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研究》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 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 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92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0家,非核心期刊50家,集刊93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4年5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3364位作者的311960篇文章,总期数19134期,总字数28.4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010-82668266
《法学教育研究》第四十四卷要目
【专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冯果、武亦文、项焱
2.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
王怀勇、张春良
【理论探讨】
3.新文科视域下新法科建设的探索共识与路径方向
刘光华、马婷、刘娇
4.论涉外法治话语的界面研究
余素青、侯竣泰
5.法律博士“涉外法治”专业领域设置的必要性
袁钢、秦珍珍
6.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点设置的基础、现状及问题分析
马成、郑宗耀
7.舆论下的规制:清末民初法学教育的“跃进”式发展(1905—1927)
吕强
8.政治系下的国际公法教育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研究对象
应浩珍
【教学研究】
9.知行意分离:法科生的阅读之洞及填补
肖建飞
10.构建“理实融合”双轨制教学模式
——以刑法学经典阅读实践为切入点
黄明儒、成波
11.批判理论视域下法学在线教学的再思考
张艳
12.信息化时代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革新
——以家事法教学中运用类案检索方法为例
郝佳、李凯文
13.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诉求下的刑法案例教学:类型、方法及实践
王焕婷
14.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研究: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
林艺芳
15.“中国法律史”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片思
朱腾
16.国家事权视域下法学教材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
姜洁
17.习近平金融法治论述指导下的新金融法学教材建设
巫文勇、李泽军
18.我国政法院校司法鉴定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以研究生教育为视角
段黎宇、贾治辉
【比较研究】
19.英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刘亚军、张羽佳
20.数字经济背景下美国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闫志开
【教育法治】
21.优质受教育权:智慧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
宋凡、龚向和
【管理经纬】
22.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的理论阐释与机制构建
蔡艺生、王鑫宇
23.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价值审视、困境溯源与制度优化
郑雅倩、郭一凡
【专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冯果、武亦文、项焱(武汉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武汉大学法学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聚焦新时代法学教育难点痛点,坚持问题导向、育人导向与结果导向。成果坚定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涵养全新时代法治精神;创新梯级课程体系,筑牢知识大厦深厚根基;打造珞珈法学智库方阵,构建多方融合研学体系;坚持国际与国内协同、理论与实务协同、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协同、教育与科研协同,完善综合能力培养机制。实现战略思维引领培养体系的理念创新、竞合机制贯穿培养过程的机制创新和多元方法激发创新能力的路径创新。成果有效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不断输送具有高尚的人格修为力、基于法学的跨学科理解力、法治发展的前瞻判断力及法治实践组织领导力的高端战略型法治人才,获得同行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与社会影响。
关键词:教学成果;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
作者:王怀勇、张春良(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内容提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服务国家对外战略,西南政法大学在全面总结与归纳传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聚焦中国-东盟法治合作、海外利益安全、国际人权斗争、涉外争端解决等四个面向,集聚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优质资源,推动了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形成,探索了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涉外法治人才
【理论探讨】
3.新文科视域下新法科建设的探索共识与路径方向
作者:刘光华、马婷、刘娇(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中心,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新文科建设所掀起的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自觉学科变革,新法科也在新国情、新思想、新时代、新科技的呼唤中蓄势待发。本文基于多种实证研究进路,围绕中国化、信息化、交叉化、国际化等新文科建设的;“四化”目标,量化分析了中国新法科的政策文本表达、理论研究动态以及高校实践现状,意在梳理和凝练高等教育决策者、法学教育研究者、法学院校实践者等利益相关主体聚焦新法科建设所达成的决策、理论与实践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新法科的未来实践路径与建设方向:首先,应确立中国化在新法科建设中的根本和优先序位,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着力提升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及其影响力;其次,应创新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支撑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最后,还应扎实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化融合发展,并全面促进法科与信息化科技手段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文科;新法科;中国化;信息化;法循证学
4.论涉外法治话语的界面研究
作者:余素青、侯竣泰(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涉外法治话语,即由有关涉外法治思维、涉外法治理论、涉外法治实践等涉外法治要素系统构建的法治表达,其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实践推进皆需要科学的方法支撑。界面研究是一种跨越学科或者某学科内部分支界限,并在其间形成良性互动与融合的研究方法。涉外法治话语的界面研究是问题导向的,并且借鉴不同学科或层面的智识资源,采取多元与立体的视角、方法、工具等,致力于解决涉外法治话语理论与实践的种种问题。应当运用界面研究方法,对涉外法治话语展开深入研究,以助力我国法治建设与涉外法治话语权的提升。
关键词:涉外法治话语;法治人才培养;界面研究;问题导向
5.法律博士“涉外法治”专业领域设置的必要性
作者:袁钢、秦珍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体育大学)
内容提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满足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构筑国际合作竞争优势、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培养高质量法律研究生的需要,设置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涉外法治专业领域势在必行。符合设置法律专业领域的基本要求、法律专业硕博学位体系的初步建成、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期探索可为设置涉外法治专业领域奠定基础。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博士;专业领域;涉外法治
6.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点设置的基础、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马成(西北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社会治理法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理论基础广泛分布于法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本文以徐汉明教授关于社会治理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为依托,首先对社会治理法学学科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两所学校的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点设置,博士生招生、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社会治理法学设置总量、招生人数极少,在博士生培养上重视培养博士生的实证研究能力与跨学科研究能力。但是,当今社会治理法学在设置上依然存在整合难度较大、定位不清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点,推动社会治理法学相关学科整合,探索社会治理法学研究新方向三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法学;学科设置;交叉学科
7.舆论下的规制:清末民初法学教育的“跃进”式发展(1905-1927)
作者:吕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清末民初,社会舆论推动了西式法学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但受传统谋官心态以及逐利目的的影响,法学教育呈现出“跃进”式的发展状况,致使民初各类法律学校数量一度激增至67所。面对此种乱象,社会舆论再度发挥监督作用,已谴责批评的方式助推政府通过教育管控、学校裁撤以及自我整改来规制此种乱象,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回顾清末民初法学教育“跃进”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看到其发展乱象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在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和培育政法人才方面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关键词:舆论;清末民初;法学教育;跃进式;规制
8.政治系下的国际公法教育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研究对象
作者:应浩珍(浙江工商大学)
内容提要: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它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了国际公法的教学。虽然圣约翰大学没有创办独立的法学院进行系统的法学教育,但它在借鉴美式法学教育基础上,尝试在政治系下开设法律课程,以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优秀政治人才。圣约翰大学政治系下的国际公法课程注重与国际政治、外交的结合、强调时事案例的研究,在基础课程之后引入了高阶课程。国际公法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总体上经历了从向欧美学习到向苏联学习的过程。圣约翰大学国际公法的师资主要是留学欧美并获得国际顶尖大学硕博学位的圣约翰校友,他们具有政治学、外交学和法律的复合知识背景。受母校的影响,负笈海外学习法律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大多会选择国际法或宪法,他们学成归来后在政治、外交、法律、教育领域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圣约翰大学;法学教育;政治系;国际公法
【教学研究】
9.知行意分离:法科生的阅读之洞及填补
——基于对江苏大学法学院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
作者:肖建飞(江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阅读行为、意愿与认知构成了阅读三角,三者既可相互强化,亦可相互弱化。通过对江苏大学法学院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组织读书会并进行参与观察发现,法科生有限的阅读粗浅零散,有阅读意愿却难以转化为阅读行为,对阅读层次的认知模糊不清。被动阅读、狭窄阅读、浅层阅读、零散阅读形成了法科生的阅读之洞,阅读不足严重影响法学教育质量。导师组织小组会议、教师召集读书会、师生创办阅读公众号均可作为尝试推进阅读的途径,助力部分学生解决阅读中知行意分离、意愿悬浮的难题。
关键词:法科生阅读;知行意分离;阅读之洞;阅读能力培养
10.构建“理实融合”双轨制教学模式
——以刑法学经典阅读实践为切入点
作者:黄明儒、成波(湘潭大学法学院,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学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是符合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改尝试。从阅读书目选取到指导阅读、专题研讨、总结点评、创新研究等阶段的具体运用,形成了构建生成性教学、拓展课程方式、打造“师生共同体”等可迁移性经验,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教师启发能力、构建长效评价体系三方面发力,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构建“理实融合”双轨制教学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和价值,这种模式建构有助于法学教育卓越法治人才培养。
关键词:“理实融合”双轨制;课程教学模式;经典阅读;卓越法治人才
11.批判理论视域下法学在线教学的再思考
作者:张艳(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因新冠疫情防控而启动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是我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法学在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线上课堂仍扮演核心角色,缺乏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互动,教学反思匮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时间管理、学习动机和有效利用法学资源方面仍存在困难;在线教学因过度关注技术的功能和便利性,忽略了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核心价值。从批判理论立场出发,法学在线教育应当构建对师生更为有利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技术的价值理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法学在线教学;批判理论;疫情防控
12.信息化时代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革新
——以家事法教学中运用类案检索方法为例
作者:郝佳、李凯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家事司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类案检索式信息化时代法学实践教学方法革新的重要途经和有效方案。以吉林大学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为起始的类案检索教学改革试点经验,证实了该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法律思维训练、法学分析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方面的效能。但必须承认,类案检索方法在受益于信息时代给予的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受制于信息公开的有限范围。跨越这一障碍,不仅需要文书公开制度的开放与包容,更需要法律共同体多机构间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法学实践教学;类案检索;家事法
13.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诉求下的刑法案例教学:类型、方法及实践
作者:王焕婷(扬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高校法学教育应对提升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水平的司法诉求做出回应,不同类型的刑法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案释法服务于刑法规范知识的传授,未来仍应强化其在刑法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法释案的案例教学应强调刑法规范适用于具体个案的方法论,鉴定式案例分析法则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犯罪审查框架和认定规则。实践该方法的德国案例研习课程模式难以被借鉴,在我国应以介绍模式代替实践模式,实现对此一方法的传授。独立于基础刑法课的案例课程的设置,应以实务为导向开展以法释案的分析。注重以团队教学为模式,赋予学生案例分析的主体地位,在刑事一体化视角下,对整体化、动态化、原生化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的抽丝剥茧式讨论。
关键词:释法说理;以案释法;以法释案;方法论;案例课程
14.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研究: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
作者:林艺芳(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法条解构式案例研习法是在借鉴德国的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教学方法。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该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选择问题、界定问题、涵摄问题和回答问题四个逻辑思维步骤,即选定案例涉及的核心问题,以现行立法规定为依据对问题进行解析,将立法规定与案例事实进行比较考量,从而得出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运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重教师作用的发挥和案例研习报告的写作,应鼓励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并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条解构;刑事诉讼;余金平交通肇事案
15.“中国法律史”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片思
作者:朱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法律史”虽然一直是法学本科核心课程之一,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形式等方面的缺陷,往往被学生们视为不得不学,却又略感抵触的必修课。为了摆脱此种困境,教学改革实为必需,或可从课程教学整体方案之改进及课堂教学质量之提升两个方向上展开。其最终目标则是使“中国法律史”成为教学内容兼顾基础性和启发性、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优质本科课程。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
16.国家事权视域下法学教材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
作者:姜洁(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提要:为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国家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政策激励上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在国家事权视域下,法学教材建设不仅面临着教材管理、教材规划、教材审核、编写方式、出版准入和备案等教材建设机制中国化的挑战,而且受法学学科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亦面临教材内容时代化和教材形式多样化的挑战。构建中国自主法学教材体系是实施法学教材建设的必然路径,具体而言:应坚持正确导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学教材建设,并注重提炼和总结中国法治经验,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要处理好立足中国与借鉴国外、政治性与学术性、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这三对关系;建设好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材、涉外法学/国际法学教材、法学实践实训类教材这四个系列。
关键词:国家事权;政治导向;自主教材体系;法学教材
17.习近平金融法治论述指导下的新金融法学教材建设
作者:巫文勇、李泽军(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金融法学教材建设是金融法治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金融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习近平金融法治论述为指导,以其“金融核心论”“金融本源论”“金融安全论”“金融改革论”“全球金融治理论”和“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论”为教材编撰逻辑和理论基础,结合新时期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法治建设需要,对我国金融法学教材进行适应性改革和创新。新时期我国金融法学教材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原则,应该围绕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国家金融安全、新金融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以“组织、行为、监管、退出和国家安全”为逻辑基础和体系结构,采取金融法学和金融学知识交叉融合的教材内容,秉持传统金融法和新科技金融法学理论、规则相结合的功能型教材编撰范式,实现金融法学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建设的双重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金融法治;教材建设;金融安全;内容创新
18.我国政法院校司法鉴定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以研究生教育为视角
作者:段黎宇、贾治辉(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政法院校按司法鉴定学、物证技术学、法庭科学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与公安院校培养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有显著区别,形成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前者注重法学+鉴定技术,后者突出刑事鉴识技术。然而,由于国家层面上对前述学科区分未能按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在把公安技术学增设为工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后,政法院校获得刑事科学技术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存在学科冲突,因而政法院校的该类学科生存和发展亟待根据培养人才的特点确定新的科学归属。司法鉴定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法学教育对鉴定技术的轻视、以及政法院校资源的有限导致我国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陷入瓶颈。目前政法院校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面临名称分散化、定位边缘化、研究成果局限化的难题。故以国家法治建设需求为统领,统一学科名称与学科特色定位,明确学科的独立新文科地位已经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提出司法鉴定学科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明确法学+鉴定技术的学科特色、构筑独立学科的共同体发展平台、力争各种资源扶持等思路,更好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司法鉴定学科;研究生教育;新文科;独立学科
【比较研究】
19.英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刘亚军、张羽佳(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还存在涉外课程覆盖面不全,缺乏针对性培养方案,涉外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英国法学教育长期位列世界一流水平,本文分析英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及法学教育体系的完备性和多样性、法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涉外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特点,通过以格拉斯哥大学个案例分析,提出增加涉外课程、推动境外实习、增设多元化考核模式等方案为我国涉外法治人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方向。
关键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课程;英国法学教育;法学教育
20.数字经济背景下美国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闫志开(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数字经济背景下,美国法治人才培养形成了法学与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结合的跨学科模式。基于对美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靠前14所高校的研究,将美国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增加跨学科的联合学位类型、扩充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丰富跨学科的教研平台三个方面,并从基本类型、运行机理、教学成效等层面深入分析。美国各著名大学法学院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虽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其成绩与挑战对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数字经济;数字法;跨学科
【教育法治】
21.优质受教育权:智慧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
作者:宋凡、龚向和(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智慧教育治理实验基地)
内容提要: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指出,受教育权是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相较于以教育机会为核心的公平受教育权而言,优质受教育权契合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追求与整体性保障需求,在教育的人权保障范式、射程范围以及发展权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作为智慧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更具合理性。应充分发挥优质受教育权作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与受益权功能,对智慧教育选择、机会、条件与信息技术利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保障,并构建起以优质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客观价值秩序,强化智慧教育的制度性保障、组织保障与程序保障。
关键词:优质受教育权;智慧教育;社会契约;主观权利;客观价值秩序
【管理经纬】
22.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的理论阐释与机制构建
作者:蔡艺生、王鑫宇(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内容提要: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具有收集和分析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相关数据、掌握和了解本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发展状况、指导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约束和激励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主体等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存在如下问题:科学性存在某些争议、主体职责定位不够明确、指标体系设置不尽合理、流程构建不完善、结果运用不足。理应通过如下措施构建研究生质量监测机制:科学设置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清晰定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主体职能、系统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流程、合理植入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科技手段、全面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效。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职能定位;科技植入
23.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价值审视、困境溯源与制度优化
作者:郑雅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通讯作者:郭一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内容提要: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外显于创业行为,彰显着创业精神。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具有一系列内在规定性,高深知识是其起点,创业首先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存在,其行为表现多样,耦合性是学术创业的正当性基础。大学教师学术创业促进大学直接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教学创新创造条件,是增加学术研究衍生价值的主渠道。当前,由于学术创业制度存在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制度内容的割裂与缺失、制度执行的惯性与依附等现象,导致大学教师在实践中出现效率主义侵蚀和利己主义导向等越轨现象。为此,应以创业精神作为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以整体性原则作为制度供给的基本遵循,以“服务+监管”作为制度执行的行动保障,从根本上为学术创业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制度建设
本刊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刊载法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探索法学教育教学规律。2009年创刊,每年出版4卷。刊物现已入选CSSCI来源集刊,并被中国知网、北大法宝等数据库收录。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宋思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