取消个人承包经营模式,由学校自办或委托专业机构经营管理。要加大食堂改造提升投入,推进中小学校食堂量化等级和“阳光厨房”建设,2017年全县民办中小学A、B等级食堂达84%以上。规范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定期集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深化学校食堂标准化管理规范,实施学校食堂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标管理规范。鼓励涉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学校食堂参保食品安全责任险。鼓励引导学校商店实行连锁经营或品牌超市直营。
3.规范饮用水安全管理。持续推进学校校园饮用水质量提升工程,学校要为师生提供安全、放心的加热保温水或直饮水。要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温食安委办〔20XX〕18号)要求,加大对确需使用自备水源学校的监管。学校要加强饮用水设施设备日常管理,落实责任,建立机制,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强化日常检查、消毒、维护等工作,确保校园饮用水安全。
4.规范饮食教育。学校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饮食安全教育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班会、课外实践活动等各种载体,通过食品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提升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学校要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应急知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要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要遵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健全落实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推进六大专项整治行动。要积极参与生命保护工程,推进在教学楼、学生宿舍窗台、走廊等周边种植灌木等绿化软化工作。要推进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园安防智慧平台,提高校园安全防控水平。要强化舆论宣传和引导,健全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三、实施步骤与工作要求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4月)
组织参加温州市民办中小学“三项工程”建设推进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方向,提高对加强民办中小学“三大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0月)
召开全县民办中小学校长会,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温州市民办中小学“三项工程”建设推进会精神,出台实施方案。各校要将“三项工程”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切实推进“三项工程”。教育局各相关科室各司其责,加强指导督查,民办教育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普教科和督导科负责实施民办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工程;体卫艺科和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推进工程;法规安保科计财科负责实施民办中小学学生饮食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