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来了!这份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你不可不知

2024-12-19 0:45:45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来了!这份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你不可不知

—2019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 一、2019:国家顶层设计为教育谋划强国未来 2019年,对国家而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对教育而言,则是一个重要的顶层设计年,最主要的依据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8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邀请到北京汇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是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一次关于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会议,为深入解决立德树人关键问题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何以如此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是造就新生力量的事业。学校思政课是直接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形成的课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其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一锤定音。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由此可见,思政课实际上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和方向性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属性。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方面素质要求,被认为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也是广大教师的行动准则。“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等被一线教师广泛学习引用,成为广为传播的金句。这是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论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最新要求,突出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引领者、塑造者的职责使命。 如何改革创新思政课?“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面总结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提出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极具战略眼光和现实针对性。为切实保证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提升到党委领导层面,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直接体现。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对思政课进一步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大中小学引发热烈反响,在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助推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助推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受关注,各平台报道、转载、评论数据量达13000多条/篇。参加座谈会并发言的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教师陈明青表示:“新时代的政治老师应该怎么做,新时期新时代的政治课应该怎么上,习近平总书记其实给我们做了一个既系统又具体而且是全方位的解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在高中生心田里播种。”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王俊成说,“中学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与小学、大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做到承上启下”。 座谈会后,全国教育系统积极行动起来,针对如何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 青海省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加强指导、建设高素质队伍、提高思政工作者职业地位、打造网上思政课堂、推进开门办思政等10个方面全力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贵州省在一个月内集中对全省20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500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湖南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挖掘育人元素,做到思政课建设有力、有为、有效。河北石家庄成立全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指导中心,选拔高水平专家、教授、骨干教师进入研究指导中心,构建以精品课程为主导的思政课程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特别是具备‘六个要’品质的思政课教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师激励力度、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等举措,以切实提升思政课质量。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以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时隔25年后又一次基于时代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纲要》指出要“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坚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并要求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该《纲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2019年堪称思政课史上最强音。 与培养人问题直接相关的另一份重要文件是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继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为回应新时代更高的道德建设要求研制的。该《纲要》提出要“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道德观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校“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 综上可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要看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边界正在消解,只有树立大教育观,全社会群策群力,才能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绘制教育强国目标蓝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经过缜密研制,终于在2019年初发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迫在眉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规划提出提前国家现代化1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面向未来、决定未来的战略意义。规划具有服务国家人民、体现前瞻引领、立足国情世情、突出改革创新、注重规划实施等鲜明特点。 二是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国人对教育现代化期盼已久,对于什么样的教育堪称现代化的教育一直莫衷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标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是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 这个状态是什么样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一次给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景,提出了八个方面的 2035 年主要发展目标,即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这八个主要目标,具体可感地勾勒出我国2035年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蓝图和教育强国的风貌,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是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回答与国外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回答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规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战略任务和推进路径。如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系统梳理我国优良教育传统,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七个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针对当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教育优质化、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和创新服务能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教师队伍专业化、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其关键词聚焦在全面发展、质量标准、培养方式、制度、文化上。《实施方案》则提出了未来五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任务,为宏伟蓝图的实现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总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是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两个文件的发布引起了外媒的广泛关注,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助力中国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国教育界反响热烈,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时代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聚焦当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者的关注度比较高,各平台报道、转载、评论数据量均达4500多条/篇。 (三)开辟中国教育之治新境界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2019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决定》最大的贡献是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如何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三件事。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 有外媒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前四个现代化重在物质或生产力层面,而“第五个现代化”强调制度和生产关系层面。报道称,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巩固现有改革方向,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决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一制度设计传递出重要信号,即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有新作为,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文化制度部分还提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等;教育治理体系仍需要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上下功夫,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等;要看到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中国将由小教育走向大教育,即教育形式将从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更为开放的社会教育体系。二是中国将从小学习走向大学习。具体而言,即从特定人群的学习走向全民学习;从特定年段的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方式单一的学习走向适合每个人的学习。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上具有决定作用。教育部提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在五个方面着力: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相信治理成效必将转化为立德树人的高质量。 总之,方向、战略、治理构成了2019年中国教育宏观层面的关键词。基础教育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开展区域和学校教育现代化规划设计并推进实施;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积极破解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难题。2020年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任务艰巨,只有万众一心加油干,方能取得积极成效。 二、2019:基础教育“换挡”高质量发展 2019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三个重要文件相继印发,教育部加强教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实验教学等系列配套文件先后出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的主题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初步形成。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9年是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年,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大力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五育”逐一提出相应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最受关注,各平台报道、转载、评论数据量达12000多条/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也特别强调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对进一步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提出要求。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德育时代性”三个方面。截至目前,已有16个省份出台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13个省份出台了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文件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高招通知》)明确规定“2019年高考命题要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纵观一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明确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概括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四句话。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7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举行,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会议,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10月12日,教育部在浙江海盐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进入“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将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件大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份学生参加PISA测试,数学、阅读和科学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11月,《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和《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分学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没有关键领域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就难以落地。11月,继中央印发关于基础教育的三个重要文件之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简称《教研工作意见》)、《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简称《考试命题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简称《实验教学意见》)等三个配套文件出台,落实中央要求均指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 二是旗帜鲜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补足理想信念之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课要强,首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方面要求,第一个就是“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把“政治强”放在第一位。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引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选聘思政课教师时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把“政治关”放在第一位。9月1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举办《开学第一课》节目,聚焦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立足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国家级电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受到中小学生热烈欢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节目收视率又一次打破纪录,达到5. 18%,仅次于当年春晚收视率,央视网多终端同步直播收视用户达6128万,节目播出后12小时,微博主话题《开学第一课》阅读量增至18. 1亿,《我为祖国升国旗》阅读量增至1. 1亿。 培养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中小学责任重大。《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提出,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更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强调,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从义务教育的“政治启蒙”到高中教育的“思想情怀”“远大志向”,要求螺旋上升,意在提醒广大中小学教师,千万不要忘记人民教师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2月,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全国少工委联合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主题阅读文章点击量超1. 35亿次,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立志做好接班人。 三是劳动教育进入全面落实的新阶段。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会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在第二大部分专列一条“加强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等。《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规定“重视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并强调要强化“劳动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如今一再被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确认、强调,表明新时代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一年来,劳动教育开始在中小学深入扎根。2月,“大力加强劳动教育”位列《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第七条。《高招通知》第一次把“劳”纳入高考命题。各地纷纷出台落实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求的文件,校长、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被唤醒,劳动教育在广大中小学逐渐成为重要课程。 四是加强体美,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强调坚持健康第一,强化体育锻炼,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程。“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019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7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要有2小时的体育锻炼。另外,美育稳步推进。数据显示,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93. 5%的省(区、市)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在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 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 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集中体现在“面向人人”,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2019年9月26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99. 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这是很大的改善”。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2019年基础教育抓攻坚、补短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克难、奋力突破。 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时间紧迫,任务异常艰巨。2019年,重拳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城镇小区严格依标配建幼儿园、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如期移交、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使用,明确提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当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改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按照“一事一议”“一园一案”的原则,切实解决治理工作中摸排范围“窄”、移交“难”、补建“慢”、保障“弱”等问题,扎实开展整改。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先后召开治理工作小组会、治理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及时总结研究治理情况,部署推动整改落实工作。教育部建立了小区配套园治理信息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治理进度,实行逐一销号管理;组织七部门调研团队到整改任务重、进展较慢的省份,加强指导督促;与住建部联合下发通报,推动各地加快整改进展。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组织专家撰写文章,集中宣传解读政策和各地的治理经验,组织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截至目前,在前期摸排出2. 04万所幼儿园需要治理的基础上,各地已完成1. 78万所幼儿园的整改任务,占总数的87%,到2020年各地全部整改完成后,预计可增加普惠性学位400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提高约8个百分点。 二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城镇挤、农村弱”难题。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2019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招生源头控制、扩大学位供给等措施加大化解大班额。7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将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截至11月中旬,全国大班额比例由2018年的7. 1%下降至4. 1%,超大班额比例由0. 5%下降至0. 3%,提前一年完成化解大班额目标任务。有22个省份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人口大省”河南持续推动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截至6月底累计投入近60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821所,新增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262万个。 控辍保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力度。2019年召开了全国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开展了“解决贫困地区孩子辍学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了工作部署,压实了工作责任。教育部确定374个县区作为控辍保学国家重点监测县,进一步加强工作沟通和业务指导。会同国务院扶贫办,明确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工作标准和支持政策。会同公安部建立学籍系统与国家人口库比对核查机制,精准识别失学辍学学生。推动各地以多种方式扎实做好劝返复学。为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教育部协商财政部在资金分配时更多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169个非深度贫困县倾斜。832个国贫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由2019年5月底的29万减少至0. 4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2018年底,全国已有2717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2019年12月,又有7省份69个县通过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项目建设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在中央资金的分配上,向与教育部签订备忘录的中西部10个省份予以倾斜,指导各地加快学校建设项目进度,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完成了毛入学率90%的普及目标。推动30个省份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其中20个省份达到了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部署和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加快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三)推进基础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课程教材建设大力加强,招生入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减负持续发力,基础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材是最重要的教书育人载体。2019年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在所有年级覆盖。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加强义务教育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和一体化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统编三科教材率先在北京等6省份投入使用,教育部加大了对使用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地市级教育教研部门等骨干人员的培训,并部署完成了新教材教师的培训,确保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三科教材导向和特色都很鲜明,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导向正确,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据调查,教师对教材的总体满意度达92%。 3月,教育部在系统研究基础上,推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确定了课程教材、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教师队伍、场所和资源建设等方面20余项工作任务。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重磅发布,首次对我国教育领域各学段、各学科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并提出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与之相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4个教材管理办法文件同时出台。《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加强国家统筹。《管理办法》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各地教材选用结果必须在教育部门网站上公示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次加强全过程管理。《管理办法》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规定。再次提高教材编写门槛。明确中小学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从政治、专业、品德等对主编和编写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最后加强审核把关,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此外,“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原则上地方课程教材不得跨省使用、校本课程教材不得跨校使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选用境外教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等规定,与中小学校都息息相关。 二是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强调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免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并明确指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这项规定着眼于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执行了《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要求,构建了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平等发展、互不享有特权的招生机制,促进形成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均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特别指出,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强调,要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优化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意见》明确,在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可以预见,实验进入中考将大大促进中小学的实验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 教研队伍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教研工作意见》明确了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首次提出了教研员的专业标准,明确了教研员应具备政治素质过硬等五个基本条件,对谁能当教研员提出了准入条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同时,还对创新教研方式提出了要求。 四是评价体系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还特别强调“党政有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通过评价改革,切实改变唯分数、唯升学倾向。《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考试命题意见》就是落实这一要求。《考试命题意见》规定:“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即俗称“全科开考”,这将促使全面育人落到实处。《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要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命题意见》规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倡导多年的以课标为准进行教学、“学什么就考什么”终于成为国家层面的落地政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要求考试内容要“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意见》规定“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耗时费力、死记硬背、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可能失灵,促使广大教师切实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高考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4月,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八省市改革方案公布,既吸收前两批的经验,又结合各自的实际,稳妥积极推进。 五是学生减负持续发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的重大任务。2018年底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随后各地相继跟进,目前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也誓言“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规范全国性竞赛活动。4月,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开展了首次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审核工作,公布了29项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教育部要求,除本次公布的竞赛活动以及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按规定组织开展的竞赛活动以外,其他所谓全国性竞赛包括通过网络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竞赛均不合规,不得在任何区域内实施,有效整治了竞赛乱象。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由线下向线上延伸。6月,教育部组织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活动,要求各地再次全面摸排线下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治理效果。7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进行系统规范管理。该《意见》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校外线上培训备案审查制度;同时要求经排查发现问题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于2020年6月底前应按整改意见完成整改,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管理,并于2019年10月召开全国性会议,部署深化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积极推动中小学建立学生弹性离校制度,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明确相关保障措施,不断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有29个省份已经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的意见,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据统计,全国有36个大中城市66. 2%的小学、56. 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 2%的小学生、33. 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 (四)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为教师“赋能”“赋权”“减负” 2019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以落实中央4号文件为抓手,着力强师德、提素质、优管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 83万人,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保障教师待遇。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特岗教师年人均工资性补助标准中部地区由3. 16万元提高到3. 52万元、西部地区由3. 46万元提高到3. 82万元。全国有30个省份1430个县(市、区)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200多万名乡村教师。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做好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印发,实行师德违规情况报告制度,开展十项准则落实情况实地调研督查,分三批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开通报18起典型案例,画红线、抓警示。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推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加强新时代教师形象宣传。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教师”专栏,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教师在一起”专题片发布三日阅读量超过3000万,点赞量超过42万;《感念师恩》微视频发布两日推广曝光量达7. 81亿,点赞量1987万。集中展播《一生只为一事来》《我是班主任》等影视剧,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努力补足短板。扩大实施“特岗计划”,2019年“特岗计划”招聘名额10万人,比2018年增加1万人,增加的计划全部用于新疆地区补充农村教师。扩大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实施范围扩大至1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募名额增至4000名退休讲学教师。大力推进新周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即将出台;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共遴选奖励乡村优秀青年教师300名。 健全管理服务机制。会同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对长期在农村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实行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比例。会同相关部委,已形成《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小学编制管理创新。 技术飞速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回应挑战。教育信息化关键在“融合”、重点在“应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提出要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的意见》,突出强调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出到2022年要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要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要全面促进。 教师能安心、静心教书,教育才有活力。3月,中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减轻教师负担意见》),明确要求“从源头上查找教师负担,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同时鲜明提出要“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教师负担重是个老问题,希望借此机会能真正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舆论“支持、期待尽快落实”的呼声较高,认为该文件有利于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评论较多,反响热烈。 没有惩戒的教育,犹如没有刹车系统的汽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要求“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同时对如何实施惩戒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规则》一旦成为正式文件开始实施,必将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家校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五)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高质量的教育督导,才能保证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督导“长牙齿”才有权威,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6月,国务院督导办印发《2019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明确省级政府的职责履行情况评价有15个重点,“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机制”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保障教育财政投入”也赫然在列。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旨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系,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是2019年教育督导重点之一。6月,教育部出台《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要求责任督学应对幼儿园安全管理情况、规范办园情况、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保障教师工资发放是2019年教育督导的一个亮点。12月,国务院督导办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2020年要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作为督导检查重点,要求各地在年终为公务员发放奖励性补贴以及安排下一年度财政预算时,务必统筹考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保障问题。有这样的教育督导,广大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就有了坚强的保障。 总之,2019年是基础教育奋力、勤力、聚力质量提升的一年,相关政策“高规格”“快节奏”出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梁立柱,关键领域改革一再突破,深入实施落地有声。这是基础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打牢基础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