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阴影下 中国车企的应变之道
文/巴九灵
1898年6月,东方和西方都忙着办大事。
中国这边,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心变法图强。欧洲这边,法国隆重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展览会。关税阴影下 中国车企的应变之道!
初衷都是好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戊戌变法”草草收场,中国走向更黑暗的深渊,被欧洲人嘲笑为“东亚病夫”;第一届巴黎车展大获成功,法国成为工业强国,是中国人仰望的对象。
经过126年的奋斗,中国工业体系终于走向成熟,部分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甚至赶超了欧洲。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在第90届巴黎车展上有所体现。
本次车展,吸引了40多个汽车品牌参展,主力军是欧美品牌(如宝马、大众、奥迪、斯柯达、雷诺、标致、雪铁龙、特斯拉)。
但是全场的焦点却在中国九大车企(比亚迪、东风风行、广汽集团、红旗、上汽大通、问界、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和创维汽车)身上。
比亚迪在展览当天面向欧洲市场
推出的“海狮07”型新能源汽车
英国媒体路透社发了一条通讯《电动汽车关税迫在眉睫,中欧竞争在巴黎车展上升温》。德国媒体《德国之声》发表文章《巴黎车展,中欧车企摆擂台》。美国媒体《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汽车公司在法国最重要的汽车盛会上表现出了挑衅的态度”。
显然,外媒偏爱给中国企业打上“入侵者”的标签,刻意渲染中欧对立。
但是,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真的势同水火吗?中国车企非得要把欧洲同行都打倒吗?
论热度,巴黎车展不及去年的慕尼黑。
在微博上,话题#IAA2023慕尼黑国际车展#的讨论量是话题#2024巴黎车展#的27倍。
去年慕尼黑车展举办期间,75家中国企业高调亮相,其阵容创造了中国企业参加海外车展的历史新高。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租下了全场最大的展位,还承包了展馆内外的广告位。
中国车企还把国内的记者请过去做托,营造展位人气很旺的气氛。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张旗鼓地进军欧洲市场,那架势就像年轻的西域侠客跑到中原挑战群雄。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将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2024年10月4日,欧盟做出决议,对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具体税率方面,对比亚迪加征17%,吉利18.8%,上汽35.3%,而其他参与调查但未被单独抽样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加征20.7%。
这对主打性价比的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不少车企放缓了入欧计划,长城汽车关闭了位于慕尼黑的欧洲总部,奇瑞汽车推迟在西班牙生产电动汽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参加巴黎车展的中国企业规模比去年小得多。只有9家主机厂和一些不太知名的汽配厂,去了巴黎布展。
参展企业的行为也很低调,没有去抢占大展台,也没有购买巴黎户外广告位,更不敢使用“遥遥领先”“远超同级”“全球唯一”等话术。
不过,留下的都是精华。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中国汽车,吸引了欧洲官员和欧洲媒体的注意力。
法国总统马克龙还走到了小鹏汽车展台,饶有兴致地听了小鹏飞行汽车的介绍。据传,马克龙还向小鹏汽车抛出了橄榄枝:“你们应该来法国投资,我的团队会提供帮助,希望明年春天能来。”
马克龙参观小鹏汽车展台
欧洲媒体对中国车企的关心程度,比马克龙还要高。但凡是跟巴黎车展有关的新闻报道,几乎都会留较大篇幅给中国车企。
欧洲记者们还“挑事”,故意问中国车企高管们如何看待欧盟高关税问题。
被欧盟委员会点名处罚的比亚迪,做出了较为强硬的回应。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需要更正面的教育,问题在于高价格,而欧盟现在又要征收关税,谁来买单?消费者。因此,这让人们非常担忧,这会阻止穷人购买。”
在欧洲市场销量不大的广汽,语气上更柔和。广汽集团国际业务经理卫海岗坦承:“关税问题肯定对我们有影响。然而,从长远来看,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除了中国车企,国际品牌的动态也值得关注。
国际车企对巴黎车展的态度相差很大。
从派系来看,法系车倾尽全力,把家底都掏了出来;德系车和美系车也很重视,宝马、奥迪、大众、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特斯拉悉数到场;日系车完全不在乎,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斯巴鲁、三菱都没露脸。
作为巴黎车展的东道主,雷诺集团这次下了血本:包下5000平米展位,几乎占据了一整个展馆;旗下雷诺、达契亚、Alpine和Mobilize四个品牌,带来7款全球首发车型和2款概念车。
雷诺CEO卢卡·德·梅奥表示,这是30年来该公司最大的车展阵容。如此大的阵仗,是为了应对来自东方的挑战者。
巴黎车展,雷诺公司展位
奥迪、宝马、大众、雪铁龙、标致、斯柯达等老牌车企,也发布了重磅新车。宝马公司展示了十几款纯电车型,没有一款燃油车,似乎在向欧洲民众表达all in电动车的决心。
而作为电动车市场的霸主,特斯拉展台的人气更旺。特斯拉不仅展示了四款经典车型Model S、3、X和Y,还带来了电动皮卡Cybertruck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车企还把电车价格降了下来。之前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约为6.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现在各个厂家都在巴黎车展上发布了3万欧元以下的平价车型。
雷诺新车型R4、R5和入门品牌达契亚Bigster,预计价格都不到3万欧元;雪铁龙C3紧凑型电动车,售价低于2万欧元;大众ID.2all,预计将低于2.5万欧元。
价格最卷的还是法系品牌,只有两个座位的雪铁龙新款Ami和雷诺Duo,价格下探到了几千欧元。不过,这两款车的速度较慢,续航较短,跟中国市场的“老头乐”很像。
一向很鄙视价格战的欧洲车企,为什么也开始做廉价车?这还得从欧洲汽车市场的特性说起。
欧洲汽车市场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虽然欧洲人比中国人更重视环保,欧洲民众接触电动车的时间比中国早得多,但是欧盟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不如中国。
中国这边,今年前8月新能源乘用车累销超600万辆,同比增长35.1%,市场渗透率达到44.6%。反观欧洲,今年8月欧盟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下降43.9%。
太仓港,新能源汽车出口
造成“东升西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
一是因为欧洲的充电网络密度比中国低,欧洲的民用电费比中国高得多,欧洲人开电动车既不方便也不实惠。
▶▷
二是欧洲各国不断降低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以德国为例,4万欧元以下纯电动汽车消费者的补贴将从2022年的6000欧元直接降到现在的3000欧元。原本想支持电动车事业的欧洲工薪阶层,转而选择了燃油车。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车企就不得不向中国同行看齐,通过推出性价比更高的电动车,来刺激工薪阶层的购买欲。
说到中国车企,就不得不讲讲欧盟各国对反补贴税的看法。
27个成员国中,匈牙利、德国、斯洛伐克、马耳他以及斯洛文尼亚反对加征关税,法国、意大利、波兰等10个国家赞成征税,西班牙、奥地利、瑞典等12个国家选择弃权。
匈牙利是欧盟内部对华态度最友好的国家,只要是对中国不利的欧盟提案,匈牙利当局都会反对。况且,中国锂电和汽车企业还是匈牙利的“大金主”,给匈牙利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
德国之所以反对制裁中国电动车,是因为德国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连为一体,唇亡齿寒,荣辱与共。中国市场撑起了德国三大车企30%以上的销售额,不敢与中国打汽车贸易战。
另外,由于中国的汽车生产成本比欧洲低很多,德国大众就把在中国生产的ID系列电车,转卖到欧洲市场。根据欧盟新的关税规定,这部分电车也要缴纳反补贴税。利益受损的大众,当然要反对。
而法国和意大利之所以要求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是因为法系车和意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越来越低,中国电动车在它们国家的市占率却越来越高。
而西班牙等中立派的利益诉求更复杂,既害怕中国电动车抢走本国企业的生意,又害怕中国政府发动针对西班牙的反补贴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政府反对的是中国生产的电动车,而不是中国车企。事实上,这三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抛出过橄榄枝,欢迎中国车企去当地投资建厂。
对此,有媒体评论道:一个欧盟有八百个心眼子。
有缝隙的地方,阳光才能照进来。正因为欧盟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不同,中国车企才有机会绕过关税壁垒,继续渗透进去。
最彻底的解决方案是把资金和技术带到欧洲去,在当地投资办厂,获得“Made in Europe”身份,不用走海关,自然也就没有关税。
这里面又分为两种办法:一是收购闲置产线,改造升级后再生产自家产品,具体可参考奇瑞收购日产西班牙工厂的案例;二是直接买地盖楼,在荒野地带兴建一座超级工厂,然后进行大规模生产,具体可参考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案例。
匈牙利的比亚迪汽车展厅
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第一座欧洲工厂
像奇瑞和比亚迪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掌控生产节奏,还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兴建或收购一座整车厂,至少要花几十亿元(人民币)。
基于此背景,一些财力较弱的中国车企选择“投靠”欧洲老牌车企。
2023年10月26日,中国“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与欧洲第二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零跑负责产品和技术,Stellantis集团负责营销和渠道。
借助Stellantis集团的力量,零跑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全球350家(欧洲200家)销售网点的拓展。
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说明中国车企和欧洲同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未来,中欧车企之间估计还会有更紧密的联系,比如说交叉持股。
正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言:“中国汽车走出去,不是要把别人都灭掉,而是要融入当地、共同发展、良性竞争。”
关税阴影下 中国车企的应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