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记者,是如何被“红色中国”征服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诞生记

2024-12-22 14:06:52 体育资讯 facai369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是一位著名记者。他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前往红色政权领导的西北苏区采访,拜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西行漫记》 (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的写作,并于同年10月于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读者中引起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很多进步人士都是因为读过这本书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即将于国庆前夕上映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 ,便取材于这段真实的历史。这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献礼影片,由峨嵋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四川新文广影业有限公司、西安嘉方影视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影片讲述了1936年6月至10月,为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来到中国的第8个年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东方巨人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认定他们才是中国的未来。此后他写出大量通讯报道,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并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影片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电影艺术家——峨嵋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梅担任总制片人;著名导演王冀邢执导,他的代表作电影《焦裕禄》被誉为“一部永不落幕的时代剧”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本人也曾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华表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汤溪担任编剧,并兼任制片人;作曲由著名音乐家赵季平担任,摄影指导为国家一级摄影师罗逊,美术指导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谭小林,柯南·何裴、王鹏凯领衔主演,李雪健、李幼斌、蒋雯丽、小沈阳、果靖霖、刘威、孙浩、郭飞龙等著名演员参演。   一个长达30年的夙愿   其实早在30多年前的1987年,王冀邢就曾想过拍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 。“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告诉观众,一个西方记者,是如何被‘红色中国’ 、被中国共产党所征服的? ”因执导《焦裕禄》 《邓稼先》等影片而闻名的王冀邢,在年少时就读过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 ,并深深受到震撼。在1986年开始当导演之前,他一直从事编剧工作。就编剧角度而言,他承认要创作这个电影剧本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这个题材没有“故事性” ,缺乏矛盾冲突与戏剧性,也缺少能令观众兴奋的“电影元素” ,拍成一部故事片存在一定的艺术风险。   1987年,初执导筒不久的王冀邢第一次动了要把《红星照耀中国》拍成电影的念头。但经过反复考虑,王冀邢还是暂时放弃了这个拍摄计划。 “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片大规模兴起的创作环境下,这类纪实性电影很难获得观众和市场,我又不想把作品拍成伪纪录片,只得无奈暂缓创作。 ”王冀邢回忆道。   10年时间一晃而过, 1997年,王冀邢再次动了拍摄《红星照耀中国》的念头。那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研讨会时,王冀邢看见了刚刚在电影《长征》中饰演红军领袖毛泽东的青年演员唐国强,他的年龄、形象和气质都特别符合王冀邢对青年毛泽东的设想。王冀邢在对唐国强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后,两人一拍即合,愿意合作这部电影。然而在之后的剧本创作过程中,王冀邢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最佳剧本结构,最后他意识到拍摄《红星照耀中国》的时机仍旧还不成熟,于是再次决定暂缓拍摄计划。   这一拖就拖到了2017年,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一应俱全,在妻子汤溪的支持下,王冀邢决心重启《红星照耀中国》的拍摄计划,借此完成自己30年的夙愿。让王冀邢下定决心的,是当下的社会现实。“如今的一些观众尤其是一些年轻观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了解不足,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将那段红色往事呈现在大银幕上,告诉观众也告诉未来。 ”王冀邢坦言,现在有些青少年观众,一出生就处在优渥的环境之中,不了解自己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因无知而导致的‘无畏’ ,可不是一种好现象。如今全党为什么要提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就是因为中国不能走回头路。希望通过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告诉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年轻人——新中国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伟大、光荣、正确。 ”   一次最高明、最伟大的“宣推计划”   王冀邢的创作理念,得到了峨嵋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梅的支持,影片于2017年正式开始启动。在项目筹划阶段,王冀邢决定将编剧任务交给汤溪。“我想从剧本中跳出来,单纯做一名导演,从影像的角度审视自己心仪的题材。 ”编、导两人达成共识, 《红星照耀中国》剧本创作的前提是一切情节和人物都以史实为依托,不能为了所谓的戏剧性和商业性而任意虚构、夸张或渲染。   汤溪不是共产党员,过去对党史也几乎一无所知。为了成全导演的梦想,她毅然决定接下这个艰巨的创作任务。“其实这也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有机会从零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对党史没有任何预设概念的汤溪,反而更容易进入那段峥嵘岁月,去挖掘故事和人物。“长期剧本创作的经验,让我总是想写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不想沿着别人走过的老路搞创作。 ”   正是由于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汤溪的创作迟迟没有动笔。后来,编导二人干脆开着车,从成都到西安,再从西安到陕北、甘肃、宁夏、内蒙古,沿着斯诺当年的行程重走了一遍,亲身、实地感受斯诺当年经历的点点滴滴。正是在这段行程中的某一天,汤溪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剧本创作的方向。“按照通常的思路写《红星照耀中国》剧本,一定是从斯诺的视角入手,表现一个对红色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记者,是如何被红军和毛泽东征服的;但在我的剧本里,这一切都是毛泽东的‘大手笔’ ,是毛泽东运筹帷幄的一次伟大的‘宣传推广计划’ 。 ”   众所周知,斯诺前往陕北的行程是宋庆龄安排的,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袖的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是毛泽东与宋庆龄达成的一次具有极高战略意义的默契配合,是一次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宣推运作” 。斯诺成为第一只“报春的燕子” ,将红色中国的秘密告诉全世界,功不可没。   一部兼具史诗性、纪实性、政论性的电影   与此同时,汤溪还找到了斯诺行为的主动性。影片的开篇段落,是梦幻式的意识流风格,表现了斯诺前往红区前的生活片段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在写实的基础上,更展现了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毛泽东和斯诺的英灵在天安门广场相遇,一同瞻仰毛泽东亲笔题写碑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段极为写意的结尾,是汤溪的神来之笔,她希望观众能够充分理解这个场景的意味与意蕴。   在影片开拍前,饰演毛泽东演员的选择,也颇费了一番周折。“毛泽东是千年一遇的伟人,要找到年龄、形象和气质都符合的演员,确实非常困难。 ”王冀邢表示,经历过长征磨难的毛泽东,应该是又高又瘦又黑的形象,而除了外形接近,更难接近的是气质。饰演毛泽东的演员,眼神一定要干净,一定要鹤立鸡群。试镜试了一大圈,前后看了七八个演员,还是没有合适的,眼看影片开拍日期就快到了,毛泽东的演员人选还没确定。最后汤溪想到了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里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王鹏凯,于是立即派人将他请了过来。王鹏凯一进门,王冀邢只看了一眼,就说:“可以了,就是他! ”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饰演的鲁迅。鲁迅在影片中其实只有一场戏——斯诺去延安之前,与晚年病重的鲁迅见了一面。王冀邢透露,其实过去有很多影片都找过李雪健演鲁迅,但李雪健怕演不出鲁迅的神韵,便一一婉拒了。在看到《红星照耀中国》的剧本后,李雪健感到特别兴奋,加上他十分信任自己的老搭档,便问王冀邢:“我行吗? ”王冀邢回答: “你行。 ”这与30年前王冀邢请李雪健演焦裕禄时的问答如出一辙,导演和演员的相遇相知,都蕴藏在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了。试过妆后,李雪健当即决定接演这个角色。对于李雪健短短一场戏的表演,王冀邢评价说,这是所有银幕形象中最神似的“鲁迅” 。   2017年11月,编剧完成剧本初稿。在历经一番艰难周折的剧本修改、演员选择、资金筹集过程后,影片终于在2018年10月22日在陕西米脂开机,辗转陕西、甘肃、上海、北京等地实景拍摄,最终于2019年1月10日凌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完成全部前期拍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星照耀中国》即将全国公映,这部兼具史诗性、纪实性、政论性的电影,值得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